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洁八字命理布谷儿歌的简单介绍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

【说年岁】

继《说太岁》之后,黄黎星教授再芹献一次《说年岁》,仍然从古代天文历法、易学、数术、民俗等方面进行梳理。

应该说明的是:在下因易学而涉猎于天文历法之学,一直是在摸索学习过程中,并非天文学专业研究,故讲述中不当乃至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前辈师尊、同道博雅批评指正!

一、欲说“年”“岁”好困惑

说年岁,是由讨论“岁首”问题而引发的。关于岁(年)首,前段时间,有相关研究或一定兴趣的朋友,曾有各自说法和争议。

现行国际通用的格列历( Gregorian Calender,或译为格利历,格里历),岁(年)首即新年元旦,每年的1月1日凌晨零点(当然,全球各地有时区的不同),没有疑义。

格列历是太阳历。

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当今的公历。

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同时,阴阳合历的中国传统的历法,被称为农历的,也沿用下来。近年来,随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的持续,农历,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的影响越来越大。

有时被误称为“阴历”,实际上是不准确的称法。

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历,主体上基本沿用清初所修的《时宪历》。《时宪历》于清顺治二年(1654年)颁行;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并颁行,前后共使用了170年,到清亡(1911年)。

由于农历与现行国际通用的格列历关于“年”(“岁”)的界定标准与具体划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农历是阴阳合历,既有太阳黄道一周天的成分(包含二十四节气这一要素),又兼顾月相朔望变化周期(涉及置闰问题),所以,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岁(年)首也成了引起讨论乃至争议的话题。

具体到前一段时间,就是辛丑年的岁(年)首从什么时间算起,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辛丑年的年干支什么时间由“庚子”换为“辛丑”。

各种说法,若追溯历史上的变迁,更是多种多样。就目前来说,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也就是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

岁(年)首,是立春节气日,或者是农历正月初一。

冉景中博士在立春节气日,曾提出:

各位同修,请教:年和岁的起算点相同吗?比如说“岁次庚子”,“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这个庚子是从正月初一起算,还是从立春之日起算呢?

今(2021)年,辛丑年岁(年)首又该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呢?

有赞成立春的:

“从立春开始算。”

“就算你2月4日记事,肯定写辛丑年庚寅月。”

“2月3日23点立春,过去这个时候就是下一年。”

“立春后,即是辛丑年了。”

“一般数术都是立春为始,节气为转。”

“起八字,立日课,奇门,六壬,都是这样。”

“立春那天生人的年柱就是辛丑,如果仍然写庚子年十二月那就乱套了。”

“算生辰八字当然是这样的。”

“立春是一年开始是没有疑问的。因为这个是根据天体运动计算岀来。春节初一这些是人为编历岀来,免不了有人为因素。”

有赞成正月初一的,称:“这是历法。”

群友“荏菽”先生提到:“可是斗数是用正月初一的。斗数就这个和一般的术数不一样,宫位天干此时用的还是庚子的,寅宫还是戊寅,起盘依据是庚子腊月廿九。”

马先生说:汉武帝以前岁以冬至为起点,武帝改历后以立春为岁首。年是十二或十三个朔望月,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现在年与岁混用了。大多以立春为界换太岁。

群友“寒水易”先生说:“奇门好象是冬至开始的,是冬至变阳遁。奇门说,冬至是一阳始生,所以冬至就是新的开始。”

群友心安先生说:“道分体用,术也分体用,不同建模之体,其用也有区别。是以一年周期起点,有冬至,有大寒,有立春,有阴历正月初一……各自体系或者宗旨出发点与发用不同。医有医用,道有道用,天文有天文之用,民俗有民俗之用……”

My先生说:“我的理解:古人观察大自然时以视运动为准的,干支模型就是斗建、日、月(实质是隐含地球运动)的共轭模型,而历法是以天体运动的显著特征点为划分依据,故日月合、合朔等显著节点就是划分依据,太‘岁’是数理逻辑设计出来的‘辅助线’,故天文和逻辑的共轭节点(如历元日)就是原点,故奇门用冬至换,运气以大寒换,干支历以立春换,民俗过年以正月初一换,实乃观察的角度不一样而已,还有西历二十四节气的平气法是机械化看待自然变化,而定气法其实暗合伽利略定理(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厘清这些问题的实质有助于光大传统文化,避免聚讼,而一切研究的出发点都要回归到先贤的思维算法上来。”

