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巍山镇八字墙村,西去落鹤山,北往乌竹岭,千年前就有村落居民。查《俞氏宗谱》和《王氏宗谱》,能够找到书面文字记载已经有800多年历史。南宋时期的朱熹(朱文公)到湖溪石洞书院访学,路过乌竹岭的时候,在山脚下一农户墙上题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然后就有了“八字墙”村名。
《俞氏宗谱》记载,俞氏先辈在800年前从水阁村迁居八字墙。居住在八字墙的俞氏祖辈又迁居歌山镇石潭、诸暨等地。
八字墙坊间有一古语:
“先有姓骆,后有姓王。
先有姓孙,后有姓戚”。
骆宾王后裔,姓骆人居住在八字墙村东,已经有500多年历史。
《王氏宗谱》记载,村东有一古井。现在,此井是八字墙村最悠久的历史建筑。《王氏宗谱》为此井作了一首诗:
哙吰古井
陵云奇井旧闻名
八字墙东莫与京
万室汲浆源滑匕
累朝投石响铮匕
天生不待人工凿
泉涌缘知地脉清
世宙屡更从不改
周王无射访遗声
“陵云奇井旧闻名”:
这眼古井,很早之前就有了,筑砌的人是俞氏祖辈?还是骆氏祖辈?或者是更早的先民?不得而知。
“天生不待人工凿”的诗中可以看出,此井是天生的,不是人工凿砌。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老家住在古井前面的戚宝生(1947年出生,退休教师)说:“我小时候调皮、好动,这一口姓骆井曾经清理过多次淤泥,每次都是我自告奋勇下井参加清理。我发现井底是一块原块头的巨岩,不是小石头砌筑,底部一个洞,泉水冒上来。井壁是石块垒砌的。至于井底巨石是原石,还是经过人工凿刻,有没有凿刻的痕迹,我忘记了。”
戚宝生站在古井东边,看着古井娓娓道来。
今年85岁的骆龙生(1937年出生)说:“解放前,姓骆井的井膛圈是麻风石打制。祖辈没有经济实力,用不起好石头。在“长坟山、岗后”找的麻风石,凿制了井膛圈。麻风石不牢固,容易风化,文化大革命之前,剩下半圈井膛圈,难看,风一吹,垃圾就掉入井内。”
骆龙生夫妇在做手工活,回忆年轻时光。
骆龙生还说:“现在的井膛圈是砖块围砌。1950年后,王茂森在东阳县政府工作,1951年在井后建造新房子。之后“破四旧”运动,村民破坏了很多坟墓。1966年,六石塘东“长坟山”骆氏祖墓被全部破坏。有两块大墓碑,抬到加工厂后面的月塘西边,靠近姓戚街做了埠头。2007年整修池塘的时候,墓碑不知去向。古墓是用砖块砌拱券,这种砖块是特制的,一边厚,一边薄,东阳话叫“拨刀砖”,便于砌圆弧形拱券。墓被毁后,砖块散乱,废弃。王茂森从“长坟山”挑砖块回家,利用墓砖砌了圆形井膛圈。一边厚,一边薄的墓砖拿来砌井膛圈正好合适。一圈粉刷白石灰。用姓骆古砖砌姓骆古井,王茂生是为了做好事。”
1967年7月9日至11月7日,连续四个月久晴无雨,大旱,池塘底部开裂,水井干涸,村民的饮用水也遇到困难。唯有“姓骆古井”和“西坑龙眼井”还有一点点水涌出。村民在井中架梯子,排队轮流,爬到井底,用铜瓢舀水,一家一桶,度过缺水困难时期。
1995年前,八字墙村东的邻居都是在姓骆井打水生活。早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挑水回家,倒入水缸,准备一天的生活用水。
井膛圈用了几十年,边上的石灰难免有些脱落。
2010年,邻居为了接水管,敲破井膛圈,用红砖修补回去,更加难看。
2021年,八字墙为了争创“十佳村”,号召村民粉刷赤膊房,有经济补贴给农户。姓骆角头,古井东边,有我的一间老房子,是父母在1984年建筑,至今有37年,一直以来没有粉刷。趁这个好机会,我决定粉刷老房子,既可以支持“十佳村”建设,又可以拿补贴。2021年5月8日、9日两天,我请了泥工王国忠(王红金儿子),小工王岩良(1954年出生)施工,老屋粉刷。
9日下午,请王国忠修补粉刷姓骆古井。
古井是孕育生命的第二母亲。这一天是母亲节,维修古井,保护文物,传承文化,这是给母亲的最有意义的礼物。
不过,村民知道姓骆古井的井膛圈已经修补,认为效果好像不咋的。这是八字墙村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用水泥砂浆粉刷,是现代化的感觉,应该修旧如旧才是完美。
有人建议用大捣臼改凿;
有人建议用鹅卵石铺顶;
有人建议定制大理石.....
大家议论纷纷,热情讨论,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有创建“十佳村”的期望和信心。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之下,八字墙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必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