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大还是八字大 大属相有什么说法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今天是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1月5日-7日之间,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生肖大还是八字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2016年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为什么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要看公历而不是看中国传统的农历?

这两天,笔者有一位朋友生了个可爱的小宝贝,有人祝贺她生了个“猪宝宝”,说“猪宝宝”有福气,不但自己能吉祥富贵,还能为家庭添财运、增好运。

然后我又想起前些天跨年的时候,笔者的朋友圈频频出现了下面这张图。这张图的设计很棒,看得出费了不少心思,最出彩的就是其“一笔‘狗’销,‘猪’事顺利”的寓意。

生肖大还是八字大

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那现在就已经告别“狗”年迈入“猪”年了吗?现在出生的是“猪宝宝”吗?

还有人说,“春节”以前其实叫“元旦”,这是真的吗?

关于这些问题我想其实有很多人都没搞清楚,大部分人也分不清阴历、阳历、公历、农历、夏历、黄历等都是什么关系。因此,笔者今天想简单和大家聊聊跟历法有关的一些知识,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的答案。

历法的分类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关于历法的基础知识,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之所以说它是天文学的分支,因为它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来制定的法则。

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约为一天,古人虽不知道有地球自转这回事,但他们能观察到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日起日落的变化规律,因此他们有“一天”的概念。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约为一个月,古人能观察到由月亮公转引起的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可以依此来确定时间,于是便产生了阴历。

阴历(Lunar Calendar)也叫太阴历,是基于对月亮的天文观测而产生的历法,以月亮的圆缺晦明变动为基础,利用朔望月(即月亮的运行周期)为标准制定。伊斯兰教的回历就是目前尚在使用的太阴历。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为一年,古人能观察到由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的变迁,也可以依此来确定时间,于是便产生了阳历。

阳历(Solar Calendar)也叫太阳历,是基于对太阳的天文观测而产生的历法,以太阳的回归年为基本数据制定。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

另外,还有一种阴阳历(Lunisolar Calendar),也叫日月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其纪年以太阳周期为基础,而纪月则以月亮周期为蓝本。我国的农历、印度历、犹太历等都属于阴阳历。

公历和农历

我们现在日常看到用到的历法有两个,一个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我们常叫它“阳历”、“公历”、“西历”等,另一个是我们中国传统历法,我们常叫它“阴历”、“农历”、“夏历”、“黄历”等。

公历

我们日常用得最多的就是公历(Gregorian Calendar),也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亦称阳历,西历,新历等,它的标准名称是格里高利历,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历法。

它始自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制定的儒略历,后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利乌斯(Aloysius Lilius)加以修正改造后形成,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开始推行。

它只根据太阳来确定日期,因此是一种“阳历”。我们常说的一年365天,是指地球经历一个回归年(太阳年),即地球绕行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准确的值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里要在二月多设置一天,来弥补这个误差。公历的好处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确定的,调整规则也容易理解,因此得以广泛传播。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农历

我们日常也会常用到的中国传统历法即农历,又有阴历、夏历、汉历、华历、中历、古历、旧历、紫金历等称呼,是由中国传统历法演化而来。

中国大陆现行的农历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计算的,其编历原则基本上还是基于明朝《崇祯历书》或者说是清朝时宪历,但天文模型以及预测手段已经变为现代天文学手段,标准时间统一采用新中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顺便说一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还公布每年的24节气的具体时间(精确到分钟)、重要的天象(日月食等)时间、大行星运行轨道等信息。

农历不单单根据月亮来确定日期,所以它并不是一种“阴历”,而是“阴阳历”。它取朔望月(即月相的变化周期)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它兼顾了阴历和阳历的优点,但其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便于记忆。

虽然我国采用公历作为历法,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农历不仅仍是我国正式行使的历法之一,而且也为全球华人普遍使用。

关于农历的各种叫法

“农历”是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名词,当时主要、指按照传统格式编制和印发的民用历书,现在已经成为当代使用的中国传统历法的标准称呼。

上面说过,将农历叫做阴历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它其实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历。

夏历传说是夏代创立的历法,原历法规则已轶失,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辛亥革命使用公历后,一些人以为中国传统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把农历叫夏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超过102部历法,所以把农历叫夏历并不准确。

