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亮格局派八字实例 盲派八字格局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如何实现产业兴旺,路径很多,如“合作社 农户”、“企业 基地 农户”、“政府 基地 农户”,以及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 ”、“生态 ”等。但在传统的农业村庄,通过把乡村本土“能人”组织起来,点燃其“想振兴”的梦想,激发其“能振兴”的信心,提高其“会振兴”的能力,实现“党建凝心,能人聚力”,也能走出一条乡村产业兴旺之路。沭阳县青伊湖镇蔷薇村的发展就是一个案例。

一、蔷薇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蔷薇村位于沭阳县东北隅,距城区40多公里,交通不便。现有耕地3273亩,以稻麦轮作为主、间以少量蔬菜种植,是缺乏二三产业基础的纯农业传统村庄。全村农户1534户、村民4488人,其中113户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劳动力1000余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

今年以来,蔷薇村通过挖掘出颇具影响的几位“能人”,并由一位领军人物将他们凝聚在一起,致力发展传统“上海青”蔬菜种植,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付连俊,66岁,1992年开始经营蔬菜大棚,有着二十几年蔬菜种植经验,是侍弄“上海青”的一把好手。前些年由于市场行情不佳,自己缺乏销路,受制于“菜贩子”而一直苦苦支撑,不得已又开了个日杂小卖店贴补家用。李良军,67岁,中共党员,曾在村小学做过40年校长。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他的学生,目前四十岁左右正当年的村民全是他看着长大的,在村民中具有很高的威信。他对村里“光景”迟迟不得改善很着急,曾尝试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带领乡亲创业致富,但因效果不理想而放弃,随儿子到城里“享清福”已近5年。张发军,60岁,邻村人。以前任过乡镇粮管所所长,对农产品运输、销售等熟门熟路,算是了解网络、见过世面的“潮人”。后来改跑镇村公交,蔷薇村是他线路的终点站,通过在发车间隙与村民闲谈得知蔷薇村要发展蔬菜种植,主动毛遂自荐加入团队。李良佩,64岁,中共党员,是个地道的农民,家里有11亩承包地,原先主要种粮食,农闲时还干过快递员,后来年纪大了只能在附近打打短工,去年他把全部土地流转给团队,自己也成为团队一员。

将上述几位本土“能人”组织集聚起来的“核心人物”叫李华平,1965年出生于蔷薇村,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现定居北京。他在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颇有建树,是一位知名文化学者,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多部专著。他对家乡发展的种种落后景象和乡亲们欲求发展但不得其门的囧境深感痛心,认为蔷薇村发展困顿的“魔咒”在于因缺乏组织和粘合,乡土人才没有形成真正的聚合力,要么外出务工,要么在家小打小闹,凝聚程度过于离散。蔷薇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典型示范和纽带作用,多次与他协商,最后在了解过实地情况后,李华平决定返乡创业。他亲身组织社会实践,立志打破这一“魔咒”,试图从各类本土种植能手、农民经纪人和青壮劳力中挖掘培养一批乡土人才,以“党支部 核心人物 乡土能人 农户”的模式成立创业团队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这一想法与团队成员产生强烈共鸣。2018年底,他注册成立了“江苏润格贸易有限公司”,目前已投入700多万元,在村支部的协同、调动下,流转了530亩土地,创立“乡村振兴实验基地”,开始种植“上海青”和欧洲月季,其中30亩欧洲月季计划无偿提供给村庄打造“人居环境”的提升,并由村支书引领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美化环境。

李华平把几位“能人”组织起来以后,带领团队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泥腿子”搞调研。他带领几位“泥腿子”先后考察过灌云的“黄豆 豆丹”、兴化的“油菜 旅游”、盱眙的“水稻 龙虾”等产业,经反复权衡最终还是选定“上海青”作为基地的主营项目,一来村里有多年的种植传统,二来有付连俊这样的“土专家”,三来“上海青”的需求高且稳定,市场前景好。第二件事,“土专家”搞科技创新。“上海青”怎么种?用旧大棚、老种法效益不高,于是基地建了新式塑料大棚,配备喷灌设施,并由“首席专家”付连俊带人开展种植技术改良,降低水、肥、药用量,把成本控制在每斤0.35元以下,销售价格每斤0.75—1.5元,既提高了产量,又扩展了利润空间。第三件事,“老乡”闯市场。产品上市后,他们尝试过很多销售方式。网络直播和电商销售,虽然价格卖得高,但对包装、保鲜要求也高,且销量低;通过菜贩子销售,取货时间不能保证,还容易被压价。这帮“腼腆”“害羞”的老乡们,只好硬着头皮闯进周边批发市场,和同行“斗智斗勇”,和买主讨价还价,最终打通了周边蔬菜批发市场这条稳定的销售渠道,3月份第一批“上海青”上市。近期,基地又与南京凯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凯凯公司协调地头品质把控,在南京设立专柜销售,并安排专人对接商超。

