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八字算姓名测试 易奇八字算命婚姻树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坐徵(坐征),◆因獲罪而被召回。○《後漢書‧耿恭傳》:“監營謁者[李譚]承旨奏[恭]不憂軍事,被召怨望。坐徵下獄,免官歸本郡。”○《後漢書‧黨錮傳‧劉祐》:“[會稽]太守[梁旻],大將軍[冀]之從弟也,[祐]舉奏其罪,[旻]坐徵。”

追徵(追徵),◆1.亦作“追征”。催迫徵收。○[唐][韓愈]《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有者皆已輸納,無者徒被追徵。”○[清][蒲松齡]《錢糧比較說》:“如以四季比較,倘慮其追征之緩,或至有誤國課,合無便定為每年十次比較。”◆2.加徵;補徵。○《明史‧葛守禮傳》:“自[嘉靖]三十六年以後完欠、起解、追徵之數及貧民不能輸納,備錄簿中。”○[明][王世貞]《中官考九》:“[真定]、[山西]等處所輸柴炭,運官攬頭,積有逋負;工部以為此因加耗過多,所徵運不及,請以明加及暗加之半,並準正數,其餘覆實追徵。”◆3.催迫徵召。○[唐][谷神子]《博异志‧敬元穎》:“天命追徵,多故為不赴集役。”○《舊唐書‧孔緯傳》:“累詔追徵,皆無承秉,非臣子之義也。”◆4.追回沒收。○《元典章新集‧刑部‧徵贓》:“賊人[林士貴]等三名犯在革前,發在革後,已招明白,追徵正贓,給主了當。”○《元典章新集‧兵部‧整治軍兵》:“管軍官吏違例歇空,代替軍役,所要軍錢,格前已招明白,贓物擬合追徵。”○[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摺:“後因事發,問[傅彬]追徵贓物。”

重徵(重征),◆I重稅。○《商君書‧外內》:“食貴,糴食不利,而又加重徵,則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矣。”○[宋][戴復古]《送李來賓》詩:“逐利遭重徵,商旅亦良苦。”亦謂加重征稅。○[明][何景明]《何子‧功實》:“重徵濫役,則結民之怨;破城侵境,則深敵之讎。”◆II重新徵召。○[唐][司空圖]《賀翰林侍郎》詩之一:“今朝忽見銀臺事,早晚重徵入翰林。”

徵逐(征逐),◆1.謂交往過從。○[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宋][韓維]《送孔先生還山》詩:“蠶桑事未起,農里得徵逐。”○[清][鄭燮]《范縣署中寄弟墨書》:“[徐宗于]、[陸白義]輩,是舊時同學,日夕相徵逐者也。”◆2.特指不務正業,唯在吃、喝、玩、樂上的往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還有那些手頭空乏的,雖是空着心兒,亦要充作大老官模樣,去逐隊嬉游,好像除了徵逐之外,別無正事似的。”○[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之狹邪小說》:“作者雖目光始終不離於[趙],顧事跡則僅此,惟因[趙]又牽連租界商人及浪游子弟,雜述其沉湎徵逐之狀,並及煙花。”◆3.追隨;追求。○[宋][何薳]《春渚紀聞‧李朱畫得坡仙賞識》:“[毛澤民]為郡守……常延致[象先]為作一大屏,真近世絕筆。但日來鑒賞之家,未免徵逐時好,未有深知二人者。”○[清][朱燾]《北窗囈語》:“人一好名,則訪求師友,購買書籍,徵逐聲氣,馳騖名場。”

徵知(征知),◆古代哲學概念。謂通過“心”的思維活動,對耳、目、鼻、口等感官得來的認識進行分類、辨別、取捨,進一步認識客觀事物。○《荀子‧正名》:“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章炳麟]《國故論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者謂之當簿,傳於心曰想,想者謂之徵知。”

徵招(征招),◆I徵召,徵聘。○[唐][韓愈]《贈崔立之評事》詩:“勸君韜養待徵招,不用雕琢愁肝腎。”參見“徵召”。◆II古樂章名。○《孟子‧梁惠王下》:“﹝[景公]﹞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趙岐]注:“《徵招》、《角招》,其所作樂章名也。”○[楊伯峻]注:“招同‘韶’。”

徵用(征用),◆1.徵召任用。○《史記‧儒林傳序》:“[孝惠]、[呂后]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張守節]正義:“言[孝文]稍用文學之士居位。”○《三國志‧魏志‧華歆傳》:“若有秀異,可特徵用。”○[宋][葉適]《<歸愚翁文集>序》:“﹝[鄭伯英]﹞既任[秀州]判官,遂以親辭,終其身二十餘年不復仕,朝庭亦卒不徵用。”參見“徵庸”。2.引用。○[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上:“徵舅氏事,必用[渭陽],前輩名公,往往亦然。茲失於識,豈可輕相承耶?審詩文當悟,皆不可徵用也。”◆3.國家依法將個人或集體所有的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收歸公用。如:市政府決定,今後徵用農田建房要嚴格控制。

徵應(征应),◆猶證驗,應驗。○《漢書‧敘傳上》:“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三曰神武有徵應。”○[唐][劉恂]《嶺表錄异》卷上:“[溫媼]者……鄉里咸謂之龍母,敬而事之,或詢以災福,亦言多徵應。”○[明][李贄]《史綱評要‧後秦記‧二世皇帝》:“[呂后]望氣,老嫗哭蛇,英雄欺人耳。然徵應之事,理自應有,莫作奇怪看。”○[明][葉盛]《水東日記‧文字等語讖宜避》:“文字著述,官制稱謂,器物名號,以至歌謠讖語,戲謔之言,多有徵應,亦皆有當諱避者。”

徵引(征引),◆1.徵召任用。○《魏書‧肅宗紀》:“門才術藝、應於時求者,自別徵引,不在斯例。”○《南史‧儒林傳‧顧越》:“朝廷以臣微涉藝學,遠垂徵引,擢臣以貴仕,資臣以厚秩。”◆2.引用;引證。○[唐][柳宗元]《與崔連州論石鐘乳書》:“再獲書辭,辱徵引地理證驗,多過數百言,以為土之所出乃良,無不可者。”○[宋][楊億]《<景德傳燈錄>序》:“誘導後學,敷暢玄猷,而捃摭之來,徵引所出,糟粕多在,油素可尋。”○[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閨秀詩》:“[合肥]女史[趙景淑]……又著《香奩雜考》一卷,徵引詳博。”○[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蓋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斷二端也。”○[郭沫若]《文學的本質》:“我們請從他論詩的一章中徵引幾首最簡單的出來吧。”

徵音(征音),◆指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徵音級。○[晉][陸機]《演連珠》之二四:“徵音錄響,操終則絕。”○[清][夏炘]《學禮管釋‧釋三大祭之樂缺商》:“竊謂五音如四時代謝,不可缺一。若無徵音,則本朝之樂大段不成說話。”參見“徵聲”。

