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永康日报-永康新闻网
记者 吕晓婷
“凉亭坑古道不仅风景美,爬山难度适中,还有很多故事。”首篇“探寻古道的故事”见报后,便有多位户外运动达人向记者推荐了凉亭坑古道。近日,在花街镇工作人员、运动达人和当地村民的陪同下,记者从花街镇云川村陈弄坑自然村出发,开启了凉亭坑古道探险之旅。
位于古道终点的永康第一古松,树龄720多年
古道的红色记忆
凉亭坑古道跨武义、永康两地,是以前武义、义乌等地村民来我市城区和花街镇八字墙赶集的主要道路。
“永康解放的序幕就是从这里拉开的。”在陈弄坑村民看来,古道记录了永康解放的红色记忆。据花街镇工作人员介绍,陈弄坑曾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在八字墙一带驻扎的据点。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三十四师从金华进军武义上茭道,向南追歼国民党残部。老战士胡一鸟就是从陈弄坑出发,在武义确认了三十四师的消息。随后,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从陈弄坑出发,与三十四师会合作战,一举解放了永康城。
“古道记录了永康解放的红色记忆”这个说法,山后胡村民也给予了佐证。“在浙东人民解放军浙干路南金武永义办事处担任文书兼民运组长的施蔚,那时候就在我们山后胡村一带开展宣传工作。”山后胡村民陈象明告诉记者,当时解放军经常通过凉亭坑古道往返山后胡和陈弄坑,据说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支队长应飞1943年至1944年间还曾在山后胡村战斗。
古道洞天有传说
从陈弄坑东岩山山脚出发,记者一行向上行走。在出发前,有户外运动达人评价凉亭坑古道挑战难度为3颗星。出发才20分钟,记者就因为道路崎岖陡峭、再加上没有合理分配体力而远远落在后面,时不时停下来喘气休息。
“我们刚经过的地方叫老鼠梯。”花街镇工作人员介绍,这段路上的石块堆砌杂乱无章,丝毫找不出规律,加上石块间隔近,只有老鼠才能自如爬行,因此得名“老鼠梯”。
且行且休息,花费了近30分钟,记者才来到白云岩洞附近。白云岩洞,有人也称为白灵岩洞。山洞朝南,左右较宽,进深较浅,洞内还有石凳、石床、石臼、石井、石水槽,常有爬山爱好者在这里歇息。
据花街镇工作人员介绍,关于山洞还有一个传说。山洞里曾经住着一个人,原来石臼也没有这么大。每天早上,石臼里就会出现稻谷,舂成米刚好够一个人煮粥喝一天。时间一长,那个人变得贪心起来,为了让石臼涌出更多的稻谷,就把石臼打大了一些。没想到,弄巧成拙,这石臼打大之后再也不出稻谷了。
溯溪而上风景秀丽
告别白云岩洞,记者一行爬上方坑岭。来不及欣赏巍峨的群山,踩着落叶铺成的山路,记者一行又赶着下山来到武义县方坑村旧址。
说旧址,是因为方坑村前些年早已整村搬走。如今的方坑村旧址只剩下养蜂人陈群良留守。“山中鲜花多、花期长又污染少,适合养蜂。”陈群良在这里还养着100多个蜂箱。
告别陈群良后,记者沿着蜿蜒古道前行,景色也随着古道起伏而变换。行至武义县大辽基自然村旧址,一条小溪绕村而过,流水潺潺。
“这条溪的源头在大寒山,接下来,我们要沿着河道逆流而上了,这也是古道风景最美的一段。”陈象明说,古道像一根线将途中的龙筻、牌坊岩、蝙蝠洞、十八桥关等景点串联在了一起。
溯溪而上,道路并不比山路好走,不时还要踩上溪中石头。“这块石头特别滑,要小心。哎呀……”刚提醒完别人的记者,却一只脚滑到了水中,湿透了整只鞋,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踩过溪中石、走过水杉搭成的桥、又在山岭间爬上爬下,突然前方豁然一片开朗。“这些都是我们山后胡的田了,再往前走一段就到村口了。”13时许,记者一行徒步9公里,花费近4小时,到达终点山后胡村。
山后胡村酝酿民宿蜕变
山后胡村位于花街镇北面,是我市西北的一个高山村。
陈象明在路上曾告诉记者,在山后胡村,有一样东西,抬眼就能看到。刚一进村,记者果然一眼就看到了远处一棵高耸挺立的松树。“这是永康第一古松,树龄有720多年了。”在巨大的松树下,记者等三个人合抱才围成了一个圈。
除了古松树,山后胡村还有3件文物:一是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陈氏宗祠,距今已有140多年,该宗祠号称“永康西门第一宗祠”;二是两块金榜题名匾,分别为“状元及第”“榜眼及第”;三是两座石桥,一座距今有700多年,另一座修建于清朝中后期,距今有180多年。
在山后胡村,记者还看到了漫山的野樱花和一座正在装修的民宿。“这两年,新山公路修复后,来我们村游玩的市民越来越多了。未来,我们打算挖掘古道资源,结合隧道、农家乐、民宿,把乡村游搞起来,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玩。”山后胡村委陈会钦说,凉亭坑古道将是山后胡村蜕变的重要一环。
沿着新山公路下山,途经山后胡隧道时,灯光一开,400多米长的隧道瞬间变成了一条“时光隧道”,前方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