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媒体平台上,还是畅销书的文字里,无不描述了这一学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某平台检索心理学的结果
心理学在这些文字的描述里显得神秘而令人沉醉。仿佛学习了心理学,就可以洞察人情冷暖、体会世间百态。他们的文字也足够简单,几乎不费力气就可以读完,让你在若有所思中若有所悟。
当然,我们也会在某些学者口中或者某本教材里看到这样的字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他们的行文通常晦涩,甚至充满了统计与数学符号,这时我们通常不会有所感悟了,要么已经睡着了,要么在想中午该吃什么。
正态分布图
我们当然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就像我们知道鱼离开水会死一样自然。可是,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所谓科学,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虽然从小到大都在被教导要尊重科学,我们也一直在学习科学,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将科学的涵义讲清楚,甚至有不少人将科学与正确划上等号。
当我们尝试检索词条时,内心其实是崩溃的,这种不说人话专业的表达让我们对原本似懂非懂的概念变得彻底不能理解。
参考其它文献,让我们用说人话的方式来梳理一下科学方法的特征:实证方法和怀疑态度
实证方法强调用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心理学的研究也并不是空想出来的。心理学家通常会使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
怀疑态度似乎很好理解,但是也有可能犯错。怀疑精神让我们更加谨慎,但并不是对什么都要去质疑。反对权威、避免盲从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真正能做到却非常有难度。
当我们谈及此处,统计学与数学便闪亮登场了。令无数考研学子头疼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几乎是心理学考研人逃不掉的宿命。
整本书闪烁着母性的光辉,每个公式、每道习题都在提醒你,你目前的数学水平可能只有小学二年级。【毕导的小学二年级不算】
张厚粲(can, 四声)
目前已经出到第五版,不建议非考研人士购买(狗头保命)
心理学的研究建立在严格的统计检验当中,心理学家通过精巧严密的实验设计,采取证伪的假设检验,同行评审和重复性检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努力排除个人主观的猜想和判断,以期获得客观标准的结果。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走向科学的道路。
我们大概了解了心理学的科学属性,知道了统计检验的重要程度,可是,喂,我的弗洛伊德呢?
弗洛伊德不想说话,并使用了技能精神分析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冯特,但我想你一定知道弗洛伊德是谁,哪怕你没有看过他的照片、没有读过他的书籍,但一说起他:嗨,那不就是那个谁嘛,我知道,就是那个那个......
对,就是他,这位在心理学编年史上永远绕不过去的学者,他的理论备受推崇与赞誉,但同时又饱受争议。他既被视作伟大的科学家、令人尊敬的学派领袖,同时又被斥为骗子。
按照实证主义的标准,弗洛伊德的理论确实算不上科学,他提出的很多概念其实跟盲人算命差不多,全靠经验的总结和猜想的灵感,比如著名的冰山模型。
意识是指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认识,这点很好理解,例如:你意识到你吃了一份炸鸡腿以后变得更胖了,或者再不学习专业课考研可能就来不及了。
潜意识有两个含义:一、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动机不能真正意识到;二、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
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相当于一个看门人,防止潜意识中被压抑的邪念进入意识当中。
但是,潜意识和前意识都是没有办法被完美的观测和检验【内隐记忆的研究正在逐渐完善这一领域】,所以一些无法被证伪的概念是不被科学体系所承认的。
我曾经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那位同学说他很喜欢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但是又有很多专家学者说那不是科学,所以精神分析理论是骗人的吗?
世界线到此出现了Bug,精神分析学派确实在现实中对人们有巨大的帮助,但是同时它的研究方法又不能被科学体系接纳,为了避免人类出现精神分裂,这个时候我们就要 狡辩 引入新的概念了。
我们并不能认为科学的就是正确、有用的,非科学的就是错误、没用的。
基于统计与证伪标准的那一部分心理学,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科学的;而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具有非科学的属性,但是依然是可靠的知识。只有那些伪科学的内容,才是骗人的。
到此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这样的划分就像是赐予弗洛伊德等人文社科学派一把尚方宝剑,将伪科学从他们的阵营里彻底切割出去。
那,你就直接说吧,心理学到底能不能算命啊?
用心理学的方式打开算命让我们假设一个算命场景:小七同学跑到算命先生那求姻缘,陈半仙要小七描述她的生辰八字,再通过抽签或者算卦来预测小七什么时候能找到男朋友,接着就是对卦象进行解释,最后要求小七将卦象中所说的应用到生活中,男朋友自然就来了。
非常的Amazing啊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心理学的定义: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智过程的科学研究,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从定义来看,心理学所做的事跟算命几乎没有差别,那么究竟是哪些差别让心理学成为科学,而算命学却成为神棍招摇撞骗的工具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果的可重复性。科学心理学的结果经得起随机双盲大样本检测,随便再拉一批人过来再次测试,是能够得到重复结果的。
而算命,大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算命大师唯一的用处就是把你的钱收到他口袋里。
其实,之所以人们会觉得一些算命大师很灵验,是由于人们有强烈的归因倾向。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把一些并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联系到一起,同时会对那些能够证实算命灵验的事情记忆深刻,而忽略那些不太灵验的时候。
比如,孩子高考时家长都会去拜一拜神佛,如果孩子考的不错,家长可能会觉得幸好当时去拜了拜。但其实拜神与高考成绩没有任何关系,这只是家长强行把他们归为因果。
那么,微表情、读心术,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理学真的能读懂人心吗?微表情与读心术一直都非常有市场。人们希望通过对方的一些表情、一些细微的动作,看穿对方的所思所想。甚至衍生出了一系列的PUA课程,导致其在某种程度上声名狼藉。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专业的学术期刊上确实是有微表情的研究,只不过应用领域大多在司法等领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成套的理论。
而所谓的“恋爱教程”、“男孩学院”等不法分子通过拾人牙慧的方式,将心理学中的效应包装成读心术等课程,然后售卖。这些骗人的手段大大降低心理学在大众眼中的权威性与科学性。
现实中的读心术是否真的能实现呢?要知道相关并不等于因果,我们确实很难通过捕捉一些表情或者动作就断定对方在想什么。因为同样一个表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单一的判断可能会造成重大的错误。
比如说,很多“恋爱课程”里会说:男生与女生聊天时,如果女生出现撩头发动作,那就是对你有好感。
但导致女生撩头发的因素非常多,可能是天热,或者就是单纯想撩一下头发。过度推断可能会造成十分尴尬的局面。
到这里,我们的心理学旅程就要暂时告一段落了,但心理学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有趣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今天谈论的话题: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方法的特点是实证主义和质疑精神。统计与数学是研究心理学的良好工具。
·弗洛伊德学派并不属于科学体系
虽然心理分析并不能严格归于科学的门类,但是这一学派的很多论断都是有用的知识。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上也确实有效果。
·心理学也可以算命
但是不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任何论断都有犯错的可能。
·微表情的研究确实存在
微表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但想要通过微表情来进行读心,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