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学八字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4

围棋源于中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雅俗同享,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关于围棋,历史上有很多故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京这座城市很早就与围棋结缘,北京的围棋文化在围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福州学八字

颐和园长廊里的“王质烂柯”绘画

如今正值春光明媚,不妨随本刊一起,来一趟北京围棋文化之旅。

福州学八字

大兴西张华村

擅长围棋的西晋政治家张华

时间回到西晋初期的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正在为是否伐吴踌躇不决。有一天,晋武帝司马炎正兴致勃勃地与当朝重臣、中书令张华在棋枰上激战正酣,朝中主战派杜预等人上表,力促武帝尽快发兵灭吴。

晋武帝仍专注棋局,张华见状斗胆推开棋枰,奉劝武帝当机立断,发兵灭吴,实现统一大业。张华的一席肺腑之言,坚定了晋武帝伐吴的信念。随后,晋武帝发兵20万,分六路大举进攻吴国。次年,攻占建业,迫使吴帝孙皓称臣。

为何提到张华?因为他的故里就在如今北京大兴榆垡镇的西张华村。

张华(232年至300年),字茂先,魏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明《天府广记》记载:“张华宅在固安县东北八里,犹有一八角井,乃其故宅。村中今多张姓,是其后人”。1954年,原属固安县管辖的永定河北岸、包括西张华村在内的25个自然村划归大兴。1958年3月,大兴县由河北省划入北京市。1982年7月,大兴县西张华村挖掘出原张华故宅后花园内的八角石井栏,经专家鉴定一致确认:大兴县(今大兴区)西张华村即张华故里。

张华喜好围棋,是西晋初年士大夫围棋的突出代表之一。他棋艺高超,常在宫中与晋武帝对弈,并赢得晋武帝的赏识。张华一生著述颇丰,最著名的是《博物志》十卷。在《博物志》中,他还特别提及围棋,而这些关于围棋的内容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参考。

宋代《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晋纪》中,胡三省的注释,就引用过《博物志》的佚文称:“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其法非智莫能也。”关于围棋起源的观点,最早出自先秦典籍《世本·作篇》,因该书失传已久,张华在《博物志》中的转载,就成为“围棋源于圣人教子”这种说法的重要依据。

另有《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释,也引用《博物志》的佚文,“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太祖皆与埒(liè)能”,意思是曹操的棋艺不比这些高手差。它记述了魏国曹操与围棋高手对弈的重要史料,有助于后人了解曹操的围棋水平及当时北方围棋的状况。

张华是有史料记载的、北京最早的擅长围棋的名人。除张华外,大兴区还出了一位被称为“北平子”的大文学家李汝珍(约1763年至1830年),他最著名的作品《镜花缘》在古代文学史中有重要地位。该书正是从围棋开篇,讲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围棋故事。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懂棋理,精于弈,著有《受子谱选》一书,成为棋家必修的经典文献。

福州学八字

白云观丘祖殿

丘处机以围棋入诗

从大兴区北上,经西二环穿过天宁寺桥向西,就到了西便门外的白云观。观内最核心的建筑就是“丘祖殿”。丘祖,即丘处机(1148年至1227年),亦作邱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市)滨都村人,金、元时期道士,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

1223年,丘处机到燕京(今北京市),受元太祖之命,掌管天下道教,并应燕京官员的邀请主持天长观,后改为长春宫。1227年,丘处机病逝于长春宫宝玄坛,殡于处顺堂(今丘祖殿)。至明代,长春宫更名为白云观。丘处机和围棋有何渊源呢?

金、元时期,北京的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都热衷于围棋活动。1153年,金代将都城由会宁府迁至燕京,改称中都。朝廷设棋手一职,“秘书琴棋等待诏”,享受七贯石的待遇。燕京人韩昉在金朝宫中任教8年,皇家子弟棋艺大增,犹如“汉户少年”。元大都时,著名戏剧家关汉卿住在城内一条偏僻幽静的巷子里。他在《南吕一枝花·不服老》的散曲中,借主人公之口表明自己是个“会围棋”的棋迷:“我也会围棋、会踢球、会狩猎、会插科打诨……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位于今西直门内后英房胡同的元代居住遗址,曾出土一副玛瑙围棋子,共222枚,十分珍贵。