一年来,基地运营逐渐走上正轨,大棚数量由80个增加到260个,实际用地由100多亩扩展到560亩,解决就业人数由10余人提高到60多人,日销售量由5000斤发展到25000斤,日销售额由不到3000元发展到逾10000元,市场覆盖面由沭阳拓展到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经营规模、带动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蔷薇村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效

李华平团队创业伊始,就得到了沭阳县和青伊湖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8年,镇里选派转业干部、镇人武部副部长章勇同志任蔷薇村支部书记,将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同志选拔进村支部班子,增强班子运作能力,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密切配合“团队”的创业实践。2019年以来,尤其是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后,蔷薇村党支部把守初心担使命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对生产用路、电力线路、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广泛动员村民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保障了“上海青”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村支两委与团队通力合作,使蔷薇村农民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群众精神风貌和党组织凝聚力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是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基地目前在营的260栋大棚可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管理人员每月工资4000—8000元不等,像李良佩这种“带地入伙”的还有固定每年每亩1000元的租金收入;普通用工,女工每月2100元,男工每月3000元,有流转土地的都有每亩固定1000元的年租金;割菜工按量计酬,一般每斤0.1元,调研时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她割菜一天算下来也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按日出货量2万斤计,“上海青”项目每年可为村民提供现金收入180余万元。参与“上海青”种植的都是本地村民,其中40多人是低收入户,每人每年因此可增收3万余元。

二是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问题得到解决。去年以前,蔷薇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集体经济渠道来源单一而且收入较少。今年通过实施“上海青”项目以及公共空间治理,在村支“两委”和李华平团队积极谋划下,共整理收回了450亩河堆土地和30多亩鱼塘,多个主体参与招投标角逐,已确定每年有20余万元发包收入。此外通过开展土地增减挂钩,经验收确认清理出100余亩耕地,预计可获50万元奖励。通过集体资产的整理盘活,解决了蔷薇村困扰已久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问题。

三是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在村“两委”和“团队”的努力下,因为有“上海青”项目的支撑,村民一致认可村“两委”和“团队”关于村庄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的规划蓝图。规划将全村分为三个片区梯次进行环境改造,一期工程驼沟片已初见成效,共新铺设硬化路面3千米,外墙粉刷5万平方米,修建花墙1千米,插竹篱笆2.5千米,拆除旱厕、新建三隔式卫生厕所280余座,村民休闲广场和公共厕所已建成投入使用。按照规划布局,村民们欢天喜地地翻建、改建新房,一座座风格统一的新式住宅拔地而起,当地人居环境和农民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四是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作为劳动力净流出村,蔷薇村常住居民主要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村庄缺乏活力。实施“上海青”项目后,蔷薇村“两委”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党建活动,且融进了生活,特别是党建“红磁场”系列文娱活动,如三句半、摇花船等,既是对当地人文的宣传,也是对当地人居环境、公共治理等相关政策宣传,其在振兴乡村产业的同时又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民生活态度发生明显转变。许多村民扔下麻将扑克、告别串门闲谈,积极到基地“打工”,连原本村上有名的“懒汉夫妇”都主动要求到大棚干活。同时,“爱护环境”的理念渐入人心,用竹篱笆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划分后,村民不但对私人空间极尽所能进行美化,对公共空间的环境卫生也做了到自觉维护,生活习惯有效改观。

五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持续增强。面对蔷薇村发展滞后的问题,蔷薇村党支部班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干事、敢干事,认真思考,多方谋划,从而为带领群众致富找出一条出路。党支部紧紧抓住党建“牛鼻子”,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争取上级资金,流转闲置土地,招引特色产业,凝人心、聚人气、引人才,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蔷薇村党支部既是强村的“掌舵手”,又是富民的“勤务员”,村子强了,农民富了,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持续增强。

多亮格局派八字实例 盲派八字格局

三、推动传统农业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的启示和思考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主产区和粮食主产省,省内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还存在大量与蔷薇村类似的纯农业村庄。这些地方缺乏高质量工业基础、缺乏山水旅游资源、缺乏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并且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必须找到一条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径。蔷薇村作为这类村庄的典型代表,其当下实践的意义不在于取得了多大经营成绩,而在于团队核心“凝聚”作用的发挥,对本土“能人”的“技术启蒙”和“市场启蒙”,以及在政府支持下开展的农民自主创业。蔷薇村的经验对传统农业村庄实现产业兴旺具有借鉴意义。