徵役(徵役),◆1.招集兵卒。○《左傳‧襄公三十年》:“[子張]怒,退而徵役,[子產]奔[晉]。”○[杜預]注:“召兵欲攻[子產]。”◆2.徵召徒役。指徭役。○《周禮‧春官‧典祀》:“徵役于司隸而役之。”○[鄭玄]注:“徵,召也,役之作使之。”○《三國志‧魏志‧華歆傳》:“如聞今年徵役,頗失農桑之業。”○《南史‧蔡廓傳》:“先是,[大明]世奢侈無度,多所造立,賦調煩嚴,徵役過苦,至是發詔悉皆削除。”○[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近賊州縣,徵役百端,農夫織婦,不得安業。”

徵要(征要),◆猶證據。要,核實之辭。○《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說臣此言,必有徵要。乞蒙[宣子]之辨,而求[王叔]之對。”

徵言(征言),◆驗證言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將覈其論,必徵言焉。”○《梁書‧沈約傳》:“徒徵言於石槨,遂延災于金縷。”

徵選(征选),◆徵召選拔。○[三國][吳][韋昭]《博奕論》:“技非六藝,用非經國,立身者不階其術,徵選者不由其道。”○[唐][沈佺期]《送盧管記仙客北伐》詩:“廟堂盛徵選,戎幕生光輝。”

徵信(征信),◆考核證實;取信,憑信。○[唐][柳宗元]《徵咎賦》:“再徵信乎策書兮,謂炯然而不惑。”○[清][方苞]《臺拱岡墓碣》:“豫為銘幽之文,其言視不肖子[苞]為可徵信於後世。”○[沈昌直]《<柳溪竹枝詞>序》:“故大之如二《雅》三《頌》,既在在為國故朝章所寄;小之即閭巷歌謠,所陳者不出一鄉一里之間,而語本天真,事皆徵信,寥寥短章,亦實為一方志乘之所自出。”○[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篇:“志怪之作,《莊子》謂有齊諧,《列子》則稱夷堅,然皆寓言,不足徵信。”

徵象(征象),◆1.驗證。○[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序》:“臣聞善談天者,必徵象於人;工言古者,先考績於今。”○[唐][羅隱]《讒書‧解武丁夢》:“[商]之道削也,[武丁]嗣之,且懼祖宗所傳圮壞於我……乃用假夢徵象,以活[商]命。”◆2.徵候;跡象。○[老舍]《駱駝祥子》十九:“收生婆來到,告訴她還不到時候,並且說了些要臨盆時的徵象。”○[鄒韜奮]《抗戰以來》七:“這實在是[中國]目前政治上最重要的徵象。”○[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兩個戰場》:“直到現在為止,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軍隊進攻的事件還未停止,並且看不出任何准備停止的徵象。”

徵問(征问),◆徵召詢問。○《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今[淮南王]孫[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后[荼]、[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建]父[不害]無罪,擅數捕繫,欲殺之。今[建]在,可徵問,具知[淮南]陰事。”

徵文(征文),◆1.引證成文。○《晉書‧刑法志》:“主者唯當徵文據法,以事為斷耳。”○《宋書‧禮志三》:“夫《禮記》殘缺之書,本無備體。折簡敗字,多所闕略。正應推例求意,不可動必徵文。”◆2.驗證文才。○[清][李漁]《凰求鳳‧翻卷》:“徵文考行,二者難兼並,若個堪居絕等,推敲不厭詳明。”◆3.向人徵求詩文。○[唐][白居易]《賀座主》詩:“寵新卿典禮,會盛客徵文。”◆4.今指報刊、雜志等為某一主題而公開徵集詩文稿件。如:《光明日報》開展以《我的老師》為主題的徵文活動。

徵亡(征亡),◆招致敗亡。○[漢]徐幹《中論‧法象》:“[卻犨]以傲享徵亡,[冀缺]以敬妻受服。”

徵索(征索),◆索取;徵派勒索。○[唐][李公佐]《廬江馮媼傳》:“前,又見老叟與媼,據床而坐,神氣慘戚,言語呫囁,有若徵索財物,追逐之狀。”○《元典章新集‧刑部‧追理》:“今後似此徵索錢物,勾擾百姓,理合經由有司追理。”○[明]《見隻編》卷上:“當事徵索,動至百十,有司患之。”○[清][惲敬]《浙江分巡杭嘉湖道李公墓表》:“州縣力匱,則盜正帑應徵索,而歲稽其上供之數,以後歲所供揜之。”

徵數(征数),◆表示數目。○[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契者,結也。上古純質,結繩執契。今羌胡徵數,負販記緡,其遺風歟!”

徵書(征书),◆1.古代記載災異徵兆的緯書。○《後漢書‧千乘貞王伉傳》:“初,迎立[靈帝],道路流言[悝]恨不得立,欲鈔徵書。”◆2.指徵召或徵調的文書。○《後漢書‧郎顗傳》:“聞徵書到,夜縣印綬於縣廷而遁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汝父昔罷[豫章],徵書朝發夕至。”○[唐][白居易]《策林三‧議井田阡陌》:“於是生業相固,食力相濟,其出財征也不待徵書而已平矣。”○[明][劉基]《送李子庚之金陵》詩:“也知使者徵書急,莫厭輕舟出郭頻。”

徵授(征授),◆徵召授官。○[清][葉廷琯]《吹網錄‧韋津誤死》:“及[洛陽]平,[高祖]與[津]有舊,徵授諫議大夫。”參見“徵拜”。

徵守(征守),◆謂天子徵召守國的諸侯。○《周禮‧春官‧典瑞》:“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鄭玄]注:“‘以徵守’者,以徵召守國諸侯,若今時徵郡守以竹使符也。”

徵收(徵收),◆1.謂收取賦稅。○《北齊書‧李元忠傳》:“時州境災儉,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賑貸,俟秋徵收。”○[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三》:“然今之徵收,甚至一戶之田有數十處分納者。”◆2.泛指收取。○[瞿秋白]《餓鄉紀程》十:“我就聽說許多窮苦的華僑,貨物被[赤塔]政府依官價徵收去了。”◆3.猶招收。○[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革命高漲時(六月),許多投機分子乘公開徵收黨員的機會混入黨內。”

徵事(征事),◆1.徵引故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下》:“六代文章之學,有徵事,有策事。徵者共舉一物,各疏見聞,多者見勝。”◆2.古代試士“策問”內容之一。○[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策問五道。舊例:三道為事務策,一道為方略,一道為徵事。”◆3.[漢]官名,丞相屬官,同六百石。○《漢書‧昭帝紀》:“丞相徵事[任宮]手捕斬[桀]。”○[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漢儀注》徵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臧罪免者為徵事,絳衣奉朝賀正月。”

徵士(徵士),◆1.指不接受朝廷徵聘的隱士。○[漢][蔡邕]《陳太丘碑文》:“徵士[陳君],稟嶽瀆之精,苞靈曜之純。”○《文選‧顏延之<陶征士誄>》:“有[晉]徵士,[尋陽][陶淵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張銑]題注:“[陶潛]隱居,有詔禮徵為著作郎,不就,故謂徵士。”○[唐][皮日休]《奉獻致政裴秘監》詩:“[何胤]本徵士,高情動天地。”○[宋][錢惟演]《寄靈仙觀舒職方學士》詩:“徵士高懷雲在嶺,騷人秋思水周堂。”○[清][趙翼]《陔餘叢考‧徵君徵士》:“有學行之士,經詔書徵召而不仕者,曰徵士,尊稱之則曰徵君。”○[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高吟‘饑來驅我去……’的[陶徵士],其時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2.徵求人才。○[唐][李頎]《贈別穆元林》詩:“明主日徵士,吏曹何忽賢?”