丘处机通晓围棋,是金、元时期释道门中著名的围棋爱好者。丘处机的诗词作品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他有多首以围棋入诗,抒发了恬淡的情怀,展现出深邃的人生哲理。如《刘二道友索其人爱饮酒弈棋》:

欢来日饮千盅酒,静处时抨一局棋。白发流年当远鉴,红尘闲事莫多知。

福州学八字

耶稣会传教士墓园

利玛窦描绘明代文人“围棋热”

继续沿西二环北进,到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行政学院。校园内有一个耶稣会传教士的小墓园,其中最瞩目的当数利玛窦的墓碑。利玛窦(1552年至1610年),原名马提欧·利奇(Matheo Ricci),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号西泰,明代第一位定居中国的传教士、学者。

他于1582年抵达澳门,随后在中国多地进行传教活动,1598年初到北京,后在北京定居,直至病逝。

在华期间,利玛窦广泛结交朝廷官员和文化界人士,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并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穿儒服,说汉语,深受士大夫阶层的欢迎。利玛窦与朝廷重臣、围棋高手叶向高交往甚密,曾专门讨论围棋问题,了解相关知识,并认真记录下来。

在1615年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利玛窦根据亲身经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棋类游戏,他先讲到象棋,而围棋却给他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他非常形象地讲述道:

中国人有好几种这类游戏,但他们最认真玩的,是一种在三百多个格的空棋盘上,用二百枚黑白棋子下的棋。玩这种棋的目的是要控制多数的空格,每一方都争取把对方的棋子赶到棋盘的中间,这样可以把空格占过来,占据空格多的人就赢了这局棋。官员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棋,常常一玩就是大半天,有时玩一局就要一个小时……

福州学八字

国子监

孔尚任诗文记载弈坛盛事

告别利玛窦墓,直奔东城区国子监街(明、清时称成贤街)15号的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因此,当时的很多大学者都与国子监有密切的关系。

1685年,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孔尚任(1648年至1718年)从山东来到北京,入国子监,为博士,开始在此讲经。后因办理疏浚黄河海口事宜离京。孔尚任于1690年再次返京,继续担任国子监博士,直至1702年返乡。

在京期间,孔尚任曾居住在宣武门外海波巷街(今海柏胡同)一带,除教学工作外,还结交文坛好友,一起品乐对弈。孔尚任好围棋,深明棋理,这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孔尚任创作的历史名剧昆曲《桃花扇》,文中就有很多与围棋有关的术语。

有趣的是,1697年前后,孔尚任在京城某士大夫府邸,现场观看了两位围棋大师:年迈老辣的周东侯与年富力强的徐星友之间的决战,孔尚任记录了此次弈坛盛事。他的《续燕台杂兴》一诗这样写:

疏帘清簟坐移时,局罢真教变白髭。老手周郎输二子,长安别是一家棋。

诗后注释:

周东侯弈局国手。武林(今杭州市)徐星友来京,自谓过之。有贵公悬金币为寿,早食方罢,即命对局。踌躇一子,历时数刻。予窃旁观。日移午矣,周老输二子,袖手而去。

除此之外,清代的一些皇家园林,也有很多围棋的痕迹。颐和园长廊便是一处集中体现围棋文化的地方。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902年由慈禧太后拨巨资修复。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与昆明湖北岸之间,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52米,273间,共绘有大小彩绘图1.4万余幅,引人入胜的当数人物故事画,共2000多幅画。其中还有许多围棋的故事画,均源自文史经典古籍,绘法精湛,其中自然少不了“王质烂柯”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烂柯也成为下棋的别称,尤其指围棋。宋代朱熹有诗《游烂柯山》:“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叫禾樵客,烂柯不知归。”

福州学八字

曹雪芹纪念馆福州学八字

纪晓岚故居

宣南文人故居里的围棋轶事

离开颐和园,不妨到海淀区四季青乡西山脚下正白旗村的曹雪芹纪念馆游览。曹雪芹(约1715年-1764年),本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文学家。1728年,随家人从南京迁到北京,曾居住在崇文门蒜市口一带,后迁到西山下的黄叶村,直至去世。在黄叶村,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著《红楼梦》,初为八十回本《石头记》。该书以大量笔墨,描绘了大观园中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通观书中描写的大观园里,从主人、公子小姐,到丫鬟仆人等,下棋消遣娱乐,蔚然成风。

