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金印代 八字金多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八字金印代

“传国玉玺”五代流传史:皇帝轮流做,个个都抢它

文/老张在路上

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国之重宝的器物恐怕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

秦朝之后,历代帝王都以得到传国玉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华夏大地凡两千余年。传国玉玺是打天下者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又是正史抑或野史浓墨重彩描绘的宝物。伴随着传国玉玺的,是刀光剑影,是鼓角铮鸣,它的出现和消失,大多成为王朝更替、江山易帜的象征。

在五代乱世史上,更是如此。

八字金印代

下面这个故事很多中国人都很熟悉,但我还是要说说这个故事,因为没有这个故事,传国玉玺就没有了来历。

春秋时,楚国有个人名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他想到一句传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怀抱发财梦的卞和,认定山上有宝,开始入了迷一样,把寻定当成了毕生的事业。也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卞和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找出这块玉璞后,大概觉得可以拿它当成敲门砖了,于是就进了京城,将此璞献给楚厉王。楚厉王不识玉,找了几个专家辨认,专家看了,对楚厉王说,这块璞是石头,这个拿石头当玉的人是个想钱想疯了的人。楚厉王一听专家这样说,勃然大怒,说大胆狂贼,竟敢欺君,下令将卞和左脚砍断,逐出国都。

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一条腿的卞和又将璞玉献上,专家们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

八字金印代

到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荆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想到以前的遭遇,越哭越伤心,最后眼泪变成了血。这个奇怪的事经过好事的人传来传去,就传到京城文王耳朵里,文王很奇怪眼泪怎么能变成血?于是派人把卞和弄到京城,问他:“天下被砍了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能哭得泪水成血水?”

卞和此时还在大言炎炎:“我并不是因为被砍了双脚而伤心,而是因为手里的这块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

楚文王和他的前辈们不同的是,他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为表彰卞和的忠诚,这块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文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在王室深宫内院里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有一天,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拿出玉璧在众人面前显摆,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八字金印代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成语的来历。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王手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国家得有大印,于是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字,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除了这八个字外,传国玉玺还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线、双边。传国玉玺整个图案的寓意是:日照大海现双龙。这一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谁手里拿着这个传国玉玺,谁就是正宗的皇帝了。

秦朝本来想有了传国玉玺就会千秋万代的,哪想到秦二世继位不久,就短命而亡。秦二世死后,子婴把传国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命之为“汉传国玉玺”。

西汉末年(公元前8年),王莽专权,当时小皇帝年仅2岁,那可是连玉玺也拿不起来的年纪,传国玉玺就放在长乐宫,由王皇后代为掌管。

八字金印代

王莽篡位,建立新莽朝,派他的弟弟前去索要传国玉玺,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尔兄弟,今族灭也!”将传国玉玺摔在殿下,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新莽朝廷让匠人用黄金镶补。

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杀。传国玉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刘盆子兵败宜阳后,将传国玉玺献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为宦官所害,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玉玺,返宫后传国玉玺怎么也找不到了。

到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在井中见一宫女之尸身上有一红色匣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玉玺(见《吴志》)。之后孙坚之子孙策将玉玺献与袁术以借兵马。孙策用此玺从袁术处换来三千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袁术称帝失败后,玉玺归属曹操。

曹魏代汉,传国玉玺作为“君权神授”的象征,传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西晋受禅,传国玉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传国玉玺几经辗转,落入东晋征西将军谢尚之手,谢尚用三百精骑连夜把它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帝,传国玉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八字金印代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玉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攻破宫城,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他的部将侯子鉴将玉玺投到了栖霞寺的井中,有一个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后来他的弟子将玉玺献给了陈武帝。

杨坚于公元589年,灭陈统一全国,建立隋朝,传国玉玺又入了隋宫。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及太子元德携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于是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也算是充数吧,不过究竟不如真正的传国玉玺看上去正宗。

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始归于唐朝。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传国玉玺又开始了它的时代厄运。

八字金印代

唐朝天祐二年(905)六月戊子朔,前黄巢农民起义军叛徒,现大唐权臣朱温在谋士李振鼓动下,在滑州白马驿一夜之间,将大唐朝尚书左仆射裴枢、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全部逼杀,并就地抛尸黄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驿之祸”。

