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一甩“暗物质洗发水”洗出的浓密秀发,穿上能强身健体的“石墨烯内衣内裤”,坐在“想瘦哪里瘦哪里”的“纳米按摩椅”上,走进量子“返老还青”舱……这些乍一听让人惊掉下巴的产品,实际上已多次被相关领域专家“打假”——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说,到目前为止,暗物质的作用我们还无从得知,科学家正致力于弄清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国材说,石墨烯确实只有几纳米厚,够轻薄,但是造价极高,一条内裤如果用完全单层的、纯的石墨烯做,至少得几亿美元。
日前,中消协发布了一则消费警示称,所谓“量子产品”是“伪科技”,这也让其他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伪科技”产品被再度关注。当下,贴着“高科技”标签的养生保健产品频频出现,一些不法商家借此吹嘘产品有神奇效果忽悠消费者,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你身边有人买过“伪科技”产品吗?
“伪科技”太普遍 老年人、年轻人都“入坑”
“我们家的‘伪科技’产品都数不过来了。”
市民王勇今年40岁,他的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非常相信所谓的“高科技”产品,通过各大电商平台、电视购物、健康讲座,购买了不少打着“高科技”名号的“伪科技”产品。
“比如量子水杯,说是可以改善水质,释放氢离子,以此达到瘦身、改善便秘的效果。还有腰腹部带有芯片的内衣,说是通过磁场可以改变人体循环。甚至是普普通通的鞋垫、老花镜,加上量子的概念,都能让她心甘情愿地买。”王勇说,自己其实可以理解母亲追求保健、追求健康的心理,有时也不好多说什么,但看着这些产品,自己经常感到无奈。
6月18日我们发出了关于“伪科技”产品的调查问卷,受访者多为“80后”“90后”。对于生活中的“伪科技”产品,51.82%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多,38.18%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多,10%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少,选择“没有”的受访者为0。
其实,被忽悠的不仅是老年人,许多年轻爱美的人士也掉进了这个“坑”。此前便有穿搭类博主曝光,市面上的一些所谓量子、磁力、石墨烯内衣,宣称可以加速身体血液循环,以达到瘦身、保暖、改善体态等效果,但实际上并没有用。
“我就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买过两条腹部带有‘量子芯片’的所谓提臀收腹裤,收到货后发现芯片位置做工比较粗糙,摸上去只是一块普通的塑料片,穿着上也没有对体型起到宣传中的改善。”市民赵敏说,她曾相信过不少“伪科技”产品,比如号称贴在穴位上就能减肥瘦身的磁疗贴、能吹出“鱼子酱精华”的吹风机等。“这些产品的销量非常高,随便打开一家店铺月销都在几万件,可见上当受骗的人并不少。”赵敏表示,这次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让她彻底打消了购买披着科学外衣的“智商税”产品的念头。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2.73%的受访者说身边很多人都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54.55%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少数人上过当,15.45%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有人购买,仅7.2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没人被忽悠过。
广告词太“高深” 消费者“宁可信其有”
中消协披露,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消费者王先生2021年2月花300元购买了一个“氢量子泡脚盆”,宣称可以排出身体毒素,但是使用后却没有任何效果,最后在渑池县消协的调解下进行了退货;上海市消费者杨先生花4万元购买了一款“量子床垫”,商家宣称该床垫可以治疗腰痛,但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并没有效果,最后只得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披上“高科技”外衣的“伪科技”产品,有些靠低价诱人,有些价格并不便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上当?有声音认为,这是由于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科学认知并不匹配。
“对于老年人来讲,他们相信科技,但又不具备那么多科学常识,所以面对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更容易上当受骗;对于年轻人来说,科技改变生活已经是常态,他们也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市民汤一凡表示,自己家中老人也曾购买过所谓的能量项链、能量手环,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健康,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试试看。
汤一凡说,商家也正是瞄准了现代人对于养生的追求和对高科技的信任,所以才肆无忌惮地推出这些产品,而消费者很容易被广告中的虚假宣传蒙蔽。
记者在某电商网站上搜索已被中消协敲定为“伪科技”的量子类产品,发现其详情页面均有许多“高大上”的名词,如量子水杯结构具有“阴极”“阳极”“离子膜”;量子鞋垫中含有“太赫兹矿石”“脉冲芯片”;量子眼镜运用了“纳米银”“远红外线”。这些产品在宣传中几乎包治百病,对脑血栓、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关节炎、白内障等均有奇效。
汤一凡认为,现在商家纷纷推出这类“伪科技”产品,除了大众推崇高科技理念,也与对保健品的监管力度不够、虚假宣传查处不够严格、商家在鼓励科技创新大形势下“钻空子”客观因素有关。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91%的受访者认为购买“伪科技”产品是因为大众对高科技功能有需求,52.73%的受访者认为大众被商家虚假广告迷惑,46.3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宁可信其有”心理,且部分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贪图便宜。而在客观层面,51.8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对保健品的管控存在法律盲区,47.27%的受访者认为商家利用鼓励科技创新政策“钻空子”。另外相关科普力度不够、商家缺失社会责任、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查处不及时等,也是大家认为这类产品频现的原因。
监管要加强 让“真科学”赶走“伪科技”
“伪科技”产品会带来什么后果?它们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扰乱了健康的市场秩序,甚至会让部分有就医需求的消费者耽误病情。
“其实在实体店很难看到这类‘伪科技’产品的销售点,反而是各大电商平台、微商卖得多。所以我认为这些商家也很清楚自己登不上大雅之堂,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着重关注微商、电商渠道,杜绝伪科学产品大肆流通。”市民储存认为,除流通渠道需要监管外,还要关注广告信息发布平台、售卖平台的审核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尤其应加强对带有“高科技”标签产品的监管力度。
