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1914年正值世界大战,全球都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而中国刚刚经历了辛亥革命没多久,虽然两千多年的帝制被推翻,但由于袁世凯的存在,人们并没有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广大底层老百姓就在这样在反复无常的环境下过着苦不堪言、愚昧麻木、得过且过的生活。
如何改变这个落后国家,如何让麻木的国民觉醒,是摆在所有“思想先驱”面前的共同难题。而此时学校作为思想文化启蒙的前沿阵地就尤为重要。
在北京城的西北一角有一个刚刚成立并且改名没有多久的学校,它的名字叫“清华学校”,后来的名字叫清华大学。这一天作为第二任校长的周诒春告诉同学们,他为大家邀请来了一个重要嘉宾,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听讲。而这位嘉宾就是近代思想启蒙大师梁启超。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第一个礼堂“同方部”做了精彩的演讲,这则演讲的题目就是《君子》。在演讲中,梁启从中华上古奇书《易经》出发,深刻解释了“君子”的含义。让广大同学清楚得明白了扛在自己肩上的重担,从那以后,清华大学校训成为了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短短八个字却折射出了梁启超的对孩子们的希望,对整个中国的希望,他希望这些青年人能够肩负起改变国家命运的使命。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事实证明,这些年轻的学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那个麻木不仁的年代,这群“少年”成为了启发民智,宣传新思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力军,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民智的觉醒,让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惜,这一年梁启超不知道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有一个为中国前途和命运上下求索的“学子”,也不知道这名学子视他为自己的第一“偶像”,更不知道他将彻底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真正的为普天下处在泥潭中挣扎的穷苦老百姓再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成为了拯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厚德载物
时间一晃,百年之后,我们来到了21世纪。在现代化的今天,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关乎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更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亡沉浮、崛起复兴。国家发展需要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摇篮就是教育,也许有人会说国家只需要高等人才,跟九年义务教育、幼儿园关系不大。其实,错矣。
先不说知识体系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其次,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在教书而是在育人,是在给祖国的花朵浇根,是在告诉他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让学生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首先,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得三观,先做人后做事。这就是国家为什么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纸面上的高分的原因。
在笔者上学的那个年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学校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而在这个五方面,“德”是排在第一位的。
总之在中学时代,不仅仅是让学生汲取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友好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这是一种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培养。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关键就在于老师,我们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然而现实中,有些老师表现出来的素质却还没有普通人的高。
前段时间,大连一位幼师在某社交平台上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内容大致有3点,一是希望大连疫情一直持续;二是希望30个孩子全被感染;三是看到家长们被孩子折腾自己就很高兴。真难以相信这句话是从一位老师口中说出的,这样的老师会让家长们放心吗?
曾几何时,老师是人们最敬重的职业之一,老师和家长之间也没有多么仇恨。有时候看到这些没底线,毁三观的事,笔者都会反问自己,随着文化水平的普及,人们的素质到底会增还是降,难道素质和文化水平没有关系?这不可能。
对于这位95年的“小姑娘”,笔者想说,干一行爱一行吧,既然已经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那就要付出足够的重视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薪水更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不知道,为何这么光荣的使命,到了你的身上,却成了一种负担?估计当初选择这个职业时,并没有人把刀架在你脖子上,去逼你选择老师这个岗位。
既然选择了就要爱岗敬业,这是对职员最基本的要求,何况老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呢?在当下,行业中能占用“德”这个专属称呼的,不就是“老师”和“医生”吗?
个人认为,师德作为一个老师的第一要义,比起知识水平更要重,尤其是你面对的是一群没有形成三观,甚至完全不懂人事的孩子们。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们,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这个意思。包括父母老师在内的所有人,都可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埋下“邪恶”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