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沣河中游的西畔上,距区政府驻地20公里左右。东接斗门镇,南邻马王村,西连张海坡,北靠韩南村。西(安)余(下)铁路和108国道穿境而过,咸(阳)秦(渡)公路横穿南北、鱼(化)斗(门)公路延伸村头,交通
运输通畅。
由新堡子、北堡子、西围墙三个自然村组成。13个村民小组,766户,2864人,耕地2865亩。姓氏21个,以闫、高、曹、罗、付五姓为主。据查,闫氏宗族系东汉末年由河南荥阳迁入,是该村定居最早的家族。
客省庄又名开端庄、客庄。1958年属沣西公社,与马王村、张海坡并治,谓沣桥大队;1962年分治改称沣三大队;1984年撤社建镇,并恢复客省庄。
地处渭河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主产小麦、玉米、蔬菜、瓜果。曾是长安县“农业学大寨”典型之一。较早实现农业机械化。村办企业发达,20世纪70年代初,就以“八大厂(站)”蓬勃发展闻名长安。
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村成立民兵连。“社教”后扩编为民兵营,后又增设武装基干民兵连。20世纪60年代末,全县组织劳力兴修大峪水库,客省庄(时称沣三大队)民兵营组织民兵尖刀连,于1970年冬开赴水库工地,主攻大堤工程。西高路是筑坝工程关键时期的拦路虎,需要一个营(即公社)实力方能完成,并要求在一夜时间内抢修完毕,没人敢接这个“状子”。指挥部下令让沣三民兵连完成。民兵们不顾天寒地冻,光着膀子,大干一宵,赶天明道路通畅。并提前半年率先完成任务,当民兵连光荣撤离时,指挥部组织干部群众欢送。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合实际规划全村布局,确定三条主干路和28条街道。至2011年底,新村规划全部定局,楼房林立,整齐美观。硬化14条道路,占全村道路的93%。农民人均收入7031元。
该村共有民营企业13户。其中典型企业为长安桩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高炳军是西北地区最早的孔内深层夯扩工法专利开发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在其带动下,本村和周边有百余户人家购置专业机械设备,公司在西北地区建筑基础行业占主导地位。
为响应区委、区政府的“新长安战略”号召,引进了集生产示范和观赏于一体的“沣京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占地300余亩,总投资2100万元,建成后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促收、旅游兴村这一关键环节,引导该村和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
展。
陕西润海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储存能力为10万吨钢材和煤炭,计划总投资10.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3亿元以上,上缴利税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在此定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1955年,考古工作者发现此地埋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发掘了一部分,内含仰韶、龙山、西周、战国以及汉唐等时代的多种文化遗存。遗址由许多世代居住居址和墓葬组成,最底层是仰韶文化,其上是相当于河南的龙山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被命名为“客省庄二期文化”,也称“陕西龙山文化”,二期文化层之上的是西周文化遗存。《西安通览》记:“客省庄遗址是典型的父系公社村落,始建于4000多年前。”
西伯侯(周文王)灭掉崇国后,在现客省庄、马王村一带建立丰京,一年后病故。武王灭商后,在今斗门镇、普渡村一带建立镐京。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王朝,从此丰镐“周王居之,诸侯宗之”。据传:武王登基后,在丰京举行开国典礼。各路诸侯、奴隶主、贵族提前进京,参加庆典。武王把这些嘉宾安排在文王故宫(今客省庄西围墙南沣河管理处)暂行休憩。并赐名该宫为“客省宫”(客:来宾;省:王宫禁地;宫:《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数日后举行隆重的祭祀,“文王”就是这次典礼中册封的。
