孩子生辰八字查询最新章节,新生儿生辰八字查询免费

频道:免费 日期: 浏览:2

第一章

族迁湘乡始祖公 浪子回头曾玉屏

刚刚过了65岁的曾竟希又作梦了。

这是怎么了?近来总是多梦,难道是到了大限之年了么?人常说,虚弱与年老之人大半多梦。唉,老喽、老喽……曾竞希在半梦半醒之间唸道着,又进入了梦境……

曾氏先祖曾孟鲁由赣迁湘

曾竟希常听爷爷曾元吉和父亲曾铺臣讲,自己的这一支是曾氏先祖于宋雍熙年间(984—987年)从江西吉安(永丰)迁来衡阳的。

想着想着,又进入了梦境里一般,那些族人迁徙的画面一幕幕展现出来……

在湖南衡阳、湘乡、双峰、湘潭一带,大凡曾姓之人都认为是一族,也都把此一曾氏先祖视为这里的始祖公。是他将曾家从江西的吉安(永丰)那边经过炎陵或茶陵入湘后,又一步步迁入这里,繁衍生息至今的。

湖南曾氏有始祖公曾孟鲁一说,是自宋代始。但似有争议,因与另一说之迁入湘乡的始祖公曾孟学有不合逻辑之处。矛盾之处首在于“曾孟鲁、曾孟学”的名字上,本是同族相差六百年的血脉,可名字却似“兄弟般”,因之存疑。

因此,另一说较为可信,也有大界族谱为证,记载的是曾氏迁入湘乡荷叶塘籍的始祖曾孟学。其实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算法是从明代开始、范围更小而已。

湘乡大界房始祖——曾孟学

曾孟学、字少林,明万历三十年(1602)九月二十六日,生于衡阳大花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十六日殁于湘乡荷塘二十四都大界白杨坪。

曾孟学为武城曾氏62派,配衡山屈氏,生子七,宏佑、宏奉、宏麟、宏臣、宏鹏、宏钦、宏茂。清顺治十七年(1660),曾孟学率全家由衡阳大花堰迁衡山白菓。一到白菓,则安居不久,其妻屈氏去世。他带七个儿子过日,总觉不兴旺、不发家。清康熙十年(1671),他便携长子宏佑、次子宏奉由衡山白菓迁至湘乡荷塘二十四十都(今属双峰县荷叶乡),先后居沙溪石碑熊家湾,继迁熊动大界添子坪,繁衍了湘乡大界曾氏。

湘乡大界曾氏 

曾家祖籍原为湖南衡阳,清初才迁到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乡大界。

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字元吉,族中称元吉公)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

曾辅臣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就是坐在堂中做那奇异之梦的竟希公——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竟希生有两子,他的第二个儿子曾玉屏(族中称星冈公),即为曾国藩的祖父。

嘉庆十三年(1808),曾竟希率全家十余口由荷叶塘乡大界里迁至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白杨坪村,在此定居下来。

曾家祖先世代务农,翻遍曾氏家谱,都不曾见到曾家有光耀门楣的读书人出现。曾氏迁于湘乡之初,家境还不富裕。直到曾国藩高祖曾应贞这一代,其家境才渐渐好转。

据曾国藩后来说,元吉公年轻时家中贫困,后来发起家来,慢慢积聚了价值数千金的产业,家里起了几处宅院,曾家子孙才算过上收租吃租的地主生活。

曾应贞年老,除留下衡阳境内的四十亩养老地和一处宅院,其余全部分给了他的子孙。但子孙与子孙不同,有勤俭持家将祖上基业发扬光大的,也有坐吃山空很快败落的。到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这一代,曾应贞其他支派的子孙已大多衰落,唯独曾玉屏这一家日渐富裕,有屯田有余粮,成了据有百余亩田产的地主。当然,这充其量也就算个小地主,甚至只能算作富农。

孩子生辰八字查询最新章节,新生儿生辰八字查询免费

曾国藩这一支的兴旺,当归功于一个人,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说起曾玉屏,在当时的白杨坪村曾氏家族中,那也算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勤劳肯干,又颇善经营,慢慢将曾家的产业发展壮大起来(此处先按下不表,本书会专文叙述)。

曾氏谱系简述

谱以曾参为一派祖,至十五派据(曾据),封关内侯,耻事新莽,挈家渡江而南,居江西庐陵之吉阳乡。此时为西汉东汉的过度时期,也是曾氏所谓祖居江西之源。

三十四派珪(曾珪),生唐开元间,留吉阳,弟旧、略皆他徙,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无攀亲之嫌?各说各话),即略公后。

