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八字分析 农民工八项制度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绝大多数小规模乡村学校的真实写照。过去的2021年里,记者从沂南走到郓城,再从沾化奔赴沂源蹲点,见证了很多有情怀的教育者扎根农村,他们正努力用微光弥补差距,帮助农村孩子更好的成长。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春节团聚的理想状态。而在山东多地的小规模乡村学校,数不尽的乡村校长和老师正奔波在通往半山腰、偏远农村的学生家里,他们想利用宝贵的寒假时间,走到孩子家里,走进孩子心里。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将陆续推出“乡村校长/教师的寒假日记”,聚焦乡村教师家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以下是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校长李振明的寒假日记: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风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秉承道德规范,汲取百家智慧,注重家风内涵的文化表达和精神坚守,并不断继承和发扬。作为学校,通过推动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促进师生勤学励苦、修身立志、修业进德,塑造更好自我,夯实美好人生基石,意义深远。

农民工八字分析

为发扬优秀家风家训,我们请专家编写了《家风家训简明读本》,组织学生优秀家风家训朗诵比赛,在全体师生中征集优秀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2022年寒假,我把根据自己感受总结的“家风家训”进一步整理,送到父亲面前,并逐个字段解释“勤俭条理,助人追远”含义,请他进一步提炼修改。这里,把我理解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故事写出来,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老家在农村,春节必须贴春联。记忆中,最常见的春联“框对”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芯”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门楣“勤俭持家”。门楣“勤俭持家”,是春联的点睛之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勤俭”观念在乡村的根深蒂固。在家乡,无论家境好还是家境一般的人家,“勤俭”是大家共同恪守的家风家训和持家准则。现在,日子好了,经济意识强了,反映在春联上“家居福地,财源广进”,“家居福地日子好,门迎富路财运高”,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勤俭持家”仍然是多数人传承坚守的家风家训。

农民工八字分析

一则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说“勤俭”。大约8岁左右的年龄,下午村小学放学回家,东街与西街同学“打仗”,乱扔石块。一块石头砸到了对面一位女孩头上,头“破”了,流血!我是班干部,又老实,好像也有些负责任的意味,没有跑,还回头看了看对面,略一迟钝的功夫,就成了最后一个“逃跑”的,于是对方父母比较肯定的,断定就是我扔的石头打“破”了他家姑娘的头。女孩母亲背着“破”了头的姑娘到我们家“算账”,在我们家门口不依不饶。几个大娘、邻居忙不迭宽慰、陪不是。那时节,父亲、母亲都卧病在床。父亲寡言,生闷气,无语。只有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在不停道歉,且语气严厉地不停地招呼张皇无措的我。我不可能凑上去挨揍,只好跑了。结果是四大娘奔走周围邻居,攒了7个鸡蛋,送给人家“补血养伤”。眼睁睁看着女孩母亲用手绢兜着7个鸡蛋走了,我方才知道被冤枉的惨痛代价。鸡蛋!艰苦年代,1个就算奢侈了,卖了可以换成铅笔、书本,平时,能煮一个吃,除非 “生病”,并且一般的“小病”也不可能吃上。那次居然是7个。到了现在,无论是在自助餐厅还是在家里,吃煮鸡蛋、煎鸡蛋、炒鸡蛋,我从没有超过2个。不是吃不下,而是觉得太珍贵、太奢侈,吃多了浪费!这种观念,接近偏执。有时觉得,自己是不是有心理疾病。但伤了人、“破了头”,需要吃鸡蛋补,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另一种意义的勤俭和节约。

农民工八字分析

二则故事,说我理解的“条理”。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消除贫困的新时代,我们已经走到了吃好、喝好的境界。不忘来时路,才能感恩新时代。“民以食为天”,我们曾经过艰苦的年代,但是,回味和比较,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有计划、有条理,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过日子、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有一年,生产队分给我们家125斤小麦。五口人,每人25斤,一年。那时年龄小,不知道125斤是多少,意味着什么。只记得,小麦是盛在一个纤维板卷成的桶内,高高的,比我个子高,里面盛满小麦,感觉多么富有!其实只有125斤。但是,每到重要的节日、重要的客人来,家里总有饺子吃,要知道,吃饺子至今仍然是家乡待客的最高礼节。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母亲有计划的安排,虽然粮食不多,可以用春天的柳叶、青杨叶,夏天的南瓜、地瓜秧子,秋天的地瓜、玉米粒子,冬天的干萝卜叶子、辣菜缨子,添做主食,应季而做,使我们一家始终没有挨饿,并教会了我们知道哪些野菜能吃、能吃饱肚子。125斤小麦能从头一年的六月吃到第二年新小麦下来,不仅是节约节俭,更需要精打细算。

