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三合局八字命理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西安东郊西汉窦氏墓(M3)发掘报告

《文物》 2004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为配合位于西安市东郊动物园北侧海润公司的基础建设,我所于2001年8月对该公司征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汉墓10余座,其中M3保存完好,随葬器物丰富,出土的一批玉器非常精美,弥足珍贵。现将该墓的资料报告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3开口于耕土层之下,距地面0.3米。为竖穴土圹木椁墓,方向0°。由主室和一侧室组成,平面为曲尺形。

主室南北向,竖穴土圹。平面长方形,口大底小,开口南北长7.8、东西宽5.7;底南北长4.76、东西宽1.8、距开口深8.7米。墓圹有2个二层台,第1个二层台距开口2米,台面四壁相连,宽0.4米;第2个二层台仅存在于东西两壁,距开口深6.9、台面宽0.3米。以上四壁均内收。之下主墓室四壁竖直,内置一椁两棺。墓圹东南角第2个二层台之上有脚窝两排,脚窝宽0.13~0.16、高0.11~0.14、进深0.08~0.1,上下脚窝间距0.42~0.47米。墓圹填五花土,经夯打,夯窝圆形,直径0.1、深0.01,夯层厚0.25~0.4米。随葬器物除一陶缶置于棺椁之间,余均放于棺内。

侧室位于主室东侧偏北,拱顶土洞。长方形,顶近平,底部前低后高。东西长3.65、南北宽1.74、高1.5米,底、壁用木板铺砌,底南北向东西排列17块木板,板宽0.18~0.26、厚0.1米。壁板腐朽严重。木板封门,宽2.2、高1.68、板厚0.08米。与主室木椁之间填土夯实,与第2个二层台同高。铺地木板之上铺苇席一层,苇席纹路清晰,呈斜交叉十字形(图三)。随葬器物均置于席上,部分器物之下垫有丝织品(图一)。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葬具为一椁两棺,均已朽成灰。从灰痕判断,木椁平面长方形,由底板、盖板及壁板三部分组成。南北长4.76、东西宽1.8、高1.8米。盖板已塌陷,由21块长1.8、宽0.18~0.3、厚0.1米的木板东西向南北排列。底板结构与盖板相同。东西两壁板分别由21块木板竖置于底板之上,南北两壁分别由9块和8块木板竖置于底板之上,木板大小与盖板相同。两木棺南北相抵置于椁室西部,距西椁壁0.12米,均为长方形,宽度相同。北棺长2.03、南棺长2.18、宽0.76、高约0.56米。棺椁腐朽严重,其榫卯结构不详(图二)。人骨架已成粉状,从痕迹判断当为仰身直肢葬。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盗洞1处,位于主室西北角。上部椭圆形,底部近长方形。南北宽0.65、东西长0.7米。从墓口直至墓底,所幸墓内随葬器物并未盗扰。

二 随葬器物

墓葬共出土器物182件,按质地分为陶、铜、银、铅、铁、玉、石、琉璃、木器等。

陶器 19件。均为泥质灰陶,多素面,少数饰彩绘,制法以轮制为主,个别模制。

鼎 2件。均残,形制相同。M3∶24盖浅,覆钵形,顶饰三对称乳钉。身子口稍内敛,尖圆唇,圆腹,圜底,三蹄形足。肩附方形耳,稍外撇,有方穿。腹部饰凹槽一周,身饰彩绘,已漫漶不清。盖径19.2、口径16.6、腹深8.4、通高16厘米(图四:1)。M3∶25盖径19.2、口径16.6、腹深9.4、通高16厘米(图四∶2)。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盒2件。形制相同。标本M3∶22盖浅覆钵形,顶有矮圈足形捉手。身子口稍内敛、圆腹,平底。器表有朱色彩绘,已漫漶不清。盖径19.4、口径17.6、底径9.6、通高13.2厘米(图四∶3)。

壶2件。均残,形制相同。标本M3∶20盖浅覆钵形,身侈口,方唇,平沿外斜,束颈,圆腹,折曲状圈足。肩部对称铺首衔环。肩、腹各饰弦纹一周。盖径17.8、器身口径17.8、腹径34.8、足径19.1、圈足高4.8、通高45.6厘米(图四∶4)。