珪裔三十八派伟、骈,骈裔质粹明嘉靖间奉旨东归,世守宗圣庙墓,号东宗。伟裔号南宗。

南宗四十二派孟鲁(曾孟鲁)徙茶陵,为迁湖广始祖(时湖北湖南尚未分省)。

四十五派霸,南宋时徙衡阳之唐福,为迁衡始祖。

六十二派孟学,明清之际徙湘乡大界,今属双峰,为迁湘乡始祖。

六十五派贞桢,号元吉,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即贞桢房七十派孙(注:大界曾氏族谱,肇修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嘉庆五年(1800)、道光二十年(1840)、光绪二十六年(1900)、1944年四次续修。该族名人尚有曾纪泽,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于算学成就蜚然,惜英年早卒。曾广钧,幼年有“神童”之称,颇有诗名。曾昭抡,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高教部副部长。曾昭燏,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宝荪,民国初于长沙创办艺芳女校,解放前夕与弟曾约农携曾国藩家书手迹赴台。曾宪植,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曾国藩曾祖——曾竟希

曾竟希是曾氏第67派,派名衍胜,字儒胜,别称慎斋,生于乾隆八年(1743)五月二十三日,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享年73岁。嘉庆十三年(1808),已经66岁的曾竞希领全家十余口人从衡山的白果老家搬迁到湘乡荷叶乡天坪村白杨坪。今双峰县有叶镇天坪村白玉堂,三年后,即1811年十月十一日,曾国潘出生在白杨坪。无疑曾竟希的西迁是对曾氏的最大成绩和贡献。

曾国藩籍贯新解

曾国藩生于湘乡,所以说他是湘乡人。而他的祖籍是衡阳庙山大花堰,他自己也说他是衡阳庙山人,因此说他是衡阳人也没有错。他出生前三年,曾祖父、祖父、父亲都还居住在衡山白果,也有说他是衡山人的其实也有道理。

曾竟希在衡山白果的故居在今白果镇岭坡乡棠兴村,西迁时其房舍卖予赵家,赵家后来出了赵恒惕、赵君迈两个名人。有说曾竟希居衡山马迹桥是没有根据的错误说法。

庙山和大花堰都属衡阳县长安乡,庙山村在乡政府西,大花堰属花园村,在乡政府东。唐福原名唐福桥,是渣江与盐田桥之间一个小村庄。由于村、乡、公社、镇隶属关系多次变化,县人所说盐田唐福、渣江唐福都是无须争议的。罗绍志、田村德《曾国藩家世》13页“庙山(今属衡山县)”,则显然是错误的。

兵荒马乱竞相迁移

据熟悉历史的有心族人介绍,当时的朝代正处于北宋初期,唐后的五代十国刚刚处于收拾停当的阶段。地处南岭以北的江西也差不多接近四乱之地,加之当时的江西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大通道。

北方政权交替中,每一次的大动荡都会导致大量人员南迁(逃),一时也有好多滞留下来的人口,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人地失衡的情况,也引发了好多大大小小的族群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既有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也有流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引发;大些的冲突,有所谓的客家与原住民的冲突,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所致,甚至有些则属于官民之间、政权之间的争夺而致。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使得原本紧张的生活、生产资料更加窘迫,也就造成了人们为生存而奋争的普遍现象。以至于或陷入争斗,或流于迁徙远走。

由此,当时的随时迁移、迁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时下迁徙的方向有两个:

一是向南纵向走。向南经赣州翻越南岭后到达岭南地区,或短暂停留后再度于附近的区域迁移后定居;或再往粤东、粤西迁徙。

翻越南岭也是分散迁移的,但相对集中的则是由江西赣州分别南迁:由赣州翻山(梅岭)至韶州(韶关)南雄的珠矶古巷(古镇)。这里,号称为"百姓之始地",实则为粤中、粤西之人称之而已。

再有一部分由此短暂喘息、积蓄力量后再度南迁至珠三角一带,甚至到了湛江的雷州一带。另一拨则由赣州的南康、信丰县沿桃江南行,再至粤东的梅州、河源一带,而后经过与原住民的争斗达至平衡后定居(这不是本书讨论的内容,略过)。

一是向西横向走。向西则主要是处于吉安(永丰),经永新县,沿井冈山北侧舒缓地带一路向西,再经炎陵、或茶陵、云阳山北侧西行至衡阳(山)慢慢随迁、随留,再留、再迁。大多迁居在湘中部和湘中西部者较多。曾国藩这支、后来称为曾氏第67派的就迁居在湖南中部居住下来。

