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陈圣争的作品。
在《清史稿·后妃列传》颇为简略:“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大学士高斌女。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乾隆初,封贵妃。薨,谥曰慧贤皇贵妃。葬胜水峪”,所记高氏的所有生平大都没有具体时间,不谙史事者一时难以详悉,如何时封为侧福晋,何时封为贵妃,又何时晋封皇贵妃,何时仙逝,何时定谥,何时祔葬胜水峪等。在不同史料中,其生平大致如是,惟具体事迹的时间稍有详略之分。如《清皇室四谱》载:“赠慧贤皇贵妃高氏,河道总督洊升大学士高斌女。雍正间,被选为高宗潜邸侧福晋。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册封贵妃。十年乙丑正月二十六日,卒,追晋为皇贵妃。四月,谥曰慧贤皇贵妃。十七年十月,袝葬胜水峪,即裕陵。”这些史料都存在一些共同问题,如高氏在乾隆帝潜邸为侧福晋的时间、封为皇贵妃的时间、逝世的具体时间等。虽有学者做了一些考证,不过,对于高氏的生年、年龄、家世等问题,仍是较为模糊。
事实上,慧贤皇贵妃高氏的年岁有一个人是记得的,即乾隆帝。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在孝贤皇后陵前酹酒诗作有《孝贤皇后陵寝酹酒》一诗,在悼念孝贤皇后同时又想起了袝葬的慧贤皇贵妃等人,有句曰:“七旬忽我逮,百岁任他期”,句下诗注曰:“随皇后殡地宫者,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如在世,皆年逮七旬,今皆辞世,益增怅然。”乾隆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至乾隆四十五年,恰是年逮七旬(70 岁),诗注所言慧贤皇贵妃如还在世,是年亦年逮七旬,则可知慧贤皇贵妃高氏极有可能与乾隆帝同岁,也是生于康熙五十年。至于她的具体生日,则难以悉知,或有待进一步史料的发掘。是以高氏的生卒年为康熙五十年至乾隆十年(1711-1745),享年 35 岁。
又关于慧贤皇贵妃高氏入乾隆帝潜邸时的身份问题,《清史稿》、《清皇室四谱》等材料所记不太明确,有学者已辨证其初为使女,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三月初一日才由雍正帝谕旨封为侧福晋。然而,高氏又大致在什么时间选为乾隆帝潜邸时的使女呢?
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根据乾隆帝所述大致推测。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二十七日,正式安葬孝贤皇后于地宫时,乾隆帝作有《十月二十七日,永安孝贤皇后于万年吉地宫,以慧贤、哲悯二皇贵妃附,皆少时相从者。既感逝存,更参梦幻,命笔成什,以志一时》⑥一诗,诗题中“慧贤皇贵妃为孝贤皇后少时相从者”一语颇有意味,是高氏少时即与孝贤皇后过从往来呢,还是在孝贤皇后嫁入潜邸后才相识相从?从家世上来看,高氏出身为内务府包衣;而富察氏出身官宦世家,其家族在顺治时就已入镶黄旗。据现存史料来看,高家与富察家并非世交,社会地位和身份也不是同一层次,是以在富察氏嫁给弘历之前二人极有可能并无来往,甚至都互不相识。因此“少时相从”一语,当是指雍正五年(1727)七月富察氏被册为弘历的嫡福晋之后,高氏才可能认识富察氏,时乾隆帝与高氏皆 17 岁、富察氏 16 岁,也可以说是“少时相从”;换而言之,即高氏至迟在雍正五年七月左右已在弘历潜邸为使女。