钫2件。钫盖保存完好,身已不能复原,形制相同。标本M3∶18盖覆斗形,子口,方唇。顶边长5.2、底边长12.8、通高4.4厘米(图四∶5)。

罐 2件。M3∶12侈口,平沿,凹唇,短束颈,上腹圆鼓,下腹弧收,平底内凹。口径8.8、腹径15.6、底径7.9、高14.0厘米(图四∶6)。M3∶13侈口,平沿外斜,唇面有凹槽,短束颈,斜肩圆腹,小平底。肩、腹部各有宽凹弦纹一周。口径9.5、底径8、高19.5厘米(图四∶7)。

小罐 1件(M3∶74)。大口,矮领,圆唇,下腹斜收,小平底稍内凹。素面有朱砂痕迹。口径8.5、底径5.8、高6.5厘米(图四∶8)。

缶1件(M3∶32)。直口,平沿外斜,短束颈,广斜肩,下腹内收,平底稍内凹。肩饰密集的暗弦纹,肩腹交界处饰粗绳纹两周,间饰竖向细线纹。口径13.2、腹径40.8、底径19.8、高31.8厘米(图四∶10)。

盘2件。M3∶16宽平沿,方唇,浅弧腹外敞,平底,口径60.8、沿宽3.7、底径48、高8厘米(图四∶11)。M3∶17敞口,宽平沿,方唇,平底。口径38.4、沿宽2.3、底径31.8、高4.7厘米(图四∶12)。

盆 1件(M3∶48)。敞口,平沿,圆唇,上腹稍外敞,下腹内曲,平底。口径9.8、底径3.4、高4.2厘米(图四∶9)。

仓 1件。(M3∶19)。房屋形,四阿式顶,板瓦、筒瓦覆盖四坡,身四壁有收分,方形空心假圈足。正面刻划两亚字形仓门,门及两侧堆塑5个封仓门用的竖鼻。右仓门下绘朱彩梯子,圈足饰朱彩一周。顶长19.8、檐长37.2、宽22、面阔21.6~31.8、进深10.8~16.8、圈足高4.7、通高33.7厘米(图四∶16)。

灶 1件(M3∶76)。长方形,后端及一侧有防火墙,灶面置三釜,呈品字形,方形火门。长30.6、宽25.2、通高16.2厘米(图四∶15)。

甑 1件(M3∶73)。置于盒(M3∶22)内。直口,平沿,尖圆唇,弧腹内收,平底。底有9个箅孔。口径11.3、底径4.5、高6.2厘米(图四∶13)。

纺轮 1件(M3∶54)。圆饼形,沿外弧,中间有小圆孔。一面饰细绳纹,另一面磨光。直径3.8、孔径1.5、厚0.85厘米(图四∶14)。

铜器 93件。

钫1件(M3∶14)。直口,平沿,肩有对称铺首衔环,一面有铭文“窦氏容四斗十一斤十两”10字。圈足销外撇。口边长11.4、腹边长20.4、足边长13.2、足高4.8、通高35.2厘米(图五∶1、3)。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熏炉1件(M3∶5)。残损严重,不能复原。盖多镂孔,身鼎形,圆腹,蹄形足。

盆2件。形制相同,其中1件残。标本M3∶6宽平沿,斜壁,大平底。口径63.6、沿宽4.2、底径55.2、高9厘米(图六∶1)。

灯 2件。M3∶3豆形,盘浅,壁外敞,近底处内折,平底,底正中有锥形灯芯。柄柱状,中空,饰竹节纹。喇叭形底座。灯盘外壁有铭文“窦氏重四斤十两”7字。盘径17.4、盘深2.3、座径11.4、通高25.8厘米(图五∶2)。M3∶15浅盘形,沿外折,尖唇,壁稍外敞,沿下有一折棱,平底,正中有锥形灯芯,三蹄形足。口径14.4、盘深1.8、通高3.4厘米(图六∶2)。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襟钩2件。形制相同。标本M3∶72腹短而近圆,背有一圆纽。素面。长1.7厘米(图六∶5)。

