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八字容易悲观厌世 什么八字容易遇飞机失事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毕大费/文

【1】

1927年6月2日上午,北京城,有位50岁的老先生,他向同事,借3元洋钱,同事没有现洋,就给了他5元纸币。老先生拿着钱,雇了辆黄包车,来到颐和园门前,下了车后,付给车夫2元车资,请车夫在原地等待。

老先生进了园子,来到昆明湖旁的鱼藻轩前,点了一根纸烟,沿着湖岸,独自徘徊,等到纸烟燃尽,老先生纵身一跃,投入湖中。附近,恰好有位园丁,看到有人落水,赶忙跑来相救,将老先生从湖中拖出。

实际上,鱼藻轩前的湖水,深不过及腹,然而,老先生是头朝下扎入湖中,淤泥较深,完全堵塞呼吸,加上年长体弱,即使园丁动作迅速,至多不过一二分钟,老先生连背部衣服也未完全湿透,但是,等园丁再去试探,老先生已无气息。此时,约中午11点。

黄包车夫仍然等在园外,直等到游客走得差不多了,门房的人觉得奇怪,问他等谁,他说等一位老先生,留着辫子。门房说里面有人跳湖自杀,车夫赶紧进去一看,果然是乘车之人,留下的遗物有三块银元,一份遗书,赶紧跑去报信,等到老先生家人赶来辨认,已是傍晚。

据史料记载,老先生被拖到湖岸后的情状,“面目紫胀,四肢拳曲,匍匐地上”。后来,有人表示惋惜,老先生临去世时,口鼻塞满淤泥,按照时间推断,如果园丁懂得急救术,清除口鼻,保持气息畅通,再进行人工呼吸,或能有救。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此处补充说明两个细节。

一是50岁为什么称作老先生?因为古人寿命偏短,根据民国许仕廉《人口论纲要》,以及1936年民国公布的统计数据,人均寿命30岁左右,甚至因民国时期战争频仍,人均寿命更短。从当时很多族谱里也能验证,“享寿”者少,“早殇”者多。在古代语境中,30岁以下而亡称“得年”, 未满60岁称“享年”,60岁以上即称“享寿”;不满8岁夭折称“无服之殇”,8-11岁称“下殇”,12-15岁称“中殇”,16-19岁称“长殇”,这些统称“早殇”。到了1957年,根据新中国的统计,人均寿命才提高至57岁。因此,50岁即使按1957年人均寿命标准,也算是老先生。

二是为什么1927年“留着辫子”能成为个人的特征描述?因为自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后,留辫子的人,已十分罕见,几乎是古董级的存在。

【2】

老先生名叫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根据他遗书开头16个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人们纷纷猜测其自杀原因,陈寅恪认为先生弃世是以身殉清,梁启超认为是以身殉道,其它还包括罗振玉逼债说、悲观厌世说、性格阴郁说、家庭原因说、受叔本华哲学影响说、梁启超陷害说、综合原因说等等。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就在那年那天那个中午以及那个湖边,王国维先生,装载着他的满腹学问,离开了人世。

大致说说王国维的学问与成就吧。

1、王国维对宋元戏曲史的研究,独树一帜,他不局限于南戏和杂剧,而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歌舞、下追至明清时期的戏曲,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神奇之境。

2、他是运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3、1906年,先生所著《教育之宗旨》,首次提出“美育”一词,第一个倡导德、智、美、体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4、先生对历代古器物、甲骨钟鼎、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以及殷周秦汉古史的考释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5、特别是对殷墟出土甲骨文研究,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延伸了近1000年,仅这项成就,世间已罕有学者能望其项背。

此处又需要补充说明几个细节。

一是殷墟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并非王国维,学术界基本认同是清末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他从民间的中药“龙骨”上发现了古文字,于是花费重金,大量搜集,至1900年,已得到1508片甲骨,然而王懿荣还未开始深入研究,就已经在当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以自杀殉国。

二是殷墟甲骨文的最早整理者,也非王国维。王懿荣殉难后,其子将其收藏的甲骨,转让给王懿荣的好友刘鹗,刘鹗的另一个身份则是《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于1903年11月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出版,引起学术界轰动。但是,刘鹗所做的贡献,仅仅是拓印,就是将龟甲的文字图案,翻印到纸张上,再结集出版。

三是殷墟甲骨文的最早研究者,叫做罗振玉,他比王年长,带王入门,罗王两人,亦师亦友,后来还结成儿女亲家,罗振玉的三女儿罗孝纯,许配给了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但是罗振玉的甲骨文研究太零散,王国维才将甲骨研究形成体系。

四是关于历史“有文字可考”,是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们常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然而,大部分并无文字可考,所谓三皇五帝尧舜禹,仅限于传说。即使夏朝仍有存疑,没有确凿的文字证据。唯有约公元前1600年开始的殷商时代,才有了甲骨文证据,延续至今,不过3621年。

五是甲骨文研究四大家,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而董作宾于1925年才从当时的北大研究院硕士毕业,王国维已名满天下;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则是从王国维著作《观堂集林》开始的。郭称王是甲骨学的鼻祖和“新史学的开山”。

【3】

什么八字容易悲观厌世

王国维先生,其貌不扬。

其貌不扬已是一个十分宽容的说法,从留存于世的相片即可看出,先生身材瘦小,体重不足50公斤,脸庞黑黄,八字须,头戴瓜皮帽,身后拖着一根猪尾巴状的小辫子,一副颓丧萎靡的样子,活脱脱的前清遗老的形象,如果以当下流行的颜值论,先生颜值也许过不了平均线,或者说有些丑陋。

以颜值论人,显然是现代社会一大误区,幸亏民国时期,不尚颜值,比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个瘸子,大师陈寅恪后来失明成了瞎子,民国音乐家阿炳也是瞎子。汪精卫倒是长得又帅气又精神,后来却成了卖国大奸。

拖根小辫子,是王国维的重要特点。在当时,拖辫子的人真不算多。另一根著名的小辫子,挂在辜鸿铭(1856-1928)的后脑勺上,这位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11种语言,获得文、哲、理、神等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的大学者,被称为“晚清怪杰”。拖小辫子的辜鸿铭,初次踏进北大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先生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一片静默。

由此观照,民国的大牛人,不一定都拖小辫子。然而,敢拖着小辫子到处走动的牛人,基本属于超级大牛。

与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不同在于,王国维的后脑勺拖着有形的小辫子,他的心中有没有无形的小辫子呢?应该有。

1923年,已经名满天下的王国维,受到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当时已经逊位的宣统帝溥仪之召,从家乡浙江北上,欣然担任了宣统朝的“五品衔南书房行走”,相当于“帝师”。尽管先生的学问与成就很高,又耳濡目染了多年的西方教育,却非常传统与守旧,对这个身份,应该相当满意。

王国维去世后,他的亲家罗振玉,还曾给溥仪呈上了据说先生所拟的“临终遗折”,其中“充满了孤臣孽子情调的临终忠谏文字”。然而,此折颇有争议,据很多学者考证,可能出于罗振玉伪造,伪造目的当然是为了洗脱自己与王国维之死无关。

无论怎么说,王国维对已然覆灭的清王朝的悲痛与感伤,从他留在笔端的文章资料,从他留在头顶的小辫子,已经一目了然。

胡适后来一针见血地评价说,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

所有的评价中,我独喜欢鲁迅在《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的说法,他描述王国维“老实到像火腿一般”,生动,精确,亦谐,亦庄。

主要参考资料:

金梁《王忠悫公殉节记》

岳南《南渡北归》

维基百科“王国维”辞条

(未完待续)#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