告别曹雪芹纪念馆,回城里直奔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241号的纪晓岚故居。

纪晓岚(1724年-1805年),本名纪昀,字晓岚,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今河北省沧州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学者。他11岁随父进京,在“阅微草堂”居住60余年。乾隆年间,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兵部侍郎、左督御史、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主修《四库全书》。纪晓岚博学多才,兴趣广泛,文友众多,而且喜好围棋,晚年兴致愈加浓厚,自号“观弈道人”。

据传,纪晓岚与竹林寺主持了云和尚是一对棋友,常在寺内对弈、对联、和诗,其乐无穷。一次,俩人弈至深夜,不肯罢休,小和尚来报:夜深寺门已闭。纪晓岚落子后,顺口以“闭”字出联称:“门内有才方是闭”;了云和尚当即应答道:“寺边无日不知时”。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纪晓岚应诏从乌鲁木齐回京。入冬的一天,有人拿来一幅《八仙对弈图》,求他题诗。他题诗曰: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如何才踏春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那似玩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纪晓岚的文学代表著是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追寻旧闻之作,近40万字,共有短篇故事1200余则。书中多处谈及围棋,阐述了自己的围棋观。他十分赞赏苏东坡、王安石等人对围棋的态度,追求对弈的意趣,并不计较输赢,更不应因棋费事。他在书中写道:

夫消闲遣日,原不妨偶一为之;以此为得失喜怒,则可以不必。东波诗曰:“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荆公诗曰:“战罢两奁收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二公皆有胜心者,迹其生平,未能自践此言,然其言则可深思矣。

除了这些文人雅士,明清的北京城,还有很多朝廷重臣在此居住,他们中有的也是大棋迷,可以想见,在他们的宅院中,多次出现围棋的身影,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应有对弈之趣。

福州学八字

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福州学八字

仓南胡同段祺瑞故居旧照

吴清源与段祺瑞府

时光来到民国时期。这一时期,北京的茶楼、茶社、茶馆附设棋席、棋社、棋馆,提供棋具,邀约名家高手设擂或下指导棋等,成为围棋活动的重要场所。著名的有北海公园的“漪澜堂”、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东安市场一带的“德昌茶楼”、宣武门内的“海丰轩”、西城的“会友轩”、东四一带的“益茂大院”等。其中“来今雨轩”和“海丰轩”的地位较高、影响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棋社中,留下了一代宗师吴清源的足迹。

吴清源(1914年-2014年),名泉,字清源,生于福建省福州闽侯县(今福州市)。1914年10月,襁褓中的吴清源,随全家北上,迁居北京。在大酱坊胡同的四合院里,吴清源5岁开始接受家庭私塾教育,记诵儒家经典。父亲吴毅曾留日学习两年,却热衷于围棋,是吴清源的围棋启蒙老师。年幼的吴清源对围棋兴趣浓厚,达到忘我的境地,并表现出超常的天赋。

1924年春,年仅10岁的吴清源随父亲走进宣武门内的“海丰轩”茶社,当时国内围棋的顶级高手汪云峰、顾水如、崔云趾、刘棣怀常在此饮茶对弈。最初,吴清源被让5子与顾水如、汪云峰等对局,输多胜少,不久,进步到被让3子、2子,也互有胜负。

1926年父亲去世后,吴清源常到北海公园的“漪澜堂”和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等茶社下棋,赢取彩金。当时,吴清源连战连胜棋坛大家,多次拿回砚台、花瓶之类的奖品,还有报纸刊登了他的照片,并被誉为“围棋天才少年”。

在吴清源的成长历程中,离不开一位大人物的支持,他就是段祺瑞。

段祺瑞酷爱围棋,对局时颇有气势,自称“花园里面建小舍”,具有相当实力,约为业余中级水平。

段祺瑞在北京先后有三处居所。第一处是清末时他居住的西堂子胡同。第二处是1909年袁世凯送给他的东城区府学胡同东口的36号四合院,这个大院规模极大,是一处王府标准的庭院。他在这里居住多年之后,搬到了今东城区朝阳门内仓南胡同的一座大院。仓南胡同原为康熙帝二十二子允祜的府第,段祺瑞将其改建后,中路建筑有一座大殿,前有走廊、水池、石桥,后有四合院式大方院落,如今有少部分建筑遗存。

