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牡丹”之喻,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宝钗首掣得牡丹,题曰:“艳冠群芳”。古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可以说,牡丹花朵奇大,色相极美,雍容华贵,大气磅礴,而宝钗容貌端丽,举止端庄。
第二十八回作者曾用工笔实写她那雍容典雅的风采:“脸若银盘,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宝钗生得肌肤丰泽,为人处事“稳重和平”、“随分守时”,一言一行都特别注重分寸,讲礼仪。
第二十八回写宝玉为宝钗的那一段雪白酥臂心旌摇曳,宝玉身边不乏美女,如明艳潇洒之湘云,顾盼神飞之探春,出尘脱俗之妙玉,艳丽风流之凤姐等等,却仍为宝钗所倾倒,如痴如醉,以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可见宝钗之美确非诸钗所比,即使是比之独步群芳,风流袅娜的林黛玉,也更具一种妩媚之美。
王蒙《评点<红楼梦>》云:“把宝钗定为‘群芳之冠’,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倒也当之无愧。”
牡丹不但具有雍容华贵的“国色”之美,且号称“天香”,其花香香气浓烈,且十分独特,令人“嗅其味则知其花”。宝钗身上亦有幽香,“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宝钗的香气来自所吃的冷香丸,该药丸之所以被称为“冷香丸”,乃源于它需要
“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
方可制成。其药引,异香异气,脂评曰:“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镜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所以宝钗身上之香,也是天香。因此用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牡丹比喻艳冠群芳、幽香阵阵的宝钗极为契合。
上古时期并无牡丹之名,《能改斋漫录》称晋人崔豹《古今注》载:“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牡丹在南北朝时期进入人们的观赏领域,谢灵运诗中曾有言:“竹间水际多牡丹。”隋朝,隋场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鲜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
自此,牡丹进入皇室王族、达官贵人的审美视野,但牡丹此时只是宫廷百卉中的一株。至唐高宗时,牡丹的富丽堂皇受到人们的注意,特别是皇帝的青睐,高宗皇帝曾召聚群臣宴赏双头牡丹,武则天下令将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内廷。
此后,权贵、百姓赏牡丹之风兴盛,唐人舒元舆《牡丹赋·序》载:“京国牡丹,日月寝盛,今则自禁囚泊官署,外延七庶之家,弥漫如泗读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说的就是唐时喜爱牡丹、热爱牡丹,以赏牡丹为幸事,为之如痴如狂,如醉如迷的景象。
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曾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被尊“花中之王”,《花经》与《瓶史》列为一品九命,地位显赫,受人追捧,繁华丰盛,其亦象征了宝钗在贾府的地位,以及最终赢得宝玉婚姻的命运。曹雪芹给宝钗一个“时”评,“宝钗的人格本质是‘时’一一合时与待时”,她在贾府“不仅赢得了下层人的好感,而且也讨得贾府‘老祖宗’的满心欢喜!”元妃、王夫人等等一干人都对宝钗青睐有加,甚至赵姨娘都对宝钗极为赞赏。
可以说,牡丹的富贵将宝钗醉心于功名利禄,渴望平步青云的心态展露无疑,牡丹的繁华象征了宝钗得到的地位以及她在后四十回续书选媳竞争中的优胜。而牡丹象征富贵,似乎也在影射薛家原为皇商的殷富家财。
值得注意的是,宝钗在《红楼梦》一书中,常被喻为杨贵妃。第二十七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杨妃”,表明曹雪芹有意以“杨妃”比宝钗,第三十回宝玉对着宝钗开玩笑:“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这一句中的“他们”表明不仅在宝玉心中宝钗像杨妃,在贾府众人眼中,宝钗也颇有杨妃的丰姿。
宝钗所掣签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唐罗隐《牡丹花》:“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其中“解语”一词也与杨贵妃有关:“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所以无论是曹雪芹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宝钗、牡丹、杨贵妃三者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最早将牡丹与杨贵妃联系起来的是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此三首的创作缘由是“赏名花、对妃子”,艺术成就是人花一体,相得益彰,以致后世人提牡丹,皆言杨妃,提杨妃必提牡丹。
众所周知,杨妃体态丰腴,宝钗亦体态丰腴,不仅如此,薛宝钗的“热毒”、“冷香丸”似乎也与杨贵妃的“肺热”“吸花露”有着一定的因袭关系。《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尝凌晨独游后苑,傍花树,以手攀枝,口吸花露,藉其露液,润于肺也。”
宝钗、杨贵妃、牡丹这三者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但宝钗掣得牡丹花签后十分得意,笑着吃酒,众人也笑着说:“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可当宝玉将宝钗比为同样有牡丹之喻的杨贵妃时,宝钗却不由得大怒,这实在是因为在曹雪芹“以花喻人”的构想中,宝钗、牡丹并非简单的形形貌貌的对应,而是有着近乎死谶般的立意。
