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迷的心里,伍迪·艾伦是毋庸置疑的电影大师。他的影片里,有对生命和宗教意义的追问,有对世俗生活和爱情的探讨,当然最受文艺青年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独有的知识分子式的揶揄与讽刺。
在他之前,少有电影导演愿意把单口喜剧式的幽默与严肃的哲学思辨综合到一起放在电影当中。似乎这样做,会伤及影片的艺术性。但伍迪·艾伦却极少在意外人的评判,在接受记者角谷美智子的采访时,他说:“我的秘诀,是永远别去取悦大多数。”
伍迪·艾伦:“我的秘诀是,永远别去取悦大多数。”/豆瓣
在伍迪·艾伦的构想里,他电影中出现的人“说出来的话应该是平实的,偶尔带些诗意也行”。所以,每每提及他的影片,都绕不开一个鲜明的人物符号——他的主人公多是大学教授、导演、编辑这类“文化精英”。
这些人的性格都敏感脆弱,他们甚至有些神经兮兮。他们皱着八字眉,弓着腰,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街头,都能谈论起弗洛伊德、桑塔格和福柯等人。也正因此,欧洲的电影人把这个看起来有些“絮絮叨叨”的导演称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
01
写给纽约的又一封情书
迄今为止,伍迪·艾伦总共拍摄了五十多部电影。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每年都可以看到他的新片问世。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位‘以量取胜’的导演”。不过,纵使是这样,让国内影迷略显遗憾的是,他的作品此前从未在中国正式公映过。
2月25日,伍迪·艾伦的作品《纽约的一个雨天》在国内上映。尽管这部作品在三年前就已经登上银幕,但这部迟来的电影还是让观众们很是欣喜。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纽约的一个雨天》汇集了许多伍迪·艾伦式的惯常表达。而更重要的是,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地,是令导演自己魂牵梦绕的纽约。
《纽约的一个雨天》海报。
《纽约的一个雨天》的结构和故事都不复杂。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各怀心事的情侣,在纽约一天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其实,在过往的众多文学与影视作品里,都曾有过类似的叙述模式,而创作者试图展现的,无外乎亲密关系中的“同城异梦”。
在电影的起始部分,伍迪·艾伦就已经用镜头呈现出了这种状态。“甜茶”扮演的男主角盖茨比,是从小在曼哈顿长大的公子哥,家境富裕,桀骜不驯。对他来说,身处纽约,思考更多的是该带女友去哪里寻欢作乐的问题。而女主角艾什莉则是一位校报记者,她的纽约之行,是为了进城采访一位名导。尽管他们在不停地对话,但观众很容易能看出,两人处在完全不同的频率中。
之后一系列的意外事件,更是让两个人之间的裂隙越拉越大。最后,在雨天的氤氲中,二人的感情也自然走向了终点。如果纯粹欣赏故事,《纽约的一个雨天》绝对不是伍迪·艾伦的上乘之作,在他的作品序列中,这部电影甚至显得有些平庸。
但若是抽离出来,以这部电影作为基点,去审视伍迪·艾伦的整个生涯时会发现,某种程度上,它可以算作伍迪·艾伦对纽约这座城市爱意的浓缩。中央公园、大都会博物馆、广场饭店,这些地标式的纽约符号,都在影片当中悉数亮相。而作为凸显高级品位的瑞吉酒店等地,也经由片中的人物说了出来。
影片中,它们是昭彰社会身份与讨论文艺话题的地点。而在影片之外,这是伍迪·艾伦心中的纽约私人版图。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伍迪·艾伦把这座城市的浪漫表达到了极致。熟悉伍迪·艾伦的观众,除了会感叹真正美好的爱情是志趣相投外,也会觉得,这是艾伦给纽约写下的又一封情书。
02
难以割舍的家乡情节
1935年,伍迪·艾伦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在纪录片《记录伍迪·艾伦》中,他说,若能时光倒转,他最渴望回到的就是妙不可言的童年,因为那时候,纽约是个再好不过的生长环境:“交通一点儿也不拥挤,你可以整天在大街上踢球,每隔两条街你都会碰到一家电影院。”
