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
中医学称为“乳癖”。
对乳癖的病因记载,
先见于《诸病源候论》:
“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乳者,其经虚,风冷承之,冷折于血,则结肿……冷则核不消,又重疲劳而生。”
清代高锦庭所著的《疡科心得集》对乳癖的症状描述比较详细:
“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多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若以痰气郁结非也。”
此对乳癖病因与临床表现的论述基本上反映了该病特征,且对后世治疗乳癖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范例。
郭老将本病概括为虚实两类。
实证可分为肝火和肝郁,
在治疗上以泻肝火、疏肝气为主;
虚证分为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
以滋补肝肾、补益气血为主。
(一)肝郁
1.主症 双乳胀痛结块,多于经前、生气后加重,并向腋下、肩背部放散,胸闷不舒,喉中有梗阻感,腹胀纳差,月经周期紊乱,舌质不红活或有瘀斑、瘀点,舌苔白或兼腻。
2.病机 肝气郁结于乳,气血受阻,导致气滞血瘀而结块,情志不畅即痛作,并走窜腋肩等部位;肝失条达则胸闷不舒;气结于喉则时觉梗阻;肝气犯胃,脾失健运则腹胀,纳呆食少;肝藏血,肝气不舒,冲任失调,故月经不能按时而下。
3.治则 疏肝理气。
(二)肝火
1.主症
乳房、胸胁胀痛,两乳结块,拒按,生气则疼痛加剧,伴有口苦,咽干,目赤肿痛,月经错前,心烦易怒,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病机
肝主疏泄,若疏泄失职而郁,则肝气横逆,故乳房胸胁胀痛;乳头属肝,若肝气郁结,湿痰流注于乳络,则乳痛结块;情志不畅而使肝郁气滞加重,则生气后痛剧;肝与胆相表里,胆味苦,郁久化火,其味上泛于口而见口苦;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呕;肝热迫血妄行而致月经错前;肝火引动心火,君火妄动则心烦易怒、尿黄、目赤、舌质红、脉弦数。
3.治则
清泄肝火。
(三)肝肾阴虚
1.主症
乳房疼痛时轻时重,胸闷,胁肋隐痛,头晕,目眩而干,腰腿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而数。
2.病机
肝气郁结,不通则痛;郁久化火伤阴,致肝阴虚而见胸闷,胁肋隐痛;阴虚则木火必旺,故头晕、目眩而干;木火旺必耗肾阴则腰腿酸软,五心烦热,颧红;阴虚致虚火旺盛,其加于阴则盗汗出;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3.治则
滋补肝肾。
(四)气血两虚
1.主症
乳房疼痛,多在劳累后加重,全身倦怠无力,纳差,稍动则头目眩晕,自汗出,心悸怔忡,易睡易醒,面色不华,舌体瘦,舌尖淡嫩,脉沉细。
2.病机
因素体虚弱或因长期忧思而伤脾,脾失运化,气血化源不足,肝无所滋则失其条达而乳房结块;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则倦怠无力;气虚失于固表而自汗出;血虚神无安舍则心悸怔忡,易睡易醒;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舌体瘦而淡嫩。
3.治则
补益气血。
针刺治疗
选穴
根据本病病因在肝,又多累及脾的特点,以疏肝健脾、畅阳明之气为主,并随证加减而补泻之。
甲组穴
屋翳、合谷、期门,均双侧。
乙组穴
肩井、天宗、肝俞,均双侧。
加减配穴
肝火旺 去合谷,加太冲、侠溪;
肝郁 加阳陵泉;
肝肾阴虚 去肝俞、合谷,加肾俞、太溪;
气血两虚 去肝俞、合谷,加脾俞、胃俞、足三里;
月经不调 去合谷,加三阴交;
胸闷肩困 去合谷,加外关。
方义
本病病位在肝,因肝气不舒常导致胃经经气不畅,乳房为胃脉所过,气血凝滞则结块且痛,故选屋翳以畅乳部的经气而活血;期门为肝之募穴,可疏肝郁之气;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二穴并用以加强疏导上下阳明经气的作用,并有养胃健脾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如脾胃健运,气血充盈,不但可以加强抗病能力,而且可以防止肝火犯胃,取肝俞以疏肝气,选太冲而泻肝火;肝胆互为表里,肝火旺则胆火易灼,故用肩井以疏胆气,侠溪以泻胆火;若肝胆气郁,三焦之气亦不畅,则胸胁胀痛,并有腋肩部不适而痛,手足少阳经历行于肩、腋、胸、胁,故用阳陵泉、外关疏导少阳经之气;天宗虽为小肠之穴,但以治乳疾而功著;脾俞健脾,以补后天之脾土,使气血旺盛;肾俞、太溪以滋肾水,补肾不足,使肝阴得充。
针刺方法
屋翳穴 针刺呈25°,向外刺入1.5寸,有胀感;
期门穴 在7~8肋间,向外平刺1.5寸,有胀感;肩井穴针尖向前平刺1寸,有胀麻感并向肩前放散;
天宗穴 针尖呈25°,向外下方刺入1.5寸,有胀重感。
其他穴可按常规操作方法进行。
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补虚泻实。连针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来源:本文选自《国医大师郭诚杰学术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张卫华,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