“白马驿之祸”后,忠于李唐的朝中高官被一扫而光,绵延多年的唐朝党争彻底终结。

朝廷以朱温为相国、总百揆,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宁、平庐、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等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朱温为魏王。

朱温急于称帝,心腹蒋玄晖、柳璨、太常卿张廷范等人认为天下未平,不可太急,朱温心里很是恼怒,不接受他们提出的封大国、加九锡、加殊礼这些受禅改朝换代的预备程序。

同年十二月,柳璨劝唐哀帝禅位并奉哀帝命令去汴州表达禅位之意,被朱温拒绝。就在柳璨、蒋玄晖等日夜筹谋改朝换代之际,何太后也派宫女乞求蒋玄晖禅让后放过他们母子。宣徽副使王殷、赵殷衡嫉恨蒋玄晖,趁机诬陷蒋玄晖私通何太后,意图拖延时间等候时机光复唐朝。

八字金印代

朱温听到王殷、赵殷衡这样一说,遣使杀蒋玄晖,密令王殷、赵殷衡在积善宫缢杀何太后,再贬杀柳璨。唐哀帝被迫下诏称母后之死系私通蒋玄晖事发自杀,追废母后为庶人。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三月,唐朝廷遣御史大夫薛贻矩到汴州(今河南开开封),传述禅位诏旨。朱温对薛贻矩说有庆云盖护府署,又说朱氏家庙中生五色芝,第一室神主上,有五色衣,这些都是上天符瑞,是朱家代唐的预兆。

薛贻矩返回东都,请唐昭宣帝即日禅位。昭宣帝无可奈何,遣宰相张文蔚、杨涉,及薛贻矩、苏循、张策、赵光逢等一班大臣,奉玉册传国玉玺,及诸司仪仗法驾,再次赶往汴州,代表朝廷宣诏禅位。

《资治通鉴·后梁纪一》记之:开平元年······三月······庚寅,唐昭宣帝诏薛贻矩再诣大梁谕禅位之意,又诏礼部尚书苏循赍百官诣大梁。甲辰,唐昭宣帝降御札禅位于梁。以摄中书令张文蔚为册礼使,礼部尚书苏循副之;摄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翰林学士张策副之;御史大夫薛贻矩为押金宝使,尚书左丞赵光逢副之;帅百官备法驾诣大梁。甲子,张文蔚、杨涉乘辂自上源驿从册宝,诸司各备仪卫卤簿前导,百官从其后,至金祥殿前陈之。王被衮冕,即皇帝位。张文蔚、苏循奉册升殿进读,杨涉、张策、薛贻矩、赵光逢以次奉宝升殿,读已,降,帅百官舞蹈称贺。帝遂与文蔚等宴于玄德殿。帝举酒曰:“朕辅政未久,此皆诸公推戴之力。”文蔚等皆惭惧,俯伏不能对,独苏循、薛贻矩及刑部尚书张祎盛称帝功德宜应天顺人。

这段史料中,有一句“摄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这个“传国宝”,也就是传国玉玺。

朱温下令改名为晃,取日光普照的意义。接受唐朝皇帝禅让,张文蔚、苏循奉册以进,杨涉献上传国玉玺。

八字金印代

后梁建立,大唐灭国。

梁末帝朱友贞是梁太祖朱温第三子,乾化三年(913年),禁军兵变,诛杀朱友珪。朱友贞在东京称帝。他在位期间,疏远敬翔、李振等旧臣,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能之辈,在梁晋争霸战争中胜少败多,接连丧失国土,以致国势日衰。

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勖建立后唐,对后梁发动总攻。朱友贞在唐军攻入东京前夕,命亲信皇甫麟将他杀死,后梁随之亡国。

据《资治通鉴》记载:后梁将亡时,宰相郑珏曾献策,要携带传国玉玺赴唐营诈降,再寻机解救国难。朱友贞问道:“事到如今,我不是舍不得玉玺,只是你这计策能成功吗?”郑珏俯首良久,道:“恐怕不行。”左右皆哂笑不已。