据《国史馆本传》“高斌”本传载:高斌在“雍正元年正月,由内务府主事迁员外郎,兼佐领,四月,迁郎中。四年,管理苏州织造”,又在雍正三年(1725),高斌作有《喜白健斋授主政,同事广储司》一诗,雍正四年(1726)又作有《夏日苏州织署自题小像三首》,故可知从雍正元年四月至四年夏,高斌官任内务府广储司郎中。若高斌外任,则必携家眷以往,是以高氏以内府包衣通过选秀女而为弘历潜邸使女的时间最迟当在雍正三年至四年初。又高氏在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五日薨逝后,乾隆帝曾作五古挽诗一首,这是乾隆帝第一次为女人写诗(虽然是悼亡诗),有句曰“永惟王衍言,言笑忆晏晏”,这两句诗用到了两个典故,前一句用王衍“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语,暗示他与高氏的感情之深;后一句则是出自《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实际上透露出乾隆帝与高氏是“总角”之恋,二人或许相识更早。诗中又曰“廿年如一日”,是年二月十四日,乾隆帝去拜谒东陵的路上驻跸白涧行宫时,又想起慧贤皇贵妃高氏,亦感慨到“廿年岁月空而幻,终古恩勤梦亦谙”,乾隆帝两次都说他与高氏相爱已二十年,当然,诗语或许并非确指二十年,但至少说明他们相爱有二十年左右,二十年前即为雍正三年左右,而相识应在更早。
即以雍正三年而论,当时弘历与高氏二人皆十四五岁光景,当乾隆帝在乾隆十年回忆这段时光时,也可算是“总角”之时。这段时光恰处情窦初开的青春期,两个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虽身份不同:一个是主子,一个是使女,但或许也挡不住朝夕相处中渐渐萌生的喜爱之情。富察氏在嫁给弘历后,或许逐渐发觉到他们的这段恋情,并默默地容许这段恋情的存在和发展,直到雍正十二年三月,雍正帝才谕令“宝亲王使女、高斌之女著封为王副福金”,此时高氏才正式由使女身份上位为侧福晋。
高氏此后的大致生平,已有学者根据史料梳理为:在乾隆帝即位后,高氏初封即为贵妃,至迟在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初八前,乾隆二年十二月正式举行册封后妃礼;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封皇贵妃;正月二十五日逝世,二十六年加谥慧贤 ,可见高氏在生前即封为地位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乾隆帝此举极有可能是出于民间“冲喜”之说,想为沉疴的高氏冲冲喜以求安康,不过依然没法挽回高氏的性命。高氏死后翌日即上谥号曰“慧贤”。
慧贤家世
高斌在十月八日奏谢折中说:“奴才世受主恩,祖父子孙已有五世,长养院内已逾百年”⑤。高斌所言的高家“五世”,即是从最初归附满清者作为一世祖算起,至高斌子辈为第五代,据乾隆九年纂成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高斌一家的家族谱系为:
一世祖为高明选,二世祖为高登永,三世祖为高衍中,第四代为高述明、高斌、高钰三兄弟,第五代则为高斌子侄辈,时已入仕者有高诚、西宁、高晋、高恒、高泰、高谦等人。
高斌生平事迹,在史传和其墓志铭多有记载,本已颇为清楚。
对于高家的第五代,即高斌兄弟的子女一辈,如高晋、高恒、慧贤皇贵妃等,有学者或根据史料、或根据家谱也有过一定的研究,但仍有一些模糊之处,如高晋他们这一代到底有多少叔伯兄弟姊妹?高斌在乾隆三年为其母写的家传中说“生子三:长述明…次斌…次钰…孙男十二,孙女十三”②,也就是说高斌三兄弟共生有男子十二人、女子十三人,具体各家子女情况又如何呢?