江西一度较长时期优于湖南

当时的湖南尚属未化之地,多为山区、山地,属苗家、土家等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大的方面讲,湖南属三面环山(东南西)、一面环水(北面洞庭湖),一直与湖北称为两湖,且实质上是以湖北为主、湖南为次的地位。在文化、经济、社会方面也大多处于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之地。即便是记起、想起来,也多为问题官员流放、贬谪去处,差不多是与岭南百越之地的地位不相伯仲;当与湖北、江西比较时,则有相当的差距,往往是为存在感奋争、却又无果的郁闷之境。因此,江西一度也很富庶。

自古就有翰林多吉水之地的说法。特别是唐宋时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唐宋八大家江西独占三席,可谓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则是对翰林多吉水的更好诠释。加之另有江西籍多人在朝堂执掌乾坤,自然是江西的话语权较重。作为江西之人对出生地多看两眼自然是人之常情。

因此,凡有沽名钓誉、雨露均沾之好事时,机会必然多过周边省份(区域)而占得先机。在当时,生产力不算发达,虽唐盛宋富,然也达不到如今的"共同富裕"而相对均衡的发展,在资源分配、调节上存在非彼则此,而不可能是大家机会均等,客观上就有着自然的争夺现象。当然是哪里有人(帮)讲话哪里得到垂青,哪里有人哪里宜盘活,也得发展之先机。江西湖南之"冤家路窄"似乎是其宿命,于唐宋时期的局面大致如此。与近代以来所看到的两省省情之情形则完全不同,是何原因,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曾孟鲁先迁居湖南茶陵暂居

孩子生辰八字查询最新章节,新生儿生辰八字查询免费

当时始祖公曾孟鲁在江西吉安(永丰),应是迫于生计,感觉到再不动动脑子,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了,于是随之决定迁移(徙)寻找活路。在当时没有特别目的地的情况下,就随西行人流一起踏上漫长的迁徒之路……

几经迁徙,定居荷叶塘。据知情人讲,先祖曾孟鲁从江西那边拖家带口过来,走到湖南茶陵停下来……一转眼过了七百年,始终是以务农为业繁衍生息,间或也有人识得一字半字,但基本上属于接近于文盲状态……

据湖南湘乡大界曾氏记载,大约在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曾孟鲁随人流西行先迁往湖南茶陵,因此被认为是“迁湖广始祖”(《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卷八)。

据考证,迁徙的大概路线是:从江西永丰县过吉安,穿过永新县境抵达湖南茶陵(全程260多公里,大概需要走11天)。在江西睦陂,曾有三兄弟背山而居,是曾国藩家族的祖居地。

第4代曾霸再迁衡阳

始祖公曾孟鲁第4代传孙曾霸再迁衡西,其后代又迁祁阳、湘乡等地,居湘乡(今双峰荷叶塘)者为曾国藩家族。

到了曾孟鲁的六世孙,就是曾元吉,也就是曾竟希的祖父。

曾元吉(谱名贞桢,生卒1690-1764),振兴了家业,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生了兄弟共有六人。曾竞希的父亲曾铺臣排行第二。

曾辅臣(谱名尚庭,生卒1721-1776),曾元吉次子。家庭六兄弟分家时虽分得一份家产,但却不改勤俭劳作之风。这支人丁不旺,可惜只生了一个儿子。

曾竟希刚刚想到这儿,一扭头,又看到了爷爷曾元吉,好亲切的样子,好像正看着自己笑呢。爷爷最稀罕小竟希……

曾竟希也最像爷爷,像他一样勤俭。爷爷好厉害的,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父亲排行第二,兄弟共有六人。

老父曾辅臣,也很勤俭。可惜我呀,不象他老人家一样兄弟众多,只有我一人,好在也从先人那里学会了操持家业,略有小成。但令人失望的是自己的这一支却人丁不旺。爷俩儿就觉得应该找地仙帮忙才行。后经地仙指引,说是应该更换地方生活才能转运,要不继续在老屋宅住下去,对人会更加不利。那么,搬到哪里去呢?

图兴旺置地西迁白杨坪

经过多方寻找,寻到了有名望的地仙。地仙就索要老父铺臣、竟希和儿子玉屏的生辰八字,然后按照父子生辰八字在周边精心寻找,差不多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在湘乡县的荷叶塘寻找到位于白杨坪的一片吉地,差不多三四十亩,好在地价合适就置了下来。

这白杨坪呀,在高楣山脚下。从稍大一点的范围看,地处湖南湘乡的正中部,北有鸡笼山、黄牛峰,东部有立龙山、落子山,南有车前山,西有猴子山、羊角山、戴顶山,村子简直就是处于锅底或盆地(底)。所以,周边望去,自然会有山峰(坡)、梯田、依山坡形成的树林等植被。