徵使(征使),◆徵召的使者。○《南史‧宋紀上‧武帝》:“時帝將鎮[下邳],進兵[河][洛],及徵使至,即日班師。”

徵實(徵實),◆1.謂具體實在地表達、表現。○[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2.求實。○[唐][王勃]《上劉右相書》:“徵實則效存,徇名則功淺。”○[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蓋[明]自[萬曆]以後,儒者早年攻八比,晚年講心學,即盡一生之能事,故徵實之學全荒也。”○[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惟語必徵實,忌為空談,博識之風,於是亦盛。”

徵聖(征圣),◆謂驗證於前聖的遺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徵聖》:“若徵聖立言,則文其庶矣。”

徵聲(征声),◆I謂訪求歌者;招歌者唱歌。○[南朝][宋][鮑照]《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選色遍[齊][代],徵聲匝[邛][越]。”○[錢仲聯]補注:“徵,取也。”○[唐][沈佺期]《李員外秦援宅觀妓》詩:“選客虛前館,徵聲遍後堂。”◆II指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徵音。○《管子‧幼官》:“味鹹味,聽徵聲。”○[漢][班固]《白虎通‧禮樂》:“聞徵聲,莫不喜養好施者。”

徵神(征神),◆1.謂人的神態、表情等反映其內心世界。○[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九徵》:“夫色見於貌,所謂徵神。”○[劉炳]注:“貌色徐疾為神之徵驗。”◆2.謂通過觀察人的外貌、言行等鑒定人物。○[南朝][梁][蕭統]《詠山濤王戎詩》之二:“徵神歸鑒景,晦行屬聚財。”

徵取(征取),◆徵收索取;徵求取得。○《南史‧陳紀下‧後主》:“稅江稅市,徵取百端。”○[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來撫[齊][魯],同有勒成一書之志。遂商榷條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八章第四節:“謀害法不得行,改取廢立法,宣稱‘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電南省各總督撫,徵取同意。”

徵求(征求),◆1.徵收;求索。○《穀梁傳‧桓公十五年》:“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徵求。”○[唐][杜甫]《又呈吳郎》詩:“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宋][秦觀]《進策‧論議上》:“故[楊炎]變之以為兩稅之法,已而盜起兵興,征求無節,法又大弊。”○[明][何景明]《冬雨率然有二十韻》:“徵求皮肉盡,枯骨待削剝。”○[清][薛福成]《庸盦筆記‧軼聞‧入相奇緣》:“性貪黷無厭,徵求財貨,皇皇如不及。”◆2.徵召訪求;徵詢。○《後漢書‧西南夷傳‧邛都夷》:“先以詔書告示三郡,密徵求武士。”○[唐][高適]《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幸逢明聖多招隱,高山大澤徵求盡。”○[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宋氏]徵求,力倍功半。”○[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六‧杼山集牒》:“凡天下圖書之遺逸,賢才之隱滯,則承旨而徵求焉。”○[巴金]《家》三十:“[覺新]也奉了祖父的命令來徵求[覺民]的意見。”◆3.猶徵逐。謂交往過從。○[明][陳子龍]《分詠西京雜記得新豐》:“憶昔初從[豐][沛]游,少年屠狗相徵求。”

徵請(征请),◆謂朝廷以禮聘請出仕。○[清][吳敏樹]《與楊性農書》:“今之世,朝庭設科舉以待士,士或伏處巖穴,養高名以待徵請。雖近於古,究之於義,則未然也。”

徵情(征情),◆猶言抒發感情。○[清][戴名世]《<野香亭詩集>序》:“先生於書無所不讀,函蓋充周,不見涯涘,而舉其所閱歷與睹記者,往往即事以徵情,取之於心,而諧之於韻。”

徵起(征起),◆徵召起用。○[唐][杜甫]《洗兵馬》詩:“徵起適遇風雲會,扶顛始知籌策良。”

徵辟(征辟),◆謂徵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稱徵,三公以下召之稱辟。○《後漢書‧儒林傳下‧蔡玄》:“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徵辟並不就。”○[五代][齊己]《聞沈彬赴吳都請辟》詩:“長訝高眠得穩無,果隨徵辟起江湖。”○[金][王若虛]《謬誤雜辨》:“[謝安]初不就徵辟,夫人[劉氏]見家門富貴而[安]獨靜退,謂曰:‘丈夫不如此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話說自[漢]以前,人才只是舉薦徵辟,故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聞達之科。”○[章炳麟]《箴新黨論》:“[郭林宗]以在野之士昵邇公卿,雖不應徵辟,終不出於浮華競名之域。”

徵納(征纳),◆1.召用。○《後漢書‧班彪傳》:“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絕才,德隆當世,如蒙徵納,以輔高明,此山梁之秋,夫子所為歎也。”◆2.猶徵收。

徵命(征命),◆1.徵召、命令。○《後漢書‧周舉傳》:“時[梁冀]貴盛,被其徵命者,莫敢不應。”○《後漢書‧張楷傳》:“故[長陵]令[張楷]行慕[原憲],操擬[夷][齊]……前比徵命,盤桓未至。”◆2.指徵召的命令。○《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而[黃初]以來,徵命屢下,每輒辭疾,拒違不至。”

徵夢(征梦),◆謂夢境被事實所證驗。○[五代][無名氏]《玉溪編事‧劉檀》:“﹝[劉審義]﹞忽夢一孝子引令上檀香樹而謂曰:‘君速登。’[劉]乃登。遂向懷內出緋衣,令服之。覺,因改名[檀]……是時[劉]方閑居力困,[杜]因遺[劉]新緋公服一領,果徵夢焉。”

徵龍(征龙),◆道家五行神之一。○《文選‧郭璞<游仙詩>》“奇齡邁五龍”[李善]注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五龍,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龍身。長曰[角龍],木仙也。次曰[徵龍],火仙也。次曰[商龍],金仙也。次曰[羽龍],水仙也。次曰[宮龍],土仙也。”

徵令(征令),◆I1.徵召及施令。○《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鄭玄]注:“徵令,趨走給召呼。”○[漢][賈誼]《新書‧解懸》:“蠻夷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2.謂宣布徵役或徵賦的法令。《周禮‧天官‧司書》:“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以逆群吏之徵令。”○[孫詒讓]正義:“徵令,謂宣布法令,通賅徵役、徵賦二義。”◆II懲罰的命令。徵,通“懲”。○《韓非子‧難一》:“當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徵令者,不辟尊貴,不就卑賤‧”[陳奇猷]集釋:“徵、懲通……徵令,懲罰之令也。”

徵吏(征吏),◆謂召用佐吏。○[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檄移》:“又州郡徵吏,亦稱為檄,固明舉之義也。”