关于高氏三兄弟的婚配和儿子婚配情况,有学者据其家谱所列颇详:(1)高述明,妻朱氏,内务府员外郎朱国善之长女。生子七人:长子图克善,妻祁氏(七十长女);次子高诚,妻赵氏(哈尔敏女);三子西宁,妻王氏(八海次女);四子高晋,妻王氏(德林女);五子高泰,妻董氏(董殿邦次女);六子高坤,妻陈氏(默尔森额女),继娶傅察氏(傅尔敦女);七子高复,妻祁氏(长龄女)。(2)高斌,“高斌三娶,前两个妻子,一个 20 岁卒,一个 21 岁卒,都未给他留下儿子,惟第三位妻子马氏活到 68岁,留下一子,即高恒”,“高斌独子高恒,妻那拉氏(德尔弼长女)”。(3)高钰,家谱未记其妻,但曰有四子:长子高谦,完颜氏(留保女);次子高观,妻黄氏(黄煓女);三子高益,娶姚氏(姚永泰女),继娶罗氏(定柱女),再继妻苏氏(苏诚女);四子宝德,妻宗室氏(都隆额女),继妻关氏(常柱女)③。由此可知,高述明有七子,高斌一子,高钰有四子,恰符合高斌所言其母有孙十二之数。
然而,由于家谱的性质,基本上以男性为主,并未著录高家兄弟各自的女儿数目与婚嫁情况,甚至连高斌女儿的情况也是不详,“不详在于未记高斌有几女,亦未记为谁所生”。
事实上,在钱陈群所撰《墓志铭》中有介绍:“原配陈夫人,继配祁夫人、马夫人,俱诰封一品夫人。子恒,巡视两淮盐政。女四。”⑤不过,并未详言其为谁所生及婚嫁情况,有学者根据相关材料考证出高斌有三女:一嫁乾隆帝,即慧贤皇贵妃,一嫁鄂尔泰次子鄂容实,一嫁法式善外祖父韩锦 ⑥。又在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八高斌“谢女封贵妃并令出旗”的奏折中,高斌谢恩时说:“奴才跪读之下,伏地叩首,恭谢天恩。随敬设香案,率领奴才女人、并奴才子奴才高恒、奴才女奴才三姐、四姐一同望阙九叩”⑦,可见至雍正十三年十月,高斌三女、四女还尚未婚嫁,仍随父母待字闺中。换而言之,嫁给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是其长女或次女,那么她又到底是高斌哪位夫人生育的呢?在高斌诗集中有戊子年所写《悼亡》诗曰“坎壈频逢再鼓盆”⑧、己丑年所作《续弦感赋》诗曰:“十载凋零两断肠,何当三度倚红妆”⑨,戊子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己丑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再鼓盆”,即第二任妻子又逝世,“三倚红妆”,即娶第三任妻室,结合《墓志铭》来看,十年之间原配陈氏、继配祁氏皆相继过世,在康熙四十八年时再次继娶马氏,如上文所言慧贤皇贵妃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而言,则慧贤皇贵妃乃为马氏所生无疑,而且极有可能是高斌长女。
另据高斌《三弟其相行状》所述,高钰的妻子情况为:妻配钟氏(钟桑格女),生有三女。三女的婚姻情况分别为:长女适户部银库司司库诚伦,来保之子;次女适笔帖式赫升额,四格之子;三女,在乾隆十五年时尚未许配婚姻①。是以据《墓志铭》、《行状》来看,高斌生有四女,高钰生有三女,而高斌曾言其母李氏有孙女十三,则高述明当有六女。限于目前材料所见,未谙高述明六位女儿的婚配情况。又据《奉天高佳氏家谱》所载:高述明七子乃是长子图克善、次子高诚、三子西宁、四子高晋、五子高泰、六子高坤、七子高复;高钰四子分别是长子高谦、次为高观、三为高益、四为宝德。然而,在高述明《积翠轩诗集》中,列其七子为:高坤、高晋、高诚、高履、高咸、高泰、高复;而在高斌《三弟其相行状》中的四子为长子高谦、次子高观、三子高益、四子高节。由此可见,高述明兄弟所生之子的汉姓本名最初基本上是以《周易》卦名以取名,后来个别的改成满名,如高述明长子图克善、三子西宁(不知谁为高履,谁为高咸)、高钰四子高节(宝德)。高家子孙在第五代时还基本上以汉姓本名为主,从第六代以后日益以满名为主,尤其是在高家由内务府包衣抬旗为满洲镶黄旗后,如高钰孙辈(保宁、伊桑阿、博尔和、积德、宁古齐)、高晋子辈(书麟、成德、广平、广厚、广兴等),几乎是清一色地弃汉姓而用满名,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将其姓氏由高氏改为高佳氏后,意味着高氏家族已基本上完成了由“尼堪姓氏”向满族姓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