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八字是狗屁 中国的八字是什么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刚刚过去的央视中秋晚会上,最“仙气”的节目莫过于演员刘诗诗与井柏然合作的《但愿人长久》。

刘诗诗头顶花冠,粉色外衣搭配深红长裙;井柏然帽簪花饰,青绿色长衫领口露出些许鹅黄;两人宽袍大袖,衣袂飘飘,在小桥流水上再现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情境。

果然,两人的服装造型登上热搜,有网友评论“中国传统服饰yyds”。节目特别注明了两人的造型来源:中国装束复原团队。

中国的八字是狗屁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为东方卫视中秋晚会豫园走秀创作的造型

这个中秋节,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可谓马不停蹄:结束央视中秋晚会的录制,又投身东方卫视中秋晚会节目,还有“国风”氛围浓厚的B站晚会,后续还将有一系列遍布洛阳、敦煌等地的综艺节目。

近年来,“传统服饰还原度”已逐渐成为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是否“讲究”的重要标志,曾参与《长安十二时辰》、以“考据”“复原”为己任的中国装束复原团队迅速出圈,敲定的工作邀约一直排到了后年。

互联网时代,他们为何执着还原古装,这样的“任性”还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我看到了五点钟的豫园”

走进位于闵行郊外一幢独栋的小楼,是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刚刚搬进的新工作室。一楼大厅空空如也,放一张大桌子,背后只陈列了两款作品:一款是旗下品牌“桑缬”去年推出的圆领袍,另一款则是刚刚在综艺节目《登场了!洛阳》里,艺人罗一舟在“神都夜宴”上翩然起舞的袍子。拾级而上,方便随时随地办公的手提电脑随意摆放着,二楼阳台挤着晾出来的裙袍。团队如今已聚集60余人,遍布长三角,办公模式颇“互联网化”:接新项目或有人提案后,大家会聚集在一楼开会讨论,然后各自负责,“开会很少,尽量不开。”

细看之下,这里仍有许多传统元素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大厅的窗外被郁郁葱葱的竹林裹绕,桌上花瓶里插着银杏叶与莲蓬,背后摆放的屏风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好多人觉得我们这儿应该‘仙气飘飘’,大家工作前得‘沐浴焚香’。以前有人焚香,我还以为着火了。”在团队负责美术工作的胡晓,穿一件有民俗图案的T恤衫,蹬一双亮色的运动鞋,不断地接到咨询和邀约工作的电话。这个中秋节一系列传统服饰节目“出圈”,他们更忙了。

与央视中秋晚会的合作,是去年中秋之后就确定的。“节目组对我们没有限制,放手去做。”胡晓回忆,尽管“自由度”很大,但复原设计必须配合节目:“中秋晚会是户外演出,有许多远景,所以得选择宽大的轮廓。这样即使镜头拉远,也能看得很清晰。”最终团队选择以宋代正式场合服饰为基础进行复原设计:刘诗诗上着大袖衫、下穿长裙,搭横帔;井柏然穿着的则是宋代士人喜欢的圆领大袖襕衫——在开化寺壁画以及泸县宋墓石刻等文物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形象。不仅关注廓型,团队同样注意细节——当镜头拉到特写时,能看到刘诗诗的大袖衫其实是双层。

中国的八字是狗屁

身着古装礼服很考验人的礼仪体态

就连艺人选择,节目组也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能撑起传统服饰,先天‘硬件’得发量多,才经得起造型折腾;然后仪态要好,现代女性不太习惯长裙曳地的行动方式,有些人甚至习惯性含胸低头。这样身着传统盛装,会缺少古人的感觉,就像小女孩第一次穿高跟鞋那样。”胡晓透露,提前四个月,他们就已经着手准备服装,提前一个月,两位演员就已首次试装:“比如刘诗诗,学了很多年芭蕾舞,仪态好,脖颈线条优雅。”