在下当时就说:几种说法及认定,理据不同,路径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拟整理一下,写个小稿,把其中的关系梳理一下。或许,像《说太岁》那样,在群里讲一次。

今晚就在此芹献。

不过,还真的是——欲说“年”“岁”好困惑。

播放一首《渴望》主题歌: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二、关于《周易》与天文历法

有朋友言之凿凿地说:中国的《易经》就是以立春开始。

可是,抱歉啊!就《周易》经传文本来看,没有提及具体的天文历法,更没有“《易经》就是以立春开始”的说法。

提到岁的概念,提到岁的概念,不少典籍、文章、论述都提到了一句话,《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

出自《周易·系辞下传》的第五章:《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这是引孔子解说《咸》卦九四爻辞的解说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是说日月交相推移而生成光明;“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是说寒暑交相推移而形成年岁。当然可以说是与天穹上日月运行、大地上四季更迭的天文、节气、时令有关,但也只是描述性阐说。

《周易》经传具体涉及到历数的,有日,有月,有年和岁,如:

《屯》卦六二爻辞: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小畜》卦上九爻辞: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同人》卦九三爻辞: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豫》卦《彖传》:

《彖》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豫》卦六二爻辞: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蛊》卦卦辞: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临》卦卦辞: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复》的卦辞: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复》卦上六爻辞: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颐》卦六三爻辞: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坎》卦上六爻辞:

上六,系用徽纆,窴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恒》卦《彖传》:

《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明夷》卦初九爻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困》卦初六爻辞: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革》卦卦辞: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革》卦六二爻辞: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震》卦六二爻辞: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渐》卦九五爻辞: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归妹》卦六五爻辞: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丰》卦卦爻辞及《彖》《象》: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丰》卦上六爻辞: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巽》卦九五爻辞: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中孚》卦六四爻辞: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既济》卦六二爻辞: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既济》卦九三爻辞: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未济》卦九四爻辞: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系辞上传》(第一章):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系辞上传》(第六章):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系辞上传》(第九章):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系辞下传》(第一章):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以上这些内容,结合西周至春秋时期天文历法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就相关问题作出一些考辨和分析。而易学史上,学者对诸如《蛊》卦辞“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革》卦辞“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巽》九五爻辞“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的解读,仍可再加斟酌评判。

先师六庵先生黄寿祺教授曾指出:“夫《易》原本象数,发为义理,苟舍象数而谈义理,则《易》与《诗》、《书》、《礼》、《乐》何以异?圣人又何必独为此艰深怪奇之词?《易》之理,原本天道,指明人事;必谓其专言人事,则天行、地势、先甲、后庚之语,皆为无稽,圣人又何必为此骈枝赘疣乎!”(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卷四,第106页)的确,“先甲、后庚之语”,值得探析。

还有一位在下本家、前辈先生说:国人用农历的年月日时辰是根据中华文化传承的天文、地理来计算。如天干,地支,九宫,五运六气,24节气,28星宿。阴阳,五行,四象,八卦,64卦,384爻,4季,12时辰,等等。

这样说法,太杂糅,太混沌了。

不知这位先生所说的,有哪些例证,倘能列举出来,不妨进行一番分析探讨,或可加以梳理,扬榷是非,厘定得失,岂不懿哉!

陈遵妫先生说:元代以前制定的历法,差不多有八九十种,其中属于创作的有十几种;而最著名的只有三种,即太初历、大衍历和授时历。太初历假托于黄钟,大衍历则附会于易象,唯有授时历,根据晷影,全凭实测,打破古来治历的习惯,开后世新法之源。

《太初历》假托于黄钟,涉及历法与乐律、易象数;

《大衍历》则附会于易象,运用了“大衍之数”,卦爻之数。

《易》学与天文历法的交融(或称纠缠)是有的,而且,在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将易学、乐律学、天文历法三者进行融通、关联,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但那是易学发展过程中将象数义理与律历进行结合,或者是,乐律学、天文历法借助易学的象数义理来建构其模式,不能说《周易》经传本身的象、数、辞、理、占的形态就有具体的律历对应的具体形态。有位朋友,写过一篇《易经就是一部历法占卜书》,垂询在下,认真拜读之后,窃以为理据不充分,不确凿,不敢遽以为是。