徵理(征理),◆召見審問。○《元典章‧吏部四‧告敘》:“於內若有侵欺係官錢糧等物,必須徵理,及被問公私事務纔候歸對了畢,於解由內明白開寫追問始末緣由。”

徵課(徵課),◆徵收賦稅。○[清][吳嘉紀]《海潮嘆》:“堤邊幾人魂乍醒,只愁徵課促殘生。”

徵科(徵科),◆1.徵收賦稅。○[唐][韓愈]《順宗實錄四》:“上考功第,[城]([陽城])自署第曰:‘撫字心勞,徵科政拙,考下下。’”[明][李東陽]《與顧天錫夜話和留別韻》:“徵科亦是公家事,民力[江]南恐未禁。”◆2.徵辟與科舉。○[章炳麟]《獄中聞湘人某被捕有感》詩:“保種平生願,徵科絕命方。”參見“徵辟”、“科舉”。

徵考(征考),◆考求徵信。○[明][宋濂]《<陶氏家乘>序贊》:“夫自[唐]以前,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凡有司選舉,民俗昏聘,則互相徵考。所以明貴賤,別親疏,各有統紀,不相淆亂也。”○[郭沫若]《斷斷集‧答馬伯樂教授》:“絕對的年代雖然不能知道,相對的年代則大抵可以徵考。”

易奇八字算姓名测试 易奇八字算命婚姻树

徵君(征君),◆征士的尊稱。○《後漢書‧黃憲傳》:“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年四十八終,天下號曰徵君。”○[晉][皇甫謐]《高士傳‧韓康》:“亭長以[韓徵君]當過,方發人、牛修道橋。”○[五代][張觀]《過衡山贈廖處士》詩:“未向[漆園]為傲吏,定應明代作徵君。”○[清][戴名世]《李烈婦傳》:“其曾大父曰[鍾元],在[明][天啟]、[崇禎]間,以氣節名於時,屢被徵召不出,天下所稱[孫徵君]者也。”○[魯迅]《集外集拾遺‧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中國]是隱士和官僚最接近的,那時很有被聘的希望。一被聘,即謂之徵君。”參見“徵士”。

徵舉(征举),◆徵召舉薦。○《後漢書‧劉愷傳》:“[愷]性篤古,貴處士,每有徵學,必先巖穴。”○[唐][韓愈]《薛公墓志銘》:“﹝公﹞忠厚而好學,不應徵舉,沈浮閭巷間。”○《清史稿‧世宗紀》:“己未,徵舉博學鴻詞。”

徵酒(征酒),◆謂行令飲酒。○[葉葉]《庚戌紀事》詩之六:“徵酒初停射覆杯,雙扶殘醉上琴臺。”

徵賤(征贱),◆1.謂尋找物價低賤處購貨。○《史記‧貨殖列傳》:“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2.預示物價將低落。○[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申屠蟠》:“物貴極徵賤,賤極徵貴,凡事皆然。至于極重,而不可復加,則其勢必反趨于輕。”

徵見(征见),◆猶證實。○[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一章第四節:“因為其中有些是[周]器的濫入,也有是器蓋不分,一器析而為兩器的,但大體足以徵見當時的青銅器已很發達。”

徵價(征价),◆收取價款。○[唐][韓愈]《論復鹽法事宜狀》:“若據口給鹽,依時徵價,辦與不辦,并須納錢……臣恐因此所在不安,百姓轉致流散。”

徵蹟(征迹),◆跡象。○[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而《卜辭》中則確有多父多母之徵跡。”

徵集(征集),◆1.召集。○《後漢書‧韋彪傳》:“徵集名儒,大定其制。”○《元典章‧詔令‧登寶位詔》:“先帝奄棄天下,勳戚元老咸謂大寶之承既有成命,非與前聖賓天而始徵集宗親設所宜立者比。”○[清][曾國藩]《何君殉難碑記》:“至[霍山],徵集潰兵團勇三千餘人。”◆2.徵求收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及[宣][成]二帝徵集小學,[張敞]以正讀傳業,[揚雄]以奇字纂訓。”○[魯迅]《書信集‧致曹白》:“每月或每季徵集作品,精選之後,出一期刊。”○[袁鷹]《悲歡‧故鄉夜話》:“到這時,故居的那位同志才收回冷冷的眼神,告訴我現在正徵集總理遺物,但線索不多。”

徵貨(征货),◆貪求財貨。○[清]閔敘《輯<廣西志略>漫述》詩之二:“如何債帥皆徵貨,多事中涓獨總戎。”

徵會(征会),◆1.徵召諸侯會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徵會討貳。”○[杜預]注:“徵召諸侯,將冬會于[溫]。”○《東周列國志》第三三回:“﹝[襄公]﹞乃出徵會之牘,不送[齊侯],卻先送[楚成王]求署。”◆2.猶聚集。○[漢][桓譚]《新論‧識通》:“﹝[漢武帝]﹞信其巫蠱,多徵會邪僻,求不急之方。”○《後漢書‧張奐傳論》:“[陳蕃]、[竇武]奮義草謀,徵會天下,名士有識所共聞也。”◆补义条目■泛指征召下属会集。○明张瀚《松窗梦语·北虏纪》:“其俗無城郭宫室,聯牛馬皮以爲帳房,往來輒徙之,逐水草資畜牧射獵,徵會刻木封箭爲信。”

徵黃(征黄),◆[西漢][黃霸]為[潁川]太守,有治績,被徵為京兆尹。事見《漢書‧循吏傳‧黃霸》。後因以“徵黃”謂地方官員有治績,必將被朝廷徵召,升任京官。○[唐][杜甫]《奉送韋中丞之晉赴湖南》詩:“寵渥徵[黃]漸,權宜借[寇]頻。”○[仇兆鰲]注:“徵[黃]漸,漸將內召也。”○[宋][王禹偁]《投柴殿院》詩:“[南]園休命侶,北闕即徵[黃]。”

易奇八字算姓名测试 易奇八字算命婚姻树

徵候(征候),◆發生某種情況的跡象,徵兆。○[郁達夫]《迷羊》五:“電燈亮起來了,遠遠傳來的旅館前廳的雜沓聲,大約是開晚飯的徵候。”○[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一章:“敵人對我[白雲嶺]戰略要點展開大規模進攻的徵候越來越明顯了。”○[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瓦斯燈苗發了紅,不似先前那麼雪亮了,這是天明的徵候。”

徵貴(征贵),◆1.謂尋找可賣高價處出售。○《史記‧貨殖列傳》:“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司馬貞]索隱:“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2.預示物價將高漲。○[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申屠蟠》:“物貴極徵賤,賤極徵貴,凡事皆然。至于極重,而不可復加,則其勢必反趨于輕。”

徵怪(征怪),◆怪異的徵兆。○《漢書‧張安世傳》:“曾孫數有徵怪。”○《孔子家語‧五儀》:“寤夢徵怪,所以儆人臣者也。”

徵歌(征歌),◆謂徵招歌伎。○[唐][李白]《宮中行樂詞》之二:“選妓隨雕輦,徵歌出洞房。”○《剪燈新話‧滕穆醉游聚景園記》:“徵歌調《玉樹》,閱舞按《梁州》。”○《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當[元宗][天寶]改元以後……除了選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徵符(征符),◆預兆與徵驗。○《後漢書‧袁紹傳》:“覽古今之舉措,睹興敗之徵符。”

