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周末的中午,我们一伙人受好友卢先生之邀,结伴去他淮北老家。那个时候,高铁和动车,是没有直达淮北或路过的,所以必须选择在宿州东站下,然后换乘大巴或依维柯走高速。走的那日,正是天高气爽,下午3点多的太阳明亮亮的。出站,周遭的一切格外清晰:人流,打小旗吆喝旅游团队的,卖水果喊吃瓜的,搞面食啃烧饼的,就差烟火缭绕烤串的。面对偌大一个站前广场生息景象,突然人就一震:50年前,宿州不就是叫宿县吗?那时上山下乡去东北,每年冬季探亲回上海,火车路过,就见站台上,乌泱泱挤满了肩背旅行袋、网线袋插队此地的男女上海知青们。他们跟着还未停稳的火车跑,呼天抢地敲击我们的窗玻璃,硬要攀爬进已是满员的车。真是一片游子情,他们不顾一切地将装着土鸡、黄豆、地瓜干、粉丝的旅行袋推入窗口,硬劲爬进来。然后分发山芋干,感谢开窗情。再往前推,70年前,真正壮怀激烈,一部凝满鲜血的革命战争史:那个时候,确切地说,是1948年11月12日至16日,这里弹火交错横飞,打的正是淮海战役之关键一战。攻占宿县,我军切断了津浦路徐蚌之间铁路,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有力保障了战役第一阶段我之围歼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正思想间,我们之间一个叫倪军的民间史地大家、多年行走考据大江南北经史地貌投资环境的中年男子,似乎十分熟识周边的环境和历史,他告诉我们:淮海战役的前指,就在我们要去的淮北。还有当年不可一世拥有12万之众的全美械装备的机械化黄维兵团,亦在此遭遇滑铁卢,被我围歼于此地的双堆集。今天,在淮北濉溪县境内的双堆集战场的旧址上,有高耸的纪念碑,还有烈士陵园、纪念馆。其南的尖谷堆,甚是值得一看,其不单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亦是淮海战役双堆集之战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淮北,值得一说的实在多。还是很早的时候,有个叫国强的、我昔日曾去安徽插队的同事兼好友就这么明确告诉我:淮北有什么?有煤,有口子窖!也正是从他那,我生平第一次尝到了这么美的酒。至于多少美,你喝吧,喝了能知道。翻史可察:淮北,乃安徽省辖地级市,位处皖、苏、豫交界处。此地历史悠久,古时叫相城。今天通过考古和历代传说考据等诸手段得知:大禹治水时,他的一个名叫契的助手后成了商部落的首领。其孙相土,凭实力于4000多年前从商丘向东扩张,建城于此地山之南麓,故城名相。而山,也被称之为相山,跻身安徽十大名山之列。山势逶迤,树木葱茏,有水有涧有寺,在淮北平原上,这山也算是有名的去处。今天看来,这个叫相土的古人眼光真是不错。此地物产丰饶,但处在他那个时代,也无非是看到地面以上的东西,气候温和、雨水不大不小,有濉、岱、沱、浍等诸水流淌,有鸡豕牛羊,有伺耕之地及万物生长。然而他看不到的也根本想不到的是,淮北的地底,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宝藏:煤、铁、铜、金、银、钴、镍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6种。其中,煤是大头。地下保有储量,约有99亿吨。那真是,好大的一片煤海。到达淮北的第二日,车去城之南,好大一片湖,湿地、浅滩,有白鸟于天际飞翔。好友卢先生告诉我,这里原是淮北最早的采煤地烈山区域,多少年过去了,方圆数公里因采煤而塌陷形成的荒谷野蒿废滩,现已因势利导整治成国家4A级景区。步入这片名为淮北南湖湿地公园之地,湖面辽阔,远山朦胧,有风拂过,植被满目。有蒲苇菱荷茭野生湿地植物36科70余种,及松柏柳榆樟等诸种高大乔木;其间最多的出没动物,自然是大雁、白鹤等20余种候鸟。据云,每年有不少南来之鸥鸟也要在此啄食过冬。