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喜金水适合在高原气候生活吗 八字喜土金水的建议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八字喜金水适合在高原气候生活吗

点击观看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视频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一间几百平米的办公室里,一项琐碎又宏大的事业正在稳步推进。

付永、柴现恩、张详威三位农业技术专家,和一群谙熟新媒体的年轻人组建了头条号“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他们制作视频、图文,教农户如何不用除草剂除草,把廉价的尿素做成高效菌剂。每天有近千个农民向他们私信提问,“我家菜根烂了怎么办?”“为啥俺的西红柿长不大?”“怎样让弯黄瓜变直?”

在今日头条等信息平台扎根农村以前,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困扰一个农民十年。正值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宽带下乡,柏油路进村,已经成为眼前事实,但信息和技术的输入仍然需要时间。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一份调查显示: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站,五年内未能招到新人的站点,接近六成。新鲜的种植技术和农业知识出现“断货供应”,农民兄弟在祖辈流传下来的老技术问题里沉浮——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人和信息的匹配问题。

2016年,销售农资的柴现恩和经营种植基地的付永等人看到了这个机会。但投身其中之后,新媒体的高效传播和农民粉丝的热情,仍然让他们大吃一惊。

通过移动互联网,人与信息被快速连接起来:仅今日头条平台,“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最热门的视频有播放超过380万次,收到将近4000位农民留言。身处东南亚、欧洲、非洲经营农业的华人也成了他们的粉丝,交流和学习便捷地跨越地域、时差,畅通无阻。

“学生越多,我们越兴奋。”如今的柴现恩心知肚明,移动互联网将深刻地改变他们,也会改变他们的粉丝。

被忽视的产业和被低估的用户

“这不对,不正常。”

经营农业圈越久,柴现恩等人就越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很多让农民减产甚至绝收的“灭顶之灾”,原本靠专业人士几句话就能解决。比如只需要在生虫的番茄大棚里种上几根豆角,就能吸引害虫,使番茄免于灾祸。但因为农技人士在基层难以寻觅,导致类似的简单、高效的信息无人传播。

几乎和二十年前一样,普通农民们的农业知识主要来自口口相传,一是祖传经验,二是农资农药店老板们的指导。后者的目的是推销产品,只会传递有限的信息。农民们最擅长的还是“种”作物,春种秋收,但不知道如何通过提高口感和外观卖出好价钱。在这方面,时代进步了,他们依旧原地踏步。

柴现恩等人组建公司,就是想改变这一现状。他们最先想到的是线下授课。一年下来,柴现恩除了没去青藏高原,几乎跑遍了全国。一场分享会要准备好多天,一个月只能接两三单,每场听众却最多一百个人。听众几乎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被政府或农资公司请过来出席参会。老柴等人最想见到的那些粗糙、黝黑的农民面孔,没有出现。

八字喜金水适合在高原气候生活吗

老柴说他们三个创始人是“真心爱农业”,能为一个技术问题从中午争论到半夜。当眼前的项目陷入瓶颈时,三个人都很少说话,每天面对面地整盒抽烟,最后想出来的办法是,“哪怕出去打工赚补贴,也要把这项目维持下去”。

意外的转机,来自于去年3月一场饭局。一位农业记者说,他在今日头条发布过几篇农业技术相关的文章,“轻轻松松就十几万阅读”。

和很多人一样,起初,柴现恩下意识怀疑农民上网的普遍性,更不相信他们会在网上学习农技。所以,一开始的尝试,时断时续,每隔几天发布一篇,没时间就不写。即便如此,他们也遭遇到了压力——老柴的家人觉得他不务正业,一个大男人“居然每天上网”;他把头条号的运营经历讲给同龄的朋友听,换来的也基本是尴尬的冷笑。

为数不多的支持,反而来自于陌生人。只有一位移动互联网公司员工给他出主意,“短视频更直观,是风口,一定能火”。

只坚持了一个多月,老柴就发现自己起初的怀疑是误解。他们内容的播放量,从一开始的几千,上升到几万、十几万;忠实的粉丝们,开始试图私信“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咨询问题——刚开始几天一个,很快变成了一天十几个,随后上百个。截至目前,“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系列头条号,在头条系产品上,已经累计了70万粉丝。

去年7月,一位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承包菜田的中国农民,通过私信求助。这是第一位“海外粉丝”。又过一段时间,有老人在评论里留言,“我侄子给我下载了今日头条,让我看你们的视频。你讲的很好,我经常看。”还有人反馈说,自己年龄大了,希望视频的语速能再慢点,字幕再大点。

柴现恩和同伴们突然意识到,他们火了,想做的事儿办成了。

“我的专业帮助不到农民,就是白学”

提问的农民粉丝越来越多。老柴的8部手机里挤满了数万个联系人,他忙不过来了。去年10月,90后女孩赵月加入了这个团队,专门解决粉丝私信问题。

赵月打小在农村长大,喜欢农作,坚信农民应该得到帮助,犹记得小时候家里种的蒜生蛆后烂了一地,母亲欲哭无泪的场景。她因此报考了农学院,但毕业后没能找到农技指导类的工作,只能干农资销售。这次机会到了眼前,她没任何犹豫。

其实新工作颇为琐碎,每天要回复近千个农民的问题。她很快得了飞蚊症,眼睛时常流泪,还经常没时间吃饭喝水。不少农民心急如焚,有时把焦虑的心情撒到她身上,“你就告诉我怎么高产,快点儿!”

