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统上采用的计时方法是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一个时辰的时长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一刻钟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载古时一天计为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 可见十二时辰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
汉代命名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对应十二个时辰,又把晚上分为五更。平时常说的“夜半三更”中的“三更”对应于今天的时辰: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子午流注配古称,如下图: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古代的人计时,不是按照一二三四,这样的记法,而是把时辰和地支排序对应起来。
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也称之为一个字一个字,现在粤语潮汕话中有某点几个字的说法,代表某一小时中第几个5分钟,就叫做一个字。下图表示:十点两个字,古代的时间就这个位置是丑字。
这样的排列记法,看起来复杂了,我们都听习惯了1234这样的排列记法,
重新来看古代的时辰记法,很不习惯。
可是古代的记法是有非常丰富的内容的,首先在给每个时辰赋予地支数的含义,
十二地支,就可以对应阴阳、五行,对应八卦,对应方位,对应生肖,
内容极其丰富。
结合上面还有一个时辰对应子午流注。这样每个时辰赋予的身体生物钟就一一对应了起来。
要注意到十二时辰的地支五行属性对应的五脏关系,和一天中子午流注对应的脏腑活跃规律是不一样的。
子午流注的内容: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不同的经对应人体的不同的功能系统,比如小肠对应人体的吸收功能,并不是简单只对应实体的脏器。
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生物钟,古代的时间记法包含的内容是太丰富了,
直接奔着天人感应,相比之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体生物钟现象,相形见绌的太多了。
而一个时辰分八刻钟,对有一定八卦常识的人,里面也是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可挖掘的。
ps: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前面文章提到的圭表,从一定程度上是记录一年当中季节变化,节气分段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