在村子的附近紫云峰又有如天梯一样的山坡地。紫云峰距县城东约50里,在荷叶与沙塘交界处的山峰高818.8米,系湘县域内第一高峰,峭壁秃顶,独有两巨石兀立其上。天气好时,站在山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九峰山,白石峰等高山,甚至可以隐约看到南岳祝融峰。据地仙介绍:这一众诸山都为附近的乡镇聚纳了许多灵气,周边百里要出许多英雄豪杰和达官贵人,就看谁家能占得先机,而待时机成熟,也就鸿福降临了。

据地仙分析:这是一块吉地,但是由于地处锅底,与周边相对处半径十里之中心,群丘(矮山)低峰环绕,此为一端,又有东南百里之南岳另一端相呼应,以接迎吸纳其溢出灵气。

地仙说,要在白杨坪这儿建一处总体布局呈半圆形,建筑群坐落在北半部,倚南半部为后山,自东西宅门至后山再建围墙的院落。使主体建筑群平面呈“凹”字型,坐两朝东才好,而不是常规的坐北朝南。共需占地需要35亩、建筑物约需8亩(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才行。

建成后,还要在门前挖一个差不多长方形的池塘,池塘两边是分置宅院的"东、西门"。建造的主楼要分为前后两进院,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主楼两侧应该是结构相同、位置对称的"东、西"跨院,各有两栋纵向排开的房屋。东跨院前面、东宅门之内建一栋独立的建筑,做粮仓。粮仓北侧放置牛栏。西宅门前的西侧,建书房,按照耕读之家配置建房,方会催生家业兴盛、人丁兴旺、辈出达官贵人。

(注:此处东、西方位词只为表述方便,并非实际上的东边或西边,而是相对坐向而讲的方位。真正的方位已是自北往西扭转了一个直角的)。

置地建造新宅白洋坪

记得棠兴村老屋那边,爷爷元吉将父亲与其他五个叔伯分家后,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父亲铺臣这支却是自己一人单传。好不容易娶妻生子,大儿子又没长成,虽是中年得子,但总觉老屋不发这支人。愁煞了一家老小,方下决心再度寻吉地迁移,不然哪里心甘?

曾竟希也与老爹商量要想办法改变才好。于是就去寻有德地仙,帮忙寻下周边哪里,可以寻到吉地,就购置到手造屋改迁。后来在地仙经过大半年的帮助指导,往西走四十里,才寻到了湘乡荷叶塘的白杨坪这儿,谈好合适的地价,赶紧购买到手,于是,就抓紧时间准备物料、破土动工兴建,终于在嘉庆十三年建成了新院落一一白洋坪(后于咸丰二年定名白玉堂)。

房子建好后,事情真的是顺利很多,玉屏的成长变化简直就是开了挂,不仅浪子回头,还越来越有出息了,也开始让两个儿子读书识字,看来这地仙眼光还可以。若在以往,哪会想到这玉屏会有这正形?也根本不可想象,可否能象个有家有子的父象。这不,刚刚迁到这新宅三年光景,大孙媳妇江氏又快临盆了,真的是令人喜庆。

曾竟希想着这些得意事,精神好了许多。又想起了建造这屋的细节,到如今还象昨天一样的清晰……老人家又要把这屋的布局与风水安排想了一遍……

特别清楚的记得:这白洋坪是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建,到嘉庆十三年(1808年)建好,在65岁那年一家十口人从棠兴村搬迁居住这边来。

这新院落,是按这儿(湖南中部)的建筑样式(风格),用砖木结构,两屋两横,占地差不多35多亩(2万多平方米),光屋就建了8亩48间(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院子左侧的楼房有个槽门,和二层的书房相通(注:书房利见斋书塾堂,因《易经》中的乾卦"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而得名。白玉堂正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居以勤俭为本",下联是"力田与孝弟同科",横批是"白玉堂"。这些都是后来曾国藩发迹后才有的名字)。

右边有一栋两层小仓库和一栋放置农具的房子,就是想盖一处突出耕读之家的院落。屋前有一个半月形池塘,有活水进出。

白洋坪风水布局讲究

新院子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稻田。按地仙说法:来龙,是少祖龙,发源于稍远的庚酉面(西南)高嵋山,一路蜿蜒曲折,至亥壬方结坡而起,形成虎头山(父母山)的形状。之后,又张开两支龙,右支龙潜伏到新圩边结珠形成官帽山,也就是立山书寨后山。

官帽山的龙枝先被淹没,后在白洋坪吐出珍珠,形成土堆,老屋就在这里。头龙是新圩龙。龙的左支虎头山(父母山)潜入帐内,再到阴甲边吐珠形成观音山,观音山现在稻田中间。

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屋坐西朝东,就是考虑到地形地貌,占风水之利。厅堂,就是为了接受龙虎之气,吉水之气,收人之财而做的。