有红学家认为,宝钗是因为进京待选却遭遇落选,所以才这么恼怒。但是宝钗发火的原因,或许跟杨贵妃虽然美艳,却以美色祸乱朝纲的名声有关。毕竟在世人眼中,杨贵妃虽美,却是祸国殃民的典型,一直被人唾弃。而宝钗反击宝玉的那一句“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似乎也表明了宝钗不喜被比作杨妃,正是因为杨妃是红颜祸水,兄弟借其荣宠却误国误民的典型。且杨妃的结局也不好,安史之乱后,自缢于马嵬坡。
宝钗是封建社会闺中淑女的典型代表,杨妃红颜误国,且结局也不好,宝钗自然并不乐意被比为杨妃。想想杨贵妃,君王恩宠之时,如日中天,兄弟姐妹皆封侯列相,权倾朝野,君王恩宠不在,便只能落得个自缢身完的结局。杨贵妃一生境遇皆依靠君王,也可称之为“时”。
然而宝钗的怒火因杨妃而起,一时之间却忘了她洋洋得意的、引以为傲的牡丹花签,亦是“时牡丹”。牡丹花开之时,极盛极艳,但从古至今,描写牡丹的诗很少言其自开自落,有着自我欣赏的品格,牡丹总是带有一种富贵之风,需人欣赏,需人追捧。
古就有牡丹遭武则天贬谪洛阳之事,李渔《闲情偶寄》云:“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云:“牡丹,从来也是与时好相联系的。宋代画家李唐,初至杭州,不为人知,有诗曰:‘雪里烟村雨里滩,为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里也是说,时人欣赏的不过是牡丹这一类的画,当然也是牡丹本身。”
而宝钗签词“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罗隐诗《牡丹》,其“韩令功成”句即为典故,有牡丹境遇依附于人,被人抛弃一事:“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斯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
罗诗借此典故讽刺牡丹,虽然风流富贵得意一时,但是终有被弃之日。所以以“时”称牡丹毫不为过,以“时”称宝钗亦毫不为过。胡文彬认为“宝钗的人格本质是‘时’一一合时与待时。”但宝钗不仅如此,她的人生命运亦是“时”与“不时”的一种体现。
宝钗的签词“任是无情也动人”,联系后文“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虽是恭维,却极为讽刺。清代姚燮认为“任是无情也动人”却“为宝姑娘写照”,宝钗是一位冷美人,她衣着朴素,不爱花儿粉儿,她所住的地方“雪洞一般”,她服用“冷香丸”,姓氏“薛”都与“雪”同音,给人冷漠之感。
最能使人感受到这个冷美人透心彻骨的森然冷气的,莫过于她在金钏投井、三姐饮剑、湘莲出家这一系列事件中的态度了。听闻金钏死去,佛口蛇心的王夫人尚且悲戚,宝钗竟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又说:“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宝钗这番劝慰令王夫人的罪恶感消减了几分,并且给金钏家送了几两银子,来弥补自己的罪恶。
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的消息传来,人人皆伤感称奇,即使是素日不近人情的薛蟠都十分悲伤,薛姨妈也心甚叹息,不想宝钗竟毫不在意,劝薛姨妈不要为这种事烦恼,现在应该做的是酬谢那些陪同薛蟠去贩货的伙计,全心全意维持家庭的体统,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薛姨妈听说之后,立马缓过神来,劝薛蟠料理家务事。
但是,宝钗也有着温柔敦善的一面。张锦池《红楼管窥》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方家举止,令人如坐桂下;藏于守拙,春行秋令,使人如立冰前,乃人中之冷香丸也。”宝钗严守封建礼教,作为一个温柔敦厚的淑女,事不关己,她便令人望之如春。如湘云宴请,她深知湘云有难处,便主动提出帮助湘云,并做得妥妥帖帖,令湘云十分心服;黛玉无意中说出《西厢记》的诗句,宝钗便对她进行谆谆教导,令黛玉与她交心,她在贾府上上下下人心中“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所以曹雪芹说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实际上,宝钗的冷,宝钗的动人都是人格本质“时”的表现。宝钗一言一行,都特别重分寸,讲礼仪,以小惠全大体,结交贾府各人都只为合时,冷情冷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只为合时。有学者将宝钗与黛玉作如此比较:
“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直;宝钗殉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宝钗的这种合时,其最终目的是为待时,待时的目的,不言而喻,即为金玉良缘。待时的结果是薛宝钗终于嫁给了贾宝玉,实现了她“上青云”的梦想。宝钗一生都在“合时”“待时”,她一生都将境遇放在他人身上,小说开篇宝钗进京,为响应“当今圣上”的号召,竞选宫中的才人,希望能光宗耀祖,然此事不了了之,于是把目标放在贾府宝二奶奶的宝座上。
宝钗在这一努力过程中获得了如同牡丹受万人追捧的待遇,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且如同牡丹一般,花开时洋洋洒洒,令人艳羡。作者称之为“时宝钗”,似乎不是无缘无故地下一个“时”字的。但“时”有“合时”、“待时”,亦有“过时”。宝钗赢得了一个名分,而没有得到贾宝玉的心。
牡丹虽然有倾国倾城的美丽,但是其境遇却要依附于人,因人、因时代而有天壤之别。宝钗也就像被韩令所弃的牡丹一样,只能辜负秾,寂寞地了却此身。宝钗的结局终究是既离且弃,辜负了金锁的八字寄语“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虽然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悲剧终成“死别”,而宝钗与宝玉的婚姻悲剧却终成“生离”,其命运的悲剧性更加深重。
来稿/刘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