当时,因为段祺瑞对围棋的喜欢,他的居所就是中日围棋交流的据点。早在光绪末年任职保定军官学堂总办时,他常与附近的日本人下棋。1909年,日本职业四段高部道平来华旅游,横扫中国棋手,此后十多年成为段府上宾。段祺瑞在府上多次接待来华的日本围棋团体或个人,最重大的事件是于1919年邀请居日本围棋最高地位的棋士本因坊秀哉来华访问,并在北京逗留多日,极大地促进了中日围棋文化交流。

北洋时期的段府,类似围棋“俱乐部”,众多与围棋有关的政府要员、商界富豪、社会名流,以及中国围棋高手等,经常欢聚于此,筹划棋事、棋赛,切磋棋艺等。

尤其是段祺瑞资助汪云峰、顾水如等一批围棋高手,让他们到家中下棋,通过奖金等方式,支付较丰厚的酬劳,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在较安定的环境中,专心地研究棋理,提高棋艺。1917年春,段祺瑞等人资助年约25岁的顾水如赴日深造围棋,两年后归国,称霸北方棋坛,成为段府“第一棋士”。据记载,段府每月用于围棋方面的开支达千元以上。

1925年经顾水如的推荐,11岁的“围棋神童”吴清源到段府,成为这里的棋客,月薪一百元。当时段祺瑞已搬到仓南胡同,每周日早晨,吴清源都要摸黑起床从家赶往仓南胡同的段府,路上坐人力车要花费一个多小时。

在段府,吴清源与段祺瑞只下过一盘棋,当时段氏执白,让吴清源2子。局中段氏落子如飞,满不在乎地使用无理着。吴清源抓住白棋破绽,一路追杀,令段氏死棋累累,溃败认输。旁观的棋手平时都不敢赢棋怕得罪段氏,为吴清源捏了一把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吴清源棋艺大增。1927年,吴清源执白战胜强手刘棣怀,成为中国北方围棋第一人。1928年,14岁的吴清源东渡日本,开始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他运用自创的“新布局”挑战本因坊秀哉,翻开围棋史的崭新一页,此后开创了围棋界的“吴清源时代”。他在围棋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并着力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复兴。

1934年5月,吴清源从日本到上海,与年迈的段祺瑞下了最后一盘棋,局终吴清源“意外”小负,吴清源通过这种方式,酬谢当年段氏扶助之情。

福州学八字

张之洞故居

在张之洞故居开辟围棋新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围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围棋的新貌要从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白米斜街11号的张之洞故居说起。

张之洞(1837年-1909 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晚清名臣,先后担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为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1907年,张之洞奉旨从湖北进京,入住白米斜街的私邸,直至1909年病逝。

张之洞故居地处白米斜街路北,面积几乎占了半条街。正门外有照壁、上马石、八字门墙,后门在前海南沿。宅园内设有四进院子,各有正房和东西厢房,中路是住宅主院,东路是张之洞的私家花园,西侧建有张家祠堂小楼。院落北边建有两层的观景楼(“绣楼”),前廊后厦的结构,可观赏眼前的荷花绿柳以及钟鼓楼。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百废待兴。李济深等爱好围棋的知名人士和以过惕生等为代表的著名围棋高手,决定在北京创建“北京棋艺研究社”,并选定张之洞故居作为社址。1952年4月,“北京棋艺研究社”租用故居西侧张家祠堂的二层小楼挂牌开办,成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围棋、象棋等棋类活动场所。棋社开幕剪彩那天,梅兰芳等社会名流纷纷前来助兴。

“北京棋艺研究社”的创立,为北京和全国围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在老一辈棋手的悉心指导下,涌现出一大批围棋好手。聂卫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10岁开始在这里学围棋,受教于过惕生等名家,曾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屡建奇功,被授予“棋圣”称号,至今仍为中国围棋而奔忙。

如今的北京棋院是在北京棋艺研究社的基础上成长起来。1982年12月成立的北京棋院,位于西城区和平门内西松树胡同33号院内,为北京围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东城区天坛东路80号,则是中国棋院。它是中国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和桥牌等棋牌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国棋院建筑于1991年12月,1992年3月15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棋院主体建筑共五层,一层大厅有一座陈毅元帅的半身铜像,身后的影壁上镌刻着他的四言诗:

纹枰对坐,从容谈兵。研究棋艺,推陈出新。棋虽小道,品德最尊。

中国绝技,源远根深。继承发扬,专赖后昆。敬待能者,夺取冠军。

(原标题:探寻老北京围棋文化印记)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培

流程编辑:U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