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之中,《2022中国诗词大会》终于来了,将于2月3日起在CCVT-1 每晚22:30播出,播出方式也改为连播,却因播出时间没有照顾到青少年群体的作息时间而引来吐槽。
中央电视台画面
更加直接启用了新的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画面
在众人眼里,仿佛觉得董卿更加适合优雅缱绻的诗词,龙洋更加适合去主持比较活泼的其他节目。
中央电视台画面
点评嘉宾虽然大部分还是原来的人,但是台上也少了蒙曼老师的细声慢语,虽然后面在北海公园给选手出“身临其境题”,但也少了那么一层层的味道。
尽管如此,依然挡不住热爱它的人继续热爱。从2016年开播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年时间,它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诗词热”。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烟波浩渺。最早有记录的诗歌应该就是这首八字《弹歌》了吧?“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字通古字的“肉”字。意思是:断竹——就是把竹子断开,续竹是把竹子用皮子或绳子连接起来做成弓,飞土,就是用土捏成弹丸,逐宍(肉),就是用做成的弹弓去打猎。反映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语言虽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诗在中华大地编辑成册最早应该是《诗经》,《诗经》里面的作者虽大多不可考证了,但里面好多耳熟能详的诗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比如写情爱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关于劳作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写奔波无奈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等等。
诗歌公认最巅峰的是在唐朝,唐代流传至今、有名有姓的约有两千五百多名诗人,其中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有千秋。既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田园恬静;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奔放;还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既能看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边塞;也能感受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得惆怅;更有孤篇压全唐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唐之后,词逐渐兴起,宋为词之巅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岳飞……每一个人的名头都响当当。
元之后,终明清以来,只有一个纳南容若能称得上词人。
历史车轮奔入现代社会的钢筋水泥路,诗词似乎也开始渐渐褪色,人们不再熟悉那些浪漫的、让人怀念的诗词了。
网上曾经有一则劝读诗的段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鸟儿归巢,脑海里面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WO CAO,好多鸟!”当你失恋伤心时,你脑海里应该浮现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蓝瘦,香菇”。
有一句话说过“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本可以。”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诗词和古人对话,去体味那一份悠远,去增加我们生活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