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总想苟活当下,岂知岁月的年轮总在不经意间犯困,任时光流逝,往事如烟,幡然醒悟,青春已在黄昏阑珊处!人生,有时候,活得朴素自然,活得坦坦荡荡,平淡中时光荏茬,反倒人生无悔!纵然如此,以欢喜心做事,即使忙碌,也不会感到辛苦,反而觉得甘甜自在。我经常想,什么时候能看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也许才是对生命有自信心的时候,也许再艰难的事情都有一个开始,再美妙的感觉都有一个结束。勇于开始,才会赢得生机;不惧结束,才会有人生的重生。
人的一生中,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并不多,大多数时光里,我们不是在重复自己的生活,就是在重叠别人的影子,有时候干脆重复别人生活的样子!其实,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不是活成别人那样,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做该做的事,爱该爱的人,有应对惊涛骇浪的自信,也能安于细水长流的专情。人生的每一阶段,总有那个阶段需要感悟的东西,真心呵护你要面对的所有烦恼和愉悦,珍惜和享受那种感觉,活在当下,也许人生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命的长度在于持之以恒,生命不止,折腾不止!每周的徒步穿越早已是家常便饭,动起来就是最好的节奏!这周六,没有高山穿越路线,则是跟着快乐驿站的艾叶姐和风语大哥,与群友们欢声笑语的穿行在那长亭外的(灵川潮田乡)梯岭古道边,一路穿越南宋时光的梯岭古道,品赏喀斯特地貌的响水岩和五颜六色的桃花李花,打卡寥无人烟的银杏古村(报古塘村),畅游南宋古村的太平村。
这次徒步的大致路线:寨底村→梯岭古道→报古塘村→下水源村→响水岩村→大坪村→苞竹源村→东宅坪村→陂头村→太平古村,公里数只有13公里,纯粹的休闲路线,当然也是老少皆宜。
话说,灵川潮田乡,它隶属于桂林市灵川县下辖乡,位于灵川县东南部,东邻大境瑶族乡、南界阳朔县、西接大圩镇、北至海洋乡,距灵川县城48千米,桂林市23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26.83平方千米。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辖区属临桂县东乡。1984年10月,改称潮田乡。截至2019年末,潮田乡总2.8万人口,有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下辖1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潮桂路58号。
周六早上8:50分,群友们如约而至的来到约定好的集合点:三里店加油站集合,乘座一辆满载35人的中巴车从桂林准时出发,往大圩、潮田方向行进!一路上艳阳高照,天气是极好的,约1个半小时,便到达寨底村下车、整装待发。
约一刻钟的整装时间,群友们便顺着风语大哥的轨迹开始从潮田河边的一条公路行进。其实潮田河,也叫牛溪河,据说此处上游约5公里处有个水库叫思安江水库,这条河就是该水库的泄洪通道。思安江水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漓江补水,保障漓江游船在枯水期的航行,河水蜿蜒自东向西流向大圩古镇,汇入漓江。
潮田河两岸风光旖旎,田园秀色,一览无遗,诗情画意的乡村美景随处可见。田园美景总有小桥流水、村舍炊烟、清晓水声、河流阡陌、农夫牧童等场景。潮田河河水清澈,芦苇葱郁,一群鸭子自由、快乐地游弋,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而此时的意境则是“无诗不能成画、无画不能为诗”,如诗如画,画中有诗,诗里藏画,意蕴悠远!
