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鱼
作者 / 朱家麟
带鱼,厦门人叫白鱼。
八市卖鱼,尤其是带鱼、鱿鱼,总要喊,本港的呀!本港的呀!厦门话里称正路货、好货,用的“正港”一词,就来源于此。
买家要是懂行,一瞥那和洋人一般,眼睛浑浊发绿、背宽身长的带鱼,哼哼两声:番子鱼!正港的厦门带鱼不愧是中国鱼,如中国人,珠黑眼白。不过,海南带鱼,眼睛就有些绿了。敢情也和人一样,开始过番啦——厦门人说下南洋,叫过番。
小时候,天气骤变“起暴头”的日子,妈妈会说,兴许有鱼吃了。起暴头,就是要刮大风了,渔船纷纷回港。
外祖父在厦门港开着一家渔具店,后门一开,跨出横过的一条石板路,就是沙坡尾避风坞,那里不时停着大大小小的渔船。看船仔人的船上生活——穿着薯榔或荔枝木染过的宽大衣服摇橹的男子,戴着深红或粉色纱线缠成的“烟筒箍”补网的船家女,是到外公家必有节目。和外公熟识的船仔人,有时会沿岸阶上来,穿过后门、灶脚、被海风潮了的砖石混铺的库房过道,到外公的柜台边,点要渔具,或者挎一弯麻索、提一串网钩回船。
渔船回港了,要好的船仔人朋友,每每会提着鱼货送外公。遇有特别好的鱼,外公索性就央船仔人:你反正不着急出海啦,帮我送送后江埭。
船仔人知道,这后江埭指的是我家。当时没有公交车,请不起三轮车,又不会踩脚踏车,这些朋友一摆手一摆手迈着内八字脚,从厦门港过鸿山寺、公园边到禾祥街,把鱼送到,有时水也不喝一口就走。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开春,外公央船仔人朋友送来一条大带鱼,我放学回家,妈妈一脸挂着笑:看看,看看,安公叫人送来这大尾白鱼!
那是我迄今见过的最大带鱼。大约五尺长、三寸来宽,显得肥短。七八斤吧?妈妈很认真拿称一称,“八斤七两!”。鱼肉太厚,于是把它切成窄条,沿锅贴了一圈又一圈鱼块——应了厦门人笑话傻瓜“白鱼竖着煎”的比喻。那肉厚足有一寸,滋滋地淌下油来,妈妈笑吟吟说,二月白鱼肥腻腻啊!
吩咐说,去隔壁请奶奶,先给她吃碗带鱼面线。
这样的煎带鱼,放到滚汤里,丢下两绺面线,洒上芹珠、葱段就起锅,鱼块外皮焦黄酥脆,一含入嘴,香气就喷出来。合着面汤慢慢咀嚼,香气满口。早年,带鱼或红瓜鱼、丝丁鱼煮线面,是宽裕人家半午孝敬老人的点心。
那年头,这么大的鱼不少。但是只有鱼刚刚上水,渔船赶着回港,才这么新鲜。这么好的带鱼,我这辈子也就吃这么一回。
作者
朱家麟,讨海囝、插队知青、工人、记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日本立命馆大学社会学博士。厦门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兼厦门晚报原总编辑,现为教授,渔文化学者。
朗读者
张洵,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主持人。
征集
★《夜读》栏目每周定期推出“闽南夜话”、“诗歌之夜”、“英文朗读”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
★如果有适合夜读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让好声音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发送音频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xmrbsbjczs@126.com,请在邮件标题处注明“夜读+朗读者姓名”或“夜读+作者姓名”,并附上自己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音频制作:张洵 黄晓青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及厦门日报图片中心、网络
编辑:施璐玮 审核:杨佳音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厦门日报社App“潮前智媒”
轻松玩转黑科技
一键get最潮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