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穴刺法又称为透刺法、透针法、透穴疗法,是针刺入某一穴位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不同的针刺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透穴刺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透穴刺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针法,其中“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与后世的直针透刺、斜针透刺近似。“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近代的横针透刺类似。“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及“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现在的多向透刺法相近。正式定名“透针”的是金代的窦默,他曾著《针经指南》,内有透针的提法,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救卒死尸厥方,爪切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又如元·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次明确提出了透穴刺法,并为之立名,其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希”。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同时《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歪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曰:“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明朝吴昆在《针灸六集》中也有不少透穴针法治疗疾病的记载。这都说明透穴针法在临床上确有卓越的疗效。1 透穴刺法的作用透穴刺法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功能为基础,治疗疾病以辨证施治为准则的针刺疗法。这种针法充分发挥了两穴双重主治作用的叠加效果,提高治疗效果,并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佳的特点。1.1 协调阴阳,疏通经络透穴刺法可以直接沟通表里阴阳二经经气,并能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每一透穴犹如各经又增添一个“经穴”,能促使阴阳经气接通,以发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之作用。(《灵枢·刺节真邪》)1.2 免伤卫气,增强针感《难经·七十一难》云:“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素问·刺要论》所说“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古人非常重视顾护人体卫气。卫为人体卫外屏障。采用透刺法,取穴少而精,可尽量减少刺破皮肤次数,免伤卫气,亦可减少病人畏痛的恐惧感。局部透穴多在病变处围透,围透可逐渐缩小病灶。透穴可扩大刺激面,使酸麻重胀感直接扩散至病变部位,以达益气助阳、托邪外出、祛腐生肌、舒筋和络、活血通络,疏经止痛的作用。1.3 接气通经,上下相接透穴刺法弥补了传统一穴进针的针刺刺激点少的不足,以不同的角度、方向由本经透向他经,使针尖引导着经气直接刺向所要透之腧穴,加强了刺激面,刺激量和针感效应,上下相通,迎随逆从,内外相应,数经相交,宣导出入逆乱之经气,“从阴引阳”,疏通经络、脏腑、阴阳、气血。加速神经和经络功能的全面恢复。一针透多经(多穴),各经之间同时得气,不同针感在相疏通各区域神经分布范围交汇,使各经络经气沟通交融,经气感应(得气)广泛地加强多经间的联系和对经络的刺激,舒筋活络以行“通”之意,贯通上下经络,运行气血达到“气至病所”。又以远道循经取穴,联络各脏腑,沟通内外经络、腧穴,使瘀滞的经络,营卫气血得以流通疏导,较快地改善和调节各经络循行失调,促进神经组织代谢,降低神经变性,恢复神经及经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获得满意疗效。