徵發(征发),◆謂徵集調遣人力或物資。○《史記‧平準書》:“法既益嚴,吏多廢免。兵革數動,民多買復及五大夫,徵發之士益鮮。”○[晉][干寶]《搜神記》卷五:“今年國家有大事,出三將軍,分布徵發。”○[宋][陳師道]《後山叢談》卷三:“自[五代]來,[契丹]歲壓境,及中國徵發,即引去。”○[清][杭世駿]《質疑‧諸史》:“觀《周禮‧大司徒》比閭族黨之法,以及車馬甲兵力役追胥,種種徵發,皆出於井田。”○[巴金]《長生塔》:“就從這天起徵發的命令下來了,成千成百的‘賤民’絡繹不絕地像囚犯一般從山中、從海邊給押到京城裏來。”

徵調(徵調),◆I徵集、調用人員或物資等。○《後漢書‧杜詩傳》:“舊制發兵皆以虎符,其餘徵調,竹使而已。”○《金史‧盧亨嗣傳》:“是時兵興,徵調煩急。”○[清][魏源]《聖武記》卷九:“[宜綿]又言賊起以來,徵調官兵。”○[鄭觀應]《盛世危言‧鐵路》:“即遇有警報,倉卒徵調,刻期立至。”◆II指以徵音為主的調式。○[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宋沆]為太樂令,知音,近代無比。太常久亡徵調,[沆]乃考鍾律而得之。”○[唐][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五弦彈》:“[趙璧]五絃彈徵調,徵聲巉絕何清峭。”

徵辭(征辞),◆1.證驗其言辭;責問。○《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杜預]注:“言語相恨,當明徵其辭以審曲直。”○[清][俞正燮]《癸巳類稿‧臺灣府屬渡口考》:“[荷蘭]大驚,徵辭於[成功]。”◆2.引證古人言辭。○[唐][韓愈]《送牛堪序》:“又約通大義,徵辭引類,旁出入他經者,又誦數十萬言。”

徵車(徵車),◆古代徵召賢達使用的車子。○[清][方文]《送劉孔安北上》詩:“大雲起幽壑,徵車來何遲!”[清][顧景星]《<楝亭詩鈔>序》:“不佞徵車來[長安],晤[子清]如臨風玉樹。”

徵朝(征朝),◆謂徵召諸侯朝聘。○《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回:“[昭公]新立,欲修復先人之業,聞[齊侯]遣[晏嬰]如[楚]修聘,亦使人徵朝於[齊]。”

徵藏史(征藏史),◆上古主管典籍之官。○《莊子‧天道》:“[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陸德明]釋文:“[司馬]云:‘徵藏,藏名也。’一云:‘徵,典也。’”[成玄英]疏:“﹝徵藏史﹞猶今之祕書官,職典墳籍。”後特指[老聃]。○[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章炳麟]《原道上》:“[孔父]受業於徵藏史,[韓非]傳其書。”

徵材(征材),◆驗證材料。○[清][侯方域]《南省試策五》:“彰往則必取裁,切今則必徵材。”

徵兵(征兵),◆1.徵調軍隊。○《史記‧項羽本紀》:“徵兵[九江王][布],[布]稱疾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隋][薛道衡]《出塞》詩之二:“邊庭烽火驚,插羽夜徵兵。”○《續資治通鑒‧宋寧宗嘉定九年》:“[金]行樞密院、知[河南府]事[完顏哈達]以徵兵失律,坐誅。”○[清][陳夢雷]《贈黃西津總戎海澄》詩:“將軍飛鞚摧鋒出,間道徵兵望[賀蘭]。”◆2.謂徵集百姓服兵役。○[唐][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徵兵滿萬,不如召募數千。”○[唐][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毛澤東]《三個月總結》:“國民黨恢復征兵徵實,引起人民不滿。”◆3.指被征入役的兵士。○《天討‧楚元王<諭立憲黨>》:“各國的征兵,沒有一個人不尊貴;[中國]的征兵,天天被打,同奴隸一樣。”

徵表(征表),◆1.特徵,表象。○《呂氏春秋‧觀表》:“聖人之所以過人以先知,先知必審徵表,無徵表而欲先知,[堯][舜]與眾人同等。”◆2.猶揭示,體現。○[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儗播布美術意見書》:“凡有美術,皆足以徵表一時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國魂之現象。”

徵比(征比),◆1.謂徵用人力並考校其服役成績。○《周禮‧地官‧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鄭玄]注:“徵,徵召也。比,案比。”○[賈公彥]疏:“謂政教號令、徵發校比之等也。”◆2.稱徵收錢糧而比較其多寡之數。○[清][梁章鉅]《退庵隨筆‧政事三》:“南方之吏,又日困於徵比之勞。”

徵辦(征办),◆徵收辦理。○[太平天國][洪秀全]《防守浦口詔》:“徵辦糧餉,源源解京。”

徵拜(征拜),◆徵召授官。○《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周書‧裴寬傳》:“[武成]二年,徵拜司中大夫。”○[唐][劉長卿]《送梁郎中赴吉州》詩:“但愁徵拜日,無奈借留何!”[唐][韓愈]《韶州留別張端公使君》詩:“已知奏課當徵拜,那復淹留詠白蘋。”

徵拔(征拔),◆徵召選拔。○《後漢書‧蓋勛傳》:“徵拔英俊,以興[漢]室。”

征收(徵收),◆1.指收取賦稅。○[清][昭槤]《嘯亭雜錄‧關稅》:“當管庫者,應詳細籌畫,使輕其征收之苛。”參見“徵收”。2.今指政府依法向人民或所屬機構收取公糧、稅款等。如:征收公糧。◆3.徵集吸收。○[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革命高漲時(六月),許多投機分子乘公開徵收黨員的機會混入黨內。”

折徵(折征),◆舊時謂實物賦稅折價徵收銀錢。○《宋史‧食貨志上二》:“本路蠶桑數少,而金價頗低。今折徵,絹估少而傷民,金估多而傷官。”○[明][王瓊]《雙溪雜記》:“舊額漕運[南京]米四百餘萬石,俱改折徵每石銀二錢五分。”

應徵(应征),◆1.接受徵召。○[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三:“勞農政府須得多集軍隊,下令徵兵。我們村裏應有三千人應徵。”徐懷中《西線軼事》四:“[吳小涓]虛歲十九,是從學校應徵入伍的。”◆2.泛指響應某種徵求。如:應徵稿件。

義徵(义征),◆謂自願應征。○[唐]初與府兵制兼行的募兵的一種,其身份高於一般募兵。○《舊唐書‧職官志三》:“其義徵者別為行伍,不入募人之營。”○《舊唐書‧劉仁軌傳》:“乃有不用官物,請自辦衣糧,投名義徵。”