一路走过潮田河,便到达梯岭古道入口处,旁边的岩石上遗存南宋《重修豪渚阚碧桥记》摩崖石刻,只是历史久远,字迹已不是太清楚。后来查询《临桂县志》以及微博博主(maoxingming1962)的《桂林东漓古村史话》等相关资料记载,这片摩崖石刻大有来头,还得从大圩(大墟)镇的起源说起。
据说,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福禄县将治所设于此,可见其为通衢之地。宋代,已成墟市,名芦田市,明设巡检司,清设桂林府同知官署。隋唐时期,朝廷对岭南的开发以及文化传播日益强化,南北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当时,由湖南进入广西北部的古驿道分别是全州、灌阳、恭城三条主线,其中一条主线是从湖南永明县(今名江永县)过龙虎关进入平乐府恭城县,绕进灌阳崇顺堡(今观音阁乡、洞井乡)再穿越崎岖险峻的海洋山,溯牛溪河(潮田河)过驿岭至大墟镇,然后走水路、陆路皆可入省城桂林,途中经过东漓村,往来客商常在此憩息。历史上,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以前,全州、灌阳均隶属湖南永州府,大圩东漓古村至湖南界翻过海洋山即可到达,距离不过百里。
早在唐代,来自山东青州益都的李氏、秦氏已经成为当地的大族,他们与熊、张、周、莫、廖、黄、袁等族群在湘桂古道沿线聚族而居并逐步形成村落。宋末元初,有李氏一支,其先以经商致富,树大分枝,由大墟溯金带江而上至东漓,始迁祖见一群牛在江畔悠闲自得的食草,两岸水草丰茂,田土肥沃,交通便利,遂卜居于此。明清时期,古商道贸易繁盛,陆续有秦、黄、张、熊、周、袁等姓氏迁入,他们或开伙铺、酒馆、杂货店,或烧酒、磨豆腐,各自为业,逐步形成村墟,景象繁荣。明永乐四年(1406年),内阁首辅、大学士解缙被贬任广西布政司参议路过大墟,正值墟日,见墟市商贾辐辏,廛布星罗,人声鼎沸,即兴写下了:
大墟江上芦田市,
百尺深潭万竹围。
柳店积薪晨爨后,
僮人荷叶裹盐归。
其实,秦以前,桂林还是蛮荒之地,岭南通往北方的道路主要是临贺古道,由于灵渠的开通,促进了桂北地区的开发,交通网络逐渐偏移湘漓两河流域。至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始安县,南朝设桂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始安郡置临桂、灵川、兴安县。
开元四年(716年),(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张九龄回到家乡广东曲江闲居,开辟了大庾岭古道,使岭南通往中原的交通更加便捷。开元十八年(730年),张九龄出任桂州(今桂林)都督兼岭南道按察选补使,任职期间顺漓江南下视察留有《巡按自漓水南行》诗,他在诗中写道:“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可见他对桂林秀美山川的热爱。
他当时所见到的奇峰,包括漓江东部一带,可以猜想,他一定会上岸走过这条古道,是否这条湘桂古道与他执政时进一步开发有关,尚待考证。但有史料证实,唐宋以来,广东曲江张氏移居桂林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少,其中临桂东乡的张氏最为集中,居住历史悠久
如今,在这条古道上还保存有最早记录这些姓氏村落的摩崖石刻,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重修豪渚阚碧桥记》。阚碧桥,距离东漓村约15公里,位于湘桂古道从灌阳翻越海洋山的梯岭脚下,横跨潮田河,此处水流湍急,峭碧万仞,十分险峻。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乡民秦度发起募捐修建,七年间,两度遭到洪水冲垮,绍兴二十年(1150年),秦度“再化众信出力,约用百缗,百废兴工,錾高三尺,择良材重新架造,置栏楯枸连,登者如履平地。”桂林西山观音禅院真如大师、证果寺化首普觉、圆聪大師以及附近的隆兴观、富龙寺、证果寺、兴陂寺(在今东漓村旁)均参与捐资,有500余名乡民乐捐银米,涉及17个村落13个姓氏家族,可谓工程之浩大。……。
而1994年,因修漓江补水工程思安江水库,该古道桥亭遗址被新公路掩盖,但摩崖石刻基本保存完好,成为漓江东部湘桂古道的重要实物佐证之一。除此之外,在这条古道上还有太平村圣岩寺元至正元年(1341年)桂贤坊信士莫氏六娘施银的摩崖石刻及遗址、梯岭古道乾隆五十七年修路碑记、香花岭古道、清代秦昌纶百岁坊、千年古樟、阳安、东漓古道路亭等历史遗迹,游人常至此怀古凭吊。
据悉,漓江东部是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重点区域,这一地区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是桂林人民乃至游客的旅游胜地,也恳切希望当地能够重视和理性对待古道!希望古道能被善待,保留它的完整性,以及它的历史和人文。
原归正传,我和群友们离开潮田河,开始顺着梯岭古道登山行进,此时的古道早已被附近村庄为发展地方经济需要,破坏不少,只有在山腰处还有断断续续可以留存的古道遗址。
大伙顺着山坡新修的水泥登山攀升,也许是久不运动,一些群友早已气踹嘘嘘,我则边拍照,边抄古道近路登上山腰。旁边的一棵生长在岩石缝已有些年头的桂花树依然坚守在路口,而古道此刻已若隐若现的进入眼帘,不到几米的古道边,立有现存民国三十八年的修缮古风雨亭的碑刻,还有岩壁上的乾隆壬子年(1792年)碑记,碑记原文如下:
尚湖南永州府东安县井头圩李家铺石山脚蒋富科修下梯岭头石路壹节系二十止,乾隆壬子年十日立。
其实,对于梯岭古道上的这段碑文记载,不禁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远隔千山万水的湖南永州府的蒋富科要捐钱修这条古道?
