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字吉凶祸福算命免费 用十神算命吉凶祸福

频道:免费 日期: 浏览:3

在世界各民族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文字崇拜现象。在远古的时候,只有祭祀和巫师才有权利通晓文字。因此文字是神力和权利的象征。文字崇拜的主要表现是文神信仰、敬惜字纸、慎用文字、岁末祭书和文字巫术等方面。

测字吉凶祸福算命免费

(一)文神信仰

科举促进了对文神的信仰,因为士人读书应试不完全是个人行为,经常肩负着整个家族的共同愿望。一个成年男子能够长期不从事生产而专心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其背后靠的是整个家族的物力财力的巨大支持。一旦科甲有名,他们就有了政府所赋予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来维护家族的利益。正如顾炎武所言:“一得为此生员,则点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齿于衣冠,得以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故今之愿为生员者,非必其慕功名也,保身家而已。”(《生员论》)在科举考试中的成败,成了继续保持家族门第的重要条件,所谓‘’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所谓“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唐末王定保说:”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所以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除了读书人本身的努力外,他们往往还希望借由神灵的力量,祈求榜上有名,因此对于考试相关的文神崇拜信奉,成为一件众人的事情。

测字吉凶祸福算命免费

(二)文昌信仰

文昌帝君既是天上的星星,也是地上读书人心中最崇拜的明星。文昌帝君在民间信仰中又称为文昌星、文曲星或文昌公。《史记·天官书》中说:在北斗七星之上有六颗星,上将、此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这六颗星合成为文昌宫。旧时民间还传说晋朝时候四川梓潼县大孝子张亚子是文曲星。张亚子战死沙场,当地百姓尊他为雷神,给他立了一座庙,以后他逐渐成为梓潼县“梓潼神”,是玉皇大帝派来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功名的。后来,人们将梓潼神与文昌星合二为一。元代任宗皇帝时,封梓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至此,文昌帝君“职司天上文章府,专照人间翰墨林”的角色定下来了,专业主文运,成为读书人和民众共同的偶像。

唐、宋、元三代帝王,对文昌均有封祀。唐玄宗封为“左丞相”;僖宗封为“济顺王”;宋太祖封为“圣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景定五年(1264)三月二十九日封为“神义圣武孝德忠仁王”;元延佑三年又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普遍奉祀文昌帝君。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每年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神诞,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会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在明清时,在这一日各地官员都要去文昌祠祭拜,读书人也在这一天烧香祷告,昼夜笙箫,称为“文昌会”。清代文昌诞辰纳入了政府祀典,《清史稿》记载礼官为文昌帝君议定祭祀的礼仪。

测字吉凶祸福算命免费

(三)魁星点斗

传说魁星主管文人的考运,他右手握着的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恒通、官运亨通,所以科举制度时代的读书人都要求魁星的青睐。

魁星的形象也很不一般。左手托一元宝,右手握笔高举,右脚踏于鳌头之上,左脚则后跷做踢斗状,这个形象刚好和“魁”字的字形结合。魁星为什么站在鳌头上?古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的图像。如果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状元要站在鳌头之上,所以有“独占鳌头”之说。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盘一幅”的记载。

魁星其实就是天上的星星,它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包括仙女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

还有一种说法是:魁星高中进士,在殿试之时,皇帝见他相貌如此丑陋,跛脚加麻子,就问他为什么脸上长了这么多斑点?魁星答道:"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魁星又答道:"独脚跳龙门。"魁星的对答如流使皇帝龙颜大悦,高兴之下就点了魁星做了状元。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奉起"魁星爷"来,以便图个吉利,使自己也高中状元。大多数人愿意相信魁星点斗可使家人"试"途光明,仁泽易道在这方面可说是独占鳌头,倍享赞誉。