印章1枚(M3∶61)。穿带印,平面正方形。边长1.8、厚0.6厘米。印文篆体,一面为“窦氏”,另一面为“妾氏”(图五∶4、5)。

环4件。形制相同。标本M3∶59断面圆形。外径2.3、内径1.6厘米(图六∶6)。标本M3∶53断面扁圆形。外径1.9、内径1.1厘米(图六∶3)。

削1件(M3∶69)。仅存柄部。环形首,直背,直刃,横断面为三角形。残长2.4厘米(图六∶4)。

管形饰 1件(M3∶47)。残。管状,中空,一端封口,另一端残。直径0.9、残长2.8厘米(图六∶7)。

琴轸7件。形制相同。标本M3∶10一端圆形饼状,束腰,腰部有切割痕迹,中心有小圆孔从束腰处斜穿出,当为系琴弦之用;另一端为外窄内宽的四棱柱体,断面方形。一端直径1.3、孔径0.4;另一端边长0.7厘米(图六∶9)。

轸钥1件(M3∶70)。方柱形,中空,末端稍宽呈节状,方銎。长4.5、一端边长1.3、另一端边长1厘米(图六∶12)。

刷5件。均残,形制相同。标本M3∶4筒状,束腰,上端封口,断面圆形,下端喇叭形,断面椭圆形,末端残,管内充满腐朽刷毛。残长7.8厘米(图六∶10)。

棺饰53件。形制相同。标本M3∶30正面鎏金,柿蒂形,柿蒂尖端稍残,中间有方形泡钉穿孔,最大径4.5厘米(图六∶11)。

镜 4件。均三弦纽。M3∶1圆形纽座,座外带状凹弦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六云雷纹,以双层对三角纹相隔;外区云雷纹地,以四叶乳钉纹分成四区,每区又以相邻乳钉花叶间的凹宽带连线分成两小区,内小区饰二腹尾相接的螭龙,其一螭龙角直冲外区。外小区中间一兽,两侧各一螭龙,兽面弧线三角形,圆目高鼻,前爪分别抓住两侧螭龙,后腿一蹬右侧螭龙,一蹬内区伸出的龙角。其外有凹圈带一周。径17.8、厚0.5、纽高0.7、缘高0.6厘米(图七∶1)。M3∶2圆形纽座,座外云雷纹地上饰三组蟠螭纹,每组两条,头向外,尾相接。其外为十七内向连弧纹,斜平缘,上有凹圈带一周。径12.5、厚0.1、纽高0.5、缘高0.3厘米(图七∶2)。M3∶33平缘,圆唇,纽外双凸弦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面;外区饰缠绕的蟠螭纹。径14.5、厚0.3、纽高0.7、缘高0.5厘米(图七∶4)。M3∶29锈蚀严重,背有丝绸包裹痕迹。径7.3、厚0.1、纽高0.4、缘厚0.2厘米(图七∶3)。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钱币8枚。均为半两钱,其中3枚锈蚀严重,钱文不清。标本M3∶49上端有流口,钱文高,“半”字两点方折,两横等长,“两”字上横与下框等长。径3.4、穿宽0.7、肉厚0.15厘米(图八∶1)。标本M3∶68a上端流口磨平,钱文与标本M3∶49相同。径2.7、穿宽0.7、肉厚0.15厘米(图八∶2)。标本M3∶68b上端有流口,边缘有一周凸棱,“半”字两点圆折,“两”字上横与下框等长。径2.4、穿宽0.6、肉厚0.1厘米(图八∶3)。标本M3∶68c缘有凸棱一周,字修长,“半”字两点圆折,“两”字上横与下框等长。径2.4、穿宽0.8、肉厚0.1厘米(图八∶4)。