選舞徵歌(选舞征歌),◆見“選色徵歌”。

選色徵歌(选色征歌),◆挑選美女,徵召歌伎。指放蕩的生活方式。○[清][余懷]《板橋雜記‧雅游》:“結駟連騎,選色徵歌。”○《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當[玄宗][天寶]改元以後……除了選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亦作“選歌試舞”、“選舞徵歌”。○[清][張問陶]《讀<桃花扇傳奇>偶題》詩之二:“布衣天子哭荒陵,選舞徵歌好中興。”

休徵(休征),◆吉祥的徵兆。○《書‧洪範》:“曰休徵。”○[孔]傳:“敘美行之驗。”○《漢書‧終軍傳》:“故[周]至[成王],然後制定,而休徵之應見。”○[顏師古]注:“休,美也。徵,證也。”○[唐][元稹]《遭風》詩:“那知否極休徵至,漸覺宵分曙氣催。”○[明][唐順之]《廷試策》:“陛下敬一以昭事,中和以立極,宜乎休徵至而六沴消矣。”○[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故河清海宴,神人無雜擾之災,物阜民蕃,太史奏休徵之應。”

信而有徵(信而有征),◆真實而有依據。○《左傳‧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遠於其身。”○[漢][蔡邕]《王子喬碑》:“稽古老之言,感精瑞之應,咨訪其驗,信而有徵。”○《太平廣記》卷二○三引[五代][范質]《玉堂閑話‧王仁裕》:“其年中春,[晉]帝果幸於[梁汴],[石渠][金馬],移在[雪宮],迄今十三年矣。索索之兆,信而有徵。”○[清][戴名世]《王氏墓表》:“[亦士]亦為余言其事之始末,蓋信而有徵也。”◆补证条目■真实而有依据。○郭金华《民族与文化》:“就周商的文献来看……其不同的民族的文化的迹象,显然可寻,信而有征。”

象徵主義(象征主义),◆十九世紀末葉在[法國]興起的頹廢主義文藝思潮中的一個主要流派。其理論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要求用晦澀難解的語言刺激感官,產生恍惚迷離的神秘聯想,形成某種“意象”,即所謂“象徵”。○[法國]象徵派詩人以[馬拉美]、[魏爾倫]等為代表;戲劇方面以[梅特林克]為代表;美術方面以[摩羅]為代表。○[魯迅]《且介亭雜文‧臉譜臆測》:“近來的[中國]戲是否象徵主義,或[中國]戲裏有無象徵手法的問題,我是覺得很有趣味的。”

象徵(象征),◆1.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意義。○《長江大橋紀念碑碑文》:“它象徵着和平,它象徵着幸福,象徵着勞動的光輝。”◆2.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體。○[魯迅]《華蓋集續編‧不是信》:“正如[中國]戲上用四個兵卒來象徵十萬大軍一樣。”◆3.用來表示某種特別意義的具體事物。○[冰心]《寄小讀者‧山中雜記(十)》:“在此卻是雪未化盡,鳥兒已成群的來了。最先的便是青鳥。西方人以青鳥為快樂的象徵,我看最恰當不過。”○[巴金]《春天裏的秋天》十:“百合花,那是我們的愛情的象徵。”◆4.文藝創作中的一種表現手法。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魯迅]的小說《藥》的結尾,以[夏瑜]墳上的花圈象徵革命的前景或希望。◆5.跡象;特徵。○[葉紫]《豐收》:“火樣的太陽,將宇宙的存在都逗引得發了暴躁。什麼東西,在這個時候,也都現出了由於熱而枯萎的象徵。”○[冰心]《冬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渾身上下,最帶着藝術家的象徵的,是她那對永遠如在夢中的迷茫的眼光。”

險徵(险征),◆危險的徵兆。○《漢書‧賈誼傳》:“見細德之險徵兮,遙增擊而去之。”○[顏師古]注:“言見苛細之人,險阨之證,故重擊其羽而高去。”

五徵(五征),◆古人以雨、暘、煖、寒、風五者是否適時作為吉凶的徵驗,稱為“五徵”。○《書‧洪範》:“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孔]傳:“雨以潤物,暘以乾物,煖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眾驗。”○《漢書‧谷永傳》:“五徵時序,百姓壽考。”○[漢][蔡邕]《太傅安樂鄉文恭侯胡公碑》:“二氣燮雍,五徵來備,勳格皇天,澤洽后土。”

無徵不信(无征不信),◆沒有驗證的事不可相信。○《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鄭玄]注:“徵,或為證。”○[明][李贄]《復宋太守書》:“且無徵不信久矣,苟不取陳語以相證,恐聽者益駭愕。故凡論說,必據經引傳,亦不得已耳。”○[郭沫若]《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所謂[夏]禮、[殷]禮都已文獻無征,‘無征不信’,故他重視的是‘郁郁乎文哉’的[周]禮。”

無徵(无征),◆1.沒有證明;沒有實據。○《文選‧左思<三都賦>序》:“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劉逵]注:“蓋[韓非]所謂畫鬼魅易為好,畫狗馬難為工之類。”○[宋][王讜]《唐語林‧文學》:“舉之《春秋》,則明白而有實;合之[左氏],則叢雜而無徵。”○[明][沈德符]《野獲編‧府縣‧立碑》:“《南史》[裴松之]曰:世立私碑,有乖事實。以為諸立碑者,宜悉令言上為朝議所許,然後聽之,庶可以防遏無徵,顯彰事實。”參見“無徵不信”。2.沒有徵兆或跡象。○《法苑珠林》卷三:“診候無徵,雩祈失效。”

亡徵(亡征),◆國家將亡的徵兆。○《韓非子‧亡徵》:“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漢][王符]《潛夫論‧思賢》:“雖相去百世,縣年一紀,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徵敗跡,若重規襲矩,稽節合符。”

貼徵(贴征),◆封建時代,以漕運虧損為名,加徵其損耗部分。

特徵(特征),◆1.特別徵召。別於平常的鄉舉里選。○《後漢書‧郎顗傳》:“天之生[固],必為聖[漢],宜蒙特徵,以示四方。”○[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後娶》:“[建光]中,公車特徵,至拜侍中。”○[金][元好問]《王黃華墓碑》:“避[漢]末之亂,徙居[遼東]。○[曹公]特徵,不應,隱居終身。”◆2.事物可供識別的特殊的徵象或標志。○[魯迅]《且介亭雜文‧臉譜臆測》:“這假面上,大約一定得表示出這角色的特徵,一面也是這角色的臉相的規定。”○[曹禺]《雷雨》第一幕:“在陽光下他的臉呈着銀白色,一般人說這就是貴人的特徵。”◆3.特點。○[周恩來]《目前軍閥混戰的形勢》:“先有農村紅軍,後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徵,這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秦牧]《藝海拾貝‧辯證規律在藝術創造上的運用》:“沒有形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形象是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

壽徵(寿征),◆長壽的徵兆。◆补证条目■长寿的征兆。○元魏初《浣溪沙》词:“心地寬平見壽徵,鬢鴉匀薄只青青。從今却是數松齡。”

詩徵(诗征),◆總集性質的詩歌選本。如[清][曾燠]編有《江西詩徵》;[清][朱緒曾]編有《金陵詩徵》;[清][袁景輅]編有《國朝松陵詩徵》。○[傅尃]《<變雅樓三十年詩徵>序》:“余友[高子],近輯《詩徵》,綜卅年以來,捃一世之彥,旁求名集,博訪通人,去門戶之嫌,泯異同之辨。”

