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阿福原创,如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阿福太极。(微信公众号:阿福太极)”。以免被追究法律责任。
近两个多月,阿福为了在拳法上突破瓶颈,并丰富完善阿福太极的内家拳修练体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拳法的习练和钻研上了,同时又外出访明师,寻高人,耽误了撰写拳法方面的文章。给粉丝们道下歉。
好在,现在已经实现了突破,功力也已经上了一个小台阶,可以继续太极拳八个阶段的系列文章了。
今天的主题是“太极拳入门与进阶之第三阶段--以根带梢行拳走架。”
在所有的练拳阶段和行拳方式中,以根带梢是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一个。
有关资料显示人体有一百多个关节。但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关节都搞清楚。对于习武之人来说,只要把人身一些主要的关节有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在这些关节中最重要的是四大关节,即躯干与四肢相连处,也就是两肩胛骨和两胯。
肩胛骨是上肢的根,胯是下肢的根。
如果用陈长兴的三节理论来看,上肢即手臂的根中梢分别是肩胛骨,肘和手。下肢即腿的根中梢分别是胯,膝和脚。
中国功夫的入手和入门就是从开肩开胯开始的,而且肩胯的盘练贯穿了学武练功的整个过程。如果你所学的拳法没有开肩开胯的功法和手段,那你永远也学不到真正的内家拳。
拳谱中说:“力发于足而形于手指,……节节贯穿。”看起来容易,但想真正做到却很难。那么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全身的角度来看,手是梢节,脚是根节,胯是中节。我们常说人的力量来自于下盘。
但下盘的力量是怎么传递到手上去的?特别是力是如何过胯上脊椎的?
关键之处在于胯和裆。手不必主动发力,手先合住对方,通过撑裆,抽裆和转胯而发力。
胯要开要活,裆要外撑上抽。前手发力时,后腿由大腿内侧向前撑,后脚略蹬地,借地面的反弹力,膝盖以上大腿内侧的筋腱要向上抽,同时前腿膝盖前顶并定住,前裆略向后撑,前腿内侧的筋腱也向上抽。前后裆因外撑形成一个拱形,我们知道拱形结构是最能承受重力的。同时两裆的的互撑和上抽之力使腿部的力量翻过尾闾而上脊椎。这就是力由脊发的前提。
再接下去就是把脊椎之力送到手上去。这里的关键就在肩胛骨。首先要把肩胛骨这个大关节打开,肩胛能够外开再下沉,并略前扣,则胸内涵下落。这才是真正的涵胸拔背。此时肩胛骨后面突出的地方就变平了,它就向下接到肋骨上了。此时腰胯的力量就可以过夹脊而接通肩胛骨了,脊椎的力量也因肩胛的外开沉扣通到了手臂和手上了。
在上一讲,即“以肩和肩胛的撑开行拳”中,阿福详细地讲述了有关内容。大家可以再回头读一读。
太极拳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就是要懂虚实,不可犯双重之病。
虚实的概念很广,但最重要的虚实则是两脚间的虚实变化。这个做好了,其它的虚实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但两脚的虚实变化却不在脚,在哪儿呢?在胯,因为脚之根为胯。两脚的虚实变化的实质就是通过两胯的松开,沉落,旋转等变化迅速改变重心。这样也同时做到了劲由裆换而非膝盖左右或前后的摆动。
在推手或对抗中,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如山岳一般,推不动,拉不动,摔不倒呢?
一方面他们的内劲贯通了,劲气可以沉到脚底了。但更主要的原因却在于他们会变化虚实,最主要的一个能力就是通过两胯的微调就能在瞬间改变重心,但前提是胯要开要活。
胯为虎劲,是底座,是底盘,以横劲为主。它带动脊椎的转动,即是以横带竖。运动方式主要为沉落和旋转。
那么转胯的要领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把胯看成一个大致是水平转动的轮盘。但这个轮盘却不可能进行360度的旋转。它向左或向右转动的幅度可能只有5-30度。胯开得越好,转动幅度就越大。比如假设最大幅度为10度。由中正状态先向左转10度,到了极限后再向右转10度恢复到原来的角度。也可以再继续向右转10度,到达右侧的极限角度。到达右侧极限后再向左转。极限处即为转关处。
转胯一般都不是绝对水平的,不是平面的运动,而是立体的。因为胯在转之前先要有一点沉落,顺着沉落之势进行旋转就是立体的运动了,就可以螺旋拧转了,就可以生出更多的变化和功能了。
转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松左胯而左转,松右胯而右转。
最典型的例子是杨氏太极拳的搂膝拗步。左胯在前时,左胯松开下沉并顺沉落之势向左转胯。此时左手向左搂,右手向前向左推出。许多人在练此势时胯没有沉转,手是向前直推的,这是不符合太极拳规矩的。松右胯而右转的方法与前者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第二种,松左胯而右转,松右胯而左转。
例如,陈氏太极拳金刚捣碓的左掤右捋。左掤肘先松沉右胯,胯带身左转,转时身不可以前后左右晃动,要以脊椎为轴旋转,同时两手向左掤出。接着右捋,先松沉左胯,胯带身右转,以脊椎为轴,两手顺胯身右转之势向右侧捋。
从以根带梢来理解太极拳的步法。
中国武术特别强调手到脚到。拳谱云:“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蒿草。”真传内家拳的打法更要求,脚在手先。即脚先夺了位,手再发力。此乃“后发先至”的真正含义。