由于现行农历的基本规则起源于汉代制定的太初历,所以人们也常把农历叫汉历。实际上汉代实行过的历法有颛顼历、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现行的农历相较汉代的历法有不少调整,因此叫汉历也不准确。

华历即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法,中历即中国历。然而中国传统历法很多,除了历朝历代官方颁布使用过的历法外,还有道历、干支历、藏历等少数民族历法,都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因此把农历叫华历或中历也不准确。

旧历则是与现行公历(新历)相对而言的叫法,但其实农历一直在更新,一点也不旧,公历历史也很久,一点也不新,因此把农历叫旧历也不妥。

而黄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老黄历,是古时帝王遵循的一个行为规范的书籍,由钦天监计算颁订,因此也称皇历。现在的黄历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规则和内容的历书。因此把农历叫黄历显然更不合适。

所以,虽然以上那些叫法都有一定的理由,也是部分地方流传已久的习惯叫法,但我们日常使用的中国传统历法还是直接叫“农历”比较合适。

干支历

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因此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最初都使用阴历。但月亮的周期变化对农事生产没有什么指导作用,而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严格地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所以人们又发明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干支历。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代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

干支历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它是一种“阳历”。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古人原本是用干支来纪日的,殷代的甲骨文都是干支纪日。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开始用干支纪年,此后干支纪年的形式便一直存在。用干支纪年虽然方便,但干支编号是60年一个循环,周而复始,而我国历史久远,时间一长容易混淆,因此,历史上一般用干支纪年配合朝代年号一起使用,另外还有纯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星岁纪年等其他纪年方法。

十二生肖

古人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后来就有了“十二生肖年”,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根据文献资料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而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了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具体运用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人也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形成了独特的生肖文化。

二十四节气

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即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生肖大还是八字大

古人计算节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平气法,就是把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平均的划分为24份,设定节气。另一种是定气法,及太阳在黄道上从春分点(黄道与赤道的两个交点之一,另一个是秋分点),每移动15°设定一个节气。定气法能很好地忽略掉地球公转角速度的不均匀。

二十四节气到西汉初期已经成熟,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已经与后世完全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干支历以交节日为月首,以立春为岁首,即以每个月第一个“节气”作为每月的第一天,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即“立春”作为每年的第一天。

中国古代历法的规则

由于月亮的变化周期非常明显,因此古人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即“朔望月”)叫做一个月。人们观测到月亮周期性变化的平均日期为29.53天,因此一个月按29天或30天算。如果按12个月为一年,则一年只有354天,与太阳年(约365天)相差11天,如果不进行调整,经过10多年的积累,就会出现冬夏倒置等很多问题,因此,人们会对阴历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月份与季节大体相吻合。

我国古代采取了设置闰月的方式(即“置闰法”)来调整年的长度,也就是说,一般每年都是12个月,有时候则需要多插入一个闰月,出现闰月的那一年就会有13个月。一般认为从殷商时期便开始使用这种调整方法。至于多少年加一个闰月,具体加在哪个时候,早期历朝历代对此的安排都很不相同。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发动了一场历法改革,完成了《太初历》。太初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同样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并第一次把源于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作为补充。这是一种融合了阴历与阳历特点的历法,属于“阴阳历”,它比较完整、精度较高,且能辅助农业生产。此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超过102部历法,比如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等。

要知道,修改历法是个非常繁重的工作,需要重新测量天文数据,重新推算验证,这在古代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情。那为什么古代还要频繁更换历法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颁布历法是王朝强调正统性的重要手段。中央政权一贯拥有规定岁首时间的权力,即规定哪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夏代以正月为岁首,商代以腊月(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则在冬月(十一月),秦代在十月。汉代太初历规定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里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除了几个特殊时期(如新莽、武周改正)外,普遍岁首就定在正月初一。

第二、由于地日月三者轨道不是绝对稳定,因此天文数据无法长期预测,历法提供的推算方法只能保证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精度。当推算结果和天文观测结果偏差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不得不更换历法。

