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趁着空档,我回顾了过去一年的一些教学习惯。说是一年,其实是用了33年的努力。今天分享给各位同仁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习惯。
1
先进教室后进办公室
记得一个早晨,我正在教室里给晨读的孩子们拍摄视频。
突然,一只手从后面在我肩上轻轻拍了一下,我一回头,发现是值周的校长,他冲我笑笑说,这么早就到教室里了。我应声说,年纪大了,习惯了。
每天到校后,我习惯性先进教室,不是办公室。进教室后,先和比我早到的孩子们问候早安。随后把今天的日期和课程抄写在黑板最左边。
每个孩子一进教室,就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一天要上的课程一目了然。有时候,孩子一看到有信息课或者体育课,就兴奋地喊起来。一天的心情就不一样。
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来,看见我拿手机拍摄认真朗读的同学,大家都很快进入朗读状态。
因为孩子们知道,我拍摄的朗读视频,会立即转发到家长群,每个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看到自己认真晨读的样子。
记得有一次我请假回来,有家长就感叹说,早上一看到孩子们晨读的视频,就知道麦子老师回来了。
慢慢的,我也知道,每天早上,听孩子们的晨读,是许多家长非常期待的一道精神美餐。
2
按时下课,绝不拖堂
我们班孩子课堂习惯不是很好,课堂内经常有孩子搞小动作。我的习惯是,只要有一个孩子游离在我的课堂外,我就要停下来,安静等候他的回归。
这样就难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但有一点,不管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下课铃响了,我就会准时下课,绝不拖堂。
“按时下课,绝不拖堂”这个习惯,我记得大概是2016年左右,我才做到的。也是将近三十年的努力,才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以前有拖堂的习惯,总会为自己的找到拖堂的借口。后来慢慢知道,学生最讨厌的就是拖堂的老师。
所以每学期一开学,就我会当着全班同学们的面,公开宣布,同学们要按时上课,老师要准时下课。绝不拖堂,请大家监督。教室里总会想起热烈的掌声。
养成不拖堂的习惯,不但改善了师生关系,而且能提醒自己课堂内少说废话,提高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3
自己的板书自己擦
我每节课都会提前5分钟以上到教室里,因为我不太喜欢做PPT,我就提前把重点板书在黑板上,用另一块黑板遮住。
等到上课要用的时候,我把黑板刷地一下拉开,工整的板书赫然出现,孩子们就会有一阵惊喜。
我喜欢用粉笔在黑板上现场板书,这样不但给学生写字的示范,而且随着教学的深入,板书也是一点点的生成。学生看着满满一黑板的的板书,整节课的思路和重点就一清二楚。
下课了。我就会把黑板上的板书擦掉,我不会让学生来擦黑板。看着孩子拿着黑板刷,青蛙似的跳呀跳的,我受不了。粉笔灰那么多,孩子的肺那么嫩。
4
每篇课文都朗读录音
作为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个颇费脑筋的事情。我看到不少老师,设计了一些所谓的课前预学单,其实就是几个作业题目。
还有的老师索性把生字新词的抄写,让孩子们课前预习自学。原本就是生字新词,需要老师指导教学,放到课前让学生自学。一旦写错了,后面就很难纠正过来。
大概在3年前,我就尝试着朗读课文录音,让学生回家听我的朗读预习课文,并邀请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听得可认真了,但凡有一点点口误孩子们都能给我找出来。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轻了预习的负担,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
过去的一年,我重新下载喜马拉雅,坚持每教一篇新课文,都朗读录音给孩子们听。
方式更灵活了,有时请学生挑刺,有时边读边教学生做批注,有时请学生模仿老师朗读录音。三年级的孩子,可喜欢了。
通过听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不但学生受益,我作为教师也受益。因为朗读一篇课文,要做到不出错,并非易事。有时候需要反复朗读几遍,才可以录音。
即便如此,孩子们孩子能挑出刺来。我把以前做课件的时间,全部用来朗读课文。所以我说,朗读课文就是最好的备课。
5
熟读课文再开讲
即便课前预习,孩子们认真听了老师范读,或者课前模仿朗读。学习一篇新课文,前面10分钟,依然要熟读课文。
请学生挨个逐段逐句朗读,确保读准每个字音,读通顺每句话。遇到难点词句,需要反复朗读,还要求全班同学齐读。
字词的教学,都落实在读书的过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学习掌握。
学生没有读熟课文,我不开讲。因为许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无痕落实。
真正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一定是在熟悉课文的每个细节之后,学生才能发现并寻根朔源深入探究。
