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也。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正是因为曹操的人物形象复杂,所以他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虽说对于他的人设,众说纷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才能出众。这次我们不谈他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单看一个小故事,从中来品一品他的聪慧。
“曹娥碑”的由来此前,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曹娥碑”上的八字之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是当面蔡邕为曹娥碑所题。
当初,曹娥的父亲掉入江中,年龄尚小的曹娥心急如焚,她便在江边日夜寻找自己的父亲,可是十多天过去了,也没找到父亲的尸体。于是曹娥做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举动,她跳入江中寻找父亲。后来人们便看到她和她的父亲一起浮出水面。
放在现在,可能许多人会认为曹娥的举动很傻,是一种“愚孝”。但是在当时那个以孝道为重的社会,许多人都被曹娥的孝心所感动,甚至在她死后多年,为了歌颂她的这份美德,给她设立了一块墓碑——“曹娥碑”。
此碑一出,引得许多人慕名而来,而蔡邕就是其中一个。不过他不止来了,他还带着他的题字来了。但是直至他离世,他也没道出这八字的谜底究竟是何。而且也许是因为他留下的这八个字过于高深莫测,总之,这八字之谜难倒了不少人,无人能解。
有智无智隔卅里这事后来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刚好他和杨修途径“曹娥墓”,出于好奇,他便带着杨修来到这墓碑前,想要一探究竟。不过这看来看去,曹操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便问杨修,知道答案吗。杨修性格耿直又爱现,直言已经猜到谜底了。
按正常的流程来,这会曹操应该问杨修谜底了。但是曹操不按套路出牌,他和杨修说,你先别说。然后就带着杨修走了,走了30里路之后,曹操停了下来。让杨修把那八字之谜的答案写下,同时自己也给出了八字之谜的答案。结果没想到,两人居然想到一块去了。
原来所谓的“黄绢”就是有颜色的丝绸,为“绝”;而“幼妇”便是少女,为“妙”;那“外孙”则为女方的孩子,为“好”;而这“齑臼”是一种捣姜蒜的容器,当时称为“受辛之器”,“受”加“辛”为当时的“辞”。所以,连在一起便是“绝妙好辞”。这个困扰众人的谜团,没想到就这样被杨修与曹操轻易的解开了。
不过,虽然曹操也很厉害,但是终究没有杨修脑子转得快,所以揭开谜底之后,他还是感叹了一句“有智无智隔卅里”。
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之死虽然曹操没有杨修的反应快,但这件小事也确实能从侧面反应出曹操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善于思考,不急于寻求帮助。而杨修作为这次的猜谜赢家,无可厚非,他也是颇有智慧之人。但是很多人都认为杨修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死在了自己的小聪明之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杨修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曹操肚子里的“蛔虫”,他总是能洞悉曹操心中的想法,而曹操又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所以他对杨修不薄。不过有时候聪明是件好事,但是太锋芒毕露可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曹操这个人疑心重,加上杨修虽然聪明,但是不太收敛,所以有人认为曹操害怕其威胁到自己,最后找了个借口将杨修杀害。
不得不说,这个看法有他的可取之处,以曹操多疑的性格,或许真有可能。但是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他惜才,对于杨修这等人才,也多是宽宏大量。所以杀害杨修或许并不是因为他威胁到自己,而是因为担心威胁到自己的孩子。
当时曹丕和曹植两人明争暗斗,杨修是曹植的人,有此人在身边,曹植便成为了曹丕的一个极大的祸患。而在当时,曹操更看中曹丕,为了曹丕的发展,曹操只能选择将杨修处死。
不过,无论杨修之死的原因如何,终究与他太过锋芒毕露有关,如果他适当收敛,也许能免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这一劫难呢?而因世人对于曹操的看法不同,所以对于曹操杀害杨修这事的评价说法众多。
更有甚者,认为当初杨修猜出八字之谜,曹操就开始动了别样的心思。不过曹操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杀伐果断,却也有宽宏大量,他会杀人如麻,却也懂招贤为己所用,所以似乎怎样的说法都说得通,这就要看每个人心中的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了。
参考资料:《孝女曹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