2 透穴刺法的分类2.1 直透法即本经透穴,是从本经一穴进针,待得气后,针芒向着本经的另一穴位透刺,结合迎随补泻手法,可以向上透,亦可向下透。如上星透神庭治疗鼻炎;中脘透下脘、气海透关元、肝俞透胃俞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症等。2.2 横透法即阴阳经透穴,表里经透穴。一般用于四肢内外侧相应的阴阳经,从一经一穴进针,透向相对应的另一经一穴,针尖不宜穿透,以能看见针尖顶起皮肤为度。临床常用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膝痛、胆道疾患;支沟透间使治疗胸胁痛;间使透支沟治疟疾等。以上横、竖透法可配合运用,亦称“十字透”,多用于头部及四肢关节部位。2.3 局部围透法即在病变部位数针围透,使针芒直刺患处。可用于腱鞘囊肿、肱骨外髁炎、破溃创面、局部神经麻痹等。3 透穴刺法的操作透刺的针具选择一般根据病情病位而定,头面胸背及四肢肌肉较薄处,宜用短针,选撮捏进针法;四肢肌肉较丰处,宜用长针,选挟持捻转进针法。不论选用何种透刺法,所透之穴一定要有针感,针感是透刺获效的关键之一。透穴刺法的操作可分为直透、斜透和横透三种,直透是针尖与皮肤呈90°垂直透刺,操作是从肢体的一侧直刺,透向对侧某穴,如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斜透是针尖与皮肤呈60°或45°透刺,操作从一个穴位直刺三分许,斜向另一个穴位,多用于病症涉及相邻经脉或同一经脉,如胆经的阳陵泉透胃经的足三里、膀胱经第一侧线肾俞透第二侧线的至室。横透是针尖与皮肤呈10°角或 20°角透刺,操作从一个穴位倾斜进针,针体横卧 15°角以下缓缓向第二穴推进,用于病位浅表或肌肤较薄的部位,如上星透神庭。此外,斜透刺法还常在透向一穴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变换方向,另透一穴,如百会透四神聪、合谷透鱼际、劳宫等。在透穴的操作中,还可先在进针的穴位运用手法,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再进针至所透腧穴,运针以产生新的针感。在透穴刺法的应用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熟悉透穴部位的局部解剖,尽量避开大血管及神经主干;二是不得在溃疡及瘢痕组织面透穴;三是在胸背部腧穴透穴中要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不得伤及内脏;四是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出现晕针、滞针、断针要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五是对初次接受针刺的老弱、妇女、儿童在透穴中手法不宜过重。4 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透穴刺法不但能治疗局部病,而且还能治疗全身病,不仅能治疗经络病,同时还能治疗内脏病。透穴刺法在临床上仍是遵循《灵枢·经脉》篇“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准则,使用多种透穴方法,从而达到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透穴刺法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不伤卫气,增强针感的作用。透穴刺法的应用加强了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的联系,使经气得以相互沟通。透穴刺法突破了传统一针一穴,取穴多,进针次数多,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的缺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
1、常用针术(1)、通天针(督脉)针法: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针感:额颅痛酸胀麻,发凉,留针15-20分钟,起针后头脑清醒眼发亮。主治:镇痛、镇静解痉清热、可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癫痫、癔病、精神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头晕、美尼尔氏症、高血压、神经性头痛、感冒、脑震荡后遗症等。(2)、二龙针(膀胱经)针法:曲差→五处→承光→通天。主治:神经衰弱、癫痫、癔病、精神病、鼻炎、副鼻窦炎。(3)、穿甲针针法:天井→清冷渊→消泺。主治:抬肩障碍(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小儿麻痹。