地仙说,新院子算是个风水的典范之作,根据山水地形的现状,巧妙布局的,甚至可以远吸聚纳南岳衡山之灵气,今后将催生达官贵人,将于三十年左右开始显现,若要院落运满顺转,必须好好营生,才会更加应时。但愿如此吧……

曾竟希顿觉心生希望

想起这屋,真的是对人好了点,但终究还不尽如人意,如果再多生养几个儿子就更好了。想当初在棠兴时,老大没养成,隔了好多年才又生了二儿子。到玉屏这里,生了两个儿子,好了一点。真的是新屋有用了?想到这儿,心里舒服了很多。再后来,儿子玉屏浪子回头,真的是金不换呐。小名叫兴文还真没叫错,这不孙子麟书也识文断字了。可就是科考不利,考了十多年了连个秀才也没中着……

曾竟希顿觉有点儿落寞……唉,如果是多些子孙,也不枉迁到湘乡这里了。

还好,这新院子差不多都是按地仙的说法建的,特别是二楼专门建了书房,也开始慢慢显灵了。希望子孙们读书识字,兴家立业,也象地仙说的一样,出达官贵人。虽说孙子考的不顺,毕竟是有了好的开头了。看来,当初下决心寻吉地、建新屋、搬新家,这家还真的是搬对了。

突然,一个激凌竟然醒了。原来是在梦境的思绪间,突然被房间乱窜的猫惊醒了。

狸花猫陪伴主人通灵性

自家养的黄色的狸花猫,叫小虎子,养的狗叫大虎子。小虎子已经8岁了,是从棠兴村的老屋那边带过来的,一向很乖巧,又聪明又灵光,很是讨人喜欢。听人讲猫的年龄差不多可以活到40年,它的一岁相当于人的5岁半左右。小虎子算是40来岁年纪,属于正当年,正是年富力强呢。

特别是这几年,自己的年龄大了,需要个伴,老婆子己走了七八年了(曾祖母彭氏,1803年去世),虽然儿孙孝顺听话,但如没这小虎子给自己解闷,真不知道一天天怎么过才开心呢(还好,在迁到白洋坪前也备好了百年之后的吉地,把婆娘先入土为安了)。怎么又想起了这些?难道是自己真的快到了大限之年了吗?只是一闪念,又看到小虎子调皮的蹦来蹦去的……

小虎子非常可爱,一身漂亮、厚实的皮毛,身体也很好,从没感觉到它害过什么病。既容易喂养,捕捉老鼠又十分在行。

小虎子是个男猫,性格很好,爱好运动、非常开朗,静时又非常安静。自己睡着的时候它基本上不会打搅,很通人性。它对老汉我也很依赖,晚上是一定要跟我睡一起才行,平时总是爬卧在我的枕头边睡觉。这小家伙就是有一点不好,睡着时的呼噜声有点大。不过还好,自己也早已习惯了。如果有时候听不到它的呼噜声,或者是呼噜声不一样了,自己反倒是睡不安稳了。

小虎子只喜欢跟着老头儿

记得有一次,孙子麟书把小虎子带他房里去捉捉鼠,晚上想顺便把它留下来。可是小虎子整晚就是不睡,一直在他房里跳来跳去不停的折腾,弄得他们小两口也不得安生。

麟书觉得可能是小虎子换了个环境不习惯安静不下来,就又只好把它送回到我这儿。结果,一回来就一下跳到枕头旁趴好,一会儿就听到了它的呼噜声。想想真的是乖巧可爱。平时又不大走太远,总是在眼前能看得到的地方活动。

小虎子的头长得非常圆,两只耳朵小小尖尖的,耳廓很深,估计是更便于听声音。它那非常大且明亮的眼睛很圆,稍稍倾斜,黄黄的简直就是透明的一样。鼻子是红色的,有黑色“描边”。四肢同尾巴一样,都是长度刚好的,约有两尺长短,非常合适,肌肉很强,力气很大……

喔,人老了,火力少了,特别是到了冬天,人就特别容易就怕冷。还好,有小虎子的陪伴,还可以取暖。它身上总是一直热烘烘的,如果把它贴在身上、手上、脚上,很是暖和、舒服。

不知今天是怎么了,小虎子却是少有的不听话,还不时的打搅人。哦,可不是咋的,它可能觉得这天气凉了,人坐在门里没上到床上睡觉,又打起了盹,怕是我着凉而提醒我呢,真是个懂事的生灵。一段时间了,也不知什么原因,总是梦境连连的,唉,真的是老喽,老喽……曾竟希一边自言自语的唠叨着,一边琢磨着自己为什么总会是这样的。而且只要想到什么,又总喜欢这么"老喽,老喽"自嘲式的叨叨着。这小猫真懂事,是怕我着凉,让加件衣服呢。好,听小虎子的,加件衣吧……

