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的八字校训为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每年秋季,接到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都会在通知书封面上看到八个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南开大学的八字校训,在众多高校的校训中显得独树一帜,又引人深思——何为“公”?何为“能”?又怎样才能“日新月异”?

事实上,这独特的校训并非创校之初就有,而是从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凝练而来。

华北大地,海河蜿蜒。在上世纪初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所承载着民族希望的学府在五四大潮中孕育、诞生。她就是由严范孙、张伯苓等教育家怀着“育才救国”的志向,在南开系列学校基础上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

1934年10月17日,张伯苓在南开学校建校30周年纪念会上正式宣布,南开学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以及日新月异、自强不息的南开精神。

南开大学今年100岁了。

这所百年学府经历过从最初的办学艰难到后来享誉海内外的发展,经历过因学生爱国行为遭受日寇炮火轰炸的毁灭性打击,经历过西南联大时期的刚毅艰卓,更在新中国阳光沐浴下飞速成长……无论历经怎样的沧桑巨变,她的师生始终不敢忘记那八字箴言的含义:南开培养的,是既有为“公”之精神,又有为“公”之能力的人。

南开的“公”——爱国爱群之公德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南开大学的八字校训为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1935年9月17日,在新学年“始业式”上,张伯苓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这三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南开三问”。在老校长看来,爱国是最大的“公”。

2004年,在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暨南开大学创建85周年之时,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校友来到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在那里举办的校庆展,展板上的一幅图片让他数度哽咽:那是1934年华北运动会的一幅照片,当时参加运动会的南开学生,用方形的布旗举过头顶,组成了“毋忘国耻,收复失地”八个大字。当时当地,南开学生此举引发了全场3万余名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老人颤巍巍地对身边的志愿者说:“小伙子,你看,当年那个在‘国’字右下角举旗子的人,就是我!”在年轻的志愿者惊讶与肃然起敬的目光中,这位老校友描述起运动会后的情形:张校长应南京政府当局要求找来学生领袖进行训诫,第一句话是:“你们讨厌!”紧接着说:“你们讨厌得好!”“下回还那么讨厌!”“要更巧妙地讨厌!”老人脸上的神情,已变得欢快和骄傲……

数年过去,当年的那名志愿者、如今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军,依然清晰记得那位有些驼背的老人,也时常向自己的学生讲起他的故事。李军说,这位老人从来不曾出现在南开知名校友的名簿上,但他就像一滴热血,和无数南开人一样,永远流淌在南开爱国的血脉中。

陈列在南开大学校史展览馆中的一张照片,经常会吸引参观者驻足。它是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后的第一张开学合影,画面里是96名“开山弟子”的青春脸庞。其中学号为62号的学生,名叫周恩来。

1920年南开创始人之一严范孙以本校“严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赴法留学。周恩来被视为“南开杰出校友”和“最好的学生”,他的雕像如今屹立于南开大学主教学楼之前,上书“我是爱南开的”。

建校百年,南开历史上有名可考的烈士有36位,马骏、于方舟、陈镜湖、何懋勋、刘毓璠、袁永懿、郭永怀等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

2017年9月23日,南开大学应征入伍的8名学子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抗战时期,许多南开学子就主动奔赴沙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总书记信中提到先辈的事迹,激励学子们在军中磨炼自我,同时也鼓舞了更多南开学子携笔从戎。

南开的“能”——服务社会之能力

.南开大学的八字校训为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南开办学之初为私立学校,但南开“私立非私有”。南开人心存大公,建设“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同样也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组织师生实地考察,“搜集日本侵略中国之铁证”,撰写调查报告和专著,唤起国民和海外有识之士对东北问题的关注,成为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术团体;化学研究所与范旭东、侯德榜的永利制碱厂合作,“以我之学识,易彼之经验”,开校企合作之先河;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自创办之日起,即致力于分析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该所编制的“南开指数”享誉海内外……

百年来,“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在一代又一代南开人身上接续传承:响应祖国号召、毅然放弃做了几十年的药物化学而转入农药化学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杨石先;师从恩师姜立夫在南开走上数学道路、心系祖国建立南开数学研究所、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21世纪数学大国”的数学大师陈省身;以古典诗词之教学来报效祖国、晚年捐赠全部财产设立“迦陵基金”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叶嘉莹……

近年来,南开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5年多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50项,南开学人领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APEC研究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承担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项目1400余个,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500多份。

南开人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同样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饶子和院士在SARS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蛋白质结构研究方面世界领先,被誉为生物物理领域的“传奇科学家”;曹雪涛院士的成果“炎性免疫反应的新型分子与细胞机制”入选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张伟平院士因在阿蒂亚——辛格指标理论方面的新成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该领域的领袖”……

南开的“新”——日新月异自强不息

“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张伯苓对校训中“日新月异”的明确阐释。

敢于“日新月异”的南开大学,在百年探索中始终走在社会和时代的前列:1920年9月,南开大学开始推行男女合校制度,成为中国最早招收女生的大学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开大学设置了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工程系、电机工程系、经济学院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系科和研究机构,被公认为独开风气之先;在改革开放初期,南开即率先创立了金融、旅游、生物化学等诸多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南开大学在国内率先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创造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南开—约克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管理人才……

2011年底南开大学出台的《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被师生简称为“公能教育纲要”。它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入手,把“公”和“能”细化为对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形成一个全面、稳定的评价体系。

1934年,当张伯苓宣布将“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作为南开校训的时候,心中一定有着无尽的感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完全靠自筹款项建立起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寄托着创办者多么炽热的“济世情怀”。

多少年过去了,张伯苓大概不会想到,他操着一口纯正天津话所阐述的办学理念,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南开大学近百年的发展路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南开人的成长。

“南开,难开,越难越开。”这是张伯苓曾经的名言。回望历史,生于忧患之南开,饱经沧桑,历尽挫折,却愈益奋励,越难越开。建设南开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个萦绕南开百年的梦想,始终是几代南开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里,“公能日新”的品格薪火相传,南开人将在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中,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