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抑郁症八字 紫薇斗数福德宫看心理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中医治疗抑郁焦虑和失眠症,可追溯到秦汉时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都有对此类症状的论述。

●每个抑郁症患者心中,都有座呜咽的城。没有走进去过,就不要妄加指责。

●没有慈悲之怀,就不要行医;没有恻隐之心,就不要望闻问切。

老牌大学生的国医渊源

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语调轻缓,言辞恳切,是杨云超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位正安中医院的老中医,以治疗失眠症和抑郁症备受患者信赖。

古书抑郁症八字

那些长期被焦虑抑郁困扰、无法安眠的患者,因信赖他朴厚的为人,在被治愈后重见阳光和喜乐,愈发传颂他的悲悯医德。有一些患者,甚至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不怀恶意,不打诳语,不做歹事,是流在杨云超血液中的信仰,也是刻在他家族墓碑上的训诫。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先祖由浙江丽水入宛,设帐南阳,兴学授徒,造福一方,开堂行医,悬壶济世,名曰“保和堂”,救治乡邻无数。

新中国成立后的1978年,当过兵、立过功、任过公社党委副书记的29岁大龄青年杨云超,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和高考制度的恢复,重返校园参加高考,填报志愿一心从医。机遇看似巧合,却也荫庇祖德。

5年的河南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每一天都在求知如渴的充实中度过。苦读医书,研习经方,追随名家,传承中医。1983年,学有所成的杨云超,被分配到方城县中医院,行医问诊,主治内科。

在古城行医的十多年,是他真正踏上医学之路的开端,也是他切实见证人间疾苦的伊始。“那个时候,县城医院的病号,不少鳏寡孤独,多是妇孺病残,不少人甚至看不起病。”这个初冬,坐在正安中医院古色古香的诊室里,杨云超说,从第一天坐堂问诊起,他就告诫自己,行万里路,看万千病,都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抑郁症还不为太多人熟知。但大量的案例病症,让杨云超发现,不管是操劳奔波的上班一族,勤学苦读的莘莘学子,抑或是耕田种地的白丁农人,甚至满腹经纶的学者高知,工作干练的白领,生活优渥的贵妇,指挥若定的领导,不少人都曾被抑郁焦虑失眠症深深困扰着。

医圣传人的望闻问切

“抑郁症,正在成为21世纪的主要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拨拉着手中的医学资料,杨云超表情凝重地说,其实治疗此类疾病,中医有着独特优势及成熟论断。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法可循,有方可依。隋唐以降,宋元明清历代,各家辈出,他们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百家争鸣,各有建树,为我们治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效如桴鼓的经典名方。

如《黄帝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由……”《内经·举痛说》曰:“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伤寒论》曰:“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做……”。“百合病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杨医生说,焦虑抑郁失眠症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于外因内因而已。内因多由脏腑功能失调,阴阳营卫失和,气血经脉紊乱,内伤七情引发;外因常为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所致。治疗中,为医者必须摒弃表象,正本清源,医患双方都有足够的信赖和坦诚,如是方能找到病根,药到病除。

古书抑郁症八字

和那些话没说完就大手一挥开方的医生不同,杨云超面对患者有着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有时候,他会和患者沟通一晌,也未必提笔开方:“看不见心结所在,就找不到疾患之根。”

有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就诊。老人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茶饭不思,惊恐不安,时时觉得有人要加害于他。在焦虑和恐惧下,老人彻夜无眠,日渐消瘦绝望,血糖血压升高,心脏已放三个支架,还曾被家人送往精神病院。

杨云超从老人工作经历、居住环境、家庭状况、饮食习惯、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方面启发引导,使患者打开了心结。伴随沟通地深入,他慢慢找到了老人发病的症结——因为时代和政策原因,他的职称和工资屡受影响,使其倍感失落和羞辱,从此疾病缠身,一蹶不振。

杨云超结合自身经历和他人故事,将心比心地去接纳老人的压抑和委屈,入情入理地化解老人的哀伤与病痛。同时,他根据自己从医多年的经历,对症下药对老人进行分阶段诊治。

仅仅服药三个月,想通了过去、放下了执念的老人,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豁达大度,笑口常开,面色红润,生活乐观,食欲增加,睡眠安稳。

“不要把患者当作病号,要视他们为家人和朋友,看见他们是一个和我们自己一样有着痛苦和哀伤、渴望理解和懂得的人。唯有看见这些,才可能走近他们,医治他们。”杨云超说,每个抑郁症患者心中,都有座呜咽的城,没有真正走进去,就不要妄加指责,武断判定,盲目用药。

名老中医的悲悯情怀

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人们对抑郁症患者抱有的偏见。

杨云超的患者,有老人孩子,也有不少高知行政人员。有一位女干部,前来就诊时,焦虑失眠多月,每天仅能浅睡一个小时,人际关系也很紧张,厌世轻生倾向严重。

细细交谈中,杨云超才知道,身陷焦虑症和失眠症的恶性循环只是表象,真正导致患者生病的根源,是岗位竞聘的落选和夫妻关系的不睦。他一边以长者的胸怀和格局接纳患者的不幸,一边以医者的专业和素养治疗患者的病痛。两个月五次诊治后,患者病情缓解,心智开阔,神清气爽,恢复到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模样。

“不轻视、不武断、不指责,接纳、理解、鼓励、肯定,让患者觉得患病不是可耻的,治愈是有希望的。”杨云超说,比患抑郁更悲哀的,是自我嫌恶的认知。比难治愈更伤感的,是周围人异样的目光。作为医者,要从人性和医学的角度,给患者信心和力量。

古书抑郁症八字

作为医圣故里南阳的首届名老中医,杨云超不仅以医术闻名,而且以医德著称。他曾将脑干出血、病入膏肓的患者,从死神手中救过来,14年过去患者仍康健在世,也曾应邀远赴美国华盛顿在华人社区坐堂讲学,让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抑郁症和失眠症,他在治疗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更年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疑难杂症上,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的患者,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提起他最喜欢用的两个字是“不欺”。有位70多岁的老患者,重病缠身,来自农村,收入微薄。他每次来问诊,杨医生总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选用价格低廉之品组方。

“他负担不起穿山甲,那就给他开天丁、地龙。三七贵,可以给他开丹参、桃仁。他喝不起西洋参,那就给他开党参。”他说,救人于困厄,治病于危急,是医圣先贤的教导,也是从医诊断的良知。舍此,不配为医。

治病救人,坐堂问诊的同时,他还整日重温古书,研习经方,体悟医魂。中医博大精深,囊括古药经方,纵横先人智慧。“古典医学理论深奥,现代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新科技瞬息万变、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自当不懈努力,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方对得起祖先,对得起患者。”他谦逊地说。

说完这话时,初冬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白大褂上。他手捧的那本古书扉页上,写着药王孙思邈的这句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