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相关阅读
《强国图志——从宣传画里看新中国发展之路》
沈榆 孙弋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年6月的一个下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邱孟瑜女士约沈榆老师在东湖路皮爷咖啡店见面,感谢他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也想与他商量是否可以搞一个论坛。风轻,云淡,斜阳也正好。正事谈定,三人就着咖啡,信马游缰地聊起来,沈老师说到自己平日喜欢搜集、收藏宣传画,藏品中上海人美社的居多,于是感慨道当年的宣传画,数量上上海人美占了全国半壁江山;质量普遍较高,将宣传功能与艺术创作结合较好;绘画风格往往也领风气之先。收的多了,看的多了,他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内容,如宣传画的主题一般都是贴着时事出版,画家如何表现主题,选择什么样的元素、符号、色彩等都是有充分考量与设计的,宣传画不是个人艺术作品,它受很多现实因素限制。宣传画作者中流传一句话“艺术创作无边界,宣传工作有纪律”。虽有将这些内容写成书的想法,但是考虑到看得还不够多,有些问题还没得到论证,所以一直没有动笔。邱总当即表示支持他继续深入下去,争取在2021年出书,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强国图志》就在这咖啡香里萌动了。其时三人脑子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具体写什么,如何写,写到什么样的程度尚未有清晰概念,书名也没有。
《干劲日日高 祖国岁岁新》
作者:浙江美术学院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回社后,邱总叮嘱我要“盯”着沈老师。
隔了两天,与沈老师通电话,交换一下彼此的思考。市场上介绍宣传画的书虽不多,但大部分都是从艺术创作手法这个角度分析,从而忽略了宣传画创作的时代背景,这样讨论宣传画,只能从“画”到“画”。这种写法分析少量的画没问题,但是一旦画作数量达到一两百幅,内容肯定会雷同、枯燥。但是要挖掘这些宣传画创作背景,工作量是巨大的。其实背景分成三个层次:政策背景、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宣传画作者本人的艺术修养。寻找政策背景难度不大,但是很繁杂。挖掘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画家创作心得,这两点是有难度,尤其是很多宣传画作者都已驾鹤先去,无从考证。沈老师在电话那头惋惜道:这本书要是早十年做就好了,那些人都还在,现在没几个了!
听到这句话,我更想做这本书了,趁还来得及,若等这批作者都凋零了,那么创作宣传画的历史细节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细节没有了,生命力也就没有了。
写作原则就这么定下来了:根据时代背景选画,穿插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再介绍宣传画作品特点。这样可以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一幅宣传画为什么会在当时出版,出版社又是如何组织人员创作,宣传画作者又是如何构思。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作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沈老师很快就试写了一段。当时的篇章是“工农联盟 建设中国”“军民一心 众志成城”“自力更生 发展经济”“民族团结 欢庆胜利”“天涯比邻 世界和平”“改革开放 强国之梦”。我当时觉得按这样的线索写,少了些灵动,而且篇与篇之间逻辑性不是很强。邱总觉得我和沈老师拟的名字都不好,于是将书名改成《强国图志》。反反复复打磨,在第五次修改时,才确定最终的写作线索和写作风格。此时已是2020年12月29日(从图里可以看出,当时第三篇是讲“大农业”,第四篇还是围绕“农业”展开,所以在第六次修改时,整体结构又大动了一次,将三四篇章整合。“向科学进军”大概是在第七次修改时增加的)。社里要求在7月1日前出书,也就是最晚5月份要完成所有工作:写作、编辑加工、三审三校、排版、制作。压力非常大。
时间紧迫,不能按照平时的流程赶进度,所以沈老师写完一篇,我看一篇、改一篇,校一篇、排一篇,是一个不断滚动、完善的过程。在此感谢校对科的小伙伴和设计师,他们不厌其烦地配合这个非常流程,确保了这份书稿能够在5月下旬完成三审三校,顺利地按计划时间送厂。
在打磨的过程中,我对宣传画为什么在上世纪50-80年代这么火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宣传画是当时最好的宣传媒介。大到国家颁布的政策、方针,小到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这些是国家需要老百姓知晓、了解甚至配合完成。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电视尚未研发成功,大批量生产更是到80年代才实现;收音机价格普遍在百元以上,而城市居民月工资普遍是二三十元,农民收入更低,所以收音机也并不普及;第三,当时的文盲率较高,只有少数人能读书看报。在这种情况下,以图为主,辅以文字的宣传画就是当时最好的宣传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作者:陶谋基
出版单位: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大家齐动手 除害又灭病》
作者:上海美术学校 凌启宁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农业“八字宪法”好》