据说这块牌碑文还是有些来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姻缘佳话:话说乾隆年间,一个湖南永州府东安县井头圩李家铺石山脚村的年轻商人蒋富科,沿着湘桂古道到兴安高尚—海洋圩经商,长期穿梭于湘桂之间,某日,在海洋圩认识了一位瑶族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缘定终身。蒋富科想娶姑娘回湖南,可是姑娘家里是不会答应的,因为,大境瑶族乡山里的瑶族婚姻习俗是招婿进屋的,出于对瑶族姑娘的爱慕,蒋富科毅然入赘于瑶家,成为瑶家女婿,从此在此定居并经商于海洋山脉之间。为表达和感谢姑娘家和附近村民对他的厚爱,他在乾隆五十七年捐资修缮了下梯岭古道,并勒石于岩壁(民国以前,海洋、潮田、大境、大圩都属于临桂县,靠近省城桂林)。……。也许是民间传说,确有碑为记!
而现今古道旁或山野间种了很多李树、桃树、柑橘树、银杏树等,春天来临,漫山遍野,姹紫嫣红,沿途还有许多野葱。你看,群里的小哥哥果然没闲着,早已蹲在地上捣腾起野葱来。
山野间,还看到正在给果树施药和剪枝的老乡们,他们在为今年的好收成做好开春的准备。群友们则继续顺着梯岭古道登山,大约20分钟,到达一个岔路口,看到一块有些年头的指路石碑,上面清晰地写着:左走国清(是一个行政村名!),右走报古塘(也是一个村名!)。
我们则根据轨迹的指向往右走,前去报古塘村打卡,接下来便是一段继续登山的古道,这一段怪石嶙峋,青石板早已磨得光滑无比,甚至有些泛白。古道周边零星的生长着一些荆棘林,也有一些早已种满桃树,桃树早已含苞欲放。一片有些年头松树生长在山腰间,秋天落下的松球散落在古道边,酷爱做点工艺的群友便拾捣几个带回家。
就这样,大伙走走停停,等等歇歇,队伍早已拉开很远。其实这里还要说一下,有两位群友分别带着不大不小的小朋友一同跟我们进山,你可别说,这两小屁孩走路可不赖,一路上还成为大伙逗乐的开心果呢。
大约登山40分钟,我们已爬到山顶的古道,只是古道两边长满野竹林,我查看轨迹地图,此去已离报古塘村没有几里。据了解,报古塘村现已是一个早没有人居住的银杏石头古村落。由于队伍拉开太远,我们便在报古塘村与下水源村的岔路口歇息等待。岔路口也零星生长着几棵不知名的古树,还有驴友们酷爱的古银杏树,只是杂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
等待的时光,总让人按奈不住,大伙便在附近倒腾起野葱来,也拍起集体照来,瞧瞧一个个神情各异的样子和摆拍的姿势,真让人有些忍俊不禁。
也许是等待的时间太久,我便跟着几个群友到报古塘村遗址去打打卡。顺着长满荒草的村边古道前行,不到一刻钟,隐隐约约便看到倒掉的残垣断壁,只见残墙的基石还立在那里,周边满是了古银树,高大耸立,像是守候村落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古村历史的唯一见证者!
往前几步,便看到一座小木屋内尚有余灰的火炕,门框早已不知踪影,看来屋主离开已久,小木屋那早已七零八落的屋顶,像是天女散花般,满是“天窗”,还有一些旧用具早已发黑、发霉,似乎这一切讲述着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悲凉岁月!
