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晚年贫穷 祖上积德的人八字软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1898年11月22日,一位后来的伟大民主战士降生到了我们国家。朱自清,提起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会陌生,自我们上学起便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他的作品,诗集或是散文。

八字晚年贫穷

小学课本中他生意盎然的《春》描绘了一幅满是生机的春意图,给读者们一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清新感觉;而他的《背影》又向我们展示了他与他父亲的故事,叙事中载满了对父亲的缅怀之情;《荷塘月色》也同时是一篇辞藻优美的抒情散文,清幽宁静。

当时的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多心思去真正地阅读他们这些名师大家的文章,但现在再去看,即便只是浅浅一读也有与那时完全不同的理解吧。

八字晚年贫穷

晚年的朱自清身患重病,此时他的薪水仅仅只够买3袋面粉,难以解决全家12口人的伙食问题,更不要提买药治病了。而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实行扶持日本的政策。

即便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当吴晗请求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宣言书上签字时,朱自清没有犹豫,他坚定地在宣言书上签了名,并说:“宁可因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贫困,但并未失掉气节,朱自清对得起民主战士这个称谓。

而他在临终前还嘱咐过他夫人,告诫家里人以后不再购买美国面粉。纵使他的肉体早已千疮百孔,但他的精神一直熠熠生辉。宁可自己和家人挨饿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不光是“贫贱不能移”的高贵个人人格的体现,更是国格的体现。

八字晚年贫穷

朱自清的家庭

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11月22日,于1948年8月12日因胃病辞世,他的结局与他的际遇相关,更与当时的社会有关。

年轻的朱自清完全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但自从他的父亲朱鸿钧,也就是《背影》中提到的卸任父亲,从那之后朱家便是走了下坡路,荣光不再,日子越发的难。

1917年朱鸿钧任徐州榷运局长(烟酒公卖局长),好不风光,本来日子过得十分滋润。谁知因为新娶一房姨太太被老家的潘姓姨太太闹得满城风雨。连朱自清的奶奶都被气得病倒了,不久之后去世了。之后朱鸿钧又因挪用公款被革职。

八字晚年贫穷

而这次失业算是葬送了朱鸿钧的事业。从此一蹶不振,老境颓唐。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也并不像《背影》中那样和睦,朱自清结婚成家之后不光要养家,还要拿出一半的工资分给父亲。

尽管已经交了一半给他,朱鸿钧仍不满足,还想着要让朱自清把整个月的工资都给他。不得已朱自清只得搬离父亲的住处,这样便可以养活自己的小家,压力小了很多。父亲朱鸿钧于1945年离世,享年76岁。

朱自清结过两次婚,共与两任妻子共育有大大小小8个孩子,生活压力着实不小。

八字晚年贫穷

在那个动荡年代,虽为清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但如果要养活一家人,朱自清的收入也很艰难。

朱自清的收入

身为家里的顶梁柱,朱自清的收入决定了自己和家里人的生活状况。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可以兼任,就像鲁迅先生,既有讲课收入,又有版税收入。但朱自清的收入就比较单一,以在大学的薪水收入为主。

八字晚年贫穷

虽然朱自清也写文章,但他以散文、诗歌为主,所以版税稿酬比不上鲁迅、张爱玲一类的作者。因为家里的8个孩子,朱自清自然也要分散不少精力。

朱自清曾写文章谈到了孩子:“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以为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这么一家子都要吃饭穿衣,对于朱自清来说确实很难。

八字晚年贫穷

从1937到1945几年间,战争使祖国的山河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物资紧缺,又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物价飞涨。朱自清与平常人民一样受苦逃难,拖家带口,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日子艰难,糊口也难。

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妻子陈竹隐甚至偷偷去卖过血以维持家里的支出。

清高与气节八字晚年贫穷

朱自清是一位民主战士,他颇具有前瞻眼光,不仅仅将目光放在眼前的艰难和饥饿,更是目光长远地将目光放在更长远的未来。他投身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中,和爱国师生一起奔走互告。

在签了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之后,十几天后朱自清便因为胃溃疡、胃穿孔去世。而即使是在最困难最饥饿的时候,他依然拒绝美国的援助面粉,他一生与穷人为伍。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承担了一家人的开销,又加上饥饿和颠沛流离使他的健康受损,大好年华未来得及享受便离世,属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八字晚年贫穷

朱自清自守着作为文人的清高和气节,不愿意与反动派同流合污。在生命的后期,几乎断粮了,他大可以放下一个文人的清高,要讨口饭吃还是十分简单的,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气节,不愿意妥协。

赢得生前身后名。虽然晚年的生活过得很惨,但朱自清的高洁风骨不是一般文人能比得上的。

八字晚年贫穷

无论是什么时代,爱国、气节一直是我们无法舍弃的,本文标题虽然是“朱自清晚年有多穷”,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可能觉得朱自清可悲:一代文豪晚年生活却没有保障。

但了解其中的原因之后,我们会不由得佩服他:一个人无时无刻都在为国家着想,始终将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而他对国家的热爱也最终感染了亲人,他的亲人也听了朱自清的话,不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他的妻子受了他的影响,宁愿去卖血用以补贴家庭经费也不愿意接受嗟来之食,令人心生敬意。

朱自清的一生,清高与气节相伴,将国家放在第一位,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值得学习的不仅仅是他的文章,更应该学习他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