储存认为,目前“伪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的需求的确十分强烈。相关部门或有资质的商家也应该看到这一需求,加快创新脚步,研究出更多真正依靠科技力量改善人们生活的“真科学”产品。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4.5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精准施策,加强对“高科技”标签产品的监管,52.73%的受访者认为商家要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另外,加快创新步伐满足消费者需求、倡导宣传科学理性的消费观等,也是应对当下“伪科技”产品横行的举措之一。
街采
市民王女士
我没听说过身边人买“伪科技”产品,但在公园遛弯的时候碰到过卖所谓“量子鞋垫”的商贩,很多老人会被吸引。这类“伪科技”产品之所以有市场,也是因为瞄准了老年群体看重养生、保健的心理,而老年人恰恰容易被蒙蔽。我觉得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老年人持续上当受骗。
市民王先生
这种产品对年轻人来说应该是吸引力不强,但老年人对科学技术的了解程度比较浅,盲目信任所谓的“高科技”,可又没有正规途径去查询产品真伪、功能,会被商家广告迷惑。我认为应该加强对虚假广告的监管,不要传播这类骗人的信息。
市民孙先生
我看到过不少“伪科技”产品的广告,确实很迷惑人,老年人更是分辨不清。其实我挺理解老年人买这些产品,无非是想把身体保养好少给子女添麻烦。我觉得子女应该承担起责任,多陪伴老人、讲解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扭转老人的思维。
市民陈先生
其实“伪科技”产品早就出现过了,无非是一些普通生活用品加上高科技概念的套路。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买,也是因为大家对“科技感”比较推崇。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对带有“高科技”标签的产品严加把关,以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和期待。
微观点
“高科技”宣传不可轻信
中国消费者协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条件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和追求品质消费。为了迎合消费需求,市场上涌现出一些打着“高科技”“健康”等标签的所谓“量子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如量子护肤品、量子保健品、量子美容仪、量子鞋垫、量子水杯、量子吊坠、量子内裤等,“量子产品”几乎已经渗透到了所有常见的消费品领域,这些产品往往宣称拥有比较强大的功能,如“改善缓解身体各种疾病”“打通内循环”,或是叠加“量子能量”“负离子”“太赫兹”等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概念。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等媒体也曾多次就“量子产品”概念进行澄清。一些购买了所谓“量子产品”的消费者也表示使用后并没有宣称的效果。由此可见,当前市场上所谓的“量子产品”名不副实,广告中的神奇功效也涉嫌虚假宣传。
据了解,全国已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了以量子科技为噱头的违法违规企业经营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中消协敦促相关经营者要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通过切实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品质消费的需求,而不是通过“伪科技”噱头和虚假宣传所打造的“海市蜃楼”来欺骗消费者。同时,中消协呼吁相关电商平台,要切实承担起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对平台内销售的违法违规“量子产品”进行彻底清理,净化网络购物市场生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最后,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要保持理性,不轻信商家单方面的宣传,主动了解产品知识,提升辨别真伪的能力。对于自身难以分辨的,可向亲朋好友或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等单位咨询,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别再为“伪科技”交“智商税”
媒体评论员 汪灿
要真正铲除“伪科技”产品生存的土壤,首要在守住消费者这一最后防线,让消费者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到那一天,任凭商家吹得天花乱坠,人们心里牢记“这种产品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科学,定是商家的忽悠”的认知,所有名不副实的产品才能真正消失。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要消费者深挖固有认知。
以曾经风靡一时的“量子阅读”为例,商家宣称,接受培训的孩子拿着书一遍遍快速反复翻阅,就能过目不忘。上过小学的人都该知道,这是多么荒诞的事,但为何一些家长就信了?还是因为有些人在教育焦虑之下,总想着给孩子省去学习艰苦和漫长的过程。这种对学习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意忽视,背后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急功近利心理。这也是“量子产品”屡屡“割韭菜”成功的根源,总有人想付出更少、收效更快、收获更多。扭转这种不可取的心态,是第一步。
其次,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获取、辨别信息的能力。有专家表示,量子技术对实验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所需经济成本也比较高昂,还难以普遍应用于民用领域,当前所有打着“量子+日用品”旗号的,一般都是炒作概念、招摇撞骗。这种权威信息,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普及力度、媒体及时报道,但终究要让信息的终端——每一位消费者,准确接收到并牢记于心。另一方面,对于打着“量子”幌子传播虚假消息的网站和平台,也有必要加强监管。
当然,提醒消费者不断提高自己防坑的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监管责任要压实,严厉打击各类坑蒙拐骗、虚假宣传的行为。
记者手记
别把高科技当“安慰剂”
“脑洞”有多大,“概念”就有多新。
其实,有些“伪科技”产品的噱头,还真是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就拿石墨烯来说,作为“新材料之王”,在电学、光学、磁学、生物医学、储能等各大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公认为“未来材料”和“革命材料”。
这么好的材料,用在内衣裤、羽绒服上,怎么就成了“伪科技”?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国材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石墨烯导热性能好,所以散热快,保暖功能无从谈起。其次,石墨烯确实只有几纳米厚,够轻薄,但是造价极高,生活用品上很难应用。就算用纯的石墨烯做成衣服,也很难有宣传的功效。而按照市面上几百元的商品价格来测算,用碳粉或极少量的石墨烯粉体的可能性更大。
这次中消协点名的“量子”类产品,套路也是如此。当水杯、鞋垫、衣服都贴上“高科技”标签,你以为生活已经被科技无死角覆盖,殊不知覆盖生活的只是商家的“脑洞”。
我们从未停止对高科技的追求,也不该停止。但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不该把高科技当成“安慰剂”,商家更不该以此收割“智商税”牟利。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来源: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