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口八字属什么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武汉市行政区划图

繁华汉口

今之汉口,原与汉阳相连,名曰汉口镇,是汉阳府下汉阳县属地。

即使在明成化年间汉江改道,两地以河为界后,汉口也一直属汉阳府管辖,至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设立夏口厅,汉口始与汉阳分治。因此,汉口一直没有如汉阳、武昌那样环绕四周的古城垣。实际上,汉口并不是武汉的一个区,而是由三个主要区组成的一块区域。汉口从形成之日起,就与商业紧密相关。直至今日,汉口只是武汉市区长江西岸汉江北岸区域“硚口,江岸,江汉”三区的统称,没有行政上的称谓,但汉口仍然是武汉市和中国中部地区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

汉口自古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地处武汉市长江西北、汉江以北的地域,东南隔长江与武昌相望,西南隔汉江与汉阳相望。

近代,汉口脱离汉阳府管辖,于1923年短暂设立为中国第一个直辖市───汉口市,一时间,汉口摆脱了古代武昌府、汉阳府,双城望江。

中华民国时期的汉口市高度繁荣,包括汉阳人口曾达到百万,号称东方芝加哥,使武汉三镇综合实力曾仅次于上海,位居亚洲前列。其后汉口与武昌、汉阳合并为今之武汉市,与武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

1949年以后,“汉口”不再是一个官方的行政区划名称。这一点,汉口与武昌、汉阳不同。武昌、汉阳至今仍是区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而汉口被分割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实际上东西湖区位于张公堤以外,并不属民国时期的汉口市,原属汉阳县,1964年析置建区。同时,汉口也是武汉市市委市政府以及其他市级政府部门的所在地。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级政府行政建制中,从来没有汉口这个行政区划,但是,在一些系统之内还是常常将它们在武汉市的机构冠以“汉口”二字。例如特等站汉口火车站(除此之外另有武昌火车站、武汉火车站),水利系统的汉口水文站等等。“汉口路”则因汉口在晚清和中华民国时期的显赫地位,在全国依旧随处可见。

汉口名称的由来

汉口以前并不叫汉口,叫江夏。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故道淤塞,主河道移至龟山之北后,原先的汉阳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岸,南岸一侧仍称汉阳,北岸一侧则称之为“汉口”。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汉口这地方在汉水、长江交汇之处,水上交通极为方便,都说是九省通衢。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各地的生意人纷纷来到江夏做买卖,这里就渐渐繁荣起来。长堤街、汉正街、花楼街这些重要街道也相继建成了。位于汉口的汉正街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

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都觉得比叫江夏更为合适。因此,“汉口”就成了正式的叫法,江夏这个称呼晓得的人倒不多了。

汉口——明清商业兴旺、商贸兴盛

明初汉口一带,还是无人居住的芦苇荒滩。

嘉靖年间,汉口的人口增多,已有城镇居民区“坊”的出现,汉水口南岸有崇信坊,北岸则有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汉口也在此时正式设镇,并设置有汉口巡检司对市镇进行管理。

万历年间,湖广地区的漕粮均在汉口交兑,同时,运销湖广的淮盐也以汉口为转运口岸。漕粮与淮盐的大额转运,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人集中、物资集散、贸易频繁,使汉口的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迅速发展,汉口成为“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的新的贸易中心。

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对汉口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汉口真正成为商业巨镇,是在“康乾盛世”时期,与清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四聚”之说,也在这一时期盛行。《广阳杂记》云:“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在当时,汉口的人口、商业、交通以及物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都十分显著。汉口的行业与商品种类繁多,据史料记载,汉口的主要商品有食盐、粮食、竹木、纺织品、药材、山珍、海味、干鲜果品、糖、香料、茶、酒、毛皮、纸张、文具,以及铜、铁、锡、石膏等矿产品,煤、炭等燃料,还有烟草、鱼类、金银珠宝等,有具体名称者达230多种。所谓的汉口“六大行”也在这里被首次提出,而且“商有商总,客有客长,皆能经理各行各省之事”,各行业间的管理臻于完备。

得益于汉口的区位优势(九省通衢),明清时期汉口的兴盛,以商业贸易为起始。汉口的商业贸易以粮食、食盐、棉花、棉布、茶叶、药材、竹木等为主干的。以粮食而论,是时,湖北及周边的湖南、四川等省的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所产之米粮下销江南、闽广各省,都要通过汉口转运,“粮食之行,不舍昼夜”。

尽管如此,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汉口还只是一个典型的商业性市镇,与国外也基本上没有商业往来,是时的汉口或武汉尚不具备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内涵和特质。