(4)、强心术针法:大陵→内关→间使→郄门。主治:心力衰竭、末梢循环衰竭、虚脱。(5)、催眠术针法:神门→阴郄→通里→灵道。主治:失眠、癫痫、精神病、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6)、川阳一针针法:仆参→昆仑→跗阳→飞扬。主治:偏瘫、腰腿病、癫痫、腹痛、浮肿。2、其它针术(1)、通天针对锋刺针法:前面由上星→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针交锋相对。 主治:顽固性头痛、通天针所不能止痛者。(2)、百会十字刺针法:前面由前顶→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侧由正营→百会。主治:各种脑病。(3)、过梁针针法:以粗针横贯脊柱二侧,相对应之募穴,患者侧卧,胸膝位(腰穿姿势)。手法:划好标记(内脏病取相应募穴、腿腰痛取肾募、肥大性脊柱炎取相应募穴)。助手以二拇指、食指在穴位上下顺脊柱捏起皮肤,以粗针横穿相对二穴,留针十分钟(露出之针尖下垫以棉球,以免针体倾斜时针尖刺痛皮肤),然后将针推至中心段,使两端露出之针体大至相等。二手持露出针体之两端,用力向外弹拉十余次,退针时先将针尖拉入针孔,以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出针前先以酒精棉球擦拭露出之针体以免感染)。主治:腰腿痛、肥大性脊柱炎、脊柱骨质增生以及各种内脏病。(4)、健脾针针法:治癫痫用直径1毫米粗针,其它用毫针由伏兔进针上透髀关。手法:仰卧,直刺伏兔5分深,再上透髀关。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胃痛、脾肿大、肾炎、下肢麻痹。[附]透针法之针具规格穿梁针:直径2毫米-2.2毫米,长8厘米。穿甲针:直径1毫米,长14厘米用于清明术,偏瘫。向属针:直径1-1.2毫米,长15厘米(可用穿甲针代替)。川阳针:直径1毫米,长24厘米(用于川阳一二三针,追风针)。3、透针常用治疗组穴(1)、胃九灵术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巨阙、中下脘、梁门、强壮、保健(六穴九针)。(2)、胃溃疡十一术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者加天枢)。胃九灵术、肓俞(共七穴十一针)。(3)、云黄十九术治急慢性肝炎所致的黄疸。巨阙、中下脘、梁门、阴郄、商曲、肓俞(肓俞针后拔罐,拔出黄水)。(4)、高血压七灵术治高血压。通天针、神智、三阴交透悬钟、行间透太冲。[临床应用]1、常用对症穴位(1)镇痛:A、头痛:通天针、八字针、通天对锋刺、太阳率谷风池对锋刺、前顶百会强间正营十字刺、曲宾透瞳子髎、印堂、太阳、本神、头维、耳环、耳尖、脑清头窍阻、脑空、风府、风池。B、胸痛:祛痰术、乳根、期门、章门、京门、大包、膻中、鸠尾、巨阙、肺门。C、胃痛:穿心针、巨阙、鸠尾、中上脘、足三里、十字刺、强壮、保健、梁门。D、腰痛:穿梁针、人中、大椎、肾俞、肾募。E、牙痛:天容透内颊车、上下关、八字针。(2)解热:通天针、川阳一针、耳尖、耳环、三焦、曲池、大椎、心俞、至阳、委中、涌泉、行间透太冲。(3)角弓反张:通天针、通冲针、二龙针、天突透颊车、人中、哑门、大椎、长强、心俞、耳环、神智、三阳、四春。2、疾病的治疗1)、高热:(1)通天针、神智、耳环、三焦。(2)通天针、耳尖、曲池丁字刺、合谷、炉底三针。(3)清脑术2)、呕吐:通天针、神智、鸠尾。3)、美尼尔氏症:通天针、八字针、内关、公孙透涌泉。4)、多梦、梦语(夜游症):通天针、催眠术、脑清。5)、前头痛:(A)通天针、天护、中关、足临泣。(B)通天针、临泣透目窗、天灵透山根、八字针。6)、癔病性瘫痪:(A)通天针、催眠术、保健、行间透太冲。(B)通天针、神智、强心术、川阳一针。7)、腰扭伤:人中、大椎、尺关、桡关。8)、牙痛:上牙痛:八字针、耳根、下关、厉兑。下牙痛:下关、聤宫、天容透内颊车、太冲透行间。[注意事项]1、初次接受手法,劝其不要惊恐,并不可随便移动体位。2、手法必须注意取穴少,手法轻。3、对肌肉过于紧张坚韧不易进针,刺下多感疼痛,或皮肤十分松弛者,进针时必须格外小心。4、过饥、过饱、酒后及过度疲劳或某些不能合作的患者不可勉强行针。5、小儿囟门未闭者,本法当禁用之。6、孕妇禁用本法。头针特殊刺法头针特殊刺法,亦称多针刺法,是用2根或2根以上毫针同时刺激某一头穴或头针治疗线(区、带)的方法。常用的多针刺法有对刺、交叉刺、齐刺、十字刺、接力刺、扬刺等。 一、对刺法 用2根毫针相向对刺同一治疗线,称对刺法。有上下对刺和前后对刺二种。用于相应适应症较甚者。 (一)上下对刺 一般用于额区。如针刺额中线时,一根针从神庭穴由上向下刺,另一根针从前额发际下0.5寸处由下向上刺。 额旁1、2、3线的上下对刺法,可按上法进行。 (二)前后对刺 一般用于顶区。