读书后生敬祖知冷热

刚刚穿上件衣服,就看到麒书扛着锄头进院里来,之后把农具放到右边的厢房里。然后,就过来给祖父竞希问安:"爷爷,天凉了,要多穿件衣服,别总坐在风口,怕着凉了。"

曾竟希手抚摸下巴上长得不算稠密、也不算太长,却有些全白的胡须,颤巍巍地说:"知道知道伢子,刚刚就是打盹了,还做梦呢。要不是小虎子提醒,定是会冻醒了。刚刚加了件衣服了……"

曾竟希边说边笑着。老头子只要一看到人就开心,尤其是喜欢人来人往的样子。那样,既热闹有人气,又是家庭兴旺的好气象。于是,又接着说:"你爹兴文呢(曾玉屏,小名兴文),一天都没见着了呢。"

"还在高楣山的坳里的田里呢,爹让我先回,看看您老人家有没有什么事,再收拾收拾书,晚上还要读《论语》呢。"

"哦,我没事,我没事。唉,我们曾家的人,身体都算不上强壮。就是你爹身体算好点,也不是那五大三粗的,告诉他也不要太累了,要多爱惜点身体才行。你们这些个人呢,还年轻,都不太懂得好好照顾身体。到老了,才会知道养好身体多重要,可到那时才想起爱惜身体,往往是啥都晚了。一提醒总是说,知道知道,要真的注意做了才是的。"

"知道了爷爷,我会提醒爹的。我也会注意的。"看到爷爷没有啥事儿,麟书边说着,边就去忙自己的事儿了。

爷孙之间的对话总是这样礼貌有加,尤其是孙子对爷爷的话更加尊敬、谨慎。这可是曾家的老规矩。真不错,儿孙们都坚持的好着咧。别说是现在,就是之前儿在玉屏还是浪荡子的时候,对老子、特别是对家族长辈都是懂得尊敬的,就是贪玩、不顾家。真没想到玉屏现在这么出息了,名望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

看来,这家是搬对喽,这地仙算有真本事呢!可是,玉屏这小子就是不相信这些!我还是觉得地仙看吉地看得准!好多事儿都在慢慢验证着呢。改天,还是要与玉屏唠叨唠叨才好呢,别是这也不信、那也不信的。

富家子弟弃文不争气

说到这儿,曾竟希又不禁想起了往事……(唉,老喽老喽,人老就是爱唠叨,真的就是觉少梦多哟)。

还是在棠兴村的那时候,真的是愁死人了。老大没长多大就多病早去了,令人很是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哟,给人的打击好大。还好,一家人没有被这伤心事所压垮,仍然是勤勤恳恳的劳作,使得家里还是不缺吃喝的,与人家相比,仍然是过得去的。生活安稳了,就想让孩子们读书识字,所以就给玉屏取小名叫兴文,无非就是想兴家旺业,识文断字谋取功名。

可惜呀!人呀,由俭入奢易,富家难有上进子呀!

可这二子呀,总是不上正路,连《三字经》等蒙学都没读好,就坐不住了。就开始整日游手好闲、四处游逛。有时,还骑着高头大马,经常跑到百里外的湘潭街上乱逛!唉呀,真的是让人操碎了心呐!

这小子总是一天到晚不着家,基本上是每天早上,只有很早起来才能看得到他。如再稍不留神,就又不知这小子跑到哪里去了?唉,真的是一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真是个不让人不省心、难待见的主啊!

说起这曾玉屏来,在四周可是出了名的。在衡阳(棠兴村)那时就已算是小有名气的人了。自小就聪明、能干,好朋好友,对待朋友出手大方。虽说生活上吃喝有余,但也经不起这么败家呀。

按说,这样聪明的人,如果再能安下心来好好读书,说不定会取得什么功名呢。可这小子偏不,偏要与一帮人干一些不被人待见的事儿,完全就是个纨绔子弟,有时甚至是有点恶作剧式的痞子样。经常目中无人的率性而为,不但不听人劝告、想干啥干啥,还经常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划拳行令,喝酒、赌博,有时还去烟花之地喝花洒,听小曲(这在当时虽不是胡作非为之事,但毕竟有伤大雅、损害身心),唉。。。。。。

玉屏这人吧,也不是坏,心地还算是善良的,主要是年少轻狂、无知者无畏,甚至于顽皮的有些令人堪忧。

有一样,还真的像曾家的种:就是胆子大,好帮人,出手也阔绰,好象有点行侠仗义的作派,看到有难的人也主动伸手相助。可总是这样游手好闲的,再大的家业也会败光的呀!