测字吉凶祸福算命免费

(四)敬惜字纸

敬惜字纸是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对写有文字的“字纸”尊敬爱惜,看到被丢弃的字纸应该捡拾起来,如果字纸被污损了,要用清水洗净,按期放在惜字塔中焚化并保存字纸灰,以示珍重。每年定期将累积的字纸灰清出,虔诚献祭,演戏敬神后,将字纸灰装到专门的盒子里,带到能通到大海的河流,倾入水中。因为人们相信海的尽头与天相通,文字可以从这里到达天上,到达仓颉所在的地方。

惜字会和惜字塔是敬惜字纸的产物,使惜字的观念更直观,更通俗化,也更具可操作性。惜字塔的出现早于惜字会。惜字塔是专门为焚化文字而建造的塔。为避免践踏字纸而特设火化字纸的建筑物,在四川叫“字库”、“惜字宫”,在台湾呼“字纸亭”、“圣迹亭”。敬惜字纸的习俗,在琉球非常盛行,惜字塔则称“焚金炉”(汉字写作“焚字炉”)。其他名称还有“敬字亭”、“惜字阁”、“惜字炉”、“化纸炉”、“敬文亭”、“敬圣亭”、“字纸亭”、“字库”、“字炉”,等等。各地称呼不一样,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用途,都是用来焚化字纸的。

四川省有成都市大慈寺的字库、成都市邛崃市牟礼镇的兴贤塔、凉山州德昌县仓圣宫字库等170余座惜字塔;湖南省有长沙市望城惜字塔、长沙市石常乡惜字塔等;陕西、江西、贵州、云南、重庆、湖南、湖北、安徽、广州、台湾等地区都有惜字塔。云南丽江曾经建了七座惜字塔。贵州开阳县龙岗镇布依族聚居的大荆村有清道光十年(1830)修建的惜字塔。琉球群岛那坝市玉城村有焚字炉。马来西亚的闽中凤山寺目前还保留着一块光绪乙酉年的“敬惜字纸碑”。日本长崎“唐四福寺”之一的圣福寺中,有“惜字亭”。

惜字会是惜字塔向民间推广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善会,惜字会的主要功能是以募捐的方式筹款,善款用来雇人定时收拾字纸,或向人买字纸,并建焚化字纸的惜字炉,这些字纸定期焚化,并由会中派员送灰到海,再坐船将灰倒入海中。惜字会还有其他的施棺、施药、济贫穷寡妇、拾骸掩埋等各种善举。惜字会在清代中晚期大量出现,对当时的社会和民众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民间认为如果敬惜字纸、焚化字纸,来世就能不做文盲,读书人在书桌旁放一个字纸篓,不用的字纸扔在里边。等用扁担挑着字纸竹箩筐沿路拾字纸的老人来到,再把字纸倒给,带到惜字塔去焚化。

敬惜字纸的活动,儒、释、道都参与了,在惜字的善书中,也一再强调“三教同源”,文昌帝君是道教的神袛,许多惜字组织多与文昌祠连在一起。甚至惜字会就设在庙祠里,并且在庙宇和道观里常可见到惜字塔。

敬惜字纸的风习还流传到海外。

(五)慎用文字

慎用文字与敬惜字纸相似,却更侧重于劝导人们在写字时要下笔矜慎,不要损害别人。慎用文字是要确保文字不出现在不妥当的地方和不用来做不合道德伦理的事情。

清张允祥著有《广惜字说》,其中《惜字良规》中有《惜字宜戒七则》《惜字广意六则》《惜字正诠十二则》等教人慎用文字的篇章。同代的冯至在《惜字三宜》里列举了九条不恰当对待文字的方式。

惜字宜戒七则:一戒勿将字纸糊窗裱柜抹掉拭秽封罐包物。二戒勿将字纸捻绳扎物燃灯吸烟。三戒勿将字纸换物卖钱,四戒勿抛弃有字笔管碎碗。五戒寿挽帐聊勿书墨字于上。六戒勿将所拾字纸仍置墙隙与未拾者同。七戒勿将字纸用来做不合道德伦理的事情。