善徵(善征),◆吉兆。○《南史‧顧琛傳》:“[琛]意竊知為善徵,因誓之曰:‘若得郡,當於此立廟。’”

三徵七辟(三征七辟),◆謂累次徵召。徵,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晉書‧孝友傳‧王裒》:“於是隱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三徵(三徵),◆朝廷三次徵召。○《後漢書‧儒林傳上‧楊倫》:“前後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晉書‧儒林傳‧劉兆》:“[武帝]時,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唐][李頎]《送劉四赴夏縣》詩:“明年九府議功時,五辟三徵當在茲。”

清徵(清征),◆I省察;審察。○《後漢書‧黃瓊傳》:“階下不加清徵,審別真偽,復與忠臣並時顯封,使朱紫共色,粉墨雜糅,所謂抵金玉於砂礫,碎珪璧於泥塗。”○[王先謙]集解:“官本考證曰:‘諸本同,徵,當作徵。’[惠棟]曰:《古文易》曰:‘君子以徵忿窒欲。’[鄭玄]云:‘徵,清也。’《左傳‧襄二十七年》云:‘以徵過也。’[杜預]曰:‘徵,審也。’”徵,一本作“澂”。參見“清澄”。◆II清澄的徵音。徵,五音之一。○《韓非子‧十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聞乎?’”[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二》:“且以琴言之,雖皆清實,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謂之清徵,或謂之清角。”○[明][夏完淳]《九哀‧臨清流》:“期美人兮[江]干,奏清徵兮玉闌。”

旁徵博引(旁征博引),◆大量地引證材料。○[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四篇:“[史湘雲]影[陳維崧],[寶釵]、[妙玉]則從[徐]說,旁徵博引,用力甚勤。”○[沙汀]《祖父的故事‧巡官》:“老頭子又會說那是官腔,不可靠的,而且旁徵博引些事實來證明一切官腔之不可靠。”○[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幺伯娘]還旁徵博引,舉出許多奉教不好的例來。”

納徵(纳征),◆即納幣。古代婚禮六禮之一。○《儀禮‧士昏禮》:“納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鄭玄]注:“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賈公彥]疏:“納此,則昏禮成,故云徵也。”○《晉書‧禮志下》:“[江]左以來,太子婚,納徵用玉璧一,獸皮二,未詳何所準況。”○《南史‧裴松之傳》:“有司奏太子婚,納徵用玉璧虎皮。”參見“納幣”。

冥徵(冥征),◆謂神靈暗示的徵兆。○《舊唐書‧音樂志四》:“靈應有孚,冥徵不爽。”

明徵(明征),◆明顯的徵驗;明證。○《書‧胤征》:“聖有謨勳,明徵定保。”○[孔]傳:“徵,證;保,安也。聖人所謀之教訓,為世明證,所以定國安家。”○[唐][薛用弱]《集异記‧邢曹進》:“吁!西方聖人,恩祐顯灼,乃若是之明徵也。”○[嚴復]《救亡決論》:“既設之後,雖學生年有出入,尚未聞培成何才,更不聞如何器使,此則北洋練兵練將,不用西法之明徵。”

夢徵(梦征),◆猶夢兆。○[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天聖]初,[宋元憲公]在場屋日,夢魁天下。故事,四方舉人集京師,當入見,而[宋公]姓名偶為眾人之首,禮部奏舉人[宋郊]等,公大惡之,以為夢徵止此矣,然其後卒為大魁。”○[明][文徵明]《董氏竹岡阡碑》:“初大理之葬御史公也,有夢徵焉。”○[清][錢泳]《履園叢話‧夢幻‧南游夢》:“旋署[松江府]知府,州人遮道送別,公避之,由北門登舟,然後知夢徵之乃如此也。”

美徵(美征),◆吉兆。○《晉書‧沮渠蒙遜載記》:“蓋至道之嘉祥,大同之美徵。”

六徵(六征),◆亦作“六證”。◆考察、識別人臣的六個方面。徵,驗證。○《逸周書‧官人》:“王曰:‘嗚呼!大師,朕維民務官,論用有徵:觀誠,考言,視聲,觀色,觀隱,揆德。可得聞乎?’[周公]曰:‘亦有六徵,嗚呼,乃齊以揆之。’”○《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倫有七屬,屬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觀誠,二曰考志,三曰視中,四曰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證。”○[盧辯]注:“六證,六徵。”

流徵(流征),◆音調名。○[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晉][成公綏]《嘯賦》:“雜商羽於流徵。”

靈徵(灵征),◆祥瑞的徵兆。○[晉][王嘉]《拾遺記‧魏》:“父老云:‘當[秦]末,二石相去百餘步,蕪沒無有蹊徑。及[魏帝]之始,稍覺相近,如雙闕。’土石陰類,[魏]為土德,斯為靈徵。”◆补证条目■祥瑞的征兆。亦泛指征兆。○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编第八章第三节:“永宁寺的毁灭也是极为扣人心弦的,它还成为王朝消亡的佛教灵征。”

科徵(科徵),◆亦作“科征”。◆徵收賦稅。○[元][劉祁]《歸潛志》卷七:“又或故舊同道之家有科徵,必先督促不少貸。”○[明][楊基]《桂林》詩:“時有[苗]人與[猺]女,負薪輸布事科征。”

考徵(考征),◆考求。○[明][方孝孺]《茹荼齋記》:“遊行四方,考徵生民之利害,揣度風俗之盛衰,綜覈古今治亂之由。”

開徵(开征),◆開始徵收(賦稅)。○[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詳文贅說》:“況目下十年錢糧就在開徵……切恐窮民難支,紛紛思逃。”○《清會典事例‧房部十三‧催科期限》:“徵收地丁銀,仍照舊例:二月開徵,五月停忙,八月接徵,十一月全完。”

就徵(就征),◆接受朝廷、官府徵召。○《後漢書‧侯霸傳》:“使者慮[霸]就徵,[臨淮]必亂。”○《花月痕》第七回:“這是女學士不肯就徵,盲主司無緣受謗。”

酒食徵逐(酒食征逐),◆謂酒肉朋友互相邀請吃喝玩樂。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至於衣服奢華,酒食徵逐,尤宜切戒。”

九徵(九征),◆1.九種徵驗。古代考察“賢”與“不肖”的九種辦法。○《莊子‧列禦寇》:“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2.屢次徵召。○[唐][王績]《贈李徵君大壽》詩:“九徵書未已,十辟譽彌彰。”

景徵(景征),◆吉祥的徵兆。○[南朝][宋][謝靈運]《撰征賦》序:“龜筮元謀,符瑞景徵。”

借徵(借征),◆謂預徵他年田賦。○《清史稿‧食貨志二》:“軍興以後,[四川]等省,辦理借徵,以充兵餉。○[裕瑞]奏請勸諭紳民,按糧津貼,罷借徵。”

檢徵(检征),◆查驗。○[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聶小倩》:“[燕]捧篋檢徵,取一物,對月嗅視,白光晶瑩,長可二寸,徑韭葉許。”

急徵(急征),◆1.緊急徵召。○[唐][方干]《獻王大夫》詩之一:“早赴急徵來鳳沼,常陪內宴醉龍樓。”○《舊唐書‧崔彥昭傳》:“獨推元老,曾請急徵,以守道而自臻,實榮親之最重。”◆2.急詔赴獄。○[清][錢謙益]《書鄒忠介公賀府君墓碑後》:“[楊公]被急徵。語所親曰:‘[江]左更安得一[賀知忍]乎?’”