作为一个生长于此的创作者,他在这座城市里见证了太多的奇诡与荒诞。而那些亦真亦假的故事,也都在他成为导演之后,变成了宝贵的素材。他说:“我想用一个很美的方式展现纽约,它必须要通过我的玫瑰色眼镜和我的浪漫看法,否则我没有任何兴趣展示纽约。”
1979年,伍迪·艾伦导演的《曼哈顿》上映。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纽约核心区的文艺男中年的爱情故事。一开篇,伍迪·艾伦就说:“纽约是他的城市,一如既往地属于他。”除了描摹城市里的美好,他在人物的言谈之间,也透露出了他对虚伪知识分子的嘲讽。
片中也不乏“夹带私货”的部分,男主角有一句台词是“我无法妥协,我不能改变自己的看法。”在《我心深处》一书收录的采访对谈中,伍迪·艾伦也对此做了回应,他说:“妥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艰难的。妥协是一枚难以吞咽的药丸。”所以,在他的整个生涯中,也极少会因为资本或外界的评判声音而放弃追求自己的艺术理念。
《我心深处》
[美] 伍迪·艾伦 / [瑞] 史提格·比约克曼 著, 周欣祺 译
新星出版社,2016-12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经典场景:黛安·基顿饰演的玛丽与伍迪·艾伦本人扮演的艾萨克·戴维斯坐在皇后大桥下的长椅上,欣赏着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彻夜长谈。
白天,他们身处纽约的繁忙与混乱之中。而到了晚上,沉浸在自我情绪里的小人物,展现出的则是脆弱的一面——他们耽于幻想,对现实世界却束手无策。
对伍迪·艾伦来说,《曼哈顿》中的纽约是一个隐喻。美好时,它可以容纳梦想与欢愉。而残酷时,它则化身为巨兽,吞噬着每个生存在其中的个体。不过,伍迪·艾伦在结尾仍旧留下一些温情,他把镜头对准伊莲小馆的霓虹灯招牌,在这部黑白电影里,一切仿若又回归了静默。
《曼哈顿》中的纽约。
此后的很多年,伍迪·艾伦的电影里都出现了纽约。斩获奥斯卡的《安妮·霍尔》、情话荡漾的《摩天轮》、带着些悬疑意味的《曼哈顿谋杀疑案》,等等,都发生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这片土地上。纽约的人文与风情,冷漠和伪善,孤单与热闹,都在他的镜头下记录着。
如今,四十几年过去,伍迪·艾伦的脸上平添了许多皱纹。而他深爱的纽约,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他收起锋芒,磨平棱角,让俗套故事频发的纽约变得轻快、澄澈和明亮。在人生的晚年,呈现这样的作品,除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大概还有他对这座城市的依恋与不舍。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毕竟,在他的眼中,他不过是个普通的纽约人。周一晚上,他可以去迈克酒吧吹吹竖笛。感到饥饿,他能不用预定座位,就跑到伊莱恩餐厅大快朵颐。而拍完所需的镜头后,他也会赶紧钻进车里,开向麦迪逊广场花园球馆,去看尼克斯队的比赛——尽管这支球队很久没有进过季后赛了。
03
在欧洲邂逅“消失时代的浪漫”
对“大苹果城”青睐有加,是因为伍迪·艾伦生长于斯——家乡总能让人找到情感上的依托和慰藉。然而,对欧洲的土地同样饱含热情,伍迪·艾伦则有着更多的缘由。
一方面,是因为他十分抗拒日渐制式化和工业化的好莱坞式电影,但欧洲的不少同行,却始终在寻找着电影艺术更多元的可能性。所以,对粗制滥造的电影充满鄙弃的伍迪·艾伦,鲜少出现在本土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但戛纳、圣塞巴斯蒂安、威尼斯等电影节上,他却是常客。而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欧洲独特的人文气质与深厚的城市底蕴令他神往。
这在他的《午夜巴黎》中便可见一斑。这部影片里,男主角吉尔依靠乘坐一辆午夜时分的老爷车,进入了正处于“文化黄金时代”的巴黎。他抵达了艺术家让•考克托的派对现场,在那里,他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达利等人进行了对话,还得到了毕加索的情妇阿德里亚娜的欣赏。
《午夜巴黎》海报。