农民工八字分析

还有一则,说“条理”。母亲除了能够规划一年四季每天的伙食,更能够有板有眼,什么时节安排做什么事情。比如,春天、夏天到处採野菜,晒起来,冬天吃;把“自留地”的角角落落垦出来,种上南瓜、豆角、梅豆、地瓜、冬瓜、葫芦;秋天发疯一样的到处“搂柴火”,垛起来,冬天用;生产队里只要需要“女劳力”,就积极参加“挣工分”。家里,屋里屋外,井井有条。多少个夜晚,睡一觉醒了,还能听到天井里母亲推磨、挖煎饼糊子的“哗啦”声。春节将至,每年腊月二十七,她都要招呼我和妹妹弟弟一起把房子里大大小小的家具(其实很少)搬到屋外,找几个爆仗,点火放了,“咚、咚”,房梁上、屋顶上,灰尘纷纷落下,一年的晦气也随之而去,干干净净过大年。各种家具仍放回原处,板板正正,比原来干净了、好看了。这就是条理,更是勤劳。为了这个家,母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脊柱、指头、脚指头没有不变形的。这也是我们上一代人真实的生活写照。每个家庭的母亲都这样,每个家庭的父亲也是这样。是我们的父辈们,用现在难以想像的斗争精神,撑起了时代,顶起了家庭,培育了我们。这些品质不仅深深的影响了我们一家,也影响了一代乃至下一代人。

农民工八字分析

三则故事,说我理解的“助人”。父亲是一个手巧的木匠。我们是从小闻着他身上的“木头味”长大的。这种味道,伴随着我的童年,直到现在,七十七岁了,仍然雕刻不辍,与各种木料打交道。有时,父亲在外“出夫子”还没到家,老远就能闻到“木头味”;有时,父亲走出很远,“木头味”依然弥漫在空气里。大多时候,父亲的头上、口袋里、鼻孔边、眉毛上,都是木头的“锯沫子”。母亲为父亲洗衣服,首先要把所有口袋内的“锯沫子”扒拉出来。父亲应该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那时叫做“亦工亦农”。他在一所校办工厂里做工。待父亲能够做“领头”的时候,就开始通过“收徒弟”的方式,把我们村一个家族和不一个家族的叔叔、哥哥、兄弟,外村的亲戚甚至亲戚的亲戚,带到厂子里打工。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人。父亲常说:走出北安乐村,就是胜利!(北安乐村,是我们的村名)。可以说,我们村第一批年轻人有规模的走出山村“务工”,就是从我父亲这一批人开始的,原来也有,但规模小、人很少。我能读书考学,也是在父亲这种“执拗”的思想影响下的结果。被父亲带出来当年的年轻人,都掌握了一技之长,都闯到了外面的世界。现在,他们大多在县城,大都经营着自己的事业。授人以渔,是帮助人最好的方式。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是在抱着“授人以渔”的愿望天天努力着。这难道不是“助人”的最好方式最高境界吗?

农民工八字分析

也说母亲的“助人”故事。食物极度贫乏的年代,食品人人渴求、喜欢。母亲的父母早亡,早早就养成了极强的生活能力。人家不起眼的东西,母亲都能把它变成食材。地瓜叶、羊角叶、杏叶,拿来做豆沫;小附子苗、大附子苗、青杨叶、槐花,拌上玉米面蒸着吃。自己吃,也分给邻里吃。一锅老白菜邦子豆沫,被大娘家哥哥们一人一包煎饼卷走,母亲一点也不心疼,谁来谁卷、谁见谁吃,我们眼馋的很、心疼的很,但每每总是被一句“够吃的”噎回去。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并且学会了母亲的慷慨与大方,养成了与人分享、不吃“独食”的习惯。这是另一种助人的品质。

四则故事,说我理解的“追远”。曾国藩的“八字家训”,也叫“八宝饭”,即“早、扫、考、宝、渔、猪、蔬、书”,与《朱子家训》异曲同工。其中的“考”,就是祭祀祖宗、不忘先人、懂得传承。父亲、母亲很好继承了农民传统礼节之一的“考”。每到重要的节点,比如,清明、中元节、入冬、春节、忌日,都必须亲自上坟祭祀,还要求我们一同前往。准备祭品,上香烧纸,一板一眼,满有仪式感。父亲的大哥,我的大伯父,1950年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奶奶爷爷为大伯父建造了假坟茔。每年的重要节点,二伯父家我的大哥作为指派的承嗣人,要给大伯父上坟。父亲和几个伯父也坚持这样做,也嘱咐我们这样做。每年的清明,父亲一定要到烈士陵园刻有大伯李玉厚名字的墓碑前吊唁。父亲和母亲,教会了我们缅怀先人和烈士,胸怀家国。追远,只有咱们中国人普遍有这种代代传承的仪式感责任感。

勤俭条理、助人追远,我们的家风家训。

这也是我的家教故事。

农民工八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