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强
共和国国庆七十华诞,举行了盛大阅兵。凡是阅兵,除了先进武器亮相,崭新的军服也是必不可少的标配,军服与军容风纪也展现出将士的威武雄姿与军队的威武之势。
借此机会,我们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军戎服饰,比如战胜了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军团的明代军队的戎服又是怎样的。
明代军戎服饰的形成是在与元代战斗中逐步完善的。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小和尚朱元璋在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初一,来到濠州城下,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有计谋,善决断,得到郭子兴的倚重,一跃成为带兵的官,并逐渐成为元帅。
【图1,明代铠甲复原图】
早期朱元璋部队的军服并没有统一,穿的五颜六色,只是用红布做记号。交战中,尤其是近战,与对方厮杀在一起,很容易混淆,误伤。做了吴王的朱元璋意识到统一军服的重要性,此时开始规范部队的军服。将士战袄、战裙、战旗一律用红色,头戴阔檐红皮壮帽,插猛烈二字小旗。攻城时系拖地棉裙,箭矢不易射入。
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朱元璋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明代军队仿唐代府兵制,参照元代军制,实行卫所制度。明代军队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之外,又有了战车和炮兵两个新兴的兵种,此外还有水军,其战船与战斗力都有所发展。
【图2,明代铠甲武士像】
明代军戎之服分为实战盔甲、战袍与礼仪铠甲两类,用于不同的场合。前者是作战时的戎服,两军对阵、交战,则要穿军戎制服的铠甲,用于防护,保护自己。后者是礼仪活动中的仪仗戎服,用于检阅部队,皇帝出巡视察活动。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款式基本相同,制作上前者是作战时的实用服饰,在强度、坚固度都很到位,后者是礼仪时穿戴,轻便适体美观是第一要素,即形式比实用更重要。
作战时的戎服也有作战与礼服两个类别。前者以铠甲为主,多用钢铁打造,其分量不轻。一副铠甲用铁甲片数百,其分量四十斤以上。
【图3,明代铠甲腹下倒尖形护甲】
武官非战时,上朝等活动时还要穿官服、军戎礼服。明代武官服饰制度中的补子,是应用于军戎礼服之上的。明代武官服饰的等级在于补服的补子,文官补子绣禽,武官绣兽。武官一品至九品,分别为麒麟、狮子、虎、豹、熊罴、彪、犀牛、海马等。明代军戎服饰则沿袭了唐代窄袖宽袍、宋代短后衣、缺胯袍的形状,也吸纳了元代质孙衣的特点。
明代武官军戎服饰,前期与后期是有区别的。前期将帅与低级军官不同。将帅军戎服,形制如同唐代的窄袖宽袍,袍子无领、无扣、右衽,裹襟与外襟在前身重叠时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带在胸前和腰部系束,戴巾或幞头。这种军戎服多为品级较高的将帅服用。低级军官军戎服,短后衣与缺胯袍,衬于铠甲内,服短后衣穿铠甲,一般只穿身甲和腿裙,戴凤翅盔、幞头、巾、小冠。后一种军戎服,也是侍卫、依仗的服饰。
【图4,明代铠甲武士持弓箭】
明代甲胄种类甚多,《明会典》记载有:齐腰甲、柳叶甲、长身甲、鱼鳞甲、曳撒甲、圆领甲等。明代军戎服装比较完备,自上而下有铁盔、身甲、遮臂、下裙、卫足。多以钢铁为之,坚固耐用。明代大铠较之宋甲有增删演进,前胸出现了护心镜装置,即在前胸正中部位佩戴金属制成的圆形护具,增加胸部的抗冲击性。束甲绦多用丝棉帛带,束甲绦与腹下宽大的圆形腹甲形成互相连接的一个保护系统,因此明代甲胄较之于前代在胸腹部的保护上更进一层。
【图5,明代嘉靖时瓷俑鱼鳞甲】
护心镜就是用在胸口部位一种强化的铠甲装置。对于护心镜的名称,很多读者会有印象,在评书中,经常可以听到两军交战中,兵器打倒对方的护心镜的桥段。明代大铠较之宋代铠甲有所进步,在前胸出现了安装了一块金属制成的圆形护具,增加胸部的抗冲击性,俗称护心镜。护心镜内里的束甲绦多用丝棉帛带,这样束甲绦与腹下宽大的圆形腹甲形成互相连接的一个保护系统,因此明代甲胄较之于前代在胸腹部的保护上更进一层。
【图6,明代六瓣盔】