银器2件。为耳环。环状。有缺口。标本M3∶56直径1.5厘米(图六∶8)。

玉器26件。青玉质,部分已钙化成白色。

璧2件。M3∶52一面在内外边轮间饰蚕纹,另一面磨光无纹饰。直径4、孔径1.6、厚0.2、内外边轮宽0.15厘米(图九、三六∶2;三七∶2)。M3∶8内外边轮凹面,内外边轮间透雕四只凤鸟,凤鸟曲颈回首,尖喙回勾,高冠,用三条宽凹线刻划出翅膀,作展翅欲飞状。每相邻的凤鸟共用一翅膀,以细线勾勒凤鸟细部。外径6.2、内径4、厚0.2厘米(图一○、三六∶1;三七∶1)。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环 1件(M3∶26)。素面,横断面呈扁八边形。外径7.9、内径5.2、厚0.3厘米(图一一、三六∶3)。

瑗 1件(M3∶35)。透雕,内侧雕二猴、二熊,每一动物外侧及两动物之间饰卷云纹,正中透雕一卷云纹。动物逆时针依次为:一猴子作半蹲踞状,身向内侧,扭头外视,右臂上举,手中似举一物,左臂垂于身后,屈膝后蹬。细线勾勒出眼、鼻和口等细部;另一猴子坐状,上肢举起,似捧一物,圆脸向外,五官不清,弓背,后肢曲于身前,尾上翘,以细线刻划出五官及其他细部;一熊蹲踞状,尖短耳上竖,弧形眉内斜,菱形目倒竖,长鼻,尖嘴,前腿直立,足外翻;另一熊作奔跑状,头略呈三角形,尖耳后贴,菱形目倒竖,长鼻,尖嘴,前腿前趴,臀部刻细线卷云纹。外径8.8、内径4.8、厚0.3厘米(图一二、一三、三六∶4;三七∶3)。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珩4件。透雕。M3∶37两端兽首作回首状,嘴上卷,圆眼有长尾纹,云耳后逆,后肢健壮,曲贴于腹,尾相连。上部正中一圆孔,下透雕两相对的卷云纹。通长10、宽2.1、厚0.2厘米(图一四、三六∶5;三七∶5)。M3∶7两端饰龙头,作回首状,尾相连。嘴上卷,圆眼有长尾纹,须后逆,耳后仰,长角下卷。身修长上曲,正中有一圆孔。颈首以双曲线为分界,龙身饰六组双弧线,下透雕卷云状垂饰,细部以细线云纹装饰,外涂朱。通长9.6、宽2.2、厚0.15厘米(图一五、三六∶6;三七∶6)。M3∶63两端龙头作回首状,嘴上卷,圆眼有长尾纹,龙角修长后卷,其中饰二组双弧线。龙身修长,顶端平齐,正中有一穿孔,两侧饰对称双线卷云纹,下有菱形垂饰,以细线或双线云纹勾勒细部。通长8.2、宽1.5、厚0.3厘米(图一六、三六∶7)。M3∶43为蛇纹石,两端雕成龙首形,长嘴微张,圆眼有长尾纹,高额,云耳顶端平齐,首身间饰以内填短斜线的双弧线。身线刻交叉双道曲线,顶部正中有小穿孔。通长7、宽1.8、厚0.3厘米(图一七、三六∶8;三七∶4)。

件。均为透雕。

相同(图二○、三六∶10)。人 8件。片状。

M3∶41、M3∶42形制、大小相同,姿势相反。矮冠,顶有尖角,线刻披发,面容丰满,弯眉,大眼,细鼻,小口,双手拱于胸前,上身向左(右)后方倾斜,身后垂一云状饰,以双细线勾勒细部。长5、宽1.5~1.6、厚0.3厘米(图二一、二二、三六∶13、14;三九∶1)。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M3∶44姿态优美,面向右下方,右臂绕面部左侧上扬,左臂经背后抚于胸右侧,似为兽足。用细线勾勒细部,面部五官不清。长4、宽11.3、厚0.2厘米(图二三、三六∶16;三九∶

夔龙 2件。形制相同。标本M3∶38夔龙张嘴龇牙,下唇后卷,圆眼有长尾纹,鼻外雕

M3∶45体呈“S”形,头右歪,右臂上举绕头一半圆形镂孔,云形耳,长角曲卷回勾,四肢卷曲,尾尖长。以双细线勾勒细部。通长11、宽2.7、厚0.2厘米(图一八、三六∶11;三七∶7)。M3∶39形制、大小与M3∶38相同(图一九、三六∶12;三七∶8)。