汉口——1861年开埠,向国际化现代城市迈进

汉口的正式开埠是在1861年。(注:1858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中即有汉口,但汉口的正式开埠则是在1861年。)

汉口开埠后,英国最先与汉口通商。随后,外国各路商人“立即趋之若鹜” ,美国、法国、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瑞士、秘鲁等国先后来汉通商。

汉口开埠后,外国商人也开始在汉口开办原料加工厂。据统计,至张之洞督鄂前,外商在汉口开办的原料加工厂有如下数家:

同治元年(1863)俄商开办的顺丰砖茶厂同治五年(1866)俄商开办的新泰砖茶厂同治十一年(1872)英商开办的汉口砖茶厂同治十三年(1874)俄商开办的阜昌砖茶厂光绪元年(1875)英商开办的金银冶炼厂光绪二年(1876)英商开办的汉口压革厂光绪二年(1876)英商开办的隆茂打包厂光绪六年(1880)英商开办的平和打包厂光绪十三年(1887)德商开办的美最时蛋厂光绪十三年(1887)德商开办的礼和蛋厂光绪十五年(1889)德商开办的元亨蛋厂

怡和洋行

与此同时,“洋行”也出现在汉口。1862年,被称为“洋行之王”的英商怡和洋行(渣甸洋行)在汉口设立分行,最初主要经营轮船业,后扩大经营进出口贸易等业务。据《武汉市志·对外经济贸易志》记载,怡和洋行内部设有船头、银行、保险、进出口4部。其中,船头部下设轮船、趸船、码头、堆栈4个办事处,办理各有关航运业务。银行部开办“有利银行”,专门办理货物信托等业务。保险部经营各类水火保险业务。进出口部经营茶、棉花、棉纱、牛羊皮、五金机械等业务。怡和洋行之外,美、德、法、俄等国也在汉口设立有洋行。洋行经营的范围非常广泛,对汉口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以怡和洋行的航运业而论,其拥有客货轮20多艘,行驶汉申、汉宜、申宜、宜渝等航线,在长江流域运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以汉口为中心的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货物的流通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汉口开埠后,外商的涌入、洋行的设立,以及与外贸密切相关的外资企业的兴办,都促使汉口渐次由内陆型的封闭式城市向开放型的国际性城市迈进。在这一时期,汉口的间接对外贸易基本上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每年的间接进出口贸易额大致在2300万两至4200万两之间。从这里也可看出,汉口的对外贸易是以埠际转口的间接贸易为特色的。

汉正街

汉正街

说起汉口的商业和商贸,就不能不说汉正街。

20世纪初,随着汉口开埠,租界设立与铁路的开通,汉口商业中心逐渐下移至长江岸边。汉正街则演变成小商品市场。1979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批发市场,首批摆摊经营的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100余名,1989年起,汉正街市场销售额突破7亿元,1990年起,国家、个体共同筹资数千万元,兴建与改建数处交易大楼,使汉正街的交通和环境大为改观。

历史悠久的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之一,据《夏口县志》等书记载,这条街迄今为止已有500年的历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这里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为商埠吞吐,集散物资。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频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钟谦钧在此主持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更是商贾云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被称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盛极一时。于是,本省荆州、孝感各县,外地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人口纷纷迁入。正如清代汉阳人徐远志的《汉口竹枝词》所云:“石镇街道土镇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

近百年来,汉正街一直是旧汉口镇的商业精华之所在。旧汉口镇之商业有所谓上八行(商业行栈),下八坊(为手工业作坊)。据《汉口小志》称:最著名者俗称八大行,即盐行、茶行、药材行、什货行、油行、粮行、棉花行、牛皮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后来“文革”的影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曾一度停歇。那些年,小商品几乎无人经营,盛极一时的“三镇市场”门庭冷落,市场萧条,私人经营一度中断,整个市场处于封闭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又获得了新生。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当年就有100多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在此经营小商品。至1982年,汉正街小商品个体户猛增到458户。汉正街个体经营户已达到13200户,日均吞吐货物400余吨,市场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汉正街的发展出现了种种问题:业态落后、人口稠密、商居混杂、交通拥堵、市容脏乱、火灾频发。2011年3月15日,武汉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汉正街市场整体搬迁改造,引导汉正街市场整体搬迁至黄陂区汉口北市场,成为“新汉正街”。

总结

汉口的特色在于商贸,商贸的兴盛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和地理规律是支配一个地区发展的底层规律。有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就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企业、有什么样的城市。”这一说法,从汉口的发展轨迹来看,还是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