这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朱友贞死前,此时后梁宫中已经大乱,朱友贞寝宫的传国玉玺都被人趁乱偷走献给李存勖。《旧五代史·梁末帝纪》:“帝置传国宝于卧内,俄失其所在,已为左右所窃迎唐帝矣。”

可惜史书上没有记下这个趁乱偷走国宝,又献给敌国皇帝的人的名字。

八字金印代

公元923年,传国玉玺转归后唐。

13年后,清泰三年(936年)五月,后唐末帝李从珂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名号。

接着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就任,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择路地派遣桑维翰勾结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手下大将刘知远(即后汉高祖)认为条件太屈辱,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多,但石敬瑭在桑维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做了儿皇帝,从此留下千古骂名。

石敬瑭先装病不到郓州赴任,然后又公开写奏章要求李从珂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说李从珂是养子,不应该继承皇位。

八字金印代

两人彻底撕破了脸,李从珂下令罢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职,命张敬达领兵攻打太原。

正愁没机会南下的契丹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偷袭大败后唐军队,杀死一万多人。

李从珂此时早已经失去当年战场上的英雄气,天天借酒浇愁。竟然不怕脸红当着大臣们的面讲道:“诸位卿家莫再提石郎的名字,他让我感到心胆坠地!”《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清泰三年为天福元年,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南下进逼京师洛阳。公元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亡国。《旧五代史·卷四十八》记之:“帝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元武楼。”“晋高祖入洛,得帝烬骨于火中,来年三月,诏葬于徽陵之封中。”

八字金印代

传国玉玺就在此次改朝换代中遗失不知所踪。

石敬塘在契丹援助下,灭亡后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建立后晋。石敬塘虽然埋藏了李从珂的“烬骨”,然而真正的传国玉玺不见了。

新朝不能没有国玺,真正传世的玉玺没有了,那就新造一枚国玺。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旧五代史》记载:

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据《六典》,受命宝者,天子修封禅、礼神祇则用之,其始皆破皇业钱以制之。皇业者,藩邸主事之所有也。(《五代会要》:天福三年六月,中书门下奏:“准敕,制皇帝受命宝。今按唐贞观十六年,太宗文皇帝所刻之玺,白玉为螭首,其文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敕:“宜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刻之。”)

4年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六月,晋高祖石敬瑭去世,侄子石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因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惹怒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契丹进攻后晋,开始了断续数年的两国争战,开运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攻占后晋都城开封,迫使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

八字金印代

在石重贵的降表中,有如下之语:“臣与太后暨妻冯氏,及举家戚属,见于郊野,面缚待罪,所有国宝一面,金印三面,今遗长子陕府节度使延煦,次子曹州节度使延宝,管押进纳,并奉表请罪,陈谢以闻。”

耶律德光在接受后晋的自制受命宝时,问:“这印可真吗?”石延煦答言是真,耶律德光说:“恐怕未必!”

耶律德光下旨给石重贵:“所献传国宝,未必是真,汝既诚心归降,速将真印送来!”

石重贵只好又一次耶律德光,先帝入洛京时,伪主从珂自焚,传国旧宝,不知所在,想必与之俱烬。先帝受命,旋制此宝,臣僚备知此事。臣至今日,何敢藏宝勿献!谨此状闻。

后晋自制传国玺之事,才算揭过一篇。

刘知远公元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同年六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三年后,乾祐三年(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征讨,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

后汉因为只存在短短的三年时间,根据下面所引《旧五代史》史料,后汉一朝并没有自制受命宝。

八字金印代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即皇帝位,建立周朝,史称后周。

《旧五代史》载:(广顺三年、953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案,传国宝始自秦始皇,令李斯篆之,历代传授,事具前史。至唐末帝自燔之际,以宝随身,遂俱焚焉。晋高祖受命,特制宝一座,开运末,契丹犯阙,少帝遣其子延煦赍送于契丹主,讶其非真,少帝上表具诉其事,及契丹北归,赍以入蕃。汉朝二帝,未暇别制,至是始创为之。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受命统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宋史.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  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八字金印代

赵匡胤拥有了后周的江山,也接收了后周的受命宝。只不过又自制了另外一枚“大宋受命之宝”。

而历史上所谓的真正的传国玉玺再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是一百多年后大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1085-1100年)时代了。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认为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

而传国玉玺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原创专稿,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