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侵删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晚清重臣,也是历史上一对有名的师生。曾视李为最得意的门生,李则以曾的学生为荣。
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写了一幅挽联,上联写的就是这段关系: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但二人之间果真如表面上这样亲密吗?事实上,在几次重要的关口,李鸿章都耍了心眼。
曾国藩困守祁门的时候,朝不保夕,连遗嘱都写好了。很多幕僚都打好行李,随时准备逃跑。李鸿章则借故溜走。曾国藩怨其不是可以患难与共之人。
在生死面前,情谊被放在了后面。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围攻天京,久攻不下,反而无银发饷,无米下锅。士兵只能喝稀粥度日,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李鸿章当时率淮军占据江苏上海富裕地带,粮饷充足。曾国藩向他借粮,他明面上不敢说不借,却拿霉变的不能吃的陈米充数。
曾国藩气得暴跳如雷,当场就要把这些陈米退回去。最后还是在他人的劝说下,把陈米卖给饥民,重新到别处买了粮食。
李鸿章这么做,大概是不想让曾国荃独占攻下天京的功劳,垂涎天京城内的巨额财富,多少扯一下后腿,看看自己有没有机会分一杯羹。
尽管中间李鸿章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前来合攻。但后期一有机会,他顺势就去了。
曾国荃最后率部队不顾一切也要攻下天京,就是因为李鸿章的部队马上就要来了,到嘴的肥肉不能让别人抢去一块。
在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面前,情谊被放在了后面。
在剿灭捻军过程中,两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淮军本来属湘军的一部分,是曾国藩派李鸿章按照湘军的编制组建的,并把几营老湘军抽调过去。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了避免朝廷的猜忌,把老湘军大部分裁撤了,留下了淮军。所以去剿捻的时候,主要领的是淮军。
但曾国藩对淮军居然指挥不灵。曾国藩下的命令,淮军将领不想执行,就给李鸿章去信,李再找曾说情,一来二去,什么军机都被耽误了。
最终,曾国藩剿捻无功而返,还是李鸿章亲自去指挥才获成功。这大概是李鸿章不想拿自己的老本让曾国藩立功劳。
李鸿章当时怎么想的,现在只能是猜测。但就其表现而言,在生死和重大利益面前,李鸿章对这个老师可不是言听计从、倾力相助。
外交上评论某国某事时常说,听其言,观其行。看人也是这样,不能看他自己是怎么标榜的,还在看他实际是怎么做的,尤其是在利益面前。
利益是一块试金石,友情、亲情、爱情,有时是经不起测试的。比如说很简单的一件事——借钱,就让多少朋友反目?
从利益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或许更接近真相。不仅李鸿章是这样的,曾国藩也一样。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提携,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李的恩情,一方面也是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甚至有时是不得已的选择。
看《三体》这部小说的时候,有心惊的感觉。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未来,智慧体之间的交往依然遵循丛林法则,就是为了争取生存的空间和资源,赤裸裸的利益之争。
未来是否真如《三体》中所言,我倒觉得不一定。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也讲,穷争恶吵。现在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日常的利益之争确实是少了。现在谁还看见为丢两棵葱而骂大街的?
我们无须经常面临利益之争,感情的色彩自然越来越浓。事实上,即使在利益哪怕生死面前,古往今来,我们依然不缺少舍己为人的人。人世间,当有真感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