凤鸟 2件。M3∶62凤鸟曲颈回望。尖嘴回勾,圆眼,云状冠,一翅膀前展与冠相连,一翅膀贴于背,腿卷曲,尾尖长。前部有一小镂孔。以细线刻出眼睛、羽翼,尾部轮廓。中间一细线将其分成上下两部分,每一部分又饰2~3组双折线。通长10、宽1.2、厚0.2厘米(图三七∶9)。M3∶64头部残,形制、大小与M3∶62

至左肩,右臂微外曲,手抚腰侧,下肢弯曲呈半圆形,用双细线勾勒眉、眼、嘴等细部。长4.5、宽2.1、厚0.1厘米(图二四、二五、三六∶17;三九∶3)。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M3∶66长方形片状,正反两面均用细线勾勒出两人轮廓,一高一矮,作相拥状。长圆脸,圆眼,竖鼻,小口。长4、宽2、厚0.1厘米(图二六、三六∶18;三九∶4)。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M3∶57片状,一边平直,两面线刻舞人,面向前方,细眉,菱形眼,三角形小鼻,“一”形小口,右臂上举,左臂下垂,长袖飘于体前,用细线刻划细部。上、中、下各有一小穿孔,有涂朱。长3.8、宽1~1.6、厚0.1~0.3厘米(图三一、三六∶19)。

M3∶67形制、大小与M3∶57基本相同,唯姿势相反。舞人面向右方,面部仅线刻出一弯细眉和一只眼睛,左臂上扬,右臂下垂,长袖飘于体前。长4、宽1~1.7、厚0.1~0.2厘米(图三二、三六∶15、三九∶5)。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M3∶9半圆形片状,两面线刻舞人,头右歪,圆脸,细眉,近三角形眼,圆鼻,小口,右臂上举,左臂下垂,用细线勾勒细部。长3.2、宽1.6、厚0.2厘米(图三三、三六∶20)。

云纹佩 1件(M3∶65)。近三角形,三边呈卷云状,两面线刻云纹。一角有小穿孔,一边加工粗糙,似为用一残佩加工而成。边长分别为4.2、4.2、4.8、厚0.2厘米(图三五、三六∶21)。凤鸟佩 2件(M3∶36、M3∶40)。形制、大小相同。透雕。尖喙回勾,高冠,长颈后仰,展翅,尾呈“S”形,腿直立,以双细线勾勒细部。长4.5、宽1.8~3.5、厚0.1~0.2厘米(图二七、二八、三六∶24、23;三七∶10)。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形佩 2件。M3∶27稍残。盾形,片状,上圆下尖,中间有一圆形镂孔,一螭虎从背后钻出,后半身仍在背面。螭虎身体扭曲,双目圆睁,颔首作环视状。两侧透雕卷云纹,以细线勾勒细部。残长7.1、宽4.6、厚0.8厘米(图二九、三○、三六∶22;三七∶9)。M3∶28镂雕。盾形,片状,中有一圆,上尖下圆,线刻卷云纹,左右镂雕出廓的猴子,猴短圆脸,细眉,圆眼,竖鼻,小口,一臂攀扶于佩顶端,身体附于一侧。宽4.1、长4、厚0.1~0.3厘米(图三四、三六∶25;三七∶11)。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冲牙 1件(M3∶50)。素面,片状,獠牙形,圆端有小穿孔。宽1.9、长5.5、厚0.2厘米(封底;图三八∶1)。

骨器1件(M3∶60)。为骨饰。长方形板状,表面磨光,呈绿色。长1.8、宽0.8、厚0.3厘米(图三八∶2)。

石器2件。为小石丸,白色,圆形。标本M3∶51一面较平。径2.1×1.2厘米(图三八∶4)。

琉璃器 39件。为琉璃饰,形制相同。标本M3∶34短八棱柱形,一稍端细。径0.7~0.9、长1.3厘米(图三八∶3)。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龙角八字三三合进