如针刺顶中线时,一根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另一根针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顶穴透刺。 顶旁1、2线的前后对刺法,可按上法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对刺法的二根针是相对而入,并不要求它们针尖相抵。 二、交叉刺法 交叉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多针刺法。它是根据《内经》旁针刺法演化而来的。旁针刺法要求用二根同时针刺某一穴,一针正刺,一针旁刺,呈交叉状。头针疗法的交叉刺法,则可用2~4根毫针呈交叉状同时刺激某一头穴或治疗线。 如百会穴的针刺,可采用三针交叉刺法。一针由后向前刺入百会穴,另外二针分别由百会穴1寸并向左右旁开0.5寸处刺入,其针尖透向百会穴。如此,则三针呈倒“丫”形交叉,以加强对百会穴的刺激。 又如顶中线和顶颞前斜线的针刺,可采用二针交叉刺法。一针由前顶穴向后透刺百会穴,另一针从前神聪穴进针,沿顶颞前斜线向下透刺,此时二针在皮下交叉。为瘫痪常用刺法。 再如顶颞前斜线的交叉刺,顶颞前斜线沿线透刺二针,第一针从前神聪进针,第二针从第一个等分点进针(将此线三等分),第三、四针则分别从该线的第一、二个等分点进针,向顶颞后斜线方向透刺(由前向后)。如此,这几根针呈阶梯状交叉。可用于瘫痪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者。 三、十字刺法 十字刺法,是用于某些头针治疗线和头部穴头维穴(位于额角发际)较特殊的交叉刺法。在临床上,可用二根针透刺穴区,第一针从上而下(或从左至右),第二针从前向后刺入。如此,这二根针呈十字形交叉。可用于偏头痛、面瘫等。 四、齐刺法 齐刺法,是用三根毫针并列集中刺激同一头穴(治疗线)的刺法。适用于额、顶、枕区,如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等。 (一)额中线 第一针从神庭穴进针,由上而下透刺1寸,第二、三针则分别从神庭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针尖稍斜向正中线(督脉),透刺1寸。可用于病情严重的神志病症。 (二)顶中线 第一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第二、三针分别从前顶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百会穴。可用于顶叶癫痫发作等。 (三)枕上正中线 第一针从强间穴透脑户穴,第二、三针分别在强间穴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脑户穴。可用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背痛和各种眼病。 五、接力刺法 接力刺法,适用较长的头针治疗线,如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额顶线、顶枕线等。其操作常用三根毫针(同等长度)分别从上述治疗线的起点、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二个等分点处进针,沿线透刺。如此,这三根针犹如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依次传递,故名曰“接力刺”。如顶颞前斜线,可从神聪和第一、二个等分点分别进针,沿线向下透刺。又如额顶线,则可从神庭穴和第一、三个等分点分别进针,分别由前向后透刺。前者主要用于瘫痪,以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后者可用于五脏病变或额叶病变等。 六、扬刺法 头针的扬刺法,是根据体针变通而来的。常用于某些头部线区和百会穴和四神聪穴,可用治小儿精神发育不全症、顶叶癫痫、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期等。在临床上,可从前神聪、后神聪、左神聪、右神聪分别向百会穴透刺;也可从百会穴分别向上述四个神聪穴透刺。(图例):扬刺法(百会、四神聪)。 七、井字刺法 井字刺法,与上述扬刺法一样,也用于头顶部某些头穴线区及四神聪穴。其临床适应症相类似。在应用时,可由前神聪向左神聪透刺,左神聪向后神聪透刺,后神聪向右神聪透刺。如此,这四根毫针相互交叉,构成“井”字形状。 额5针为林学俭氏所倡用,适用于小儿脑瘫、颅脑外伤后遗症等。 临床上可在前额发际上2厘米处进针,由左向右依次刺入5针,每针之间距离相等,呈扇状排列。
【十二透穴歌】:
肩髃透臂臑,外关透内关,丘墟透申脉,合谷劳宫到,阳关透曲泉,太冲透涌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阳池透大陵,绝骨三阴交,阳陵阴陵泉,环跳风市穿。