我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到了,人体下肢的根中梢分别为胯,膝和脚。因此步的关键还在于胯和裆。我们平时都是以脚来走路,学习了内家拳后要学会用胯来走路。这样走起路来又省力,又保护脚和膝,同时又会练出裆胯的功夫。与人真正争胜负时,往往都是由裆胯上的功力的强弱决定的。
步法可以演化出很多种,但我们练功要学会化繁为简。那么就只有两种,即进步法和退步法。进步法为重点,内家拳强调只进不退,即使退中也要有进。
现在就专门来说下进步法。
步法的关键在于,在移动时能否保持身法的稳定,即桩法不散,结构力不丢。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此真传的内家拳都会有活桩训练功法,也称单式盘练。比如形意拳的劈拳就是动起来的三体式。阿福在基本功中就重点教授了活步技击混圆桩。(内部学员可以看下活步技击混圆桩的教学视频和校正视频。)
上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前后步不变小步移动,另一种是后步变前步。
第一种,不改变前后步的状态,小步移动。
如郭云琛形意拳的半步崩拳。又如洪传陈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的最后几式重复进退。这种步法的优点在于,不改变前后腿的结构,进步是通过后裆前撑和后脚的蹬地,后脚前移,再前脚前移。这种步法腿部的活动主要在小腿,而大腿即裆部保持外撑上抽状态。这样就比较容易保持身法的稳定和结构不散。
所以练习进步可以先从这种方法开始,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二种,后步上步变前步进步法。
拳法中大部分的上步都是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是不太容易掌握好的。虽然我们平时走路都用这种方法,但平常的走路法是不符合拳法要求的。因为在上步的瞬间,我们的身体结构是散的,裆劲是丢掉的,重心是不稳定的。此时如遭到外力攻击是很难抵抗住的。因此我们要通过活桩进行专门的训练,以达到进步时桩架不散,劲力不丢的目的。
接下来谈谈根与梢的关系在太极拳中的两个典型的用法实例。
一、太极拳应用之如何接劲和发力?
接手时虽然是用手接,但手只是接触点,负责与对方合住劲,真正的接力点是在胯上。所以有另一个说法,即“以胯接手”。相应地,发力也不是用手发,是用胯来将对方发出的。
二、太极拳应用之太极摔法的核心是什么?
我们知道摔法是以腰胯之力,利用剪刀劲将对方摔倒。但其它类的摔法,如中国式摔跤和蒙古摔跤中,两手通常是要抓住对方,即得了把位,再将之用力摔倒的。因此摔跤手要穿上专门的摔跤上衣,以方便相互间抓住对方发力。通常身高体壮者胜。
但太极摔法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先要进身占位,即要会挤进去。手主要负责与对方合住劲,不需要死抓住对方的衣服,因为手不主动用力,而是我方与对方合成一体,两者形成一个重心,再以虚实变化控制对方。这是与其它摔法的最主要区别。具体的方法通常是,手合住对方后,身体略下沉,变化虚实,以腰胯发力将对方摔倒。
以根带梢要先明理再以相应的功法进行训练,使功夫上身。现在就说下以根带梢常用的训练功法。
(注:一年制的太极拳网络辅导的内部学员可以看有关的教学视频。)
1、脊椎后撑拉回手的训练。
2、坐胯抽筋拉回手的训练。
3、揽雀尾撑裆转胯与手的左右掤练习。
4、以腰带手臂转车轮松肩法训练。
5、以腰带手画圆练习。
6、虚腿上抽,提裆胯将手推起,落裆胯而落手训练。
7、甩大袖练习肩肘手的出去回来。
8、懒扎衣左胯与右手的起落训练。
9、尾骶带动顺逆转胯训练。
10、坐式抽裆抽腰摧拔脊椎训练。(办公室白领防治腰椎和颈椎病的特效功法。)
11、以单胯即承重腿为轴练习撑胯转胯法。
12、撑裆进步和退步训练。
13、丹田翻转,骨盆摧手发力训练。
最后对本章内容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1、人身最重要的根节是两肩胛骨和两胯。如果没有开肩开胯的训练,中国功夫就永远难以入门。
2、力发于足而形于手指,节节贯穿的实现需要下肢的力量翻过胯,过尾闾而上脊椎。要点在于,胯开而活,裆外撑,大腿内侧的筋腱上抽。力到胸椎后,过夹脊而到手臂。前提是肩胛骨要外开下沉前扣。
3、虚实变化的关键在两胯,通过胯的沉落旋转和裆的撑抽配合迅速变化重心。
4、转胯的要领为水平转动加沉落形成立体的螺旋运动。转动的极限处即为转关。
5、转胯有两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松左胯而左转,松右胯而右转。第二种,松左胯而右转,松右胯而左转。
6、内家拳的步法比手更重要。脚之跟在胯和裆。要学会以胯进步和退步。进步的两种主要方法为:
第一种,不改变前后步的状态,小步移动。
第二种,后步上步变前步进步法。
7、太极拳应用实例之一,以胯接手和发力。
8、太极拳应用实例之二,手与对方合住,两人成一个,找到新的重心,变化虚实,腰胯发力,以剪刀劲摔倒对方。
9、十三个以根带梢的秘传功法。主要是以胯裆带梢的训练,因上一章专门讲了肩胛骨的训练,就不重复这方面的功法了。
==========================
十 一 黄金周面授班通知:
阿福太极应拳友和粉丝们的建议准备开办首届10.1黄金周面授辅导班,在上海浦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联系我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