要说到384爻与历法,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上,还真有一位学者使用过这个64×6=384的数字及方法。不过,他的方法和俗间数术界的诸多牵强附会、杂糅拼凑不同,而是有历法学术价值和算法革新意义的“爻算”。

此人是王锡阐。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又字昭冥(肇敏),号余不,别号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他是明末清初杰出天文学家。

王锡阐家居自学,会通中西之学,著《晓庵新法》六卷。他取中法之长、补西法之短而制成的历法,其中颇多独创之见,因而虽未颁行,清代学者仍多给以很高的评价。

顾炎武称:“学交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

潘耒称:“吾邑有耿介特立之士,曰王寅旭,自立新法,用以测日月食,不爽秒忽。神解默悟,不由师传;盖古落下閎、张衡、僧一行之俦也。”

梅文鼎称:“历学至今日大盛,而其能知西法,复自成家者,独北海薛仪甫、嘉禾王寅旭二家为盛。薛书受于师穆尼阁(来华的波兰人),王书则从《历书》悟入,得于精思,似为胜之。”

《晓庵新法》中提到了天文计算中所需要的基础数学知识,主要是以割圆之法求三角函数。他王锡阐提出:把圆周分为384等分,叫做爻限(取《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数),这对于刻度的精确度不无好处,因为,三百八十四爻的四分之一,等于九十六爻,九十六爻的三等分为三十二爻,而三十二爻等于二的五次方,即可以平分下去,一直到一爻为止;这对刻度的精确度来讲,可以说比我国365.25的分法及西方360°的分法都更为优越。

这绝不是随意地高谈阔论《易经》卦爻象数与天文历法对应的做法,值得深思。

好像有点扯远了,总结一下:

就《易经》文本而论,包含某些天文历法的内容,但并非能与天文历法对应的具体形态。

后世学者,将《易》学的各种象数模式、义理思想引申、导入到天文历法模式、学说中,形态复杂多样,需要仔细辨析。

三、“年”“岁”溯源

先说【岁】【歲】。

岁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何?说法不一。

一说是钺(名词),割、砍断(动词)。

一说指岁星(木星)。

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说:“其原始之本义,乃斧钺之象形也。”也就是说,“岁”与“戉”古本一字,戉就是钺。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号正厂,浙江海宁硖石人,著名文史学家。1932年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历史系主任,直至逝世。生平著述颇丰,治学范围广博,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宋明理学,于训诂、音韵、校勘、农田制度等亦有研究。主要著作有《朱子著述考》《殷墟书契解诂》《宋元明清学术史》《金文世族谱》《三统历简谱》《北宋以前中国田制史》以及时论、杂文集《子馨文存》等。

或认为,甲骨文的“岁”字是个会意字,字形像以大斧斩断人双脚之形状,故本义是砍断,即“刿”的本字。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九地》:“投之无所往者,诸岁之勇也。”

郭沫若先生的《甲骨文字研究》,对“岁”字本义的解说,结论是:“一、岁戉古本一字。二、古人尊视岁星,以戈为之符征,以表示其威灵,故岁星名岁。”

综观诸家之说,在下以为,郭沫若先生的总结最到位,最精当。

在下前个月讲过《说太岁》,有涉及到“岁星”的特点及其给先民的感受——

由于木星的特殊形态,即:最大的行星,亮星(是夜空中平均亮度第三的大行星),十二年一周,等等,所以引发的联想是:木星在黄道周天十二宫运行过程中,如同天子每年的巡游。

无独有偶,不约而同,罗马人以主神朱庇特命名这颗行星。朱庇特 (拉丁语:Iuppiter、英语:Jupite)是罗马神话里统领神域和凡间的众神之王,古老的天空神及光明、法律之神,也是罗马十二主神之首。他的寺庙位于卡皮托尔山,极其宏伟、庄严,古时候便被尊奉为拉丁联盟的佑护神,对应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斧钺,在商代不论是处刑的用具,还是是战斗的兵器,作为玉器、青铜器,戉(钺)还是帝王威权之象征,商朝人用此武器来命名岁星,应该有此寓意。