(客省庄的丰镐遗址石碑被镶嵌在村民家的院墙上)
嗣后,在客省宫宴请嘉宾。为了示意君臣团结、安邦治国,亲自策划和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国宴。事先调来御膳大师烹制了几大锅肉汤,并佐入黄花、木耳、肉丁、鲜菜等。煮好面条,待众人按等级入席就座后,每人发一小碗,内盛臊子肉汤,桌上放一形似铜锣的陶盘,盛着面条,众人持筷捞面,置于碗中,摆汤而食。然后将余汤倒入锅中,再行煎热,复盛碗内,按上述吃法继而食之。至今,村民每逢婚丧嫁娶,皆沿用此种食法,不过余汤不再返锅,大家称这种面食叫“锣拉面”。
(客省庄庙台内的清代匾额)
自此,客省宫成了名副其实的“外交城”。后因西周东迁,加之战祸连绵,废宫为村称“客省庄”。
汉高祖刘邦曾封宣曲侯于此,汉武帝刘彻在此建宣曲宫。据王作兆《长安史迹记略》“长安五曲考”所述:五曲是韦曲、杜曲、王曲、章曲、宣曲。宣曲宫因地而得名,在今客省庄村北一带。《西安通览》“宣曲仁氏”条记:“长安有宣曲,宣曲仁氏,长安宣曲人,西汉大富商。”
“长安文物甲天下,首开先河客省庄”。除前所述外,尚有:恩公冢,也叫“冢疙瘩”。相传,大禹后裔禹绩被武王封为沣灵总官(管理沣河的官员),在平治沣河洪患中英勇献身。百姓在此为其修“衣冠冢”。
白鹭潭,与“恩公冢”隔河相望。据说,九天玄女被禹绩舍身平患事迹所感动,为提醒人们防汛,派来百只形似白鹭(实名鹮)的候鸟到此,每年四月初飞来,九月底飞走,西周天子常率文官武将来此游玩。
古渡口,位于客省庄东南古灵桥北侧。西周时,客省庄渡口是为丰京通往镐京而建的水上码头,是沣河上第一大渡。
沣堤榆柳,沣堤指沣河两岸河堤,是明清《咸阳县志》所记载的“十大名胜”之一。清人白纶《沣堤榆柳》诗曰:“榆钱柳絮弄柔条,垂曳长堤碧水遥。驴背诗思吟不尽,灞桥风景在沣桥。”
古灵桥,亦称“造福桥”、客庄桥、客省庄石桥。明万历年间里人白尚斌、张应武、秦府、苗凤山等创建木桥;清道光时张清璩、闫志相、严大来等人增修石板、石墩,名叫灵桥;光绪年间,刑部尚书赵舒翘捐俸金15300两,陕西总督魏光焘等8人捐赠8700两金,重新修建。桥上有栏,东西皆有亭,亭额有赵自题“汉鲸秋卧、影射昆池、周苑春萦、晴连渭澍”。
(赵舒翘)
龙王庙,在客省庄灵桥西头南侧。传说赵舒翘将桥修好后,一日晚梦见龙王托梦,说他担当不了桥梁重压,需要赵来相助。赵为使桥梁永固,慨然让人把自己的生辰八字写好,压在桥下,与龙王共同托举,并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龙王庙(此前有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贡生闫大来在河东修一龙王庙),以谢龙恩。
(闫忠彦)
客省庄拳术,据说是闫氏家族始祖由河南带来的,属少林拳派。始于晋,兴于唐,盛于清。后吸收其他门派优长糅合而成,沣河沿岸称作“客省庄拳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花九、续子、八门阵、四门攻、九节鞭、穷人棍、六合枪等38个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清朝至“文化大革命”前,每年孟冬开始,三个自然村的拳术教场便鸣锣开张,直至翌年春耕方才结束。据村内老人回忆,当时村内青壮少年,约有半数以上参与学练,因此被周边乡邻称作拳术村。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身怀绝技的拳师,如沣河大侠曹世顺、拳师泰斗闫士万、以技取人闫士田、以力取人景宝山等。这些拳师们的门徒,大部分都不在人世了,在世者也年事已高,唯有闫士万老先生的小徒弟闫忠彦虽六十有五,却一直坚持锻炼。2003年9月28日《西安晚报》以“六旬翁双臂倒立走”的标题予以报道。
客省庄地处军事交通要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纣时西伯侯率兵伐崇,曾鏖战于此;民国15年(1926)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围困西安城,同年9月,冯玉祥誓师援陕,为夺灵桥要道,与镇嵩军在客省庄、马王村一带激战。11月下旬,冯部一个团将镇守此地的镇嵩军歼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在此增建铁路桥,成为非常重要的防空袭军事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