节日的来源

在古代,正月初一即岁首,又称为新年、元旦、元日、正朔;而“春节”一般都是指的立春节气,有时也用来泛指春天。

1912年,国民政府在推翻满清政权以后,将当时最通行的农历新年的称谓“元旦”划给了公历元旦日(公历1月1日)。

1914年,袁世凯大总统签署命令,把农历的元旦(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1928年,民国政府内政部曾试图效法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彻底废除农历春节,将春节的全部节俗搬到公历元旦开展,但却遭到了民众的广泛抵制,后来,国民政府被迫于1934年放弃了这一政策。

此后,我们对“元旦”、“春节”的称呼便沿袭下来,农历“春节”的庆祝也一直延续至今。

生肖大还是八字大

上面说过,我国古代的正统历法基本都是“阴阳历”,传统节日像端午、中秋等来自月亮周期的阴历,因此我们现在过传统节要看农历。由于计算月亮的位置远不是测量朔望月周期那么简单,因此古代经常更换历法,其传统节日的真实日期也都会随历法变化而变化,比如虽然都是在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但汉代的五月初五和宋代的五月初五就不是同一天。

而二十四节气本就是来自太阳周期的阳历,因此具体日期要看公历。因为太阳的运行规律比较稳定,因此反映季节变化的二十四节气日期基本是固定的,虽然修订历法时也会纠正调整,但基本差别不大。

生肖年的更替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概念,因此,以公历的1月1日作为生肖年的界限显然是不对的,因此文章开头说的“猪宝宝”叫法和跨年图片的表述都是不对的。

那生肖的正确分界时间是什么时候?是的,就是我们的“春节”。你或许会说,嗨!这一点也不意外,猜也猜得到。但是,关于生肖年的分界究竟是什么时间,其实是近两年才正式确立的。

以前,生肖究竟是以立春为界,还是以正月初一为界,民间一直有很大争议,其争议程度不亚于“甜豆花与咸豆花”之争。

2017年5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首次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纳入国家标准范畴,此标准规定,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起于正月初一零点,正式给出了一个官方的标准答案。

生肖大还是八字大

生肖属相界定这么重要的事情,之前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两个说法都有其正当理由。

先来说说为什么有人认为生肖划定应以立春为界。上面介绍干支历的时候说过,十二生肖来自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所以生肖的划分界线应该与干支纪年的划分界线相符合。而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因此生肖属相也应该以立春作为分界。

那为什么有人认为应该以春节为界呢?上面也说过,我国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基本都以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第一天,因此春节才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也应该是农历生肖年的开始,属相自然应从正月初一算起。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那矛盾点究竟在哪里呢?其实矛盾点主要在于对干支历和生肖的定义和认识不一样。

前者认为干支历是一个独立于古代中国正统历法的历法,有自己的规则,十二生肖是干支历中的概念,因此应按照干支历的规则划定界限。而后者则认为,干支纪年是古代中国正统历法的一部分,已作为正统历法的纪年方式沿用两千年,一直具有官方地位,因此属相也应该按照正统历法的岁首界定。

这种由于定义和认识不同导致的问题,个人认为是没法分出对错高下的,好在官方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可以终结这个争论了。

非常巧的是,2019年立春时间在2月4日,春节的时间在2月5日,两者非常接近,这么接近的情况其实是不多见的。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民间的八字命理学都是用的纯干支历,所以在算生辰八字、吉凶祸福的时候,算命师傅都会按立春作为生肖属相的界限。八字和农历虽然都用干支来表达时间,但八字用的是纯干支历即阳历,而农历是阴阳历,因此两者算法并不完全一致。

结语

看完文章,文章开头的那些疑问你应该都有答案了。

其实关于历法其实还有非常多有趣的知识,比如如何看天象如何推算,各种文明的历法来历、区别,十二星座、月份的来历故事,历史事件的真实时间推算等等,但由于篇幅有限,加上一般人也不关心那么多,因此笔者就不过多介绍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研究。

现在大家用农历虽然不多,但农历还是有它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的。除了传统节日按农历,以前的人们过生日也都按农历,但过生日按农历确实不太好记,因此现在过农历生的越来越少了。笔者现在过生日还是按农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