作者:任美君 李佐万 刘玉山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张普及科学农业生产知识的宣传画,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分别是“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扫除文盲 人人有责》
作者:杨文秀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通过这张画里的几个细节:黑板上的“鱼”字、鱼的图形、菜篮子里的鱼,我们可以想象这就是一堂生动的社区识字课啊
但也不是每一张宣传画都卖的好。有大卖几百万张的,如《毛主席万岁》《争取更大的丰收》等,也有只卖几千张的。出版社的领导分析、总结卖不好的原因:一要有实效性,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段时间内,很多宣传画都在“运动”过后出版,错过最佳时机,导致销售不佳。为此,出版社内部调整管理制度,使宣传画能够及时出版,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宣传画作者、出版科、印刷厂是紧密联系与合作的,最快的一次是作者连夜画,第二天进厂印刷,第三天就正式出版了,这是乘“火箭”的速度了。二、绘画风格。喜气、亮堂的画更受老百姓喜欢。因为有些老百姓会将自己喜爱的宣传画张贴在家里,装饰堂屋。这个功能与年画类似,所以在宣传画发展过程中,出版社慢慢明确宣传画与年画的异同之处,进而明确宣传画本质与独特之处。为了让宣传画更接地气,社内专职画宣传画的画家一般都会去采风或者田野调查,如哈琼文的为了创作《学大庆精神》,在大庆油田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三个月。为了让风格更多元,宣传画作者队伍由社内专职画家+邀请社外画家组成,本书中收录了靳尚谊、张道一、李慕白、韩伍、陈逸飞等一批知名画家、工艺美术专家创作的宣传画。还有一部分画是联合完成,如《实干苦干加巧干生产指标冲云端纺织女工志气大要把地球当线团》就是由纺织厂里的美术宣传员+出版社内部人员共同完成。在这一系列调整下,宣传画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毛主席万岁》
作者:哈琼文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很明显的感受到了宣传画风格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初,宣传画中有月份牌的影子,后受到了苏联、波兰招贴艺术的影响。六七十年代画面有一种强烈的动感,并且色彩对比强烈。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明显感觉的画面开始静谧、唯美,色彩也清新起来。
《我国自制的小轿车》
作者:李慕白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此张宣传画还有月份牌的影子
《保持党和人民给我们的荣誉》
作者:王洪水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此张明显受到波兰招贴画的影响
《向现代化农业进军!》
作者:翁逸之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五业兴旺齐发展 加速农业现代化》
作者:张安朴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面两张同样表现农业发展,但是一张动态强烈,一张安静祥和。而且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在五六十年代作者表现现代化喜欢用拖拉机、高压电线、高楼等元素表现,到了七八十年代开始喜欢用原子符号等表现现代化,这个可能跟当时科学发展大背景有关。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宣传画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画?其实这个问题随着作者们的离去而没有答案。但是从一些元素、符号上可以看出一些“套路”。比如,表现工人,作者一般会选择男性形象,而且往往是让“他”穿上蓝色背带裤;表现农民,女性形象偏多,而且以江南女性形象居多。很多表现人物的宣传画喜欢用略仰视的视角,显得人物比较高大伟岸。包括前文图注中说的表现现代化的元素变化等,这些,都是一些很有趣的内容。
《开展劳动竞赛,为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作者:俞云阶 赵延年
《为超额完成 1200 万吨好钢和 33500 万吨煤的生产任务而奋斗!》
作者:丁斌增
《努力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们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作者:钱大昕
《选好种夺丰收》
作者:吴性清
《大力养猪,发展副食品生产。》
作者:韩伍
随着90年代电视的普及、其他媒体的发展,宣传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今天回看这段历史,重新研究、出版宣传画,不仅仅是研究宣传画这一画种,更是想从图像这个角度去解读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审美的变化,审美的背后则是个体(或集体)价值观集中输出,价值观的变化又体现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所以,这是我们出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