赵月知道,这些老乡并不坏,他们只是担心——怕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老师,有了学习和改变的机会,又再次失去。她一步步引导他们,询问田里的各种信息,让他们发来土壤和植物根系的照片。很多农户苦恼许久的问题,大多能在几分钟内解决:土壤板结往往是化肥施得太多;青菜在雨季总被雨水打烂,提前多给叶子补点钙,就能减少损失。

八字喜金水适合在高原气候生活吗

很多农民会把赵月当成朋友。这是她上一份工作时从未收获的被信任感。一位在俄罗斯承包农田的中年汉子,每次在咨询时和她闲聊,说自己在这里很寂寞,没有人懂中国话,他很想吃炒菜。他还抱怨,俄罗斯的农民完全不讲究农技,甚至懒得学,手把手都教不会。

“这种兴奋感,和一个设计师看到自己的产品奏效、畅销,是一样的。”赵月说。她的惊喜时刻,往往来自于农户们突如其来的感谢。有人特意录制了视频发给她,说“按照赵老师的方法,土壤修好了,胡萝卜长大了”;还有人家的白菜在赵月帮助下起死回生,兴奋地在全村炫耀,结果村里人一股脑地都去给“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发私信求教。

她日益感觉到,农民们也不满于现状,想依靠信息和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随着粉丝量上涨,问题逐渐变多。大约三分之一的问题她解决不了。除了求助付永等人,她也重新拾起了农技类书籍。这使得她不再看电视剧,也不再玩游戏,朋友骂她是“没生活的人”,“就知道看书”。可赵月坚信,这正是自己想要的:

“我的专业帮助不到农民,就是白学。”

一位海外农民的忧与喜

去年7月,付老师团队在今日头条上发布了一篇介绍黄瓜种植技术的文章:《黄瓜高产种植新方法,绝招是用“糖”》。柴现恩当时完全没预料到这篇文章会成为“爆款”。当天阅读量就超过了60万,“眼瞅着每刷新一次,都增长几万的阅读量”。

身在菲律宾的广东人龙华宏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他在菲律宾工作了十多年,当时正想通过种植黄瓜,实现创业的梦想。但当地缺乏水利等基础设施,环境也和国内相差很远,种植经验无法有效复用,基本靠天吃饭。

他种出的黄瓜是弯的。直到看到付老师的视频,他才知道这是因为土壤里缺乏部分微量元素,重新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此前,他刚经历了一场幻灭——菲律宾蔬菜产量很低,市场价甚至比肉贵。龙华宏以为这是商机,投入后才发现,当地产量低,是因为完全不讲究农技。菲律宾农民把菜籽丢进地里,然后就不再管理。最后长出手指头大小的苦瓜和茄子。他们认为是正常的。这意味着,在菲律宾,龙华宏想靠一己之力种出像国内一样高品质的蔬菜,几乎不可能。

一场简单的虫害就让他辗转难眠:当地农民安抚他,让他顺其自然,“剩多少就是多少”;他去当地的农药店咨询,发现只有药效最狠的老式农药,打上去绝对农残超标。他身边没有华人,遇到问题都没人可以商量,龙华宏记得,那时的感觉就是“无助”。

八字喜金水适合在高原气候生活吗

“其实他的问题并不复杂。”在柴现恩和赵月眼中,如果一个年轻人在海外的创业努力,单纯因为缺少农业技术信息而功亏一篑,那是荒诞的。事实上,龙华宏陆续向付老师团队提出了很多问题,大部分都是容易解决的常见问题。至于他最头疼的弯瓜和长虫,也只需配置几份专门药剂,就可以了。

截止目前,像龙华宏一样,向付老师种植技术团队求助过的海外华人已有42名。他们四散在俄罗斯、加拿大、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大多都在农业欠发达区域创业,苦于当地环境异于国内,又缺乏技术支持而一筹莫展。今年3月,头条号后台上,一条焦虑的求助私信甚至来自于商务部某援非项目组。

“我们回复这些私信,很少考虑经济收益,主要靠荣誉感在支撑。”柴现恩说,他们的办公室经常被农户们因道谢而寄来的芒果、香蕉、黄瓜、番茄塞满。邮寄快递费往往高过产品本身,但大部分农户坚持要寄,“这是你们的功劳,你们要尝尝”。柴现恩还把一些粉丝发来的感谢语做成了截图,悄悄收藏在自己的手机里,没事就拿出来看看。这令他开心。

同样开心的还有农户,比如龙华宏。有了付老师团队保驾护航后,他在菲律宾的种植事业顺利了很多。今年,他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加种芒果,还打算引入国内先进的滴灌系统。

他现在不再觉得无助了,因为即使不懂的信息也能触手可得。这让他感觉自己一定能成功。

八字喜金水适合在高原气候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