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奇函又又又上热搜了。
事情起源于3月15日。
杨奇函发微博称曾经很尊重很喜爱的人有港独倾向,感到震惊、气愤、遗憾。
一时所有《奇葩说》观众都变成了福尔摩斯,开始猜测:该不会是他多次公开表达敬仰之情的邱晨?
一扒,果然。
给港独机构做宣传手册,发微博。还借2012年港独活动记录片感慨:当时情景,现在想来,依然动容。
当年张悬在其英国演唱会上挥舞所谓的台湾“国旗”,被留学生抗议:No politics(不要谈政治)。
邱晨就此发表观点:“滚回娘胎”。
一条不够,还要再发一条揶揄:应该开除这些人的强国国籍。
后来。
邱晨“退圈”了:
“我将关闭个人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退出公众视野,不再参与任何节目录制。”
因为这事,杨奇函遭受了很多邱晨粉丝的攻击。
今天,他被曝光了一段电话录音:
其实我本人和邱晨没有任何恩怨,一开始他们粉丝过来骂我,然后这得罪的最主要的群体是同性恋群体。骂我的主要都是同性恋。
这奇葩说的主力群体就是同性恋嘛。
经此事,我对同性恋群里产生了有色眼镜。
就是发现他们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以后我人生只留3个好同性恋的名额,其他一律视为仇敌。
炸了。
有人觉得他对同性恋恶意太大了,更加讨厌他。
有人觉得他说了大实话。
这场撕X,杨奇函究竟错了吗?
01
如果抛掉具体的录音内容,不得不说,杨奇函的情绪并没有错。
他被群起而攻之,不是一天两天了。
相约一起骂、畜生、呕、双标狗、也配活着……
甚至设立了#杨奇函下作#这样专门用来骂他的话题。
骂人的话很脏。
那就拉黑恶意评论的人呗?
得,被骂得更狠了:
小人果然是小人。
看到没,网络暴力虽然隔着屏幕,但和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暴力没啥区别。
这让我想起《少年的你》。
都是一群人,以一种无孔不入的方式筑起一种氛围:
随便哪个素不相识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攻击你。
这种群体暴力恐怖在于,伤害来自无法预判的四面八方。
可以是明面上的拳脚相向,也可以细碎到话语凌迟,眼神斩杀。
像陈念在体育课上的排球赛。
她眼睛一直盯着球,张着双手蓄势待发,却没一个人愿意传球给她。
终于接到一个球,她一发球——
对面的同学自然地躲开了,像在躲瘟疫。
她。被无视了。
是的,最恐怖的孤立,不是肉体摧残。
就像球砸进墙角,毫无生命力反弹——
群体暴力动静不大,却无声无息筑起一道围墙,困住你,凶猛无比。
经历群体暴力,陈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放学回家,即使身处热闹的人群,她也微蹙眉头,非常不安。
拐弯进入暗巷,她更是陷入恐惧。
时不时回头看,深怕突然窜出施暴的同学。
长期受到群体暴力,她的警惕,是近乎神经质的。
而当裸贷妈妈的裸照被发到班级群,同学像看猴戏一样起哄。
陈念回头望:
那些猥琐眼神,那些落井下石的嘴脸……她眼中有泪,也布满了——
恨。
她的心理状态从一开始的恐怖,到警惕,进入了仇恨阶段。
而当这一切的场景搬到网络上。
群体暴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几行,甚至几个字,就能映入眼帘,横冲直撞进你的大脑,几天几夜挥之不去。
可当你愤恨想反击,一拳下去……
只有网络虚拟的空气。
你只能看见别人的拳头和恶语——
却根本不知道仇敌在哪里。
久而久之,这种无力感容易让人——
歇斯底里。
杨奇函自己也表示,他的不当言论其实是被逼急了:
……我会丧心病狂乱攻击我并不排斥的人。
可纵使杨奇函有一百个理由,他的言论就对吗?
02
当然不是。
同性恋群体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同性恋除了他主观判定的三个好同性恋名额,其他就该是仇敌?
不说远的,就聊去年火爆的《致命女人》。
泰勒是个尽职尽责的律师,同时也是双性恋。
她和老公的婚姻是开放式婚姻。怎么个开放法呢?
泰勒和老公的异性恋是合法夫妻,忠于彼此的灵魂。
与此同时,泰勒可以去外面找女性炮友,老公也一样。
但,仅限肉体。
可有一天,泰勒带来了无家可归的炮友小洁。
老公本来一万个不愿意,直到亲眼看到这个姑娘——
太美了,眼睛都直了。
又漂亮、又性感、又热爱家务、又做得一手好菜、又特别崇拜他的工作。
简直就是个天使!
老公迫不及待地希望有一场"浪漫三人行“。
一拍即合。
之后,他们三人开始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但。
裂缝也逐渐显露。
某次泰勒出差,灵感枯竭、困意难挡,又急于交稿的作家老公得到了小洁的帮助——
让人兴奋的毒品!