中国的八字是狗屁

演员刘诗诗节目中着宋代装束

外人看来,“量体裁衣”已是造型团队“高质量完成工作”,但对于中国装束复原团队这才是“起步”——几乎所有参与项目,他们会一直跟到现场最后一刻。“比如现场打的是冷光还是暖光,得根据情况微调造型。”

今年东方卫视中秋晚会上的豫园T台大秀,中国装束复原团队负责汉服部分,“最早到场,最晚离开”。跟了全天的胡晓吃过午饭就赶到现场,“最复杂的造型,一个模特就得花四五个小时”。除此之外,团队还得现场指导模特们仪态和礼仪,“古代衣服不是为遮丑而生,反而是为凸显人的本质,正式的礼服在转弯时都只能直挺着走。仪态稍有不好,穿上古装会全部暴露出来。”

这天结束工作,胡晓跟朋友说:“我看到了清晨五点钟的豫园!”

“复原”算不算设计?

节目甫一播出,就有粉丝在微信上催促快出“中秋同款”,提醒他们“不要又被抄袭了”。

在一些汉服商家看来,“抄袭”复原的古代服饰并不算抄。“古人的服饰有版权?”

“如果说认为复原只是照搬古人,不算创造,那是太不了解我们这项工作了。”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创始人刘帅说,“复原当然是设计。”

许多古代服饰只留下了文字记录,没有实物或图像参考;有些虽有实物留存,但被发掘时早已只剩残片——都需要大量的工作进行还原。复原团队下的是费力气的“笨办法”:最基本的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比如寻找那些藏在专业书店和图书资料馆藏角落里的考古工作报告,再到文博场馆寻找同时期的文物、壁画进行对比,逐步还原出当时的服饰样貌。

就算有现成的文物,很多时候也无法直接拷贝复原。纺织品保存极其不易,大部分文物在出土时已经褪色变形,复原团队会根据当时的壁画和生活习惯来进行配色复原。“当你真正去做复原工作后,会发现方方面面都需要研究资料和文物,比如每个时期流行什么配色、风格,要按照这种风格进行复原性的设计,比做现代时装设计限制更多。就像论文拥有版权一样,这些复原的实物是研究,也是创造。”

比起“研究”,复原出实物还时常面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情况。比如汉代和唐代的织锦,工艺织法早就失传,复原团队只能靠出土的文物碎片特征,一点一点拼凑出成套的织法,再去找厂家和工人,手把手地跟他们合作,尝试复原出昔日的布料。刘帅感叹,好在复原团队“起家”就是跟博物馆合作,为一些展览复原古代服饰,得以有近距离获得一手资料和观看实物的机会。

中国的八字是狗屁

复原团队作品接缝处,仍通过花纹拼接保持图样完整

“就算不懂古代服饰,但用不用心是能感觉到的。”曾有从未接触汉服的人,在看过他们的作品后直接买下:“服装上的图案不是现代服饰常用的印花,而是一丝一缕织就而成的。而且即使在布料接缝处,图案几乎全部做到完整拼接。这可能要浪费不少布料,在讲究效益的工业化生产中已经很罕见了。”

所有的成果,复原团队全部在国家版权局登记版权保护,粉丝们也很积极地提供抄袭证据,希望他们维权。“有些人会把我们的复原设计作为研究样本,拿去增加自己的设计,这种尚情有可原;但有些人以为我们复原的东西和文物一样,其实我们很多产品是根据当时的资料和流行自行重新设计的,这样直接照搬就是抄袭侵权。”

不过,胡晓坦言,复原团队“没有在维权上花太多心思”,因为“每个纹样都是我们自己画的,所以永远能赶在抄袭之前推出新作品。永远跟着你跑的人,永远也赶不上你。”

“古人比我们想象的时髦多了”