想到这,曾竟希再也没有睡意了,真想马上就见到这小子,想要和他一起再回忆回忆这段日子。

现在好了,一心持家,整日忙于耕种养植,家境不断向好,想想都让人开心的。可,虽然浪子回头了,人一整天一整天的忙里忙外的料理家业,但也该注意点身体呀,别不知好歹的象拼命三郎一样才好。唉,年轻人呀,总是不到时候就不知道,身体好才是最金贵的。

人们常说,管孩子就是平时要多唠叨。虽然唠叨作用不大,但总是要管教管教的,才不失"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人呀,只要爹娘在,年龄再大也是个"孩子",就要有老人啰嗦才好。

浪荡子街上撒野被收拾

想当初,再话说这曾玉屏,年龄约三十出头,人也长的壮实,个头六尺有余,在当地算是高大之人,有着曾家差不多都有的高颧骨、三角眼,算棱角分明的长脸。虽算不上英俊,但也是一眼就可看出属于精明能干之人。

这不,曾玉屏又和一群狐朋狗友又在湘潭街上闲逛了。好像是感觉口渴了,就随手毫不顾忌地在经过一个梨摊时拿了个梨在身上蹭蹭就吃起来,完全无视别人的存在。心想,大爷我吃你个梨算什么,是给你面子呢,还怕爷付不起钱吗?!方圆几十里,谁个不知道,我曾星冈从来不欠别人的钱?!活脱脱的一副小霸王的模样。

没想到,今天这个卖梨的也不是善茬。样子五大三粗,面露凶光的站起来,一把将曾玉屏从马匹上扯下来,将他推倒在地,又踏上一脚,说道:"小子,今天还想吃霸王餐吗?"一帮狐朋狗友看此人虎背熊腰,五大三粗的,个个不敢出声,也不敢帮手,都悄悄的溜了。只剩下曾玉屏一个人,也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此人的对手,干脆就碰“瓷”耍赖,躺倒在地上不敢再出声了。还好卖梨人也觉得没吃大亏,就见好就收放过了曾玉屏。

大家都知道这曾玉屏平时牛气冲天,好像天下只有他最能最大,一直希望有人好好教训他一下,好让他知道天外天、人外有人,别总是觉得老子才是天下第一似的。

这时,一个当地很有名望的老者适从这时经过,终于看到了曾玉屏也有这种窝囊的时候,不觉脱口而出“无耻”、活该!并随之丢去鄙夷的眼色而去,让围观的人都觉得大为解气。

若在平时,曾玉屏听到无耻二字,或听闻乡民的嘲笑,也不会十分在意,差不多都是一闪而过了。可今天真的是丢人丢大了,被人从马匹身上扯下来、推倒在地、还踏上一脚,弄得灰头土脸的,又倒下这么久,还被人辱骂"无耻",哪里受过这样的污辱,对心理打击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对他的震动也是非常之大的!这与平时总想争强好胜,处处显示自己光采有面、无人敢惹的情况完全相反!这怎么可以呢?男子汉大丈夫,最丢人的就是懦弱无刚!做人如果拖泥带水、不敢做敢为,哪还象个男人?!

“无耻”警醒玉屏浪子回头传佳话

老者的一顿"无耻"之斥,总在玉屏的耳朵边萦绕着挥之不去。酷爱面子的他只好低头默想,越想越觉没脸抬头看人。于是,下了个狠心的决定,一定要改头换面、重新做人,要做个令人尊敬的正经人物方可,否则誓不为人!接着,就快速起身,手牵马的僵绳,头也不抬的问:"谁人买马,便宜卖马!"他决心要把马卖掉,走路回家。并以此逼自己一把,以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有人应声后,将马匹比平时一半的价钱稍多一点儿的银两卖给了那人。曾玉屏收起银两,抬脚快步离开街市,步行100多里,走了将近五六个时辰,才回到了家里。虽然累的身体象是散了架,但这次狠心之做,却使他更加自信:只要决心去做,敢于克服困难,就可成事。男人当以刚强有志为要。

这偶然之事促成的浪子回头,让当地人竞相口口相传。对于此事,人们开始只以讥讽、怀疑的眼光看待,可当人们慢慢看到玉屏本人的坚持和他的家境越发的富有时,才逐步相信曾玉屏的话绝非戏言,也增强了对他本人的信任。并将此事逐步演变成一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成功故事教育子弟,一时传为佳话。

发愤早起勤耕善理家

世上事,有时真的很奇怪,想成的事往往费尽心机也未必能怎么样;若对某事不再抱希望了,却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出现期待的结果。曾玉屏浪子回头之事,也颇有点儿类似。虽有一定的偶然性,却实在与其聪明的头脑、顽强的个性有一定的联系……

再说曾竟希,差不多都快对玉屏放弃了,觉得今生真的是无望了,老大没成人,二子又这样,这家还有什么希望呢?可最近,不知遇到了什么事,玉屏还真的象顿悟开挂了一样的,完全变了一个人。曾竟希开始并不知晓此事原委。如果早知有长者帮忙教育了他,还真得要前去感谢老人家才是。

曾竟希看到眼里,喜在心头,真的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呀!苍天啊、大地啊,千万千万是真的浪子回头吧!