惜字广意六则:一不可撰淫词艳曲坏人心术,流害无穷。二不可谤毁圣贤,亵渎经籍。三不可集书为艳体文割书做歇后语。四不可出恭看书秽手揭书,五不可将书做枕。六不可偷废书札。

(六)岁末祭书

文字崇拜还有“岁末祭书”的活动,岁末祭的还有司书之神长恩。作为藏书人、惜书人、护书人共尊的神祗,“司书神长恩”身上寄托着人类热爱知识热爱文化的一种美好愿望。

岁末祭的司书之神,名字叫长恩。据说在除夕的时候,呼长恩的名字并且祭祀他,他保佑书籍不会被虫蠹鱼蛀坏。也不会被老鼠啃咬。

蠹鱼蛀蚀、鼠啮虫咬,是爱书人及图书馆人耿耿于怀、挥之不去的痛。远在明末清初,藏书者就祭出司书神长恩作为防蠹绝招。亦即,在年除夕这一天,隆重地祭祀长恩并对着书高呼长恩之名,以求震慑、驱除蠹鱼,确保藏书来年不被蛀蚀。尽管这种招数的实际效果并不灵验,甚至屡试屡爽,但是,笔者肃然起敬的敬畏心情却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尤其是,每当读到“每逢春节总是书橱上有一柱清香,以示对书神长恩的虔诚”等句子,就如同前贤热爱藏书的教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令人心潮难平、感慨万千。清代著名藏书家庄肇麟和傅以礼分别将他们的书室命名为“长恩书室”与“长恩阁”,也从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了以书神长恩守护藏书的期盼和祷祝。

岁末祭书,自唐代开始以深入文人生活之中,明清的藏书家沿袭了岁末祭书的习惯。 明朝藏书家李鄂每见一异书,虽倾家荡产也设法购回,得书后则焚香肃拜。岁末祭书的还有清代苏州人黄丕烈。据《藏书纪事诗》载,他祭书不是独祭,是招书友共祭。他将珍本书供奉在香案上,焚香,烧纸,揖拜三次。当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有"残腊祭书之会"。每逢除夕,将读过之书列于香案,整衣而拜。直道2005年还有岁末祭祀的行为,这次岁末祭祀的主持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瑞典籍的艾斯任博士,他在岁末的一天邀请友人来家聚会,并观赏他所收藏的珍本古籍。

与祭书习俗相应的是,旧时也有禁忌女子触摸字书的习俗。如宁波天一阁的藏书不但不外借,还不允许自家女性成员阅读。宁波天一阁原为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人藏书楼,是现存历史最久的藏书楼。

蠹鱼因为专心吃书,所以被读书人赋予了各种形象。蠹鱼吃了一肚子书,骄傲自得,以为自己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于是头抬得高高的,想法不可一世,出外游玩的时候,蜣螂欺负它,蝇虎侮辱它.蠹鱼于是急了,就问别人说:“我满腹诗书,自以为是世上有学问的人,为什么瞧不起我的人这么多?”那个人笑着说道:“你虽然自认为满腹诗书,无奈吃什么东西都不能消化,即使多了又有什么用的?”

传说有种叫“脉望”的神奇东西,就是蠹鱼所化,吃了可以成仙。现在江苏省常熟市古城区还有“脉望馆”,这是明代万历年间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藏书楼。关于脉望,可能是读书人的一厢情愿,是失意的读书人或得意的读书人各怀着不同心态创造出的读书致用的一种美丽幻想。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祭书神文》。他在1901年的除夕夜,举酒高呼,请书神驾驭蠹鱼,带着脉望,携着漆妃(墨)和管城侯(笔)来自己的客堂欢聚,他将为书神献上淡酒菊茶,朗诵《离骚》。在鲁迅先生笔下,蠹鱼居然成为书神的座驾,这应当是蠹鱼最帅气的形象了。