三 结 语

1.墓葬的时代。M3的形制为竖穴土圹木椁墓,一侧有侧室,与医疗设备厂M120相近[1]。随葬器物组合为仿铜陶礼器鼎2、盒2、壶2、钫2和生活明器缶、罐、仓、灶、盆等,其器物组合、形制与医疗设备厂M92[2]相近。出土铜镜4件,镜体较薄,有3件饰缠绕蟠螭纹,其中2件有云雷地纹。这种二人合葬墓随葬4件铜镜(其中两面未置于棺内)的情况在西安地区西汉墓葬中目前仅此一例[3],说明西汉早、中期大、中型墓出土的铜镜未必一定全部与墓主同棺。出土铜钱均为半两,不见五铢,其中标本M3∶49径达3.4厘米,当为秦半两钱;标本M3∶68a钱径2.7厘米,为吕后时期的八铢半两钱[4]。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器形特征、铜镜纹饰和钱币等判断,M3的时代当为西汉早期后段,即文帝初年这一时期。

2.玉器及玉组佩。M3出土玉器数量大,种类多。玉质温润,雕刻精细。如凤鸟玉璧(M3∶8),凤鸟造型抽象,两鸟共用一只翅膀;玉瑗(M3∶35)上透雕的动物形象生动传神,惟妙惟肖,表面线刻细若游丝。形玉佩中1件(M3∶27)一螭虎从中间镂孔钻出,扭身回首;另1件(M3∶53)两侧各攀附一猴,作嬉戏状。夔龙玉端庄大方;凤鸟玉 则小巧玲珑。螭龙玉珩形态各异,或曲颈回首,或大头前伸,装饰或繁或简。玉人或单人或双人,或舞姿翩翩,或端庄而立,均不同于常见的玉舞人。更为难得是玉器出土位置未被扰乱,玉佩组合完整。从出土情况看,该墓出土玉器可分两组,A组位于侧室东部铜盆(M3∶6)西侧,有璧1(M3∶8)、珩2(M3∶7、M3∶63)、2(M3∶62、M3∶64)、人4(M3∶57、M3∶67、M3∶9、M3∶66)、云纹佩1(M3∶65)。根据出土情况可自上而下复原为:璧(M3∶8)、舞人(M3∶9)、珩(M3∶63),珩下左侧为人(M3∶57);右侧为人(M3∶67),再下为珩(M3∶7),珩(M3∶7)下左侧为(M3∶62);右侧为(M3∶64),中间为佩(M3∶65)。另一组位于侧室东侧铜盆之下,有瑗1(M3∶35)、珩2(M3∶37、M3∶46)、2(M3∶38、M3∶39)、人4(M3∶41、M3∶42、M3∶44、M3∶45)、凤鸟佩2(M3∶36、M3∶40)。根据出土情况可自上而下复原为:瑗(M3∶35)、人(M3∶45)、珩(M3∶37),珩(M3∶37)下外侧为(M3∶38、M3∶39);内侧为凤鸟佩(M3∶40、M3∶36),中间为舞人(M3∶44),再下为珩(M3∶46),之下两侧为人(M3∶41、M3∶42)。玉组佩流行于战国时期,到西汉中期已不甚流行,且组合简单[5]。西汉玉组佩的考古发现目前为数不多,这两组玉佩的出土,填补了关中地区西汉时期玉组佩的

3.墓主的身份。该墓形制为中型竖穴土圹木椁墓,一椁两棺,随葬器物中,仿铜陶礼器鼎、盒、壶、钫俱全,均为两件;玉组佩两套,铜镜4件,铜灯、盆各2件,墓主应非一般官吏。根据墓中出土有关铭文,该墓墓主为窦姓。结合此墓的时代和随葬器物组合,我们初步推断M3墓主为汉初外戚窦氏家族中的成员。

本文编写过程中,陕西省文物局刘云辉、呼林贵先生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审阅初稿,在此特表谢意。

绘图:寇小石拓片:汪蓉

摄影:王磊

执笔:程林泉 韩国河 张翔宇 袁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