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终于赶上 Android 阵营的大部队,在上周推出了首款平板产品 vivo Pad,产品形态讨喜,OriginOS HD 用着也很顺手。
而对 vivo 而言,这块平板补齐了移动设备生态此前缺失的一环,在多屏协同服务下,还能串起「手机-平板-电脑」三种不同形态的终端产品。
vivo 生态中出现的「多屏协同」功能虽称不上新颖,甚至已经有不少品牌都在前方立好了标杆,但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还是有一些值得说道的地方,于是我用 vivo X Fold、vivo Pad 和 MacBook 体验了一些 vivo 构筑的系统生态,以下是我想说的一些话。
手机与平板,完成轻度生产力vivo X Fold 跟 vivo Pad 同期推出,在某些场景下,两者的功能甚至会有重合的地方,但本质上,手机还是手机,8 英寸内屏还是会遇到捉襟见肘的地方。
▲ X Fold 的屏幕比例接近正方,看常规影片还是平板来吧
当这两台设备放在一块时,配合起来也很丝滑。
首先是《原子阅读》,这是 vivo 做的一款内容聚合应用,可以视作是排版更精致的「Zaker」,当然也解决了我们看点什么的痛点。
我在地铁上用手机阅读着一片文章,路上看了一半,到了公司自然而然想用大屏看完另一半,原子阅读会保留我的阅读记录,在 vivo Pad 自动帮我续上,点开就是原来那篇文章关闭时的页码。
阅读不会被打断,才能顺畅地接收作者的观点,毕竟断断续续地阅读一篇信息密度极大的文章,那种体验并不好。原子阅读在手机和平板上的无缝连接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vivo 推出的另一款应用《原子笔记》,同样加入到多设备互联的全家桶服务中,笔记都通过云端在手机、平板之间同步着,日程计划同步也是在云端完成,只要一端完成编辑,所有设备就都能看到。
另外还有一个叫《原子放映厅》的协同服务,这并不是一个独立应用,而是为了解决一个简单而常见的痛点。追剧党一定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通勤路上,我们用手机在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里看剧,回到家自然想转到更大的屏幕上继续观看,此时如果要在平板端另外打开应用,再找到对应剧集,想想还是有点麻烦。
《原子放映厅》正是为了同步多台设备之间观影进度而出现的。目前它支持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和 i 视频四款软件,我若在手机端用腾讯视频看着《信条》,此时走近 vivo Pad,桌面的《原子放映厅》组件就会显示出「接力」字样,我只要按下按键,就能在平板上,续上刚才的进度接着看下去。
以上提到的协同服务,都是单一应用在多设备之间的问询同步,实现起来并不难,不过 vivo 还将 Wi-Fi、蓝牙、验证码同步等细节功能加入其中,丰富了多设备协同这一概念的利用价值。
如果 vivo 所做的多设备协同服务止步于此,必然会显得鸡肋。好在他们还跟进了「跨屏协同」功能,将 vivo X Fold 背后的 NFC 往平板右上方一靠,vivo Pad 上很快便出现了一个手机投屏的窗口,目前的延迟控制地不太理想,有点像 Apple 早期的「随航」功能,存在半秒左右的时延。
平板装进了整个手机,文件传输变得相当直接简单,一拖一拽即可,借助 vivo Pad 的实体键盘,我在手机输入文字也不再痛苦。可以说只要在家,我都会第一时间把手机投至平板端,然后把手机放在一旁,大小事务都能在平板上完成。
这种体验固然美好,但目前这项功能仍然存在一些小瑕疵。譬如我把 vivo X Fold 投至平板后,外屏和内屏屏幕尺寸不同,来回切换后窗口位置会变;我在投屏窗口看视频时,若此时手机进行输入,平板端也会弹出键盘。
但总得来说,投屏功能十分实用。正因如此,这项功能连 MacBook 用户都眼馋,vivo 或许是听到了大家的呼声,他们在 PC 和 Mac 端推出了一款名叫《量子套件》的应用,进一步完成了跨平台聚合生产力的任务。
全面开放,Mac 用户受宠若惊当我看到《量子套件》的第一眼,我以为它只是单纯把前文提到的几个原子应用放在一起,左边栏分别陈列着《原子笔记》《日程》《原子阅读》和《相册》,登陆 vivo 账号之后,所有记录都会通过云端进行同步。
如果《量子套件》的功能仅仅是这样而已,那是我把它想得太简单了,应用左下角还有笑脸模样的按键,按下去就能看到在同一网络下的 vivo 手机,点击设备即可实现投屏。
如此一来,我就能在 MacBook 上实现与 vivo Pad 上几乎相同的「跨屏协同」服务。窗口内所有应用都听我指挥,但目前没法直接从投屏窗口拖拽文件复制到 MacBook,不过从 MacBook 给 vivo X Fold 发送文件这一步倒是简单了许多。
比如我拍好了照片,从 SD 卡导入到电脑,突然想起约了朋友,那我就把这部分图片全部打包,拖到《量子套件》,100M 大小的文件,3 秒时间就能传至手机(速度大小视所处网络带宽而定),然后把手机带上,路上就能顺手把后期的活给完成了。
▲当前版本只能传输文件,文件夹需先压缩打包再进行传输
简单总结一下, vivo 推出的《量子套件》应用打通了自家手机与电脑端,尤其是与 Mac 端的隔阂。
比起其他国产硬件大厂,vivo 至今仍未涉足笔记本电脑品类,「为生态砌高墙」这件事并不那么重要,少了后顾之忧的 vivo,转向更主动地拥抱其他平台的产品。
MacBook 用户不仅可以用「通用控制」达成多设备协同,还能跟 vivo 手机协同,这部分人下一次换手机,很可能就会考虑转向 vivo。
牺牲不大,体验也没差。
「多设备协同」这件事,大家都在做,各家方案都不太一样:Apple 做得早,但我用得最多的,依旧是「隔空投送」;华为很早就做了「跨屏协同」,用起来确实方便,因此同行们都跟上了。
vivo 也跟上大家的步伐,且尝试用《量子套件》把 MacBook 用户也拉拢过来,整件事开始变得有趣。未来多设备协同必定是通过云端完成,但在那天到来之前,vivo 这套方案或许更加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