其实,我也隐约记得,早几年在桂林论坛有经常徒步的前辈讲起过,每次到这里徒步都要来看望村里唯一的老人,当时老人身体力行每况愈下,所以顺路时会送点吃的东西来看望老人。
时过境迁,也许老人早已离开人世,只留下这被遗忘的村落和那些残横断瓦在这孤山之中,只剩下那些每年秋季都会金灿灿的银杏树坚守在这里,和那一拨又一拨山外来客的“打扰”,比如我们。由于正值高温天气,荒草早已散满村道,怕有蛇,便没有继续一探究竟。
不到10分钟返程汇合,后面的群友早已赶了上来,便一同朝下水源村靠近。这一段是下山的古道,两边依然是一些果树,大约10分钟,到达村后,一座有些年头的古宅进入眼帘,同样是大青石垒砌。几个小姐姐们也非常雀跃,便在屋前拍起集体照来。特别是小宝宝那认真的神情,让人记忆犹新。
村里还算人丁兴旺,也有新砌楼房,夹杂在老宅之间,村里不时有家禽鸣叫,仿佛世外桃源般的乡村景象。村边的李花开得正艳,在路边摇曳,像是在招手指路。此时已近中午12点,我和群友们马不停蹄的继续朝响水岩村方向靠拢。
前往响水岩的路段,原本有水泥路,但是我们就想抄近路,走古道,还是从村后进村。这一段古道,李花开得特别娇艳,群友们在这里早已放开手脚了,一个个跑到树下、地里,摆弄着各种造型,那场景至今难忘,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这一来二去,不知不觉,半个小时就打发掉了,我也是一路跟着抓拍。也许是早已饥肠辘辘,才恋恋不舍的朝响水岩村口集合,统一解决午餐。
到达村口,我则一个人到村里的祠堂打卡,几块青石碑立在宗祠的前面,有些石碑似乎有些年头,字迹早已看不清楚,由于有狗在旁边狂叫,我草草拍了几张,便与队伍靠拢集合。
其实,响水岩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丰富!据灵川县志记载,响水岩是坐落在有中国银杏之乡的海洋乡国清村,位于国清村响水岩村西南,村名便取名如此。响水岩距海洋圩东南8公里,平地下洼10几余米,内进有左、右两岩,俗称新岩、老岩。老岩高5米,宽7米,经冬不涸。岩通地下河,不知其深;因水流震荡而发出响声,故名。岩周杂树葱郁,1990年岩口安抽水机一台,10余户,30余亩田,饮水灌溉均赖此岩水。
话说,海洋乡,隶属于桂林市灵川县下辖乡,位于灵川县境东南部,东临兴安县、灌阳县、西接大圩镇和灵田乡,南界潮田乡和大境瑶族乡,北邻兴安县,距县城65千米,总面积216.3平方千米。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辖区属临桂县东乡。1984年10月,废止人民公社体制,辖区改称海洋乡。截至2019年末,海洋乡总人口2.46万人,有瑶、回、壮、苗等9个少数民族;下辖1个社区和1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海洋西街102号。
据村里的老伯口述,春夏之季,岩洞的地下水最高会漫过山坡上的房屋,干旱时水小如流,可从两岩中穿行。前几年也有国际探险友人前来探险,给小村落带来了不小的惊动。目前村里也有开发的打算,但还没有人牵头和具体的开发方案。
随着这几年徒步的驴友们不断宣传和徒步穿越,让响水岩村与外界联系变得密切,村民们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和转变。
由于已是中午12:30,艾叶姐姐和群友们早已在村边空旷的平地上架起炉灶,做起午餐来,场景温馨、热闹。而我则和另外几个群友自带熟食,简单解决午餐。
不到一刻钟,午餐早已热气腾腾,大伙便吃起“流水席”来,看着这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面孔,又一次在山村里“热血沸腾”。
由于午餐时间较久,我便跟10几个群友先行到约定的桃花源地打卡,边拍照边等后面的群友。这一段也是古道,两边全都是村里种植的桃树和李树,还有零星散落、开得正艳的油菜花点缀其间,这里也是驴友们频频来打卡的地方。
我们就这样走走拍拍,朝桃花源靠近。也许是来得太早的缘故,许多桃树只有花蕾,还没开放。后来问剪枝的老乡,才知道,再晚一周来,桃花应该才是最美的花季。
反正也是游玩,我也上蹿下跳的帮小姐姐们拍视频,拍照,忙的不亦乐乎!大约近1个小时时间,风语大哥他们才赶上来,简单沟通,便在这里拍起集体照来。
有些群友早就想返程下山,所以也没耽误太久,便开始顺着太平古村的方向下山,因为中巴车也在古村那里等候。其实,从响水岩村后的古道穿越1公里就是大坪村,沿着大坪村的山谷走到一株野椎栗树下,下山的大路直通太平古村。
大约1个小时的下山路,我和几个群友先行到达太平古村。其实,该村位于灵川潮田和大境之间的乡道旁,距离桂林市区32公里,清澈的潮田河从村前流过,背靠喀斯特地貌的青山,古木参天、溪流潺潺、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有着诗画一样的田园风情,有诗为证:
田园春色满怀收,
山水风光画里求。
一曲牧歌惊好梦,
炊烟袅袅惹乡愁。
太平古村,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赋予着“盛世太平”美好寓意的名字。让人心生欢喜,也让人向往。而太平古村的历史说来便有些话长了。
据说,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先民从湖南迁徙聚落成村,最初取名砖头村。到了南宋末年,太平村秦氏先祖在北方中原饱受蒙古骑兵和战火的侵扰,秦氏始祖伯九从山东青州府历城县颠簸千里举家南迁至湖南,后于至元三年(1335年)来到南方,在桂林这偏僻的砖头村定居下来,经过将近700年的繁衍生息,如今村里99%的人家都姓秦。
由于太平古村的秦氏与潮田乡旺塘村的秦氏同出一脉,秦氏在整个灵川县属于大姓。主要分布在潭下镇到临桂县的庙头沿线的乡村。秦姓的分布就在这些山林之间最多,一条分布路线是:从潭下---定江---侯山背----临桂四塘的太平圩---会仙乡。另一条就是大圩镇的周边村落,潮田乡的旺塘、深井、石塘。兴安白石乡的秦家灵川海洋秦家同族(从水头村分支)。
而太平古村名字的演变,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为什么太平古村最初的名字叫砖头村呢?据说,来源于一个凄美感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一个勤劳的小伙子。小伙子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两人过着清贫而幸福的生活。可天有不测风云,小伙子在一次外出劳作时不幸遇难。此时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娘家人担心她失去了支柱而伤心过度,要把她接回娘家。临走前,妻子把火塘里还在燃烧的炭渣用灰烬捂盖起来,百般不舍地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心里涌起无限的悲戚:就此一别,也许今生永难回头。妻子在娘家煎熬了七天,日日夜夜想念丈夫。后来她不顾娘家人的劝阻,毅然回到了难以割舍的家。她扒开火塘里的灰,临走前埋下的炭渣居然火光炽亮。看着这不熄不灭红红的火种,妻子心头一震,她明白了这是丈夫显灵,在告诉她,这是一个风水宝地。她把孩子生下来以后,就在此地定居下来。久而久之,当地人就把这个无名的小村庄取名为:转头村。后来由于口误,慢慢地被叫成了谐音:砖头村。
20世纪50年代初,大家为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把村庄改名叫太平村。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太平村真正变得富足而太平,实现了“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美好愿景。
其实,太平村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秦氏宗祠,这是村中现存最为完好且建造最精美的一座古建筑。秦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总建筑面积825平方米,一前一后两进建筑,都是采用硬山顶穿梁结构。两进建筑的功能分明,里间是享堂,外间是戏台。
先说说享堂。享堂内有22根柱子,厅内柱子原为四方柱,后刨为八方柱,再后刨为圆柱。大门的柱子底部是精美的柱础。柱础为八鼓石础,上为鼓形,鼓钉分明,中是莲花台,两层花瓣整齐排列,下为八面雕花支架台,周刻八根竹节,底部为八方形,八面皆有雕饰,是为传统石刻之精品,隐喻了廉洁、步步高升、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等美好愿望。大厅的供台上,供奉一尊近2米高的秦琼塑像,红脸黑须,浓眉鼓眼;左脚踩猛虎,右脚踏灵蛇;有六手,其中四手分别执“乾”“坤”“日”“月”字牌,一手举斧头,一手持腰带;身着甲胄,腰插军配,威严庄重。太平村秦氏是不是秦琼支系后裔,故才供奉秦琼塑像,族谱里没有记载,也无从考证。
再说说古戏台。秦氏家族为了敬宗收族建造祠堂,先建享堂后在享堂前面建戏台,以敬神明的方式款待自己的祖先,同时款待宗族后人,同喜同乐。古戏台布局独特,是典型的汉族木结构戏台,呈“凹”字形,正中二层是戏台,两旁延伸出来的各是三层楼看台。戏台天棚中央是一个八边形层层错落的华丽藻井,正中是彩绘八卦太极图。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花木鸟雀、戏文场景,栩栩如生。遗憾的是这些精美的雕花,特别是人物雕花,在过去的年代里被人为地破坏了一部分。如今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村民依照古貌把古戏台修葺一新。
