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日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
相比今年这届,毕业生增势迅猛,竟同比增加了167万人。要知道,从2011年到2019年的近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才增加了174万人。
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很快就会进入就业市场。毕业生破1000万人之后,就业还好吗?高校还能继续充当调节就业的蓄水池吗?
今年毕业季,909万人离开校园,毕业生总规模也是首次突破900万关口。
从909万人到1076万人,增长167万人。此前的3年间,增长人数皆未超过50万人。
2019年毕业生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2020年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40万人。2021年909万人,比2020年增加35万人。
拉长时间看,从2011年到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660万人增加到834万人,也才增加了174万人,大体相当此番167万人的增长规模。
增长规模居近十年之最,此番毕业生的增势为何如此之猛?
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时隔十年重新回到千万人,2020年比上年增加40万人达1071万人,今年再增加至1078万人,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三年破千万。同时,高考报名人数千万人,录取率已经逐步飙升到现在的80%以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这是过去20年一贯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持续扩招。此番猛增167万人,因为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
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是距1999年大学扩招20年后,高等教育再次大规模扩招。
2018年普通专科招生比上年增长5.16%,2019年扩招100万人,比上年增长27.1%,增长率提升近六倍。这个数字,已接近大学扩招后第二年单一年份本科及高职的总招生增长人数的最高值。
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9、2020年起高职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恰好在2-3年后毕业,造成高校毕业生规模的叠加,形成前所未有的毕业潮。
在高职专科方面,2019年高职完成了116万人的扩招,2020年和2021年又扩招了200万人。
在硕士研究生方面,近几年来出现了几个扩招峰值,即2017年、2020年,分别对应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非全日制研究生诞生、新冠肺炎。
在博士研究生方面,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文件,要求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当年博士生招生较上一年增长13.86%,扩招幅度是2003年以来最大的一年。
大学生就业前景和趋势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
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