许多的课堂之所以不断的繁琐问答,绝大部分的提问,就是因为没有好好读书,不熟悉课文。
一节阅读课,至少20分钟以上的时间让给孩子读书。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课堂上书声朗朗。精讲多读,熟读精思。这是我对自己语文教学一项基本要求。
因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没有哪一项是可以通过听老师讲课学会的,都必须是学生亲自在文字中摸爬滚打练就的出来的。过去那种讲得死去活来学生也学不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于永正老师生前曾说:语文教学这法那法,没有熟读课文就是没法。
6
学生作业我先做一遍
也许是我第一次教三年级的缘故吧,之前三十多年都是教四五六年级。对于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把握不准,不清楚孩子抄写生字需要多长时间,不清楚三年级孩子写作哪些会是难点。
记得那一次有家长反映说,孩子写回家作业写了一个半小时,一开始我不相信,后来我自己亲自做了一遍,也用了近40分钟。这样对于速度比较慢的孩子,一个小半小时,也许就是真的了。
从那次之后,我就决定,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作业,我自己都先做一遍。有些题目看似容易,做起来破费时间。学生的作业,只有老师先做一遍,对于重难点才能一清二楚。
特别是后面交流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和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和老师的差别在哪里。
有时候,我也会发现那些特别优秀孩子的作业,甚至比我们老师想得更周全,真正达到一种教学相长。
有一次,一个孩子看到我写的作业本,在我身后轻声感叹:哇,麦子老师作业写得好好看呀。
孩子的夸奖,对一个老师也是有激励作用的。我们不单是给孩子写作业一个示范,更重要的是,孩子会打心眼里喜欢我们,或者敬佩我们。
7
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们班有一项特别的常规作业,就是写漂流日记。
全班40个孩子,分成10组,每组4人,除了周三无作业日外,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这4天,每天轮到一个同学写漂流日记。漂流日记的内容,规定写班级当天发生的真实故事。
这样我每天必须用一整节课的时间批阅10本漂流日记,雷打不动。不管多忙多累,我首先批阅的就是漂流日记。甚至可以说,批阅漂流日记,是我一天中最喜欢做的工作。
首先是数量不多,每天只有10篇。其次,孩子们写的日记,都是班级里发生的最新鲜的故事,没有一篇日记会是雷同的。对班级发生的大小事情,以及全班同学的思想动态,一览无余。
更重要的是,能借助批阅漂流记日的机会,用文字的方式和孩子们交流谈心。用文字交流,很多时候比用语言交流,更能走进师生彼此的心灵。
我们就在漂流日记的交流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了观察生活,慢慢学会了表达真情实感,慢慢体会到了,原来用文字写作可以留住我们的生活,留住我们的童年。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写作的意义。
每天批阅完10篇漂流日记,孩子们就会争先恐的相互传阅。如果有一天,我批阅得迟了一点,就总会有几个孩子追着我怎么还没改好呀。
看着孩子们爱写日记,爱读日记,这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儿。
8
每天要得双百分
孩子们跟随班主任谢老师到操场上出早操,我的习惯是到学校室内篮球场,一个人玩篮球。扑通扑通,两个篮球架之间,独自50个来回运球三步上篮,投进50个球,刚好100分。
晚饭后,我也散步到球场,沿着三秒区的几个点位,挨个儿投篮,不管时间长短,总之投进50个球,得到100分即可。
这样我每天投篮目标得到双百分。自己开心开心,同时也有效的预防颈椎病。
最近,在黄老师的诱惑下,每天晚饭后,我又开始迷恋上乒乓球。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每天不打打球,总会觉得浑身有点难受。
一开始黄老师让我5个球,到现在就是一个球不让,我也不怕他。偶尔还能胜他几局,多有意思呀。
我不是单纯为了锻炼身体而去打球,如果单纯为了锻炼身体,讲的就是坚持坚持。坚持是多难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因为喜欢,单单就是喜欢篮球,就是一个人也玩得很嗨。这不需要人监督,也不需要努力坚持,只要喜欢,一切都不成问题。
打球是这样,学习不也是这样嘛。所以,我们当老师的,总要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有了,一切都来了。凭着兴趣,孩子就能练就童子功。
许多事情,年轻的时候,拼的是努力。到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体会到习惯的力量。生活是如此,学习是如此,工作也是如此。
来源: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