明代的头盔很丰富,品种(名称)甚多。《武备志》记述明代铁盔有五种: 头鍪顿项Ⅰ型由盔体与顿项两部分组成,盔体略呈覆碗形,顶部聚成一锥形铁管,内插羽毛状饰物及一面小旗。盔体后侧与顿项连接,下缘可及背脊,为后脑、后颈提供保护。顿项是一整片布甲或棉甲,上面缀有65个小泡钉。头鍪顿项Ⅱ型盔体略呈覆碗形,表面起对称曲折线棱,顶部聚一锥形铁管,内插由枪头、缨饰、小旗组成的饰物。盔体与顿项连接,以长方形铁甲组成。头鍪顿项Ⅲ型盔体略呈覆碗形,表面勾勒出狭长的四瓣形纹,顶部聚成一锥形铁管,内插由羽毛、小旗组成的饰物。盔体与顿项连接,以较小的鱼鳞铁甲编缀而成。头鍪顿项Ⅳ型呈笠形,顶部有一铁管,内插羽毛状饰物。盔体周边是宽度相等的的盔檐。头鍪顿项Ⅴ型的盔体与顿项是一个整体,以编缀法制造,盔体前额有一具缨饰,盔顶有更大的一个缨饰。Ⅰ、Ⅱ、Ⅲ型铁盔在外形上基本相同,项顿部位有所不同,制作材料分别是布甲、长方形铁甲与鱼鳞铁甲,笔者以为可以归为一类。
此外,明代盔甲还有唐猊盔、藤兜牟、御林军铁盔。唐猊盔应该就是六瓣盔,呈覆碗形,表面起六棱,由六块三角甲片拼接而成。藤兜牟以藤条为材料,呈笠状。
【图7,明代钢丝连环甲】
明代已广泛使用锁子甲。锁子甲的名称,读者也较为熟悉,古代战争的章回小说中都曾说到。锁子甲,又叫连环甲、环锁甲,后世话本中的“锁子连环甲”说得就是它。这是用数千个铁环上下左右互相勾连而成的软甲,最大的优点是轻便坚固,相同重量下的锁子甲防护效能要胜过其他任何甲种,有着无可比拟的柔韧性。
由于钢铁铠甲的太重,军士负担过重,影响行军速度,战斗力,明代用棉布、棉花制造防护甲,原来的铁甲,某些部位也用棉甲、布甲代替。南方军队以步兵为主,不堪铠甲重负,往往采用轻便的赤藤甲、唐猊甲和纸甲。这些甲以藤、木、纸为材料制造,抗击弓弩问题不大,但是怕火,因此面对火器的防御性,还是强差人意。纸甲浸水,对于鸟铳有一定防御性,但是面前火铳、火炮的攻击,仍然不行。到了明代中后期,军队的防护器由铠甲转向盾牌。
【图8,明代御林军铁盔】
明代是重型甲和轻型甲地位交替的时期。重型甲穿着笨拙,不便于实战,逐渐被淘汰。轻型甲——绵甲应运而生。绵甲材料柔软、轻巧,在其表面缀有大量的铜甲泡和铁甲泡,因此轻便,灵巧,沾湿后还可以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
明代火器杀伤力越来越大,这时候专门用来保护脸部的布面甲得以推广,成为军队的主要配甲。此外还有保护腋下的腋甲,保护咽喉部的兽口状护喉。
明代的布面甲从元代继承而来,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以布为面里,中间缀以铁甲,表面钉甲钉;另一种称绵甲,棉甲内衬棉花,外层是布面,厚达10层,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棉甲,相当于复合材料,有较高的防护能力。
【图9,明崇祯时鸟枪手守长盔甲】
明代还有一种更为轻便铠甲是罩甲。罩甲出现于明代正德年间,也分为两种:一种用甲片编成,形如对襟短褂,有腿裙而无披膊;另一种纯用布为里面,中间不敷甲片。明代已经有面甲出现,其中两款分别叫金貌脸和龙鳞脸,前者用铜铸造成面具,面具上彩绘,里面衬棉;后者用牛皮为面具,外镶铜鳞片。
【图9,明代《出警入跸图》】
明代的铠甲以金、银、黑色为主,明洪武初年,守边军士着绵袄,旗手、卫军、力士都穿红绊袄,这种战袄有红、紫、青、黄色四种服色,作为军士不同兵种(职能)的区别。洪武九年(1376)诏令将作具制造棉花战衣,要使用红、紫、青、黄四种颜色进行区别。后期的绵甲以缎布为之,色彩较多,有青布甲、黄罩甲、青白绵布甲,盔、巾的颜色多种多样,色彩丰富,尽管幞头仍是黑色,戎服以红色为主,有红笠军帽,如正德年间设东西两官厅,都督江彬戴红笠。明正统以前边关将士的盔甲为红盔黑甲,正统年间改为明盔明甲。
【图11,明代仪卫甲】
明代很重视军事检阅和礼仪仪式,有专门的礼仪铠甲。检阅军队或进行礼仪展示时,从事仪卫活动的侍卫官戴凤翅盔、锁子甲,锦衣卫将军戴金盔甲,将军着红盔青甲、金盔甲、红皮盔戗金甲和描银甲。将军、锦衣卫都腰悬金牌,持弓矢、佩刀,执金瓜、叉、枪。礼仪铠甲色彩鲜艳,形式多样;兵器珵光瓦亮,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银光;铠甲色彩的多样,在军队检阅时,呈现美观的效果。将军、军士,仪表堂堂;其气势壮阔,威风凛凛。
说明:本文系头条号黄强教授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联系作者微信njhuangqiang。
黄强黄不息2016年、2017年两次年度文化头条号。2019年入选精选频道。
黄强,字不息。服饰史学家、金学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中国服饰画史》《服饰礼仪》《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服饰史新著《古代服饰与时尚》《古代军戎服饰》《六朝人的衣柜》,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强著《古代军戎服饰》,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强著《古代服饰与时尚》,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