如果放在五年前,登上热搜的央视中秋晚会传统服饰造型很可能是另外一种风评——“刘诗诗头上怎么顶着个球”“井柏然帽子戴花是演西门庆吗”“红配绿,赛狗屁”……

中国的八字是狗屁

井柏然“男子簪花”有出处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网友也会自发去寻找资料,了解历史情况。此前他们曾为《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要角色做服饰造型指导,易烊千玺饰演的道士李必,头上的簪子竖着插,这在以前的影视剧中几乎从未出现。有网友发出疑问,立即有人“科普”:“子午簪,子为北,中为南”,甚至还有人专门制作长帖,从古代绘画到博物馆展出实物,全方位佐证这一形象的真实性。

中国的八字是狗屁中国的八字是狗屁

《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的造型在影视剧中是一大突破,有网友制作长帖“科普”

刘帅从2003年开始涉足装束复原领域,通过文献资料尝试复原了一件唐代的齐胸襦裙,在当时网络上引起关注和讨论,这让他很有成就感:“经典的东西永远比胡乱设计要更有生命力。”

去年,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在位于徐汇区的壹秀场办了一场东周至清代的传统服饰复原秀,38套服饰参考了大量出土服饰和首饰实物,尝试复原历代不同的工艺、纹样和造型,运用的传统工艺包括织物的草木染、绞缬、夹缬、织锦、刺绣,以及金属制作的炸珠、錾刻、花丝、镶嵌等。比起文字记载,复原的服饰让那些诗词和史册中供人想象的美好再次鲜活起来,也更直观更利于传播。“比如《西洲曲》里‘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看一眼就知道写的是什么。”

中国的八字是狗屁

比起诗词史书记载,还原的服装更直观更易传播

复原团队在工作中发现,当代人对古人的刻板印象很重,“比如很多人以为结婚穿的红色礼服是传统,但这个‘传统’恐怕不过二三十年。古代服饰没有一定之规,就是当时的流行,可比我们以为的大胆时髦多了。”

白居易在《时世妆》里写下“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被复原团队还原了:倒八字眉,两颊横纹,一如猫须。有些流行甚至来自缺陷,比如“斜红”,据记载就是模拟额头撞上屏风留下的伤痕。“艺术的繁盛与生活的安定相关,唐宋时期尝试性设计特别多,成功一个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国的八字是狗屁

根据历史记载和壁画还原的古代妆容以现代的眼光看有点怪,却展现了古人的大胆与创造力

古代中外交流频繁,从服饰中可以窥见一斑。工作室展示的唐式披袄,织成的对狮纹是根据出土文物复原设计而成,曾在古波斯流行一时。“那时的中国人充满自信,觉得这些元素好,是国外的也会拿来用在自己的服饰上。”胡晓认识很多西方设计师,发现他们对东方了解很深,甚至能说出“绞缬”这样词语。交流后才发现,有些制作工艺例如草木染,西方同样有,工艺还很像。“反观现在一些中国设计师的‘东方设计’,一味堆积中国元素,为什么不能把西方的东西拿来我们用?要勇于尝试,唐宋时代的人都能试错,现代社会开放包容,更适合各种创新尝试。”

如今,街头出现越来越多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从服饰出发,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如今汉服的兴起,不是艺术家的自觉,是观众自发的要求;由普通人影响到文艺创作和公众人物。”在胡晓看来,被赋予太多民族和文化意义的汉服需要祛魅,需要平视。

胡晓曾去看过法门寺地宫的唐代文物精粹特展,当年皇后的华丽衣冠,就被叫作袄、披衣。“华丽的衣服取这么简单的名字,好像大美女叫翠花,但这不就是生活吗?”他指着工作室里那件褐色圆领袍,上面织出对鹿联珠纹图案,“这其实就是古人的‘运动服’。”

相比让大家都穿上汉服,复原团队更希望传承古人的穿衣理念。他们在农村乡间走访时,曾有老妇人因没来得及换上迎客的服装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是中国人对优雅得体的追求。”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的服饰内涵不是框柱个人,而是“无论穿着怎样的服饰,都要追求生活的仪式感。”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简工博

图片来源: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授权使用

来源:作者:钟菡 简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