古戏台繁华落尽,洗尽铅华,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曾经承载着太平村太多欢快难忘的时光。戏台是太平村文艺的摇篮,太平村人唱戏也唱人生。太平村兴桂剧表演,其曲目多以忠孝信义为主,剧本有《火烧木角寨》《双拜寿》《补磁窑》《华容挡曹》《八仙庆寿》《渡观音》等等。桂剧表演是太平村民的主要娱乐项目,太平村桂剧曾经名震周边乡镇,盛极一时。桂剧融汇了本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点,逐渐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
但随着现代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桂剧逐渐淡出村民视野。曾经无数次萦绕在这戏台画栋上的余音,无数次“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的情景,都化作木头上的一缕缕尘灰,恍然如梦。太平村的戏服还在,木制的刀剑棍锤、塑料的面具装饰、各式样的珠饰凤冠龙袍也还在,乡村文艺的血脉汩汩不息,新时代必定有新的文艺形式在这个戏台上演绎出人世的悲欢离合,拨动人们的心弦。
古戏台的门口,摆放着“重建戏台碑记”石碑,上有“民国元年”字样,记载着修建古戏台的捐资善款情况。“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古戏台的外墙顶端是徽派建筑特征的马头墙,象征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勃勃生机和繁荣昌盛之意,同时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马头墙顶端飞檐翘角巍峨挺立,上面彩绘或龙或凤,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色泽艳丽。外墙的中间,还有朱红色“毛主席语录”等当代烙印。据村民介绍,古戏台一直沿用至今,每逢红白事都还在这里摆酒席,最多时曾同时摆80席,宽阔程度可见一斑。
太平古村人除了戏里唱太平,还用舞狮来贺太平。舞狮习俗在太平村沿袭已久。秦氏宗祠的藏阁里,还陈列着狮头道具。狮头采用“灯色扎作”工艺,狮面以拟人化的黄脸装饰造型。狮身用宽四尺、长丈余缝有各色图案的“狮被”做成。太平村以前过春节,重头戏就是舞狮。现在的农村生活方式多元化,舞狮这一传统习俗活动逐渐式微,但那咚咚锵锵激荡人心的锣鼓声,始终回响在太平人的乡愁里。
古戏台也是村里舞狮队操练的地方。每到年底,舞狮队的成员便准备着晒舞狮子的道具,黄黄的,蓝白相间的戏服,长长地晾在菜园子里的篱笆桩上蔚为壮观。舞狮队里的大黄旗,尤为珍贵,也是爷爷的爷爷辈一代代传下来的,已被爆竹爆出了很多小洞洞,相比其它舞狮队的旗都是后来制作的,没有历史沉淀的韵味。关于“舞狮子”活动,有个小习俗,就是一定先要祭拜过戏台中间的神像以后才能出去。太平村的“舞狮子”,曾受邀请,到灵川县城参加比赛,拿了个第二名回来,成绩虽小,但对于淳朴的村民来说也是很兴奋,很骄傲的大事。
另外,太平村还有一处标志性的景观——那是一棵近千年的古樟树,有着“桂林第一树”美誉。它生长在太平村南面村头,高有30多米,巨枝虬结盘错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日月星辰和岁月流年。据村里老人介绍,古樟树是先辈在河岸的土堆上打下的一个木桩,用来拴系舟排,谁料木桩生根发芽,奇迹般长出枝叶,茁壮成长了近千年,陪伴护卫着这古老的村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有道是“无樟村不古”。太平古村还有一座樟舟桥,也因旁边有千年古樟树而得名。桥边矗立“情重姜肱”石刻,目前作为旅游景点重点保护。
而潮田河从太平村前面500米处宛然流过,犹如母亲张开的臂膀把太平村搂在怀里。河两岸绿树成行,苇草轻摇。站在拦河堤中间处远眺,一幅田园山水国画直扑眼帘——近处是绿茵茵的山、清粼粼的水;远处,山在云雾的素裹里显露出浓浓淡淡、虚虚实实、若有若无的羞涩。这时候的潮田河,静静地抒发纯净而幽深的情怀,恬静中透出一缕雅致。
我们走到这里已是下午5点钟,群友们逛完古村落,便到中巴车停车处汇合,清点人数,便返程桂林,圆满结束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