一、肩髃透极泉:肩髃为手阳明经与阳蹻脉之会穴,其功能可疏经络,祛风湿,利关节,调气血;极泉为手少阴心经起始穴,有清心宁神,通经括活络的功能。二穴相透,可疏通阳明和少阴之经络气血,利于肩关节之恢复。
二、腋缝透胛缝:二者皆为经外奇穴,有舒筋利节、活血通络之功能,透刺可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三、曲池透少海: 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可疏经络,调气血,利关节;少海为心经合穴,可疏经调气,二穴透刺可使二经经气贯通,气血通畅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尤可疏通肩肘关节之经气。
四、外关透内关:外关为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可散风解表,通经活络;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亦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为醒脑开窍法之主穴。二穴相透可使三焦、心包及阴.阳维脉之经气疏通 中风多与肝风内动有关,外关可镇惊熄风平肝,内关可宁心安神,舒肝降逆。二穴透之使肝风平息,内风可灭也。
五、阳池透太陵:阳池为三焦经原穴,可疏散少阳风火,通达三焦经络,滋阴除烦;大陵为心包经俞穴原穴,可清心宁神,疏通心包,和胃宽胸。二经原穴相透,可治其脏腑之疾。
六.合谷透后溪: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有醒脑开窍,通调气血,疏风清热的功能;后溪为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可清热解表,醒神通阳。二穴透剌,可开窍醒神,清心豁痰,驱邪外出,恢复掌指关节之功能。
七.环跳透风市:二穴皆为胆经之穴。环跳为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有疏通经络,强腰益肾的功能,是治疗腰骶下肢疾患之要穴。风市可祛风寒、强筋骨,主治下肢顽痹,腿膝无力。二穴可疏通下肢的经络气血,是恢复下肢功能的要穴。
八、阳关透曲泉:膝阳关为胆经合穴,有疏风散寒,舒筋活血之功能;曲泉为肝经之合穴,功能舒筋活络,调理气血。二穴透之可治膝关节僵直,屈伸不利,小腿麻木不仁。
九、阳陵透阴陵:二穴分别为胆经脾经之合穴。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可疏肝清胆,舒筋活络,主治筋之病。阴陵泉有健脾利湿,通利三焦的功能。二穴透剌可补肝肾,健脾温阳,强筋健膝利关节。
十、悬钟透三阴交:悬钟又名绝骨,是八会穴之髓会,可通经络,祛风湿,补脑益髓,强壮筋骨;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交会穴.可健脾胃助运化,通经络活气血。二穴透之,可使三阴三阳经之气血贯通,调和营卫,滋补阴阳, 可舒利踝关节。
十一、昆仑透太溪:昆仑为足太阳之穴,功能为解肌通络,强腰补肾;太溪为足少阴之俞穴原穴,可滋补下焦,调理冲任。二穴透剌可疏利踝关节,恢复其功能,纠正足内翻、外翻。
十二.太冲透涌泉:太冲为肝经俞穴原穴。有泄肝火,清头目,行气血,化湿热的功效:涌泉为肾经井穴,功能可滋肾清热,除烦宁神,开窍救逆。肾阴虚,肝火旺时可致中风。二穴透剌可清舀肝火,滋补肾阴.肝肾同调, 中风为恢复手指、足趾功能,还可取八邪、八风穴, 以1.6寸针向腕踩关节方向透刺。若病程较久,正气已虚,可用捻转补法。另外,为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有关透刺的问题,王乐亭老先生还把全身能够透刺的穴位归纳如下:风池透风池,迎香透睛明,阳白透丝竹风池透风府,上星透神庭,头维透曲鬓攒竹透丝竹,阳白透鱼腰,丝竹透率谷太阳透颧髎,四白透承泣,迎香透巨髎地仓透颊车,耳门透听会,大迎透下关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支沟透间使,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后溪透三间,居髎透环跳伏兔透阴市,阳关透曲泉,膝眼透膝关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丘墟透照海解溪透中封,侠溪透临泣,太冲透涌泉阳陵透阴陵,内庭透冲阳,大渊透列缺肩髃透臂臑,条口透承山,环跳透风市风市透箕门,后溪透劳宫,列缺透偏历中渚透少府,曲池透臂臑,内关透郄门支沟透间使,天枢透中脘,天枢透下脘天枢透建里,三阳络透郄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