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如项兴初所言,“在价值重建中找寻江汽突围之路”。包括江淮在内的一些二三线品牌厂商,与其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最后的倔强,主动拥抱开放合作,成为蔚来们的“代工厂”又何妨?
电动化、智能化产业变革大潮进行时,新旧势力当如何应对和自处之?
“传统汽车企业不能独立去发展,互联网汽车也需要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这两类企业需要深度融合,江淮会与科技企业更加深度融合和合作,在巨大的变革面前,更加开放更加融合。”
江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项兴初
五月份正式接棒安进,履新江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不足百日的项兴初,对此显然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识时务为俊杰,项兴初是个务实明白人顺势而为、开放合作,堪称项兴初给江淮开出的八字药方。
当然,在项兴初前任后安进时代,江淮整体的思路也是这个路子,只是相较于“少爷“出身的安进,项总更加的低调务实。
其带领下的江汽,一定程度上也重燃了外界对江淮的信心。
自强固然好,项兴初也断然不会说江淮从此要放弃自我,只是时代大势浩浩汤汤,识时务者为俊杰。
扪心自问,中国车市结束了二三十年的狂飙突进之后,这年头除了吉利长城比亚迪等少数头部品牌,还能愈战愈勇、继续强化巩固自身的江湖地位;
有多少二线、三线及四五六线品牌,正在或早已消失在了时代洪流之中?
以江淮为例,历经近六十载的发展,期间也进行过“商转乘、商乘并举”等战略调整与探索,但就当下及近些年在乘用车市场的表现来看,不尽人意。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左右开始,江淮销量连续下滑,企业经营连续亏损,品牌力更是不断弱化,如今又意欲借助“大众光环”变更为思皓品牌重新发力。
只是当下来看,思皓从市场销量到声势,都并不出彩,接下来想要逆市翻盘恐怕难度系数非常之高。
为蔚来等车企“代工”,越来越稳赚不赔据日前江淮汽车发布的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盈公告披露,其归母净利润预计盈利 4.8亿元左右,归母扣非净利润为-2.7亿元左右。
什么概念?
项兴初新官上任好运来,江淮整体盈利由负转正,即便扣非亏损幅度也有了极大程度的下降。
援引市场分析人士的话,“这大抵算得上近几年江淮最拿得出手的一张半年业绩单”。
江淮过去三年业绩概览
业绩转好背后,除了工厂及土地资源转让收益、新能源汽车等政府补贴外,还有一项“隐形”且预计可持续发展收入——给蔚来汽车等新势力“代工”赚辛苦费。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过去三年江淮汽车相继获得蔚来方面,给与的“补偿”金额分别为1.26亿元、2.07亿元、0.65亿元,三年累计达3.98亿元。
而如果参照蔚来汽车方面发布的财报数据:
从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31日,蔚来汽车累计向江淮汽车支付了制造费用及亏损补偿共12.34亿元,其中包括4.56亿元的亏损补偿和7.78亿元的制造及加工费。
结合期间江淮给蔚来代工生产的车辆数来算,平均每台车可获得逾万元的代工费、及六千元左右的亏损补偿。
所以有机构预测,随着蔚来年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江淮汽车仅“代工”一项收入一年便有望达到十几亿元。
由此可见,江淮未来给自己打工一年到头下来,大概率仍将是继续“赔钱”的,但给蔚来等合作方“代工”生产赚辛苦费,反而会是“躺赚”。车界富士康,看来还是有干头。
不仅如此,联姻蔚来、大众等明星大牌企业,所带来的诸如公司股价、资本市场等层面的巨大获益,也远非当下这些个代工辛苦费所能比拟。
以股价这一直观层面为例,受益于蔚来、大众、小米等概念的拉动,一段时间以来江淮汽车股价历经了一波猛涨。
项兴初出席蔚来十万辆下线仪式
记得5月份项总刚履新那会儿,江淮汽车股价才9块多,随后短短两个月时间股价一度冲到了20多,即便后面理性回归后,今天也有18块多。
市值翻番了有没有,对应的收益轻轻松松破百亿。而这些由来,如果仅仅依靠江淮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显然是不可能获得的。
资本市场看什么?
得有故事、有未来,而左手蔚来、右手大众,如今又被传闻与小米接洽等,都是很好的故事和未来,合作潜力和想象空间巨大。
乐逗观察:有意思的是,对于一段时期以来外界传的沸沸扬扬的“代工”小米一事,日前江淮方面发公告进行了“辟谣”。
按照江淮官方公告,经公司核实,江淮或为小米代工的报道内容不属实。截至目前,公司未与小米就合作造车进行过商议,也未达成任何合作造车的意向。
但援引官媒上月底对江淮和项兴初的采访报道,在他们一行抵达江淮汽车采访期间,项兴初密集的日程表中赫然在列的名单有:蔚来汽车的高管,小米集团的决策层,地平线的联合创始人等。
蔚来就无需多言了,本来就与江淮是老合作伙伴,地平线与江淮的战略合作也已经被坐实。
唯独“空穴来风”传了一段时间的与小米的合作,目前来看依旧颇为神秘。
想必包括安徽在内,全国诸多地方政府争取小米落户的“拉锯战”尚在进行中,小米究竟会直接选择自建工厂还是和蔚来一样,找江淮这样的现成传统主机厂“代工”,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不管怎样,产业变革大潮已经来袭,对于江淮思皓等许多二三线的主机厂和品牌来说,骨干的现实也摆在那里。
如果可以,谁都想优先做强做大自己,但现实不允许。
大浪淘沙加速进行,包括华晨、众泰、海马等一大批曾经也来过的自主品牌,注定都将淘汰出局。
在此背景下,江淮选择敞开心扉放低姿态,积极主动迎接包括蔚来、大众,以及有可能传言成真的小米等强势车企和新势力;
或直接或间接地以“代工者”的身份,参与到新一轮的产业链角逐和分工赛当中,不失为一种明智且识时务的选择。
一如项兴初所言,“在价值重建中找寻江汽突围之路”。
我想,包括江淮在内的一些二三线品牌厂商,与其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最后的倔强,主动拥抱开放合作,沦为蔚来们的“代工厂”又如何?
这不也是一种价值重建和突围之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