其实,在这湿地公园内,更有一可看可咀嚼之地。那里的标志,为一碑高耸,上书“淮北国家矿山公园”八字。碑后,乃一矿井式博物馆,内里宏大,以实物及声光电诸种手段,演绎淮北成煤的地质情况、煤业及淮北市的历史演进发展等等。1955年,国家开始了淮北煤炭的勘探与开发。而到了195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淮北煤矿开始了。展馆的人说,从这年起,上海在矿区、城市设计及技术人员方面,给予了淮北大力支持与援助,他们参与淮北矿区的筹备与建设,总体规划了淮北主城区,以及淮北的电厂建设,甚至连医院也是从上海整建制的医护人员携设备与器械迁入。淮北则源源不断地提供上海所急需的煤炭与电力。好友卢先生说,1972年的初春,上海市闸北区医院百余名医务人员连同部分设备落户淮北市人民医院。后来十多年后,他也学医毕了业,有幸和他们——那些上海老师们成了医院同事。在卢先生的记忆里,在淮北就读的中小学时代,有不少老师来自上海。当年的淮北,曾接收安置了近6000名赴淮北的上海知青,他们后来被大批招工进了淮北的厂矿,或市里的各行业。成为当时建设淮北的有生力量。更早的时候,当年的《解放日报》曾刊有这样一条消息:那是1961年的早春,上海从市机械、电机、纺织等局组织600名技术工人分赴鲁皖赣煤区,支援煤矿工人检修机械设备、多出原煤。对此,与我们同行的民间史地大家倪先生十分兴奋地告诉我们,他的嫡亲娘舅,就是那个时候,坚决要求来淮北的。今晚,他要与我们共进晚餐呢。那个时代那时的人,淮北历史的演进,因煤而生伴煤发展,我们有幸,在淮北一个名叫临涣的古镇上,听当地艺人,以淮北大鼓书的方式,口口相传,于百姓中诵唱。那是在瞻仰了位于古镇文昌街33号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之后,我们去镇上南阁遗址附近一个茶楼。泡一壶以六安茶梗制成的、临涣特有的“棒棒茶”,刚坐定,就见一着紫红唐装的五十开外的方脸中年男人,上得台来。一鼓、一板、一嘴。鼓棒儿一敲,小板一响,嘴就开始说唱。我方有从京城来的龙先生,一专家型老早专攻文理哲方面的学长,北京四六城研习住了多少年,品一口杯盏里酽成深棕色的棒棒茶,也真是行家里手,道一声:淮北大鼓书,呵呵,也就是流传于苏鲁豫皖交界之地的另一种京韵大鼓嘛,南人说橘北地成枳,道具差不多,只是曲调、特别是方言会不同,呵呵,地域使之然。他那手,是在几案上一拍一拍的,那台上的说和唱,竟也挺合了拍,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喝茶细听,还真是说了淮北,从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从商的部落首领相土东扩,到临涣古城,今天淮北的城里城外,众口点赞。望茶楼内外,这时的张张小地桌,座无虚席。茶盅起落,到处啜茶声响,除了听鼓书,也就是柴米油盐,百姓高兴聊天说点话。那一日午间,走前看一眼淮北新街新小区,皆板式小高层,人行道宽阔,树已成活,马路隔离带绿化葱茏。人民城市人民爱,最后的吃,定要来上一碗此地的淮北羊肉面?好友卢先生说:这是必须的。不过,按淮北规矩,是送客饺子迎客面,我们吃饺子吧。遂找去街边一店,店招为:汪家羊肉馆。再一看,两开间的门面,左右廊柱有联一副,真正猖狂到了极点,上联“老字号名震徐淮三百里”,下联“羊肉汤味压江南十二楼”。武林是要凭拳脚功夫说话的,这店,羊肉真能做得那么地道?一旁的倪先生帮衬道:听我舅讲起过,淮北的羊,因了气候、地理环境,赛过西北小肥羊。当滚烫的饺子端上来,一试,啊呀,醋碟儿一滚,是那个鲜美爽爽爽,且无一点儿膻味。连不轻易表赞走过三江六码头的张先生,也忍不住地叹口气:这趟淮北,走得值!遂记之,不忘。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解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