在这次近乎癫狂的“穿越之旅”中,伍迪·艾伦无意去讽刺那些厚古薄今的特定人群,而是借吉尔之口,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文学和艺术从业者的敬意。海明威说:“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停留巴黎,那么你的余生无论去往哪里,巴黎永远会与你在一起,因为它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对伍迪·艾伦而言,这个奇幻故事,便是他给“流动盛宴”所添上的注脚。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存有一个憧憬的年代,所以《午夜巴黎》受到了始料未及的欢迎,它成为了伍迪·艾伦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之一。2012年,带着这样的情怀,伍迪·艾伦和剧组来到了罗马。不过,这一次他没有聚焦于罗马悠久的历史氛围,而是在这儿发现了新的命题——爱情。
伍迪·艾伦说:“在罗马,有无数的人找到了爱情,也有人失去了爱情。我想在故事中讲述的,就是得到和失去的过程。有人很平庸,想过上光鲜的生活,有人很后悔,没有在当年抓住爱情的尾巴。总而言之,在爱情里,没有绝对的胜利者,每个人都在经历过程。”
他设置了四个不同的小故事,每一个都代表着爱情的一种样态。在伍迪·艾伦看来,这些爱情也是当代罗马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罗马就是一个巨大容器,容纳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从天赋异禀的名人,到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塑造了整个城市的性格。
《爱在罗马》剧照。
此后,伍迪·艾伦又把这个话题延续到《午夜巴塞罗那》中。在影片里,这座城市中的人,时而沉稳内敛,时而热情奔放。他们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衡量标准,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生活里,他们接受着迥然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接受着那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和道德观。
影评人在评价这部影片时说:“影片是对爱情的一次诙谐、充满智慧、独具匠心的冥想,里面包含着与爱有关的所有令人着迷的改变。”除此,伍迪·艾伦更是把瑰丽的都市景色,以及西班牙式的田园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有观众甚至打趣说,这是伍迪·艾伦为巴塞罗那所拍摄的旅游宣传片。
《午夜巴塞罗那》剧照。
与在美国拍电影时的冷峻不同,伍迪·艾伦镜头里的欧洲大多是暖黄色的。哪怕是阴雨绵绵的伦敦,也被他在《赛末点》《独家新闻》《卡珊德拉之梦》里呈现出了不同的质感。他好像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个城市中的精髓。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他的主角在城市里一次次地迷路,又一次次机缘巧合地窥伺到了生活里最为隐秘的部分。他赋予了城市多重意义,因为在他的心里,城市关乎个体的存在、精神状况的呈现,也包含着那些往昔独有的记忆。与神经质、高傲、恋旧、话唠这些标签相比,人们或许更应该记住的是伍迪·艾伦式的城市漫游。
不久前,伍迪·艾伦的最新影片《里夫金的电影节》登上银幕,意料之中地反响平平。对于处在一片狼藉中的他来说,这极有可能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了。这部影片里,伍迪·艾伦也不再探索城市,更多地则是在探讨死亡与人生的无意义。影片的主角里夫金的命运,仿佛也预示了伍迪·艾伦的最终结局——孤独、零落、漂泊,最后无所凭依。
伍迪·艾伦说:“我并不愤世嫉俗,也远非一名艺术家。我只是一个幸运的劳动者。”而这个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拍电影的劳动者,留给观众最后一件美好的礼物,大概就是《纽约的一个雨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