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正在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任教的茅以升,接到一封从杭州寄来的长函。寄信者是时任浙赣铁路局的局长杜镇远,他是茅以升的同学,信件所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让茅以升立即南下杭州,商讨修建钱塘江大桥事宜。
茅以升早年留学美国,20岁时就成为了康奈尔大学最年轻的研究生。23岁时,茅以升在自己桥梁工程博士论文中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受到广泛认可,被誉为“茅氏定律”。回国后,茅以升立志为祖国建造一座举世闻名的大桥。
然而,当时的中国桥梁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大型桥梁都是国外人设计的,比如比利时人设计的郑州黄河大桥、德国人设计的济南黄河大桥等。接到老同学的信函后,茅以升立即南下,不久出任任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
这个职位不是轻易得来的,是茅以升通过设计一套符合钱塘江水文情况的方案,最终战胜了国外专家。钱塘江水文条件极其复杂,早在两千年秦始皇巡幸时,就有关于江水险恶的描述,“浮江下,观籍柯,渡海者,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钱塘江大潮自古有名,若是遇到台风,更是翻江倒海。再者,江底还覆盖着厚达40米的流沙,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这样的江底,使得打桩十分困难,故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之说。短短几句描述,就知道要在钱塘江上修建大桥是多么的困难。
时至今日,我们对钱塘江大桥的描述依旧没有改变,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现代化大桥。大桥历时两年半修建,茅以升等人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建设成一座跨度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建成,当天早上第一列满载军用物资从大桥顺利通过。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东桥面驶过,钱塘江大型正式通车。但是在大桥建成89天,就被炸毁,令人唏嘘不已。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日军逼近杭州,为阻滞日军南下,迫不得已炸断桥梁。在钱塘江建桥纪念碑的碑文中,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历史,
“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数,候渡过江,数以数十万计。当施工后期,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之桥墩上预留空孔,连同五孔钢梁埋放炸药,直至杭州不守,敌骑将临,始断然引爆,时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从建成再到通车,直至最后炸断,仅存在89天。但是,钱塘江大桥发挥着重要作用,抢运物资无数,更重要的有100万难民成功从大桥南撤。尽管如此,大桥是茅以升等无数人的心血,炸断实则难以忍受。
据茅以升女儿茅玉麟回忆,“大桥炸毁后,桥工处撤离,父亲全家跟着逃难的人群四处颠沛流离。但父亲却清楚地知道,总有一天,他还会回到这里,因为在大桥被炸的那天晚上,他在书桌前写下了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参考资料:《钱塘江大桥修建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