书、书神、蠹鱼、读书人,虽有各种小恩怨小纠结,终究还是在文字的光辉下和睦一家亲。

测字吉凶祸福算命免费

(七)文字巫术

人们相信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传说唐太宗过海,遇到泼浪滔天,太宗御书“免朝”二字,字落入海中,风平浪静。人们还相信如果不把危险动物的名字写完整,让其残缺不全,就可以避免它们对人的伤害;如果把敌人的名字写在器皿上,然后举行仪式打破器皿,就可以消灭敌人。字谶、测字、符咒都是汉字文化中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

字谶

字谶,即人们认为某些汉字能预示未来之事。据《现代汉语字典》“谶”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纬”是汉代以神学附会儒家经典的书。西汉哀平之世,这种纬书大量涌现,如《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等等。这种书因是以神学言事的,在很大程度上与“谶”或“谶书”想通,所以后来人们就“谶纬”并称了。在当时还演化成一门专门的谶纬学,也就是专门言说未来吉凶福祸及其他的学问。字谶的产生并在中国长期存在源于人们对文字的崇拜。

在众多关于字谶的记载里,其实有时候更像是在玩文字游戏。字谶产生的真正根源是汉字本身的品格再加上人们的文字崇拜观念。这是由汉字有别于拼音文字的表意本质所决定的。如果把字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它的巧解妙释里闪烁的是文字的精妙和思想的慧黠。

测字

测字也叫拆字,是一种根据写字的一种占卜方式。测字的是占卜的一种,它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人们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事件作出事前的准备和参考。不是起决定作用,而是起辅助作用。早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代,人们就利用甲骨来占卜,虽然它所依据的是龟甲灼纹而非文字,但仍可以把它视作文字.崇拜的起源不仅文字的起源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且文字本身也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蕴含着命运的枢机,或者预示着神鬼的意志。人们便解拆字形,以预测吉凶和决定宜忌趋避。于是测字术产生了。 后人认为,汉字象形的根本和古人追求天人合一是测字来源的根本。

在汉字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测字被很多风水看相之家结合自己的方法被发扬光大,其中流派众多,方法不一。 测字有多种方法 。但无非两种:第一,根据字体本身。根据字本身形状或者拆字,也有在九宫格把字拆分各个单位的方法,附会其意以求吉凶。第二种方法便是数理法,类似于算卦排盘,利用阴阳五行八卦之数来测算吉凶 。

测字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为术士门专门从事的一种职业到宋代非常兴盛,一时间涌现出许多有名的相士。他们中有的人高超的测字技巧而“名动公卿,上文九重”,如晋朝的谢石就是善于测字断吉凶祸福闻名于成都,甚而比后世的术士推为测字书的创始人。测字书在民间也非常普及,街头巷尾、酒肆茶楼,都可见测字先生的身影,至今仍未绝迹。

符咒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符咒,符是书画在特定纸帛上的文字或变形的文字。人们认为这些文字具有法力,有遣神差鬼的超人力量。咒是语言,通过念诵达到治病驱邪的目的。

道家的符咒咒语,就是起源于古时的巫祝。道家的咒语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并且也符有密切的关系,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语。咒语成为施法者精诚达意,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保证一切法术的奏效,祈祷时,咒语都是一些赞颂神灵,和祈诉如愿之词;治病时,咒语是要求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辞;修炼时,咒语多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灵帮助等语。道家的咒语每句结尾一般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语。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解释道:"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 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说明这句词是从汉代经张天师传下来,要符到就灵验的意思。

中国在过传统节日春节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中都是些吉祥如意的词,人们认为这样来年便可大吉大利。因此,在春联中,也存在着文字崇拜的成分。在农村盖房子上大梁或安门时,常要在梁上或门上贴“太公在此”,或“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红纸条,用来避凶趋吉。

人们不仅相信书面符篆具有神力。还常常借助语言来实现自己祈求的愿望。求神拜佛时的祷告,施巫术时的咒语和祝辞,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誉语等,都有符咒的影子。人们还忌说不吉利的词语,惟恐话语会灵验给自己带来灾难。至今民间还有流传的,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走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原创: 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