在后世,岁星又被作为是军事行动的征兆。如《史记·天官书》说:“其所在国不可伐,可以罚人。”

《国语·周语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顾炎武《日知录·岁星》:“慕容超之亡,岁在齐。”

岁星(木星)与岁(年)的关系,《说太岁》中已经叙及。

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近似值,现今木星周期的精密数值是11.86年),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称十二星次(星空区域)。古人根据木星在哪个星次来纪年。

所以岁有“年”(岁星行一星次,日行黄道一周天)的含义。

再看《说文解字》——

【卷二】【步部】

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相锐切

【注释】越历:同义复合词,经过。二十八宿:古代把日月经过的天区(黄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叫二十八宿。阴阳: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自子至巳为阳,午至亥为阴。”一次: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次者,日之躔次也。”躔(chán)次,日月五星运行时经过天空的某一区域。王筠《说文解字释例》:“起建子月,毕建亥月,岁星乃移一宫,十二年一周天矣。”律历书:指《汉书·律历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星也。《释天》云: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孙炎云:岁星行一次也。贾公彦引《星备》云:岁星一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从步:行于天有常,故从步。

岁字构形,后来增以“步”字,一般认为,与木星围绕太阳,沿着黄道自西向东一步一步(次于某)前进有关。。

《说文解字》认为此字“从步,戌声”,是就讹变形体而言。

“岁”与天文历数的关系,也有古籍依据:

《尚书·尧典》:“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值得注意的是: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65.25),是太阳黄道周期,太阳历;以闰月定四时,则有朔望月。因此说,此“成岁”,应属阴阳合历。

《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屈原《九歌·山鬼》:“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宋玉《九辩》:“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弛。”

又指一年的农事收成。这又与“年”的这方面涵义(说详后)相混了。例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

再说:年、祀、岁、载的辨析,有《尔雅·释天》曰:“夏曰岁,商日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郭璞注:“取岁星行一次,取四时一终,取禾一熟,取物终更始。”

不过《尔雅》所说的时代的分别并非绝对。

确实有人专门写文章评说《尔雅》的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康熙字典》【辰集下】【止字部】岁,基本收集胪列了各种说法,可参阅。在此就不展开解说了。

再说【年】。

年,最早也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年成,五谷成熟,即《说文解字》:“年,谷熟也。”

年,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来像人负禾之形,表示丰收、收获等义,“人”也兼表声。

发展到小篆阶段,篆文整齐化,“年”下部的“人”讹变为“千”,“年”由此转化为形声字,禾形,千声。

隶书字形,“禾”最后两笔以及“千”的第一笔,都变成了直线。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尔雅·释天》郭璞注:年取禾一熟。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

《周礼·春官》:正岁年以序事。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疏: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节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

当然,不少学者认为,《周礼》(又称《周官》)是后起的集说。

这样,就过渡到与“岁”同义上了。

陈遵妫先生的结论是:我国古代把冬至到冬至的时间间隔叫做岁,把12个朔望月叫做年。

不过,还是会有一些文献资料会对此说提出“挑战”,因为,“年”“岁”的字源及演变,及其使用,情况确实是复杂的。

上面所举的《周易》卦爻辞涉及的“年”“岁”的例子,我们就很难说其间的异同是否是:“太阳黄道一周期”和“十二(加闰则为十三)朔望月”。

观象授时时代,与历法制定时代,情况不同。四分历出现,即观测计算出365.25的周期,才有具体的历法历数,当然,原先有雏形,这倒是没有疑义的。

但是,斗建或岁星,都显然不能精确,不过,岁初(岁首)还是有的做出规定,即使粗略。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包括雏形)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请参看《说太岁》的文字——

秦用颛顼历,以夏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初仍沿用建亥。至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定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因为太初元年。”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正月为岁首,即建寅(冬至所在的后两个月),一直沿用至今。

四、岁(年)首的问题(年干支何时起算)

《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大家看今天的农历干支,正月初九,辛丑年,庚寅月,己亥日,。

岁(年)首,当然是人为界定的。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易》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圣人仰观俯察,创制发明,“以前民用”,天文历法亦其中之一,为文明之标志物。观测天文以定日月年岁,由来已久,尚矣!《尚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圣人创制,无非为天下众生黎庶谋文明之福祉。

北斗周旋以建月而积年,岁星(太岁)行次以定岁,都是处于“观象授时”阶段,精确性不足,大略而定,然足以敷用。比“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陆游《鸟啼》)的情况要好啊!

