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布衣得天下,天命所归还是英雄造时势?
大多数人都知道刘邦得天下的时候年纪也不小了,其实,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秦始皇有次出巡,还是老混混的刘三(刘季,后来名为刘邦,兴国安邦之意。)对秦始皇的威仪羡慕不已,当场就喊出:“大丈夫该当如此!”这种发自内心的羡慕,也是间接的表示刘邦内心是向往这种境界的,男人嘛,不为圣贤,则为禽兽,这种心声,对于还是老混混的刘邦,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像秦始皇这样威风凛凛,才不枉在人世间走一趟。他的这种心声,跟同时代的项羽还是不一样的,项羽看到这种出巡的秦始皇,说句:“彼吾也能取而代之!”这种呐喊,虽然也是志存高远,但多少带有些嫉妒成份,自信过头也是一种轻薄,项羽的刚愎自用,其实从这句话也能端倪一二。刘邦是一种羡慕,积极的心态,以秦始皇作为奋斗榜样,属于积极阳光的心态。项羽属于一种赌气,一种不甘认输的心态,也是嫉妒成份多些。心态决定了处事模式,纵观项羽的一生,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别人的付出,也看不起那些为他卖命的将领,很多时候,性格决定命运,也是项羽这样的悲剧人物的原因。
刘邦
刘邦,初为亭长的时候,按照现在的角色理解,相当于村民委员会的村委书记,管理一个村的事务。刘邦在家帮行老三,有两个哥哥都是种地的农民,而他年纪四十多,还没有娶妻生子,哥嫂看不惯他的不务正业的习惯,几个兄弟分家过活,刘邦一个人无牵无挂,有时还得需要老爹的救济,毕竟,刘邦不事生产,靠当公务员的俸禄也不能足以维持他的体面生活,他需要时常喝酒打牌,赌博,来结交不同的人,遇到不平的事情,还需要出头摆平,有时也会发发善心,救济那些不如他的孤寡老人,虽然是混混,但从年轻的时候混到地方都认可的老混混也是有口皆碑的。虽然风流一些,但为人仗义,热情,有担当,凡事自己能出头摆平的绝不会当缩头乌龟,因此也赢得乡里众人的爱戴。刘三,在当地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连县里的师爷萧何都对他刮目相看,觉得他能办事,虽然,时常吹牛皮,但有的时候也挺靠谱。治理乡里,这样的人是不可多得的帮手,任何朝代都需要这样的人。
刘邦和囚徒
适逢秦始皇驾崩,其子胡亥即位,为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大修宫殿,陵墓,随着陈胜、吴广等人的揭竿起义,天下叛乱的人多了起来,最为声势浩大的属于项梁等人,带领江东八千子弟越战越勇,让摇摇欲坠的秦王朝更加的危机四伏。此时的刘邦,因为朝廷下达的壮丁指标,县长让他去押送犯人和壮丁去咸阳修陵墓,不料途中,那些犯人和壮丁,陆续跑掉许多,按照当时的法令,缺少一个人,押送的人都会受到牵连,刘邦此时也没有什么法子,保证那些犯人和壮丁不跑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走,直到最后,自己觉得交不了差,也是死,只能效仿陈胜、吴广等人的壮举了。“举兵起义,对,干他娘的一场!”
刘邦说出这个想法,得到众人的拥护,毕竟,有陈胜、吴广等人的楷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农民翻身的机会就靠这个了。虽然人数不多,但看在村书记刘邦的面子上,大家还是相信他的决定,至于成功与否,大家都觉得很迷茫,但不如此,也是死,横竖都是死,死得其所,才行。何况,起义这条路,也是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不成功,便成仁。刘邦此时也分析了局势,人少不多,只能攻打薄弱的城池,先发展一快根据地,站稳脚跟,想来想去,还是打定主意攻打老家的县城。就这样,刘邦开始运筹帷幄,几个臭皮匠合计下作战计划,通过里应外合的方式,竟然首战成功,把县长给干掉了,走出起义成功的第一步。
陈胜、吴广起义
任何起义,都需要一个组织,刘邦打下县城,理所当然的当了县长,人们称呼他沛公。刘邦当然也谦虚一二,觉得自己资历不够,应当让贤,身边的人有资格做沛公的寥寥无几,只有萧何、曹参等人属于衙门的人,县长大人不在了,按理说萧何能接任,不过,萧何是何等的聪明,这种职位,目前这局势,谁当都得要付出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砍头的罪名,目前侥幸起义成功,要是上峰派大军征剿,马上就会当替死鬼,萧何也是觉得风险大,还不如顺手推舟,让给刘三当,当然,刘三也有这个资格,毕竟带头起义也是他的注意,风险和收益并存,这个位置就这样坐了。萧何等一干人也是心甘情愿辅佐他,他们也知道这个人胆大,做事果断,最主要的还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值得信任,何况,枪打出头鸟,万一起义不成功,谋反的罪名都往他身上推,何况,起义未必不成功呢。
刘邦押送囚徒交差
此时,刘邦虽然得一小县城,但风险是巨大的,杀了朝廷命官,上一级的政府会马上派兵来剿,不得不想出路,如何才是出路,只能继续攻城略地,扩大战果,乘胜追击。刘邦把守城的责任交给村里的另一个能干的死党雍齿,自己带领伙伴出发攻打邻近的城池,既然是一支正义之师,也就需要一个正规组织,刘邦把平时玩的不错的几个哥们叫出来一起去干大事,杀狗卖猪肉的樊哙,办丧事吹唢呐的周勃,给人赶马车的司机夏侯婴,自己的秘书卢绾等人都跟着他去杀敌。对于萧何,曹参,毕竟他们以前都是公务员,他们更加了解体制内的规章制度,让他们去负责管理,如何带兵打仗,搞后勤,就这样这些乡巴佬组织的一支队伍勇敢的走出起义这一步。虽然,刘邦是一个粗人,但号召力还是有的,手下都是曾经自己管辖的县民,能带出来的都是值得信任的人,大家有饭同吃,有酒同喝,生死与共,富贵共享,这样的一支队伍,领导人是关键的,刘邦之所以能带领这支队伍,跟他平日里疏财仗义不无关系,锄强扶弱,济世爱民,虽然,自己平时喝酒赊账,开开玩笑,但他没有忘本,能回报的都会用其他方式来弥补,乡里的人无本对他敬畏几份,同时也对产生几分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