老公过稿了,老公的稿费涨了,老公的名声打出去了……
伴随着好消息的,还有越来越重的毒瘾。
毒瘾大到在高速路服务区休息那么十几分钟,也执意把两个女人支开,偷吸一口。
结果一不小心,整包撒进车尾箱。
这才被泰勒发现。
原来,几年前,他就已经毒瘾缠身,差点死掉。泰勒倾其所有,才终于帮他戒毒成功,过上健康的生活。
没想到……天使面孔的小洁,竟然偷摸着让他重蹈覆辙。
这还不够,她甚至教唆他赶走泰勒,一次次主动给他喂食毒品,只为他拼命挣钱给她买车,供她吃喝……
泰勒不忍心让老公执迷不悟,查到了这个美丽炮友的身世,让人细思极恐——
孤儿,从小被寄养。
第一任养父母的房子无故失火,他们都被活活烧死。
第二任寄养家庭。她蓄意勾引养父。
甚至,她眼睛都不眨地杀死了满身纹身,强壮如牛的前男友——
在她的世界里,为了让无家可归的自己有地方去,杀人放火在所不惜。
她没有底线。
相反,同为双性恋的泰勒呢。
作为妻子,她对自己老公用情极深。
在他被毒瘾折磨,身体精神都受到极大危险时候,她一边艰难工作,一边陪伴他戒毒,从没想过放弃。
虽然提倡开放婚姻,却坚定地只爱老公一人。
作为法律工作者,她工作负责认真,总是工作到深夜,筋疲力尽。
泰勒和小洁同为双性恋,面对同一个男人,她们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言行:
泰勒重情重义,一边兼顾社会责任,一边照顾心爱的人。
而小洁,不仅对这个男人,而是将所有人都当成谋生工具,为了不劳而获,破坏规则,把道德和法律抛诸脑后。
差别太大了。
很明显,人的好坏,与性取向无关。
跟是不是具有社会责任感更没有关系。
把对个别网友的指责蔓延到同性恋群体,本质上,是对一个人的敌意,无差别地,胡乱扩散到一类人。
细思极恐。
恐在哪?
03
美剧《犯罪心理》中有一集。
52岁的出租车司机,深夜死在自己的出租车内。
同样的案件还有:
24岁的瑞秋死在公寓,30岁的画师小卡,死在画室中。
不同地点,不同目标,手段却都是相同的。
眼睛被蒙上,胸部中枪。
而致命伤是一把从耳部刺入脑中的刀。
而更特殊的是,凶手每次都故意折断刀把手,把刀片留在了受害者脑内。
犯罪手法很罕见,而且受害者之间好像没有明确联系。
受害地点,身份特征都不同,他们为什么会被这样残杀呢?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人是个连环杀手。
不久后。
他越来越猖狂,在公开场合教堂,杀死了为人做告解的神父,被一位教友偶遇:
带斗篷帽,跟他说话没反应。
只有手垂直贴在大腿上,却不断地颤动着,像在弹奏钢琴。
这个教友还补充了很重要的细节:
凶手不说话可能是觉得在这个教堂里待得很不自在?
毕竟主教一年前因为被告恋童癖,但后来无罪释放,
他可能觉得教堂不纯净?
一下,FBI就有了灵感:
所有被害人的关联是不是都被指控过?
一查,果然。
画师小卡曾被指控车祸致人死亡,不过没有判刑,无罪释放。
瑞秋曾被指控私藏海洛因,甚至用海洛因毒杀死男朋友,后被判无罪。
而一开始被杀死的司机——
一样,4个月前因为家暴被起诉,后被判无罪。
同时发现,凶手故意留在被害人脑内的刀身是把燧石刀。
在埃及神话中,它是惩罚的象征。
而死者蒙在眼上的黑布象征法院门口同样蒙眼的正义女神。
他们开始对凶手预测:
是一个自诩正义的人。第一次行凶目标往往伤害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后来发展成过度的正义感,于是开始不断进行正义杀戮。
后来他们抓到的凶手果然是——
一个法院的庭审记录员。
长期使用打字机,让他留下了杀人时手指在大腿上弹钢琴的小动作。
而重点是。
去年,他的父母在一起抢劫未遂案中被杀死。
杀人凶手最终被无罪释放了。
……一下就说通了。
杀害双亲的逃犯成为他的刺激源。
很明显,他把杀害他父母的那个犯罪分子的愤怒,无差别地转移到所有无罪释放的嫌疑人身上。
不管他们事实上是真的无罪,还是有罪逃脱。
一旦有嫌疑,宁可错杀,不能放过。
当警察冲进他房子时,发现了堆砌着一整墙还没使用的燧石刀,还有一箱箱“该被惩罚”的嫌疑犯名单。
此时的他,正在扮演上帝。
由他的经历来主观审判一个人没有罪,甚至代替上帝惩罚那些他认为有罪的人。
这本质上,是一种迁怒。
把对某个特定人的情绪画个圈,圈定一整票人。
更是一种以偏概全。
把对某个特定人的认知,再画一个圈,不管不顾地给一群人贴上标签。
但。人跟人是不一样的。
无差别谩骂,确实伤害了个别“坏人”,但同样伤害了很多无辜的人。
这样的逻辑。
和一看到出车祸的司机是女性,就嚷嚷着只要是女司机都很恐怖;
发现这次数学成绩没考好的是女孩,就嚷嚷女性不擅长理科很正常,她们就该学文;
被一个河南人骗,就立刻调侃,果然河南人都爱偷井盖吧;一看到电影里的东北人穿貂,就立刻浮现所有东北人都爱戴金链的地域黑……
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能代表一个群体吗?
当然不。
暴行压身,发怒原本情有可原。
可当愤怒扩散,受害者变成施害者——
一下就会伤及无辜。
不要随意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以偏概全,标签化一个群体。
毕竟我们身为个体,也无时无刻不具备群体属性:
性别、性向、地域、高矮胖瘦……
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判定一个群体,那么说不定哪天,无辜躺枪的——
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