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字题目强雨救灾的信息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八字题目强雨救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报道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在看到地标“鸟巢”后,很快就会见到另一处宏伟的建筑,新近开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以下简称“党史馆”)。在北辰东路上,不时有路过的行人向安检人员询问,什么时候可以进馆参观。

七一建党百年庆典活动前夕,南都记者探访党史展览馆。

珍贵的马克思手稿、新中国的0001号文物、第一份国书、邓小平亲拟的讲话提纲、98抗洪和抗震救灾的捐款箱、聂树斌案再审卷宗、新式武器装备、签满名字的防护服、街头巷尾的卖汽水冰棍的推车......在被喻为“立体党史书”的党史展览馆里,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带观众回到了历史现场。

八字题目强雨救灾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新华社图

马克思的珍贵手稿

穿过写有展览名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墙,沿着展厅前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以及一个长条形的展柜一定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展柜里薄薄的几张纸,被标上了“一级文物”。

这里陈列的,是一份相对完整的马克思原始手稿——《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手稿上可清晰看到勾画修改的痕迹。一同陈列的,还有多份马克思的信件和笔记。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手稿主体部分写作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1845年,是马克思对斯托奇、平托、柴尔德等经济学家著作的摘录。其他部分包括1861年至1863年间,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数学算式和家庭账目笔记。

“马克思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他的思想一经传入这个东方大国,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伟力。”前述报道称。

值得一提的是,据新华社报道,在马克思、恩格斯塑像前,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指着玻璃展柜里的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等文物问道:“这些是复制件还是原件?”

得知手稿都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方收集到的原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那很珍贵。”

八字题目强雨救灾

1924年9月22日,李大钊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的演讲视频。

0001号文物

离手稿不远处的一个显示屏里,正反复播放一段只有几秒钟的黑白影像视频。

画面上的人留着标志性的八字胡,嘴一张一合,不断挥着攥紧拳头。镜头转向台下,听众激动的挥手和鼓掌。这是1924年9月22日,李大钊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举行的“不许干涉中国”大会上的演讲。

这段无声的默片,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生前留下的唯一视频影像。3年后,张作霖下令逮捕李大钊。被关押半个多月后,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20名革命者被秘密押送至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刑场,施以绞刑。

“李大钊面对绞刑架正气凛然,第一个从容就义,时年38岁。”摆放在黑白影像左边的,就是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这也是新中国的0001号文物。

据党史展览馆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此绞刑架由京师看守所刑场移至德胜门外功德林监狱。北平和平解放后,接管人员在功德林监狱发现这个绞刑架。时任北平市委书记彭真指示文物部门将其运至北平历史博物馆。

也正因此,该绞刑架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接管的第一件革命文物,被编为0001号。一同展出的,还有李大钊被捕后的亲笔自述(定稿)。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在此10年前,十月革命胜利,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演讲《庶民的胜利》。数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播种,一批批进步青年相继觉醒。

落狱后,在《狱中自述》里,李大钊仍呼吁当局,对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

八字题目强雨救灾

为支付《马关条约》发行的借款债券。

八字题目强雨救灾

新中国唯一一份毛泽东、周恩来既签名又盖名章的国书。

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展览的故事从清末讲起,一批珍贵的历史文件贯穿了展览全过程。例如,林则徐向道光皇帝报告消烟经历的奏折、《南京条约》稿本、《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抄件、为支付《马关条约》发行的借款债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片土地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少新中国的“首个”,都可以在党史展览馆中看到。如,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出的第一份国书。

这份毛泽东签署和周恩来副署的“国字第一号”文件,后由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带往莫斯科,递交给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

值得一提的是,据中国档案报报道,这是新中国唯一一份毛泽东、周恩来既签名又盖名章的国书,此后的国书不再盖领导人名章,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字样的方型印玺。

八字题目强雨救灾

袁隆平使用的国产15倍简易显微镜。

八字题目强雨救灾

北冰洋汽水,儿时难忘的美味。

袁隆平使用过的国产显微镜

党史展览馆也呈现不少新中国的建设成果,数年时间里,很多“洋玩意”相继实现国产化。如,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建设时使用的圆规、斗、水温表、六分仪;第一批全部国产化的“飞鸽”牌自行车;第一辆“红旗牌”轿车等,甚至还有一台曾经在街头巷尾常见的卖汽水、冰棍的推车。

在诸多新中国的“首个”以外,党史展览馆里还有一件不多见“国货”: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时使用的国产15倍简易显微镜。

八字题目强雨救灾

党史馆内的展品。

建筑大量采用减碳技术

据新华社报道,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此后,中央层面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展馆建设方案汇报、工程建设和展览情况工作汇报、审议党史展览方案等。

与以往在历史节点,由各博物馆、展览馆筹办专题展览不同的是, 这是中国首座以党史为主线、全景式展示党矢志不渝奋斗之路的永久性展馆,也被形容为一部“立体党史书”。

党史展览馆的很多建设细节,蕴含匠心和隐喻,也有不少巧合之处。

展览从一层开始,观众逐级而上,回顾从1921到2021的百年党史。据了解,展览按照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精心设计了“建立中国共产党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4个部分。

为了寻找合适的汉白玉石材,相关团队奔赴全国各地的矿坑实地查看石材质量。从石材大小、曲直、粗细、密度等方面多次论证,最终选定四川雅安夹金山脚下的汉白玉。巧合地是,这是当年红军长征翻过的一座雪山。

“党史展览馆选用夹金山附近出产的汉白玉,恰是我们党革命精神的延续和传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总承包事业部副部长刘晗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值得一提的是,党史展览馆建筑大量采用减碳技术,通过减少碳排放。例如,展览馆采用冰蓄冷系统,利用夜间低价电进行制冷,用于白天高价电期间的能源需求,从而降低供电煤耗,实现减排;为满足文物和展品对室内湿度的要求,创新采用组合加湿方式替代传统的蒸汽加湿,取消了燃气蒸汽锅炉,每年预计可减少直接碳排放约600吨。

据悉,从6月19日起,党史展览馆将陆续安排专场参观,“七一”后适时对公众开放。

南都记者 宋承翰 王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