慢慢的,老头儿也真的相信浪子回头了。自此,曾玉屏开荒辟林、种园养猪、捕鱼打柴、拼命地干活,曾家的家境也越来越殷实,很快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富户。可富是富了,但人丁却还是不兴旺。怎么办呢?

这些愁事儿,也被老父亲曾辅臣看在眼里,也发愁儿子的香火事。父子决定寻找有德有望的地仙帮忙,看看能不能寻到吉地。若是寻找到,就买下建屋搬迁,好让人丁兴旺起来,只有人丁兴旺的家庭才算是真正的兴旺了。到时候再让儿孙们读书识字,谋取功名,算是功德圆满了。

正可谓是"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曾玉屏的变化,正应验着这个事情的发展规律。

让我们看看知耻而后勇的曾玉屏都做了哪些事,使其个人与家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是使家庭经济更加殷实。曾玉屏出生之时,家境大致属于中农。通过“自是终身未明而起”的艰苦奋斗,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始在白杨坪造屋,已在那里置有田地百余亩,算是上升为小地主阶层了,这个确实是在曾玉屏一代完成的,尤其是置地造屋、且是异地建屋搬迁之事,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其耗费之大对于一般的家庭是难以付诸行动的,何况又是建造达八亩的建筑群呢,确实不简单!

二是为家庭(族)子弟选定了耕读之家的奋斗方向。曾玉屏痛悉“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改邪归正"后,就自己负担起所有家业,让长子曾麟书从小就尽量脱离农耕之事,要一心刻苦读书,还不惜代价“令子孙出就名师"。尽管曾玉屏对后人的要求十分严厉,但曾麟书却到四十二岁时考了十七次才点算考了个秀才而中止功名之路。后又将坚定的科考之心转移到孙辈们身上,终于修成正果。这也不是一般常人能有的恒心与果敢、坚毅的长期行动。

三是培育了子孙们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曾玉屏经常训导子孙说:“君子居下,责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由于自身的经历,虽然年少时轻狂,但毕竟是开阔了眼界,有了一定的格局,识得不管是在高位还是底层,都要做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这又体现了曾玉屏的格局、见地,与湘潭街上的见识也有一定联系,确实开拓了他的眼界和见解。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创家训

曾玉屏对这个家族做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家训。

俗话说,惊醒浪子不易,浪子回头尤难!更难能可贵的是,惊醒的可是顽皮阔少曾玉屏!湘潭梦醒后,就全心学习农事,亲掘亲种亲收庄稼、自育自养自卖牲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样事情上又一次体现了曾家血脉里的倔强与不屈。这种置业方式在农耕社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是最为直接的财富积累手段。这下,使原本小富之家更加殷实(当年,已经65岁的曾竟希领全家十余口人从衡山的白果老家搬迁到湘乡荷叶乡白杨坪。曾玉屏34岁,曾麟书18岁)。

前文已介绍过这白杨坪,四周可却是山坡而地处盆地,为了便于耕作,曾星冈便与耕夫一起“凿石决垠”,平整土地,逐步将大、小丘改梯田;并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种栽技术,还喂猪养鱼,一年四季都不放松,家里就变得越来越富足,陆续将白洋坪的房屋建好。

曾星冈有头脑,不仅体现在家庭致富裕,还体现在相当多的事情上。当家里有了做其他事情的经济支撑后,也就开始热心于家族的祭祀事务,逐渐赢得族人的认可。再就是,只要发现有人遇到困难,就伸手帮助;尤其是族人中,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就毫不迟疑地帮助。在族人和四邻中威信越来越高,成为了当地少有的威望极高的人物。

在理家上,别看曾星冈读书不多,但天分高,虽然对于错过的时日无心求学而后悔不已,但并未影响他对理家兴家的热情,开始对自己日常所做进行思考、总结,从而提出了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等(本书后面会有专门章节详述),初步具备了曾氏家训的雏形。

殷殷之语,拳拳之心。

正是这种严格严谨的家庭环境,渐渐积聚了巨大的能量,逐步孕育出一个个震古烁今的历史巨人!

究竟育出什么人物,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