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篇短文长度约1600字,阅读仅需2分钟)
1、端午临近,一提到端午节,不少人会联想到到楚辞的创作者、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屈原。
2、后人对于屈原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有部分学者对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屈原以及屈原是否和端午节存在相关也持着怀疑的态度。笔者先表明一下立场,本篇文章不会对屈原作出任何主观性评价,仅依据高中语文中的课文《离骚》,来分析屈原的人格特质(注:离骚原文太长,写起来太麻烦)。
3 、本文将会结合著名的“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和《离骚》来分析屈原的人格特质。
4、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可以根据“内倾-外倾”、“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来将人格划分为四个维度,它们分别是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不稳定外倾型,后来艾森克又在增加了第三个维度:精神病倾向(个性内向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其精神病倾向的可能性较高)。这些类型主要的表现特点如下图:
5、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离骚》中体现了屈原哪些人格特质。
6、 首先,从《离骚》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屈原的悲观情绪,例如:长太息以掩涕兮(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现在孤独困苦多么的艰难啊)、宁溘死以流亡兮(我宁可立刻死去魂飞魄散)等等语句都流露着他的绝望、悲观和无助和内心的煎熬不安。
7、其次是《离骚》所体现屈原的固执和偏执(也可以说是坚定,一般为了体现积极的蕴意,都会描述为坚定不移、至死不屈,但笔者更倾向于更深层次的人格特质描述:固执、偏执),例如:虽九死其尤未悔(就算是无限重复死亡、受尽煎熬我也不后悔)、余不忍为此态也(媚俗取巧我坚决不从)、岂余心之可惩(我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与其说这些诗句体现了屈原的坚定不移,倒不如说在他的骨子里,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偏执、固执的成分。
8、再者,《离骚》还体现了屈原的不合群、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和政治思维的缺陷。例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楚王怎么这么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我的心意),此时他正在处于流放期,而楚国虽然日渐衰弱,但这跟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国离彻底灭亡还有好几年,放在今天来讲就是,我被调配到了偏远地区,远离权力中心,我不太满意我的老板,因此我非但骂他来缓解我的愤懑。还有,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雄鹰不会与麻雀同群,自古如此,方与圆怎么能够相互配合),这几句表明屈原将与自己政见不和的其他人比喻为麻雀,并且觉得自己和他们相处不来。本来一个团体体系当中,就会有不同的个体存在,而他不愿意改变自己去迎合他人,总是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但他的行为真的是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吗?此外,《离骚》中还有很多很多语句可以体现屈原认为他和别人有着质的不同,放在今天来讲就是,我觉得你不符合我的价值观,你就是垃圾,我懒得理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细细品味。
9、再结合屈原最后的结局来看,说他是因为国灭而心灰意冷也好、说他是因为不被君王理解而壮志难酬也罢,亦或是他遭受多年流放的苦难而饱受折磨也可,但是他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说明从本质上来讲,他的人格特质中本身就存在着消极、压抑的成分。
10、综上,结合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屈原的人格特质是怎样的呢?不难看出,他拥有着不稳定外倾型和不稳定内倾的复杂的混合型人格,表现为他对待事物的情绪化和冲动性。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倾向,从他情绪的起起落落和不稳定性以及他所遭遇的自以为的长期的“不被理解”可以看出。
11、 以上就是本篇短文的全部内容,必须要声明的是,本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抹黑历史人物,而是仅凭《离骚》来客观分析屈原的人格特质,由于对历史知识的欠缺,本短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笔者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并非带着歪曲历史、贬低名作的目的,望众读者谅解。
12、更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敬请关注笔者,后期会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带来更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