吉徵(吉征),◆1.幸運的徵召。○《漢書‧何並傳》:“郡中亂,[王莽]遣使徵[詡],官屬數百人為設祖道,[詡]據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徵,不宜若此。’”◆2.吉祥的徵兆。○[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無吉徵而自宅,以徵假見難可也。”○《晉書‧劉聰載記》:“[張氏]夢日入懷,寤而以告,[元海]曰:‘此吉徵也,慎勿言。’”[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寧寺》:“﹝[王元淵]﹞夜夢著袞衣,倚槐樹而立,以為吉徵。”

貴徵(贵征),◆指當生貴子或日後當大貴的徵兆。○《史記‧外戚世家》:“男方在身時,[王美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清][鄭燮]《懷舍弟墨》詩:“前年葬大父,壙有金蝦蟆,或云是貴徵,便當興其家。”

官徵(官征),◆官府的徵斂。○《舊唐書‧狄仁杰傳》:“里陌動有經坊,闤闠亦立精舍。化誘倍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須,嚴於制敕。”

鼓徵(鼓征),◆謂擊鼓召眾。○《禮記‧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鄭玄]注:“大昕,早昧爽,擊鼓以召眾也。警,猶起也。○《周禮》‘凡用樂’,大胥‘以鼓徵學士’。”

宮徵(宫征),◆1.古代五音中宮音與徵音的並稱。○[漢][劉向]《說苑‧善說》:“[雍門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微揮羽角,切終而成曲。”○[三國][魏][嵇康]《琴賦》:“羽角俱起,宮徵相證。”○[唐][杜牧]《感懷詩》:“急熱同手足,唱和如宮徵。”○[清][趙翼]《偶書》詩:“兩耳未甚聾,已難辨宮徵。”◆2.泛指樂曲。○[宋][秦觀]《點絳唇》詞:“月轉烏啼,畫堂宮徵生離恨。”○[清][洪昇]《長生殿‧傳概》:“先聖不曾刪《鄭》《衛》,吾儕取義翻宮徵。”◆3.泛指聲調。○[南朝][齊][陸厥]《與沈約書》:“前英已早識宮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論所申。”○[唐][房玄齡]《諫伐高麗表》:“文鋒既振,則宮徵自諧。”

福徵(福征),◆指行善得福的效驗。○[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如以行善而偶鍾禍報,為惡而儻值福徵,便生怨尤,即為欺詭。”

符徵(符征),◆符瑞;符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又於湖([臨平湖])邊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餘,刻‘作皇帝’字。於是改[天冊]為[天璽]元年。○[孫盛]以為[元皇]中興之符徵,五湖之石瑞也。”

浮徵(浮征),◆超額徵收。○[清][貝青喬]《哀甬東詩小序》:“[鄞縣]賦額浮徵逾倍。”

發徵(\发征),◆發令徵收或徵求。○[漢][賈誼]《新書‧壹通》:“調均發徵,又且必同。”○《史記‧貨殖列傳序》:“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司馬貞]索隱:“徵者,求也。”

惡徵(恶征),◆不祥的徵兆。○[漢][王充]《論衡‧感類》:“災變惡徵,何為至乎?”○《左傳‧昭公十八年》“將有大祥”[唐][孔穎達]疏:“皆以惡徵為祥。”

調徵(調徵),◆謂收取稅賦。○[明]徐渭《代江北事平賜金幣謝表》:“跨兩省一京之地,當諸夷數道之衝,機務浩繁,調徵闊遠。”

第二性徵(第二性征),◆人和動物性成熟後所表現的與性別有關的外表特徵。如女子乳部發達,音調高;男子生鬚,音調低;雄雞冠高尾長而善鳴,羽毛鮮艷。這些特點都是第二性徵。又稱副性徵。

帶徵,◆明清征取钱粮,另立名目加收或将累年积欠一并征收叫带征。○明王文禄《策枢·均役》:“請將徭役銀均入秋粮數中帶徵,若户該銀十兩,每年帶徵一兩;户該銀一兩,每年帶徵一錢,收銀貯庫,分解各司。”

從徵(從徵),◆應徵;應召。○《漢書‧燕剌王劉旦傳》:“非教士不得從徵。”○[顏師古]注引[張晏]曰:“士不素習不得應召。”

博徵(博征),◆1.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徵收。○《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三年》:“初[唐]人以茶鹽強民而徵其粟帛謂之博徵。”○[胡三省]注:“博,博易也,言以茶鹽博易而徵其粟帛。”◆2.廣為引證。○[清][吳騫]《<扶風傳信錄>序》:“﹝[許可覲]﹞又不能博徵仙典,究論還丹度世之術。”

病徵(病征),◆1.疾病的徵候。◆2.謂弊病所在。○[章炳麟]《國故論衡‧論式》:“法[晉][宋]者,知其病徵,宜思有以相過。”

表徵(表征),◆1.揭示,表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原夫載籍之作也,必貫乎百氏,被之千載,表徵盛衰,殷鑒興廢。”◆2.顯露於外的徵象。○[葉聖陶]《倪煥之》一:“濃濃的兩道眉毛稍稍蹙緊,這是他慣於多想的表徵。”○[沙汀]《淘金記》十七:“[龍哥]沉默着,粗聲粗氣地響着鼻息。而這正是他開動腦筋的表徵。”

標徵(标征),◆標記,標志。○[魯迅]《華蓋集‧補白》:“瓜皮帽,長衫,雙梁鞋,打拱作揖,大紅名片,水煙筒,或者都要成為愛國的標徵。”

變徵(变征),◆我國古代七聲聲階中的第四個音級。比徵低半音。○《國語‧周語下》“七律者何”[三國][吳][韋昭]注:“[周]有七音,王問七音之律,意謂七律為音器,用黃鍾為宮,大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徵,南呂為羽,應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徵也。”○[唐][元稹]《小胡笳引》:“流宮變徵漸幽咽,別鶴欲飛猿欲絕。”○[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樂調的所以引起情感,決非單僅原於變宮變徵的有無或半音全音的間隔,尚有其他更複雜的原因的。”參見“七音”。

暴徵(暴徵),◆同“暴征”。◆[唐][白居易]《杜陵叟》詩:“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舊唐書‧五行志》:“猛吏淫威奮其毒,暴徵急政破其資。”

八徵(八征),◆1.謂為識別人才進行的八種考查。○《六韜‧選將》:“[太公]曰:‘知之有八徵: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謀,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2.謂生活中所接觸的八個方面。○《列子‧周穆王》:“覺有八徵,夢有六候。奚謂八徵?一曰故,二曰為,三曰得,四曰喪,五曰哀,六曰樂,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徵,形所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