顾炎武《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也。”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时代不同,天文历法学进步,年月日时的制定、颁布由王朝专门机构掌握、实施(当然,这是就大略而言)。基本的日月运行,夏日偏北,冬日偏南,月相的盈亏圆缺,老百姓也都能了解。心安先生说的好:“回归年加朔望月,对于底层的老百姓来说,最容易观察使用。在古代的这个背景下,底层老百姓有本老黄历很困难。”

回到话题核心吧。

岁次一词,何时何处初见此语?还真难以认定。既然言及“次”,在下的理解,是与岁星(后来的“太岁”)之次(星次)关系最近最密切。

到了四分历阶段(即通过日影观测,掌握了太阳黄道周天日数为365又1/4日),就开始进入渐趋精细的计算和安排,属于历法历数阶段。

安排岁(年)首,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与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可以说是重要的节点,其中,结合寒暑气候的循环转换、动植物繁衍生长周期,以冬至、立春作为标志性的岁首起点,有理据。

但是,历法历书历数,敬授民时,“以前民用”,还需要还是一种规则与齐整性。

阴阳合历是中国天文历法的特色、要素,纵观古代天文学史,核心是历法;在阴阳合历之间进行调整,使之精密,合于天象,又便于民用,天文历法学(术)的发展,不都是朝着这个调整和精细化、标准化努力吗?

现在大家都能方便地得到国家天文机构所提供的精确的节气点,因为天文观测、计量技术已经进步到测算太阳的黃道点位置达毫秒级别。

古代使用平气,与真太阳黄道点(真太阳时刻)相差不少呢!

二十四节气计算方法,最初是把一个回归年长度均匀地分为二十四等分。四分历的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每一节气的时间长度是365又1/4÷24=15又7/32日。从立春时刻开始,每过15又7/32日就交一个新的节气,这就是平气。然而,太阳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不等速的。隋代刘焯在《皇极历》中提出以太阳黄道位置来分节气,把黄道一周天从冬至开始,均匀地分为二十四份,太阳每走到一个分点就是交一个节气,这叫定气,两个节气之间日行距离是一定的,但用时则不相等。唐·僧一行于《大衍历议·日躔盈缩略例》中提出:“焯术于春分前一日最急,后一日最舒;秋分前一日最舒,后一日最急。舒急同于二至,而中间一日平行,其说非是。”“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新唐书·历志》)为此,僧一行发明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公式以计算任意时刻的太阳位置。在实际计算中,元代“授时历”已经考虑到三次差。不过,到清代“时宪历”才用定气注历本。

陈遵妫先生说过:我国从古以来的历日制度规定以十二月配于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如遇闰月,则这季为四个月。而在天文学上,又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这两种规定的矛盾,在传统的历法上,始终没有得到统一。(《中国天文学史》)

这也牵涉到岁(年)首确定的问题,又具体地涉及到年干支何时更换(起算)的问题。

比如今年的立春,是2021年2月3日22时58分。

此日,已近2月4日,此日大部分还是立春前吧,主体应该在庚子年里吧,把它归为辛丑年,好像不太合理呢。

因为有闰月,所以,大家都知道,有“无春年”和“两头春”。

“一般数术都是立春为始,节气为转。”“起八字,立日课,奇门,六壬,都是这样。”所以,数术之说(尤其是八字命理)特别执着于此。

《三命通会》在天文历数上不是较真之学,是模拟之术,当然它有某种“自洽性”。

自来言术数者,惟章世纯所云:其法有验不验,验者人之智计所及,不验者天之微妙斯存。其言最为允当。而术家必欲事事皆验,故多出其途以测之,途愈多而愈不能中。

其实,论起来,说是古已有之的“立春岁首”说也是有问题的啊,冬至点不是更早被确定吗?冬至点的天文意义(日地关系)更有标志性。

马玉鑫先生说:太阳对整个地球活动更关键,所以,按节气也有道理。月亮似乎更影响地上生命,所以按正月换干支更有道理。

来看一看:《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国家标准解读:

农历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历法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华夏文化渊源,目前不仅仍是我国正式行使的历法之一,也为海外华人普遍使用,在传承华夏文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维系华人世界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且,农历作为特殊的阴阳历,能够反映季节、农时、潮汐规律,这使得它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渔业生产、防汛抗洪等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公开发行的农历日历产品之间存在日期编排不一致、节气时间不一致、甚至重要传统节日不一致等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困惑和使用上的混乱,大量的咨询电话和人民来信就形形色色的农历日历的差异提出了质疑,

因此,为了遏制农历日历发布发行混乱问题的进一步蔓延,保证农历编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有效维护农历作为国家历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有必要规范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工作,制定国家标准。

农历的编排规则明确了农历的年、月、日的确定方法以及排序方法。新标准沿用规则如下:

(1)以北京时间为标准时间;

(2)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

(3)包含节气冬至在内的农历月为农历十一月;

(4)若从某个农历十一月开始到下一个农历十一月(不含)之间有13个农历月,则需要置闰。置闰规则为:取其中最先出现的一个不包含中气的农历月为农历闰月。

(5)农历十一月之后第2个(不计闰月)农历月为农历年的起始月。

六十干支从甲子年、乙丑年……到癸亥年,六十年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干支纪年的循环参考时间:对应于北京时间公历1984年2月2日0时起到1985年2月19日24时截止的农历年为甲子年。该年也为生肖纪年的鼠年。

使用立春日换年干支,实际上,造成了混乱。

数术的某些“成规”似乎遵循天道,殊不知,日月并重,乾坤并建,也是传统历法的要义啊。

为有利于农历的保存和应用,宜以正月初一零时换年干支。

有一种说法:譬如八字,用节气历立春为岁首换干支,纪月也是节为首非朔为首,其建模体系是以:五行之气进退消长为基。如木五行,用节气纪月能完美表达春天木五行消长。

在下想说:八字命理说不是提出:得天地日月之气吗?弃朔望月不顾了?

日地关系、月地关系,都应该兼顾的。

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天文历数学家朱载堉曾说:“数乃死物,一定而不易;音乃活法,圆转而无穷。音、数二者,不可以一例论之也。《周礼》《礼记》所言,深知此理,但言其音,不及其数,是以通而无碍。自汉以来,术家以数求其法,是故碍而不通。京房之六十律,钱乐之之三百六十律,衍之益多而无用,徒欲附会于当期之日数云耳。殊不知古之圣人所以定律止于十二者,取诸自然之理而已。苟不因自然之理,而但以三分损益之法衍之,虽至百千万亿,往而不返,终不能合还元之数,况于六十律哉!是皆惑于数而昧于声者也。”(《律学新说》,第44—45页)

在下联想到:数乃死物,一定而不易;“命”乃活法,圆转而无穷。

对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公元历法(格利历)的一个评价是:虽然格里历改革是以宗教原因为出发点,但其贡献是给文明社会提供了一个准确又可靠的公务与民用的日历系统。这,对我们认识中国传统历法的文化意义、民生功用,以及所必须的规则性、齐整化,有参鉴意义。

附带介绍一个材料:

北宋沈括提出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历日制度,足以解决这个矛盾。他提出不用十二月而用十二气为孟春、仲春……的第一日。这种历法叫做十二气历。他认为这样则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年年一样,没有闰余;而且十二气常常一大一小相隔,纵有两小相连,一年不过一次。

按照沈括的安排,历日制度可以和天文实际配合得更好,为生产服务,也更为简便。他这个十二气历,可以说是纯粹的阳历(至于月相,沈括提出,可以在历书上注明“朔”、“望”以备参考。);尽管当时遭人们反对,但他信心百倍地称将来一定会有实现的一日。沈括称:“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现今国际通用了公历,沈括的主张可以说终于实现了。(转引自陈遵妫先生《中国天文学史》)。

最后重申:从认知、学理上看,在下认为:应于正月初一换年干支,包括各月干支,也应以月初一换月干支。

《说年岁》到此结束,谢谢群友诸君垂注!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