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非遗客厅。人民网记者杨迪 摄
人民网上海11月4日电(记者杨迪)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一侧,一间古色古香的“非遗客厅”格外引人注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本届进博会期间,“非遗客厅”将每天安排一期不同的非遗项目进行动态展示。之所以取名“非遗客厅”,是希望大家在这里遇见非遗,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祖国吉祥》。人民网记者杨迪 摄
走进“非遗客厅”,一整面墙壁上挂着的手工丝毯作品《祖国吉祥》渲染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为上海的丝毯织造技术,于明末清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有软雕塑的艺术特征。作品采用手工打结与编织工艺相结合的技法,巧妙融入粗、中、细的编织新工艺,通过手工打出421200个八字结,让孔雀开屏的画面更具有表现力,寓意“祖国吉祥、人民安康”。
围屏钟。人民网记者杨迪 摄
“非遗客厅”前的案几上,摆放着一座围屏钟,通体彰显雍容气派。该钟为珐琅钟制作技艺,采用铜坯,表面运用掐丝工艺,镶填以各种金属矿物质的彩色釉料,经过900度高温烧结而成。这件围屏钟还采取了铜镀金錾刻珐琅围屏形制,八根科林斯式样的廊柱珐琅和镀金铜柱相结合,柱子顶端覆盖着铸造精细的花朵,顶部带有带珐琅的双耳鼎炉。
朱膘印泥。人民网记者杨迪 摄
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印泥是采用张鲁庵的印泥制作技艺,由朱砂、艾绒、蓖麻油等材料制作而成。其特点是冬天不干、夏天不腐,即使最细的印章按在上面也不会糊掉,故此深受书画和篆刻名家的喜爱,有一印难求,“一两黄金一克印泥”的说法。
秋之印象·上海。人民网记者杨迪 摄
“百川入海归一统,海派徽墨集大成。”秋之印象·上海这件作品运用犀皮漆髹饰工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犀皮漆红黄黑基本色调,用色大胆,配料创新。作者还将真实的梧桐叶用漆封在花瓶表面,用梧桐叶来表现上海浓浓的秋意,倾注了对上海这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深厚情感。
时光石雕。人民网记者杨迪 摄
“树之劲美,时光留痕。”这件石雕作品以澄石雕刻而成,作者选取枯木为题材,经过层次处理和布局结构,以娴熟细腻、变化多端的雕刻技法,将历经时光洗礼的树之劲美呈现给观者。树皮的干枯纹理、树干、树枝、凹凸节疤疏密有致,主次分明,视觉效果几可乱真。细细观之,树皮纹理处处不同,走势自然,将之置于案几,油然而生一种时光留痕的印记。
“戒定真香”酒金三乳足桥耳炉。人民网记者杨迪 摄
此炉为宣德炉经典器型,线条匀称流畅,造型简素精致,如遍洒赤金。相传,铸造此炉是为皇室颁赐翰林院、国子监之用。炉上双桥耳的造型取自文庙前金水河上双拱桥,寓意学成之后登台入阁,出将入相,为国栋梁。
非遗百宝箱(提盒)。人民网记者杨迪 摄
这件作品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传统文人家具中的提盒,以古典庋具提盒为蓝本,采用传统中式家具制作技艺打造。提盒严选血檀大料芯部为材,制成经典的三撞式,底部一层额外装有一层盖板,共二斗一箱,可用于存放各式生活用品,亦可作为食盒摆放果点,具有很高的便携性。
佛手壶。人民网记者杨迪 摄
“非遗客厅”展架上,一件名为“佛手壶”的作品格外醒目。据介绍,该作品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纯手工制作,是以佛手为原型创作而成的纯银壶,取自然界形象塑造壶形,逼真而又具有艺术效果。果实形似人手而多指,故有“佛手”之称,被人赋予了吉祥幸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