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人们心目中的美女是什么样子的呢?司马相如描写的能使男子“色授魂子,心愉于侧”的“美女”形象是“皓齿粲然,宜笑的睬,长眉连娟,微睇縣貌。”正代表了这种审美,说的是美女既要齿白,笑起来甜,也要眉毛长,头发乌黑。这应该是代表了当时的大众审美,其实放到今天依旧不过时。
当时的“猪猪女孩”们也很精致,她们的修饰活动正是以这种审美观为中心展开的。据文献记载,女性的装扮修饰活动包括修眉、涂脂粉、涂唇、理发、熏香等。
《急就篇》中写到的“沐浴猫撼寡合同”是说在沐浴后要修理眉毛。颜师古注:“描滅谓意拔眉发也,盖去其不齐整者。”“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黛其处也。”修眉的工具可能是用镊子。和今天的女孩子们好像也没差别。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为要画眉.在当时传为笑谈,称“京兆眉妩”。试想一下,在外面才华横溢的心爱男人,回到家以后不管外人眼光,几十年如一日的为你画眉,是不是觉得被秀了一脸恩爱?
如司马相如所说“长眉连娟”,我们可以看出来,汉代继承战国时的风气,比较流行修长的眉毛。湖北云梦大坟头西汉基础上的木俑眉毛细长,眉头抬高,形如八字;徐州北洞山西汉前期楚王墓中上百件女侍俑也均为修眉细眼。三国魏官人“好画长眉",也应是汉俗影响的结果。
但也有偶见宽眉的情形。广州东汉基出土的舞女俑描阔旧,眉上点有若干圆点甲,这印证了文献“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的说法。东汉中后期梁冀之妻孙寿亨欢标新立异,作“愁眉啼粒”:“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粒者,薄拭目下,若啼处”。这种细弯的眉毛和淡饰口下的妆饰风格迅速在京师流行起来。今天看来,不免有些滑稽,但确实在当时风靡一时。
脂、粉合在一起除在脸上,可使皮肤看起来白皙柔嫩。为使脸色红润,当时的女性还擦胭脂,《释名.释首饰》:“轻粉,轻赤也,染粉使赤以著颊上也。”这种轻粉是什么做成的,有学者认为系用红监花制成,为网奴人所发明,大约在西汉中期传入内地,但马上堆西汉前期墓中已有胭脂。朱砂即“丹”,用于点唇。但是在马王堆号汉墓出土的女俑并不涂满嘴后,而是将唇脂点在嘴的中部,呈半圆形,这大概与当时人崇尚女性樱桃小口有关。
梳理装饰头发是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当时已懂得对头发进行养护。《释名.释饮食>云:“香泽者,人发恒枯顿,以此湍泽之也,”最迟到西汉末年已出现了染发技术。《汉书王莽传下》载,王莽晚年曾将斑白的发须染成黑色。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证据,但可以推断中老年女性也会有染发者。当时还出现了治疗白发的内服和外用药物。《神农本草经》“秦皮”条谓该药可令人“头不白”,“蜀椒”条谓该约“久服之,头不白”。《博物志》卷四云:“胡粉、白石灰等以水和之,涂鬓须不白。”梳理头发的工具主要有梳子、篦子和镊子。《释名释首饰》:“梳,言其齿疏也,数言比,比于梳其齿差数也。比,言细相比也。荆州秦基出土木制梳有齿23根、篦有齿64根,可证文献记载。梳头在当时称作编。《释名.释首饰》:“编,编发为之也。”编好的头发可用发胶进行固定。《释名释饮食》:“强其性凝,强以制服乱发也。”
假发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庄子天地篇》云:“秃而施盟”。密即假发。《释名.释首饰》云:“次,次第发也。度,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爱发即是假发假发不仅可以弥补头发稀少的缺陷,而且还被社会上层及从事乐舞表演的女性用作装饰。明帝曾将其母光武阴皇后送给同胞兄弟东平王刘苍和琅邪王刘京。假发用人发制成,如马王堆一号汉基出上的漆仓内装有假发一束,“系人发编级而成”。记假发为“副”。稽考其他文献,“副”应是用假发制成的发术,可直接戴于头上。《诗.庸风君子偕老》云:副笄六珈”。《毛传》日:“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释名.释首饰):“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也。”假发或直接缀人发中,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真发下半部缀连假发或是搀以其他装饰物制成假发髻。(续汉书.舆服志下>载皇后渴庙时的首饰为“假结,步摇,管珥”,假结即是假髻。广州东汉墓出土舞俑头上戴一个特大发害,害上插发管数枝,发害丛茂,在发髻底部近额处有一道明显的圆箍。这种特大发髻可能就是副或副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