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八字虚虚作用 新派八字大运流年作用关系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中国武侠文化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武侠小说这一通俗文学便开始兴起,一直发展到现在,武侠小说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侠小说以古代为背景,讲诉江湖儿女闯荡江湖的故事,也有一些武侠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穿插着国仇家恨,使小说的本质内容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新派八字虚虚作用

金庸

不管武侠小说讲诉的是江湖传奇,还是家国情怀,它的故事内容其实都是小说家虚构而来,是幻想的产物。当然,这些虚构的武侠故事,又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是一种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文化想象。而我,更愿意把武侠小说当成童话,而且是成人的童话。成人阅读武侠小说,大都出于消遣和娱乐,作者姑妄言之,读者姑妄读之。在阅读中,让自己被现实生活挤压了的灵魂,得到解放和松弛;让在生活中失落的东西,在幻想的世界里得到安慰和补偿。在这种娱乐、消遣的过程中,读者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小说中的文化价值观的熏陶。

新派八字虚虚作用

金庸武侠小说

为了适应读者群体的阅读需要,加上作者的自我风格,便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武侠小说。范烟桥在《民同旧派小说史略》之五中,论及武侠小说类型时说:

“武侠小说细按之,也可有几种类型可分。一种是结合史事成民间传说,专写拳棒技击的,叙述较合理,不涉怪力乱神,多是敷陈些双方战斗之事,或各派武术家之间意气之争,而引起的私斗,或官府、镖师与绿林的矛盾故事;第二种虽也结合一些史事,专写武林,不掺杂神仙飞剑无稽之谈,但所写武技内容,不尽合理,出现了掌风可以伤人,咳唾可以制敌等超人神技,以及宝刀宝剑之类的神奇,故事的背景虽仍然是人世社会,但已失去现实的色彩;第三种则是叙述虚妄的剑仙斗法,故事多出幻想,比前者更为恶化。”

范烟桥说的是从古代到民国年间旧武侠小说的几种类型与叙事模式,而对武侠小说进行现代转换的是则梁羽生、金庸、古龙等新派武侠小说家,其中以金庸取得的成就最大。金庸将现代意识注入武侠小说中,表面上武侠小说的背景仍是古代、人物仍是古人,但其情感意识则是现代社会人的意识。武侠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除正邪之外,尚有亦正亦邪、似邪实正、似正实邪……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向性与思想的深层次性,这些都远离旧传统而具有了现代风格。

新派八字虚虚作用

金庸、古龙、梁羽生

与金庸相同,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家也将现代小说的技法引入武侠小说中,使武侠小说的文体意义得到提升,从而与正统的严肃文学同堂论道,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不管是旧武侠小说,还是新派武侠小说,面向的都是读者市场的需求,为追求卖点而不断求新求变,追求离奇与刺激,这就使得武侠小说童话般的虚拟性走向了极致。这样一来,新旧武侠小说,写来写去,总会陷入命定的怪圈,总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新派武侠小说发展到今天,也就出现了“后金庸时代”的出路问题,具体是哪些问题呢?且让我细细道来。

武侠小说难以摆脱的怪圈:由“武”向“无武”演变

顾名思义,武侠小说以“武”为前提。旧武侠小说有一派,如范烟桥所说专写拳棒技击,不涉怪力乱神。这类武侠小说的技击尚接近中国古代的武术,但缺点是朴实无华,不耐阅读。与这类武侠小说反其道而行的则是奇幻类武侠小说,如《蜀山剑侠传》中的剑仙斗法,魔幻神怪等故事情节,实在离奇荒唐,这也招致了严肃文学家的批评与不满。

新派八字虚虚作用

蜀山剑侠传

确实,从武侠小说这一文类来说,技击变为魔幻仙术,实际上是由“武”向“无武”发展,为武侠小说带来危机。新派武侠小说家扭转了这种危机,给武侠小说注入了生机,但涉及到“武”,除了从佛道经典或古代气功导引来的只言片语虚构的“内功心法”外,就是降龙十八掌或难以捉模的一苇渡江、踏雪无痕等轻功,再就是什么兰花指、一阳指之类的点穴致命的武功。这些莫名其妙的武功,写到后来,就是无招之招。

新派八字虚虚作用

张无忌学习太极拳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的太极拳和太极剑,不仅是以柔克刚的武功,而且张无忌在学习时须做到一边学一边忘,达到无法之法,如此方可习得太极拳和太极剑的精髓;《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除了会逃跑的功夫外,全无武功可言,在为人上简直就是一个无赖流氓,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做到了许多大侠都难以做到的事。武,成了无武;在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天晓得小李飞刀的刀法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是每到关键时刻,袖中小刀无形飞出问题便解决了。这也是无招胜有招,无武胜有武,也是武学的最高境界。

新派八字虚虚作用

倪匡

金庸之后,像黄易的武侠小说,就已向玄幻发展;到了倪匡,武侠之外,科幻、推理、奇情等元素成为创作的主流。现代科技催生出来的影视剧,为了商业目的,最喜拍摄武侠片。利用高科技拍摄的武打甚是好看,那些玄幻的武功借助声光电化,弄得活灵活现,但热闹了一阵之后,观众们更不愿意看真实的武术,这就迫使传统的武术也向表演发展,其结果是武侠小说和真正的武术都将逐渐消失,由“武”向“无武”迈进。

武侠小说使历史的真实面目模糊而混乱

武侠小说既然以古代为背景,这就使武侠小说家们愿意将历史主题纳入到武侠小说中。像旧派武侠小说家文公直的《碧血丹心大侠传》,以于谦为主人公,展现的是明代的历史。新派武侠小说家像梁羽生的《女帝奇英传》、《大唐游侠传》、《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 书剑恩仇录》、《倚天屠龙记》 、《 鹿鼎记》等,侠与历史主题相结合,使武侠小说充满了浓重的历史感。还有的武侠小说,只是以古代为背景,似是借蛋之壳,生发自己的幻想故事而已,像古龙的许多小说,只说古代,并不确指哪朝哪代。

新派八字虚虚作用

寻秦记

当然,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武侠小说也离不开虚构。只是武侠小说比起历史小说来,“戏说” 的成分太大了,像黄易的《寻秦记》,虚虚幻幻,与真实的秦国的历史相去甚远。作为一个小说艺术家这样对待历史,当然无可厚非,但是随着武侠小说的走红,以及武侠影视剧的兴起,很多读者或观众居然无法区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虚构了,他们往往把戏说的历史当成真实的历史,以致历史的真实面目在大量的“戏说”面前,越来越模糊,进而造成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历史的误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打个比方,历史上的曹操,也许并不像小说家们所渲染的那样,可是,又有多少人有工夫去翻一翻那些厚厚的历史书或去看一看那些洋洋长文呢?

武侠小说由“武”到“无武”的变化,是否应该如此,以至武侠小说未来的出路如何,这些问题还是让小说家们去解决好了。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把戏说当历史,更不要把历史当戏说。武侠小说,终究只是成人的童话,莫把冯京当马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