(一)乡村产业发展应当注重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挖掘本土精英,打造“核心支点”组织集聚本土“能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把本土人才收编进创业大军是蔷薇村产业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外部力量在乡村发展中只能起到助推剂的作用,要真正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把乡村内生的力量聚集起来、激发出来,引导乡村产业走上正轨。一是要发挥好党建工作者的引路作用。党建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只有党建抓得好,干群关系才会和谐,凝聚力才能显著提升,各项事业都发展得好。紧紧把握党建“新风向”,提升基层党建质量,筑建牢固的战斗堡垒,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强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重点把关村支部书记这个乡村振兴“排头兵”,凝练基层党组织号召力与凝聚力,将广大的基层党员和群众动员起来。二要打造可靠的人才集聚“核心”。从工作实际来看,这个核心角色的既可以是返乡下乡的工商企业家或社会精英,也可以是基层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这个核心要有情怀,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乡村的热爱,做到胸襟宽广,知人选才、用人所长;尊重农民意愿,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古道热肠,运用自己的学识、见识和胆识指导村庄总体发展。这个核心要有能力,具备市场经济头脑,同时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能迅速组织起一支队伍,果断实施一个项目,带动周边人员乃至整个村子共同发展乡村产业。这个核心还要有感召力,组织过程中方法得当,让群众心悦诚服地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来,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农民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三要挖掘本土可用“能人”。我们看到,蔷薇村“土专家”付连俊作为团队的技术骨干,承担起了基地日常管理和技术研发工作;“老校长”李良军在基地创立前期积极参与宣传,帮助一起做好乡亲工作,对村里土地顺利流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还负责财务管理,兼顾协调团队内外关系;“驾驶员”张发军搞起花卉苗木和蔬菜大棚的直播平台宣传,负责基地产品市场营销和物流运输,在首批“上海青”打进周边批发市场时还立下了汗马功劳;“泥腿子”李良佩流转了全部承包土地并在基地上班,负责欧洲月季和40亩大棚的生产。蔷薇村这帮土专家、泥腿子重新焕发了活力、激发了潜能,体现了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市场意识的重塑和创业精神的焕发,这是我们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信心所在。挖掘本土“能人”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运用发展实绩吸引外出青壮劳力、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返乡,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在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多亮格局派八字实例 盲派八字格局

(二)乡村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准项目,坚持市场导向务求实效,防止贪大求洋、盲目跟风。结合村情选准产业是蔷薇村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发展乡村产业,关键是找到可行的产业项目。从技术层面看,蔷薇村种植“上海青”并主要通过批发市场销售,并不是“高大洋”的项目,但确实是最“靠谱”的做法。选择乡村产业发展项目,首先要有基础,一方面要做到能让农民快接受、快上手、快见效,另一方面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定力,要把现有产业做大做强,为后续产业升级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有特色,不能走老路子、用老办法,而要找准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在发展中体现创新和特色,避免跟风模仿造成“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产业发展困境。再次要有持续的预期收益,在项目确定前要算好经济账,充分预估各类风险、考虑“机会成本”,保证投资主体和农民的合理收益,实现“共创共赢,良性循环”。最后还要有灵活性,充分做好预案,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留有回旋的余地,做到“船小好掉头”,避免钻牛角尖,防止资源浪费。

(三)乡村产业发展应该规划先行,着眼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到一村一策、科学规划,防止出现大进大退,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规划先行、充分论证是蔷薇产业发展思维的基本模式。村庄总体规划要兼顾生产生活生态,为产业发展作配套,为人才生活供便利,为生态宜居绘蓝图。要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在功能区布局上要考虑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特别是道路管线的规划要考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疏密有度、摆布有方,进出流畅的村庄布局。要符合现有环境特点,在立足现有水土风貌基础上,合理规划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满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使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相得益彰。要符合村庄发展的历史规律,发展规划要与本村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相结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乡土特色,留住乡愁。要符合农民意愿,要充分组织、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代替农民决策、不排斥农民参与、不忽视农民诉求,不侵害农民利益。

(四)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统筹功能和服务能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供给。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蔷薇村逐步发展起来的坚实后盾。推进乡村全面发展单靠一个村、几个“能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加大对乡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扶持政策,为保障发展乡村产业所需的建设用地多想办法、多亮绿灯;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撬动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产业;引导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拓宽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助力产销对接,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管理,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主体进驻大型批发市场,补齐农产品销售的短板;在销售半径内的大中城市开展特色农产品专题推介活动,抓好新媒体宣传,善于借助外力,提高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要在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电气设施建设、社会治安治理等领域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购买商业保险并予以保费补贴,给经营主体吃“定心丸”。